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佛學優課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 昇降排序
諸位學會的蓮友大德同修,以及有緣的善知識們。在這段疫情當中,我們沒有辦法聚會共修、研學,我們可以在線上互相交流,我們這個課程特別以華嚴經世主妙嚴品,來作為緣起。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46課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46):稱揚讚德之知足天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 第46集 稱揚讚德之知足天

講前小言

諸位善知識,為了遍滿虛空的有情眾生,我們必須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為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興辦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唯願三寶加被,傳承攝受,讓本品的義理,能夠透過宣講而發揚光大。我們大家一起以佛果為所緣的發起菩提心,令正法住世,法輪常轉,教法長興。眼前止息冠狀病毒的肆虐以及經濟蕭條,或者通貨膨脹,乃至於政治局勢動盪的災難,人心向善,國泰民安。在開始之前,先恭誦本師名號三聲及開經偈,作為研學殊勝緣起。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世主妙嚴品當中,釋迦牟尼佛成佛得到過去眷屬、學生,這些同儕們的擁護。以世間主、器世間主、有情世間主和正覺世間主的形相來擁護,眼前是有情世間主。有情世間主又分為色界天跟欲界天,眼前是欲界天,欲界天又分為他化自在天、化樂天、兜率天,眼前是兜率天,兜率天叫做知足天,就是課本的三十二頁,整個兜率天的天主就是這裡所講的天主,內院就是彌勒佛來護持來作主,內院到底在哪裡?兜率天人都不知道在哪裡。

三界如果遇到火燒初禪、水淹二禪、風吹三禪,四禪天是空死墮,可是兜率天的內院依然是完好,因為那是彌勒菩薩所成立的淨土,彌勒菩薩也在我們中國示現過,就像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些大菩薩都在中國示現過。中國有所謂的四大名山,峨眉山是普賢菩薩,九華山是地藏菩薩,五台山是文殊菩薩,普陀山是觀音菩薩。

還有雪竇寺就是彌勒菩薩,這個彌勒菩薩示現為布袋和尚。有一個偈頌就是講到說「終日奔波只為飢」,我們人生很多人的奔波,都是為了止飢餓而已,講白了就是想要把肚子吃飽。「方才一飽便思衣」,飽了以後就想穿衣嘛,衣食嘛。再來「衣食兩般皆俱足」,都有衣服穿,有飯吃了,過得很好了,怎麼辦呢?「又想嬌容美貌妻」,要娶美貌的妻子,「娶得美妻生下子」結果是「恨無田地少根基」,就是要出去買田宅。「買得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轎少馬騎」就是沒有轎子,沒有馬來騎,覺得很丟臉,越來越不知足。「槽頭拴了騾和馬」,就是你們家有很多交通工具,有騾有馬等等。「嘆無職被人欺」就是害怕別人看不起我沒有官做,所以要怎麼做呢?要去謀官,叫做「縣丞主簿還嫌小」就是當縣長,當主任秘書都覺得還小。「又想朝中掛紫衣」,還要想要穿紫衣,在朝中裡面當權貴。「種種妄想無止時,一棺長蓋抱恨歸」,這個妄想是沒有到底的,最後就是死在棺材裡面,遺憾就入土了。

這裡面彌勒菩薩就是顯現一個知足的形象,你怎麼知道布袋和尚就是彌勒菩薩呢?最後他要過世之前叫做「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這個偈頌裡面可以告訴我們說,他就是彌勒菩薩。以上就講一段,兜率天彌勒菩薩的故事。

兜率天的十個天王,他們來讚歎釋迦牟尼佛,他們怎麼讚歎呢?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知足天,長行,經文:「復次,知足天王,得一切佛出興世圓滿教輪解脫門;」

叫做「復次,知足天王,得一切佛岀興世圓滿教輪解脫門」

兜率天王「兜率」這兩個字就是知足,知足天王。岀興世就說佛是怎麼出來的呢?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如優曇花三千年才一現,優曇花有的說是青蓮花,蓮花是青色的,三千年才一現,極其不容易的。

「圓滿教輪」,佛出世還不一定會說法,例如像多寶如來,沒有說法就入涅槃。還有的說法也不一定圓滿,所以釋迦牟尼佛是一個能夠圓滿教輪,圓滿教輪是非常了不起的,宗喀巴大師的《緣起贊》就讚歎佛,就是一個見緣起、說緣起,是一個能夠圓滿教輪,能夠把法說得圓滿的人。這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這要他的願力,他的忍力,還要夾帶著諸菩薩的擁護,還有他跟眾生結的緣。還有此時眾生看到他會引發善根,諸多複雜的條件合在一塊,有他圓滿的宣說教法。

