諸位善知識,為了遍滿虛空的有情眾生,我們必須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為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有著《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的講座。乃因天災人禍戰亂等等,的這種逆緣,唯願大家好樂正法。希求加被的功德,能夠讓這些對眾生,造成痛苦的因素止息,人心向善,國泰民安,世道暇昌,法輪常轉。在開始之前,我們先恭誦本師名號三聲暨開經偈,作為研學殊勝緣起。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上來我們《世主妙嚴品》已經講到了第七部分,就是稱揚讚德。稱揚讚德的主方神是有情世間主、器世間主跟正覺世間主,目前進度是器世間主。器世間主裡面的主方神就是主管方位的,是什麼地方的?就像我們的管區,或者大到一個省級地區等這些神明,當然他所設的這些鬼神,像玉皇大帝或上天下地所管轄的,就好像說社會上雖然有政府,但是也要有一些人去管理地方,這些神明都是屬於這一方面的。這十個主方神,都是每一方主方神的代表,總共有十方主方神。
第九個主方神。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神眾,主方神,長文,經文:「普觀世業主方神,得觀察一切趣生中種種業解脫門;」
第九個主方神,叫做「普觀世業主方神」。他怎麼來體悟佛的功德,作為佛的眷屬,作為佛的朋友,作為佛的家人,或者是佛的傳承,他長期的對佛做觀察,他有這樣的領悟,說到「觀察一切趣生中,種種業解脫門」。
「一切趣生」中就是到六道裡面,某一趣的生就是種種業。解脫門就是他觀察這個業是沒有問題的,觀察這個業是不簡單的。首先要觀察自己的業,比如我們在造作這樣的善法,請問我們的動機是什麼動機?還有我們對這樣的善法,我們到底有多少的認知,還有在我們正知見的背景下,去做善法的觀察,是不是這個善法真的符合眾生的需要?乃至於善法是不是要配合這些善知識,跟著善知識一起來共作?或是說這個善法是屬於成人之美的,還是屬於降伏魔軍的等等,種種的不同,有這個業會投生於六道。投生當中有一種,比如他臨終的時候,本來他的善業要起現行,但是他因為被誘發惡業,所以他墮落;或是有些惡業,本來在臨終起現行,但是善業被誘發,所以投生到善道,種種的情況不一而足。
有些人他投生到惡道的時候,可是他過去有善種,所以他的善根會在惡道成熟,有些有情投生到天上,但是天上的快樂,會把他的善根遮住,讓他天福享盡以後墮到地獄;有些人反而生到天上,因為天上有佛法可聞,例如忉利天的天王會到人間來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聽須菩提講經,他可能因為是忉利天王的眷屬,隨著忉利天王來聽課。
換句話說,種種業的差別實在太多了,那我們觀察有情,回過頭來要反觀自己,反觀自己我們的業,是要讓它能夠增長廣大的業,小善能夠增長廣大,然後大的惡業能夠被降伏,微細的惡業不能再犯,要怎麼辦呢?當然要靠持戒,對戒了解,而且做業果的思維,讓自己懂得趨吉避凶,造作善業趨吉避凶,這都是戒律的體性。而且專注於善法,專注於正法的定,所謂的定不是說只緣某一個境界,而是在專注正法的定,並且生起一個對正法的覺受,這都是在觀察有情的業當中,回過頭來知道自己要這樣走的。因為在觀察有情的業當中,你會看到修學正法的人,他們的命運是怎麼改變的?