我們有幸在他的末法,在他的末法時期有好有壞,壞的部分是佛已經入滅,正法、像法已經過去,我們現在是末法時期,善根福德淺薄,好的部分是經過傳承,祖師大德的造論解說,讓我們可以透過祖師大德的造論解說,了解佛的意趣。所以末法時期也很好,善用末法時期,尤其現在科技發達,很容易具足衣食,有道糧、又有善友的幫助、又有法本,又有好的環境,這時候要好好的來學習正法,這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知足天,偈誦,經文:「爾時,知足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知足天眾而說頌言:「 如來廣大徧法界,於諸眾生悉平等,普應群情闡妙門,令入難思清淨法。」

我們來看下面偈頌就是課本的三十二頁,以偈頌的方式來說自己的體悟,叫做「爾時,知足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知足天眾而說頌言」他怎麼說呢?叫「如來廣大遍法界,於諸眾生悉平等,普應群情闡妙門,令入難思清凈法。」

說法界成為所遍,他成為能遍,意思是每一尊佛都有遍法界的能力,像釋迦牟尼佛可以在這個世界成佛,也可以在那個世界成佛,也可以在極樂世界成為教化眾生的大菩薩,這叫做遍法界。

「於諸眾生悉平等」,悉平等就是完全看眾生的根器、習性、欲望以及跟佛所結的緣,乃至於他的願力等等,完全看這個,而不是以冤親來分,跟佛過去親近的佛多教一點,跟佛過去有冤仇的,佛少教一點,不是如此,完全看對方的根器,學正法的根器到不到。你看阿闍世王,對釋迦牟尼佛是多麼的傷害!阿闍世王聯合提婆達多去傷害佛,但是阿闍世王最後後悔,釋迦牟尼佛是非常樂意攝受他。而且在法華經,還授記阿闍世王成佛,可見眾生平等,那眾生為什麼是平等的呢?就是因為佛是以大悲心做出發,而且知道這些冤親都是不定,體性都是了不可得,由這種覺受來修眾生的平等。

再叫「普應群情闡妙門」,應著眾生的需要,他的心識,乃至於他跟你結的緣,這種闡妙門,妙到你難以想像,比如說馬爾巴大師,讓密勒日巴尊者吃足了苦頭以後,才讓他領受這個妙門,或者是六祖在柴房堆裡面工作了八個月以後,五祖才在三更半夜為他講金剛經,講到因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六祖言下大悟叫做闡妙門。

所以是在什麼時節因緣下闡妙門?都不一定的,眾生的善根是在順境上成熟,還是在逆境上成熟,還是在跟你對立的時候成熟,還是擁護你的時候成熟,都不一定的。換句話說,親近善知識是非常難得,成為人家的善知識,要來攝受人家也非常難。以上是知足天王他體悟,他對佛就做這樣的體悟。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知足天,長行,經文:「喜樂海髻天王,得盡虛空界清淨光明身解脫門;」

第二個叫做「喜樂海髻天王,得盡虛空界清淨光明身解脫門」

「得盡虛空界清淨光明」就是說佛在現證空性的時候,空靈靈的,可是他講清淨光明身。清淨光明身意思是說,同時顯現佛的報身,同時顯現空靈靈的境界,像密教裡面的修學法,有所謂的光明跟幻身修學法,這兩分一起修,這個幻身就是講光明身,以光明來莊嚴幻身,幻身來莊嚴光明,就像以報身來莊嚴法身,以法身來莊嚴報身。這些都讓我們難以想像,所以不可思議的報身生起,那就是完全現證空性下的顯現。顯現的身像光網一樣,讓人感覺很不可思議,沒有一切魔力,可以破壞這個,像光網的身一樣,太殊勝了。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知足天,偈頌,經文:「佛身普現於十方,無著無礙不可取,種種色像世咸見,此喜髻天之所入。」

「知足天王」怎麼複習「喜樂海髻天王」的覺受?叫做「佛身普現於十方」,報身和應化的方式,就像天上的月亮是報身,應到水裡面是應化身。

「無著無礙不可取」,無著就是沒有可執著的,沒有體性可執著,應著需要而生。「無礙」就是沒有時空的障礙,因緣成熟的時候,魔也不能成為障礙,一切都不能成為障礙。「不可取」能取所取,我們眾生是能取的心識,所取的就是佛身,這些無能取、所取,因緣到的時候就能顯現。就好像助念的時候,這個人臨命終,他不得不離開娑婆世界,而他在念佛,一心不亂求佛加被,就在能取、所取上,他是一個能取佛的心識,佛成為所取,所以佛就在他的心識前顯現佛,接引他去極樂世界,我們現場去助念的人,都會有溫暖的感覺,即使在黑夜當中,都有光明的感覺,乃至於氣氛也非常祥和,佛號也非常的好念,助念完以後,所顯現的全身柔軟,這些都是我們在現量上可以通達的。

第三叫做 「最勝功德幢天王」他叫做「得消滅世間苦淨願海解脫門」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知足天,長行,​​​​​​​經文:最勝功德幢天王,得消滅世間苦淨願海解脫門;」

「消滅世間苦」要靠「淨願海」,清淨願海意思是,世間很多的苦,苦的複雜性讓你難以想像,菩薩就需要發各種不同的願,所以這些各種不同的願,就像大海一樣的寬廣,假如每一個願都像小水滴一樣,那累積的小水滴就像大海一樣的深廣,眾生的痛苦是你難以想像的,眾生的苦會從各面相呈現,而且古代、現代跟未來,都有不同的苦。

比如說現代的苦,在人工智慧發達的時代裡面,有八成的行業會消失,有八成的行業未來會發生,但是眼前不知道是什麼行業,很快的這個在商場上,一個抉擇錯誤,一個腳步跟不上來,馬上整個產業連根被拔掉,像美國的柯達公司就是這樣,或者是做手機的諾基亞公司,一個不留神,整個公司全部被連根拔起。所以有情的苦,過去的苦、現在的苦、未來的苦,各面相都不同,乃至於各個領域去發展的時候,有各領域的瓶頸。現在講究多領域,還講究斜槓的人生,那裡面有多少要學的!乃至於在社會裡面,在高科技的公司像賣肝一樣,這種叫做世間的苦太多了,複雜的,生老病死苦的,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太多了。而老苦當中,還有各種的老苦,是夾帶病苦的老苦,夾帶愛別離的老苦,夾帶業障生起老苦等,這些都是數不清楚的,講不完的。

「淨願海」,你多少的願要幫助他們,比如說世間的能力,各領域的能力,乃至於醫藥的能力。幫助他脱困的能力,降伏魔怨的能力,太多!太多!所以叫做淨願海解脫門。「解脫門」就是發起淨願海,累積你想像不到的能力,那一分最勝功德幢是沒有障礙的,從佛那裡學習,知道那是沒有障礙,為什麼沒有障礙?都是靠你的心,你的心想要達成,沒有你達不成的,累劫的時間去磨,都可以讓你像佛一樣的能耐。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知足天,偈頌,​​​​​​​經文:「如來往昔修諸行,清淨大願深如海,一切佛法皆令滿,勝德能知此方便。」

來看這個「知足天王」怎麼複習「最勝功德幢天王」呢?叫做「如來往昔修諸行,清淨大願深如海,一切佛法皆令滿,勝德能知此方便」

「最勝功德幢天王」,能夠知道如來,過去如來,往昔的各種修行,而是配著他的清淨大願,深廣像大海的清淨大願,願力廣願力深。願力廣就是每一類的眾生,他都照顧到,願力深是要幫助這些眾生都成佛。所以用海來形容佛的願力,而在這種願力的相應下,有他各種的菩薩行。

「一切佛法皆令滿」,皆令滿就是你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讓整個極樂世界佛法充滿,比如說西藏,這些藏傳祖師大師,就讓西藏是一個佛教的國家;或者說東南亞以前盛況的時候,泰國是一個佛教的國家,緬甸是一個佛教的國家,斯里蘭卡是一個佛教的國家,甚至像蘇門答臘,就是一個佛教的國家,當時阿底峽尊長,是印度裡面最了不起的大師,他到蘇門答臘金洲大師那裡,學諸多的教法,特別是七重因果跟自他換,以及《修心七義論》的菩提心法,金洲大師就是在蘇門答臘,金洲大師帶領了五百多個比丘,佛法能遍蘇門答臘,想不到現在蘇門答臘的印尼,現在這個國家已經不是佛教的國家。

所以我們應該要好好追隨前賢,好好讓正法弘揚,讓佛法皆令滿,能夠充滿人世間。充滿人世間,一定會帶給有情的安樂,像西藏是一個荒寒的地方,佛法遍滿的時候,西藏這個地方沒有人餓死,乞丐再怎麼樣都要得到飯,生活上這麼冷的冬天,都可以過冬天,這都是很不可思議的。佛法幫助政治實在幫助太多了,所以有心讓政治清明的人,一定要好好去發揚殊勝正知正見的宗教,好,以上是第三個。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知足天,長行,​​​​​​​經文:「寂靜光天王,得普現身說法解脫門;」