舉例來說,袁了凡先生遇到孔先生的時候他是宿命論,但是遇到雲谷大師的時候他是立命論,所以你看業不同的時候,他的命運就不同。所以可以知道正知見有多麼的重要!依著正法來立自己命運的那一分,這種業是最為殊勝的,那也是觀察而得。好比我們看了凡四訓,看懂了它,回過頭來就知道我們要經營這樣的業,我們要成就這樣的命運,甚至比袁了凡先生更高的,像孔子一樣,做一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做一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做一個「以文會友,切磋琢磨」,做一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凝聚這些人才團隊,宣揚正法的人物,這種的業最為殊勝,都是經過觀察而得,學習正法而得。然後用這樣的概念,來轉變自己的命運。好,以上是第九個。
那我們來看「徧住一切主方神」他怎麼以偈頌的方式,來複習「普觀世業主方神」呢?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神眾,主方神,偈頌,經文:「一切智地無有邊,一切眾生種種心,如來照見悉明瞭,此廣大門觀世入。」
「一切智地無有邊」,就是佛的智慧是看不到邊的,因為那是各種道理的通達。所以當然智慧是看不到邊的,所謂的智慧並不是有一個東西叫做智慧,而是觀待事情的了解,理路的清晰,那當然世間的事萬端,成就這個事的理路也萬端,佛的智慧也萬端。
「一切眾生的種種心」,都是被佛所觀察的,佛為什麼觀察呢?因為觀察眾生就是要度化他們,才會做這樣的觀察,但我們也學著做觀察,學著做觀察有什麼好處呢?比如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或者是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來做觀察,他一定有能成為我效法的對象,或是在做觀察當中,我們知道他是賢者,他能夠了解文化的大體,或是他不是賢者,他能夠了解細目,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孔子也是這樣的,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就是夫子懂得去做觀察眾生的心,就是說他到底有什麼樣的體悟,在心中有什麼樣的體悟。乃至於有情眾生,這個惡眾生的心思,反而他們在造惡業的時候,那個細思極恐,那種非常的投入惡業的那一分,都是菩薩要學習,把他的覺受變成我們在專注做善業。
這個勇悍不退,他為了爭取他世間的財富,名聞利養,不惜每天這樣兢兢業業、營營苟苟的鑽營,菩薩為了正法,也應該勇悍地來修學正法,來造作善業,來得到功德法財,就像世間的小人,想要得到錢財那樣的好樂。所以你不要小看這種觀眾生心,佛觀眾生心,為什麼能夠觀察這麼透徹?因地當中一定是用這種的心思,這種的願力,這種的知識背景來觀察眾生心,從眾生的心上,得到自己悲心的開展,所以這觀察眾生的心,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夠真的幫助自己道力的提升,幫助自己悲心的成長,幫助自己對惡業生警惕,幫助自己對善業生隨喜,這些都是觀察眾生心。所以我們的老師,除了諸佛菩薩是我們的老師以外,眾生也是我們的老師,善於學習眾生者,那才是殊勝的菩薩行。好,以上是第九個,普觀世業主方神的體悟。
第十個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神眾,主方神,長文,經文:「周徧遊覽主方神,得所作事皆究竟生一切眾生歡喜解脫門。」
他所做的事能夠讓眾生歡喜。我們一般說服務業要怎麼讓眾生歡喜?他很歡喜買你的產品,很歡喜到你的店來逛,歡喜就是辦學的人很歡喜,家長很歡喜,把小孩送到你的學校來,你辦的幼兒園,你辦的學校,家長們真的看到孩子們在幼兒園,在學校裡面得到改善,本來很閉鎖的孩子,回家變成很快樂很活潑,跟家長有說有笑,還能夠早上晚上都問安,家事都能夠幫忙做,自動自發。