第四個叫做「寂靜光天王」他這個體悟到什麼樣的「解脫門」呢?叫做「得普現身說法解脫門」。

他看到佛是能夠普遍的現身說法,這方面是解脫門,就他沒有障礙,什麼時候要讓佛現身,要怎麼讓佛現身呢?比如說你是一個真正請轉法輪的人,你是一個真正有心於世道人心的人,你是一個想要幫助眾生翻轉共業的人,你是一個能夠弘揚傳承正法的法器,你就一定能夠讓佛現身,這很奇妙吧!像月稱論師就能夠讓文殊菩薩現身,月居士就能夠讓觀音菩薩現身,宗喀巴大師就能讓文殊菩薩現身,所以能夠讓佛普現身說法,一分是靠佛的願力,一分也是靠有情的善根福德以及種種的需求。所以那個普賢十大願裡面的第六願請轉法輪,那是非常的重要。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知足天,偈頌,​​​​​​​經文:「眾生業惑所纏覆,憍慢放逸心馳蕩,如來為說寂靜法,善目照知心喜慶。」

那我們來看「知足天王」怎麼複習「寂靜光天王」的體悟呢?叫做「如來法身不思議」,「如來法身不思議」就是破煩惱障、破所知障,這本來就是不思議,所顯示的法身代表佛擁有能破煩惱障、破所知障的智慧,那談何容易!整個法相裡面,要談到那些破障的修學法,多如牛毛的修學法。

「如影分形等法界」,如影就是身體影子,身體就是報身,影子就是應化身,或者月亮是報身,月亮影現在水裡面,是應化身。分形就是說分身像地藏菩薩,分身很多到地獄去度眾生,像影子,像分身一樣等法界,就哪裡有需要,他就可以到哪裡。他可以用分身的方式,可以用應化的方式,可以用影現的方式,各種的方式,所以對佛來講都沒有障礙,就看有情他的心思,他的願力。就像虛雲老和尚,從普陀山三步一拜,一直要拜到五臺山,他就可以感應文殊菩薩示現文吉。這位乞丐在旁邊護持他,所以只要有情有這種需求,有這種善根都可以跟佛感應道交。所以我們以前在蓮因寺,參加齊戒學會,叫做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感應道交。

所以叫做「處處闡明一切法」,這個佛菩薩如影分形,他的目的就是「處處闡明一切法」,藉著他的影、藉著他的形去表法。比如說法,或者是表什麼法?表護持行人的法,這個有修行人,你好好的護持他,就代表你是一個擁護正法的人。所以佛菩薩可以用各種的分身,去表各種法,或說法或表法等等。所以我們論語上說「德不孤,必有鄰」,只要好好地修正自己、修養自己,得到佛菩薩的加被,一定是不可思議的。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知足天,長行,​​​​​​​經文:「善目天王,得普淨一切眾生界解脫門;」

第五個,叫做「善目天王」「善目天王,得普淨一切眾生界解脫門」

那個普淨就是釋迦牟尼佛,這些佛菩薩成為能普淨,一切眾生界成為所普淨。這個普淨當中,要靠願力、要靠忍力、要靠勇悍力、要靠精進力,要靠各種力量,有時候你不得不去犧牲,有時候你要淨化他,有時候你還要抱著犧牲的心態,才能夠感動他。像孔子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飄到海上的小島他都願意。比如中國在戰亂的時候,印度有些大祖師,都願意到中國來弘揚佛法,這叫做「普淨一切眾生界」。安世高就是在東漢的亂世時來到中國弘揚佛法,所以「普淨一切眾生界」,像阿底峽尊者,六十歲的時候從印度到西藏,在印度的時候,他已經是十八部上座之主,出來的時候是非常殊勝的,受用非常好,到西藏的時候是荒寒、生活辛苦的,這些就是能普淨的佛菩薩,所普淨的是一切眾生,都要靠這種願力,耐力,忍力,智慧力,福德力,還有弟子們對他的擁護力,這個才有辦法,對有情普淨。而且這個普淨坦白講,你因緣到的時候,你條件累積的夠多,哪怕這個條件很複雜,你都能累積起來,能夠普淨的力量很大。

像阿底峽尊者到西藏的時候,西藏的教法是非常混亂的,但是他以十二年的時間成為能普淨,西藏的佛教成為所普淨。他可以一直影響,從九百年前一直影響到現在,你就可想而知,有時候在那個節點,你要發揮你的力量,那個力量是廣大到可以延續的。我們在這個時代裡面,我們也要發揮能普淨,如何發揮能普淨呢?比如說組成讀書會,或者是線上課交流,善用科技的力量,善用這些聚會的因緣,都是可以成為,淨化社會的因緣,我們大家彼此共勉。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知足天,偈頌,​​​​​​​經文:「眾生業惑所纏覆,憍慢放逸心馳蕩,如來為說寂靜法,善目照知心喜慶。」

第五個就是「知足天王」怎麼複習「善目天王」以偈頌的方式說,叫做「眾生業惑所纏覆,憍慢放逸心馳蕩,如來為說寂靜法,善目照知心喜慶」

「眾生業惑所纏覆」,那個業就像繩子一樣把人綁住,惑就像網子一樣把人網住。網子網住就是你的思想、你的格局就是這樣,你逃不開,人家說窮人的思維。思維為什麼會窮?就是他有窮人的思維,他跳不開這種思維,業就像繩子一樣,把他綁緊,他就是這個環境。所以這個環境繫縛了他,這叫做業,惑就是這個繫縛他的環境,讓他會有這種想法。像老人家,那個老就是他的業,那惑就是在他老人的,那個老的情況下的,他很多的想法是很固執的。他就認為這個時代就是他看的這樣,甚至他有很多的從年輕到老,已經決定的想法裡面,你是撼他不得的。你可能已經把一條高速公路蓋起來了,可是你隔壁老人家的想法你還是改變不了,很可怕的。「業惑所纏覆」所纏就是業纏,惑覆就是把它蓋住。

「憍慢放逸心馳蕩」,憍就是在這個世俗網裡面,只要得一點點好處,人就驕傲的不得了。憍就是產生陶醉,慢就是對比別人,優越感就出來了,哪怕是多一點名,多一點利的時候,同學們聚會的時候,那種優越的感覺就出來了,或者是穿個西裝打個領帶,在高貴的場合出現的時候,大家對你恭維的時候,那種輕飄飄的感覺就出來了。這種輕飄飄的感覺要,不要抓住他予以的對治呢?很難。

「放逸」放逸就是對佛法是不痛不癢的,什麼是死無常?什麼是皈依?什麼是發菩提心?什麼是生起出離心?在這種高貴舒服的場合,這種權貴的聚會,滿耳笙歌的場合,你叫他要修大悲心,你叫他要修出離心,要怎麼修?所以心馳蕩,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聲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所以「如來為說寂靜法」這個時候叫他靜下來,這個時候叫他觀察過患,這時候叫他生起對治法,這個時候讓他修遠離行,這個時候讓他發起大悲心,怎麼生喔?

換句話說,如來的能耐,是你難以想像的。唐詩,詠物詩裡面,有所謂的蟋蟀,那個權貴們叫做『滿耳笙歌不聽君』就在那種紙金迷醉的生活裡面,耳朵聽的是這些歌舞的聲音,眼睛看舞,耳朵聽歌的聲音。外面的那個苦吟的蟋蟀,他哪裡聽得下你呢?

所以「如來為說寂靜法」,要怎麼度這些權貴?要怎麼度這些世間的業惑煩惱所纏的人?所以可想而知,說寂靜法的前面,要有多少的善巧方便,那個善巧方便複雜到你難以想像。所以往往我們看到一個結果出來的時候,他成功了,我們都忽略過程裡面極其複雜,極其難能可貴,就好像家裡面開水龍頭,水龍頭一打開就有水,它牽涉的條件極其複雜,但結果卻極其簡單,同樣的淨土法門,往生極樂世界很簡單,水鳥樹林皆演法音,早上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好像很容易,但是他複雜要生起這麼很容易的,很受用現成的果,後面複雜到你難以想像,要廣發多少願,要堅持多少難行能行,要多少善知識智慧的凝聚,十方諸佛要多少的擁護,它才能出現眼前的淨土。

好,以上是我們這一段就是「知足天」的這五個天王他們來宣說佛的功德,那以上是我們今天的進度,我們可以從他們知道說佛德的面面觀,以及他們如何效法前賢,見賢思齊,眼前來做一個法供養,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結言與迴向

好,我們把這功德迴向往生,上來所說的這些內涵,都足以讓我們生起這個對佛果的好樂。而堅固菩提心,來做為三寶最殊勝的求加被者,三寶是能加被,我們是所加被。我們也是世間能迴向,世間是我們的所迴向,而我們迴向世間的是什麼呢?瘟疫的去除,乃至於這些天災人禍,這些障難的止息,人心向善,國泰民安,大家生入聖賢之域,沒歸極樂之邦,稽首西方安養國,接引眾生大導師,弟子眾等發願,願往生,惟願慈悲哀攝受。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