所以所做事要讓眾生歡喜,不能因為你辦的事業讓小孩子送過來以後,回到家裡面家長更難教,更調皮、更搗蛋,讓家長更無可奈何,所做的事業就讓眾生不歡喜。教育的事業就是這樣,教育是百年的樹人大計,你不但是服務業要讓眾生歡喜,金融服務晚上兩點打電話給客服的時候,客服都要耐心的解釋讓客戶歡喜。造的業讓眾生歡喜,這件事情各行各業都講究,更何況是菩薩業,成佛的事業呢?所以我們所做的事讓眾生歡喜,我們應該來跟眾生來學習,看他們辦的事業,是怎麼讓眾生歡喜的。我們的正法事業,要讓眾生歡喜的感覺,要勝過世間的那種,看他們是怎麼讓眾生歡喜的事業。我們真的要細心的揣摩,讓眾生的法喜,比世間的歡喜還要好。
比如說遊樂園,創造孩子們的歡喜,迪士尼的遊樂園讓老少咸宜,盡情的在園裡面享樂。你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是正法的環境,經營的這個業,反而眾生的歡喜程度,比世間的遊樂業還要更歡喜。你知道天人的業是什麼業呢?就是每天出去打曲棍球,騎天馬,出去遛天馬,然後享受各種美妙的花園,在天池裡面游泳,享受著天廚妙供等等,造作正法的善業,讓眾生歡喜要更勝過他們。所以極樂世界叫做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你看這多麼不簡單!所以學佛的細膩,要比世間人更細膩,心量要比眾生心量更大,你看百貨公司在促銷什麼東西的時候,或是飲食業在促銷什麼東西,就是讓客戶進來免費吃,你看那種心量!學佛有時候看看世間人,他怎麼讓眾生歡喜的,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我相信極樂世界之成就,一定有它四通八達的見地,才能夠創造那麼美妙跟細膩的極樂世界。
好,我們來看第十個,就是「徧住一切主方神」怎麼複習「周徧遊覽主方神」以偈頌的方式來複習。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神眾,主方神,偈頌,經文:「佛於往昔修諸行,無量諸度悉圓滿,大慈哀愍利眾生,此徧遊神之解脫。」
無量的諸度攝在十度的修學。十度就是我們一般十地菩薩的修學,這就是十度的修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就是十度的修學。配合十地的修學,這個在入中論就講得很多了!龍樹菩薩有初住論,就是初地的思想,但是他沒有寫完,龍樹菩薩的弟子有很多,有像提婆論師,他是得到龍樹菩薩真正的傳承。還有佛護論師跟月稱論師,都是以中觀應成的見地,來解釋龍樹菩薩的中觀思想,都是非常殊勝的弟子,所以龍樹菩薩是非常了不起的菩薩,除了造論來解釋佛語以外,真的他栽培的弟子各個成才,入中論就是所以他的弟子月稱論師記他老師未盡之意,他的老師只有寫到華嚴初地,造論來解釋華嚴的初地,但是二地以後就沒有。
所以月稱論師的入中論,就把十地的思想寫得清楚,可是要把這個意思更廣博的去開展,宗喀巴大師的入中論善顯密義疏,更完整的顯示入中論的意趣,這也是格魯派的五部大論,這裡面說十度圓滿,就是往昔修學,就是這十度的圓滿。這十度的圓滿,它的本質都是大慈大悲,沒有大慈大悲不會有這十度修學的圓滿。所以要以菩提心來進入十度的修學。所以進入這些十度的修學,或中觀的修學,都要依菩提心來進入,讓這些中觀的修學,十度的修學,體性轉為大乘。他所做的事業,才會讓眾生能夠生歡喜。因為菩提心就是為了想要去利益有情,所以我成佛,所以我成佛,我當然是利益有情,而且我利益有情。我的能力極為殊勝,又得到眾上善人的幫忙,我造作歡喜的業,比世間這些大事業家,造作的讓眾生歡喜的業,要更勝於他們。
你看那個手機越做越薄,功能越來越多,這個取悅年輕人的,這種能力越來越強。這個人工智慧的AI,能夠滿足各種的需求,生活的方便便利性,求取知識的便利等等。諸佛菩薩所造的業,那更勝於他們,能夠讓眾生滿滿的歡喜,所以應該是帶著,歡喜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應該是用這樣的心態,其實修學佛法要善用其心的。
那我們接著來看這個「主空神」有十個主空神出來,帶領無量無邊的主空神。由他們代表非常多地主空神,來宣揚讚歎佛的功德。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神眾,主空神,長行,經文:「復次,淨光普照主空神,得普知諸趣一切眾生心解脫門;」
這個諸佛是能「普知諸趣」,一切眾生心是所普知,當然普知的範圍太多,但是要了解眾生的心,要先從了解自己,你知道他心通要怎麼他心通?都要從自己類知他人,比如說我們在日用平常裡面,我們碰到這件事情我們心裡很不舒服,我會有一種很不舒服的表情,當對方現出這種表情的時候,我大概就去解讀,是不是這樣的事情讓他不快?或者是非常的疲累,所以會有不耐煩的表情,所以當有情非常不耐煩的時候,我是不是可以推知他是很疲累的心,類似這樣都是從自己推知去了解別人,所以他心通不是說在禪定裡面生起他心通,不是!而是禪定當中,引發他心通的善種,成就他心通的能力。他心通裡面我最佩服的是,那些養狗、養貓、養寵物的,他竟然能夠解讀貓的心,解讀狗的心,他知道這個狗的表情是代表牠什麼樣的心情?那個都是去揣摩,或者是去觀察牠們,然後來了解牠們,所以他們就變成寵物專家。瞭解人都不容易了,何況瞭解狗貓雞鴨,比如說這個養鵝的人,他知道鵝跟鵝之間,在一起還會分黨派,還有有人養鵝的時候,他在田地裡面養兩隻鵝,把那個閘門打開,兩隻鵝跑出來玩,那養了很多隻鵝,把門打開牠不出來玩,為什麼?去揣摩揣摩,就好像說人很歡樂的時候,他就覺得這裡就很好了,有情也是一樣。在輪迴中享受安樂的時候,他就不想出離了,可是痛苦的時候他想出離,安樂的時候都不想出離,他沒有看到他都被關起來了,沒看到。好,以上是淨光普照主空神的這個體悟。
那我們來看他怎麼,以偈頌的方式來宣揚他的體悟。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神眾,主空神,偈頌,經文:「爾時,淨光普照主空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空神眾而說頌言:如來廣大目,清淨如虛空,普見諸眾生,一切悉明瞭。」
你看他是代表大家說話,可見領導者觀察所領導部屬的心是重要的,你講話是要代表大家的心聲,像主管開會的時候,也都要通達大家的心意,或者是了解他們的想法,或者我能整合他們的意見,那都是訓練自己的他心通。你不要小看世間這些業,這些世間的業,如果好好訓練的時候,都能夠成就諸菩薩的能耐,你怎麼知道呢?因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所以西藏頗邦卡大師,他在講掌中解脫的時候,其實都是運用很多世間的心態來講佛法,修學正法需要這種心態。你看悠游在游泳池裡面,游了兩個鐘頭、三個鐘頭,起來的時候一點都不累,悠游正法的時候,要不要這種感覺?還是讀了十分鐘以後,哈欠連連,眼皮沉重,身體支撐不住腦袋,只好在床上躺平?
「如來廣大目,清淨如虛空」。廣大目,也可以說是「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四大海就是七山八海在最外層的海,那個四海就是最外圍的海,最外圍的海上有四個洲,就是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和北俱盧洲。你看一個佛眼這麼大!就是一個單位世界,最寬廣的那個海,代表報身佛他的身量這麼高大,這麼殊勝,但是你也可以說,應化身佛他就是廣大目,就是叫做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為政者他最需要這種能耐。你知道舜為什麼能夠,身不下堂而大治天下,就是在朝堂裡面,不用下來台階去探訪民情,他在這個朝堂裡面彈琴,就能夠天下大治,因為他知道天下人在想什麼,他可以從他自己去體會,還有他所用的大臣是賢良的人,自然會報告他老百姓的狀況。還有古代的詩官,他們會出去這個採詩,比如像詩經裡面周南召南,他們會出去採詩,採民間的風謠,民間的民謠就會反映民心,就可以從民間的歌謠裡面,知道他們有多快樂,或者是有多悲傷,或者有多淒慘,或者有多憤怒,或者有多無奈,或者有多沮喪,從那個歌裡面就知道民心在哪裡。所以對眾生的了解,四通八達的了解,叫做「如來廣大目,清淨如虛空」,就內心裡面是不溫不火的,是不帶煩惱的,是沒有被情緒所牽動的。
「普見諸眾生,一切悉明瞭」,你要成就這個諸佛的能耐,當然要透過歷練,所以為什麼說初地菩薩從轉輪王來歷練?比如說初地菩薩是從南贍部洲的鐵輪王開始,二地菩薩從金輪王開始,三地菩薩從四王天開始,這樣不斷地歷練,為政者他一定要知道眾生所統領的這個國土的眾生,同樣在事業裡面當領導人的時候,他肩負這個事業的興衰,他也必須了解員工,哪一個是有才能的,哪一個是有智慧的,哪一個是有公心的,哪一個是能夠值得信任的,你看那些雄才大略的君主,像劉備、曹操等等,你看他對朝臣們有多麼的了解,其實諸佛菩薩也都是這樣練上來的,只是他的心是公心的,是天下為公的思想。這就是如來廣大目,或者是耳聞眾生的觀世音,能夠從耳朵裡面來瞭解眾生的心。像孔子的六十而耳順,不也是這個境界嗎?
好,你看這佛的功德,越讀越快樂,原來我們的修行是要這樣修的。不只是眼觀鼻,鼻觀心,不要管外境的修。對道理通達的智慧,反而有一分是要普觀這個世間而得到。所以大菩薩不但要修學正法,還要有世間的歷練,世間的歷練叫做下化眾生,要好好的修學正法,這叫做上求佛道,這兩個本來就是要相合,才有佛果的成就。
第二個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神眾,主空神,長文,經文:「普遊深廣主空神,得普入法界解脫門;」
「能普入」的是釋迦牟尼佛,諸佛所普入的是法界,法界就像我們剛才講那個歷練,所以孔子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就是要到海外去歷練,人家說精英的特色就是他敢出去歷練,不要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就是蠻貊之邦也可以行,像箕子到韓國,他反而能夠教化一方。或者是鑑真律師,佛門的大德,唐朝的佛門大德,鑑真和尚到日本,能夠這個建立日本清淨的佛教。或者是阿底峽尊者到西藏,來建立殊勝的法幢,或者是宗喀巴大師,重振藏傳的佛教。或者是天台智者大師能夠整理佛教的經典,分出四化儀跟四化法,整理出佛教的各種的典籍,歸類為藏通別圓,然後對著有情眾生的根機是頓,漸,秘密,不定等等,這當然在天台教觀四教儀裡面都有說的。所以普入法界,不是簡單的,當然這樣的歷練,一方面是歷練你的人情世故,一方面是歷練你對正法的體悟;一方面是歷練你,在傳承上面你是獲得傳承,一方面的歷練,是歷練你有諸佛菩薩的這種承擔。所以這種歷練,真的是太了不起了。
好,那我們來看第二個,就是「淨光普照主空神」他怎麼以偈頌的方式來複習,「普遊深廣主空神」的體悟呢?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神眾,主空神,偈頌,經文:「佛身大光明,徧照於十方,處處現前住,普遊觀此道。」
這個「普遊主方神」觀察什麼呢?就是「佛身大光明,徧照於十方」,意思是說,就像一個聖王,他雖然在朝中,但是他的光能夠照他的國度,為什麼呢?你怎麼知道他的光可以照他的國度?就是他用各個地方的父母官,都是被他精挑細選過的,這就是光照過去,好像這個國君親臨一樣,像以前古代的欽差大臣,到地方官去巡視,叫做如朕親臨。那個光普照就像他的傳承可以到,他的人才可以到,他的政策可以到,代表他的悲心是可以到的。因地裡面都要這樣練,果地才有他成佛的時候光明普照十方。因地沒有這樣練,那果地怎麼會有這種功德?你怎麼知道要這樣講呢?很簡單!成佛之前是不是有十地的修學?是的,是不是有十種王的訓練?是的!所以你看那個淨行品裡面有這樣,叫做十王,就是有這種十種王的訓練的。比如說轉輪王的訓練,四王天的訓練,忉利天的訓練,夜摩天的訓練,化樂天的訓練,他化自在天的訓練,乃至於到初禪的這種離生喜樂的初禪訓練,定生喜樂的訓練,離喜妙樂的訓練,捨念清淨的四禪天,天王的訓練,這都是非常重要的。好,以上是這個普遊深廣主空神。
上來,我們已經進入「主空神」的體悟,他們這些的體悟,都對我們因地的修學有很大的幫助,雖然他表面上是稱揚佛德,讓釋迦牟尼佛感動,他願意留下來在苦難的世界裡面成就佛果,弘揚教法,住持正法,傳承正法。但他也告訴我們,佛德要這樣的觀察,因地也要有這樣的因地,他才能夠以因地心跟果地覺,冥冥相契,這種修學法最為殊勝。
我們把這功德,回向往生,回向佛果的圓成,回向天災人禍的止息,回向一切順緣的成就。大家生入聖賢之域,沒歸極樂之邦,稽首西方安養國,接引眾生大導師,弟子眾等發願願往生,惟願慈悲哀攝受。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眾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