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佛學優課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 昇降排序
諸位學會的蓮友大德同修,以及有緣的善知識們。在這段疫情當中,我們沒有辦法聚會共修、研學,我們可以在線上互相交流,我們這個課程特別以華嚴經世主妙嚴品,來作為緣起。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8課
眾海雲集之正覺世間主-利他行滿與證理位極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八集-自分因行德--利他行滿與證理位極

講前小言

諸位善知識,為了遍滿虛空的有情眾生,我們必須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為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我們興辦了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的講座。惟願講座能夠成為正法的生起處,並且引導人心向善,成為佛菩薩最殊勝的加被,眼前止息疫情,後面所引發的障難都能消除,人心向善,國泰民安,法輪常轉。

在講座開始之前,我們先恭誦本師名號三聲及開經偈,作為研學殊勝緣起。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我們世主妙嚴品這個架構有十個段落,眼前是在第六段,就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顯現為殊勝的淨土,但是沒有緣的眾生看不到,只看到一個年輕人殊勝的形象坐在菩提樹下,而眼前的世界是讓人難以想像的殊勝莊嚴,就好像我們科技裡面戴上VR的眼鏡,世界全變一樣,而這個時候眾海雲集,就是菩薩或者是神明,或者是這些領眾者,聚會像海ㄧ般殊勝莊嚴。其中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同生性,第二類是異生性,同生性就是在講聖者,我們目前是在同生性。

這些同生性的數目是十佛世界的微塵數,而他們名號前面都講過了,他們的內涵叫做「攝德周圓」,非常周遍、非常圓滿,分別來讚歎這些菩薩的聖德,在緣上讚歎,什麼叫緣呢?緣就是機運,世界有很多成功的人,他都告訴你他很努力才會有今天的成功,其實他都沒有告訴你,他的機運很好,所以那個緣就是機運,你有那個機運才會有改變命運的能力。就好像一個非洲人,沒有水、沒有飲食,營養不良,沒有教學資源,你想想看這個天才能發揮什麼功能?可是當他移到歐美的環境,生活非常優渥,教學環境非常好的人,他立刻能夠成為數理方面的天才、科技方面的天才,所以這個緣上就緣讚歎。緣太棒了!這是人生的機運,人生很多成功的秘密都是他的機運,就像我今天能夠來這裏報告華嚴經,也有我的機運,我如果沒有碰到雪公老師、沒有碰到醒公老師,我哪有可能去學習這些正法?哪有可能在這裏皮毛的報告學習華嚴經的心得?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緣很重要。

第二個就因上說,緣一百就是光有因是沒有用的,就像我們去緬甸作齋僧、作參訪、作放生,到佛塔旁邊看那些賣卡片的孩子們,他可以講七國語言,但是你心裡很清楚他的人生不會有出路,那個語言只是來賣卡片用,那個語言不能夠造就他任何能耐,可是這樣勤奮的孩子,他如果移來上等社會好好栽培的時候,他會贏過很多那些在上等社會生存的小孩,可是你沒有辦法,就緣上他沒有辦法,所以光有因沒有緣是結不了果的,所以說緣是一百。所以阿難尊者跟佛說善知識五十,自己的努力五十,佛說不是,善知識一百。就像這些大菩薩都是跟釋迦牟尼佛一起成長的,都是在如來的善根海中生,都一起共集善根,共修菩薩行,想想看那個團隊太重要了!沒有那些團隊就沒有自己的成長,這第一個。

第二個就因上說,光有緣沒有用的,比如說一個西瓜種,再好的緣也只能長成西瓜;是草的種,再好的緣也只能長成小草。所以這時候光有緣沒有用,因多少?因一百,所以因緣和合這兩者缺一不可,佛對小乘人也無可奈何的,佛為什麼叫他們做焦芽敗種?就是佛再厲害,也讓他們發不了大乘的芽、結不了大乘的果,你看佛都沒辦法了,更何況是一般人呢?所以冉求跟孔子說;「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我不是不喜歡你的道,我力不足,孔子說不是力不足,是你畫地自限。你只追求藝,你沒有辦法在道上用功的時候,你也只能在藝上成名,這孔子也沒有辦法,以上就一個簡單的前言。

我們接著來看就行歎的部分,就他的因上說,有自利的因,有利他的因,有兩者圓滿的成就。自利的因已經講完了,現在來講利他的因、利他的行滿。自利的因,我們上次舉論語裡面講,默而識之就是自利的因,學而不厭就是自利的因,誨人不倦就是利他的因,所以孔子說除此之外,何有於我哉,意思就是孔子藉著這種機會,不斷的培養自己的能力。你要知道,自利是培養自己能力的方法,利他也是培養自己能力的方法,這兩者都不能忽視,光自利不足以培養自己的能力,必須要利他才能真正培養到能力,就像教學相長一樣,學了以後出去教的時候,人家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沒有出去教,思慮不能重整,不能有所感悟、有所啟發,還有學生善問的時候,也可以問出你想像不到的面相,還有包括這些跟你組成的團隊裡面,包括分組討論,大家提出各種的疑難雜症,都是你想像不到的。在利他當中,可以周徧你的見地,完備你的想法,所以不要小看利他。孔子周遊列國,即使他去尋求政治發展的機會,他都不忘講學,比如說孔子到齊國去的時候,到高昭子家中做家臣,他也是在講學。在周遊列國的時候,到宋國在樹下演禮的時候也是在講學,這就是孔子一生他的志業所在。

利他行滿當中,菩薩有三個輪,我覺得這三個好重要!你不要小看那些經文,這些話看起來很平常,可以都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眾海雲集,同生,攝德周圓,別歎勝德,就行歎,自分因行德,利他行滿,正教輪,經文:「辯才如海,廣大無盡;」

第一個叫做「正教輪」,正教輪是在言語上講,經文:「辯才如海,廣大無盡;」你想想看,你要讓你的辯才如海,要做多少的學習?辯才是以慧為本質,如海是能夠辯得深、辯得廣,辯得廣就是多面向都可以談,辯得深就道理能夠發揮究竟,那種認知模型、認知背景,認知的能力要非常強,不但能夠在內道裡面立出自己的見地,也可以藉著立宗答辯打敗外道。

辯才如海,廣大無盡,這種人是誰呢?龍樹菩薩。龍樹菩薩在印度的時候,尤其釋迦牟尼佛過世以後四百年到七百年間,其實印度的佛法已經衰敗不堪了,沒有龍樹菩薩出來整頓教法,豎立法幢打敗外道,印度的佛教不可能還一直延續到玄奘法師到印度去取經,外道恨龍樹菩薩恨得牙癢癢,最後就是要殺他,你看這個龍樹菩薩辯才可以到這種程度,包括他培養的提婆論師,叫辯才如海廣大無盡。廣大無盡就是對世間的、出世間都了解,而且可以善於引誘,孔子就是「循循善誘,博我以文。」這個文包括說各類的典籍,從義引到道都可以的,這是以上的正教輪。

可見智慧要通過言語去表達的時候,私下要做多少的學習,要跟多少的善友去切磋琢磨,很多的地方要承認自己的不會,很多的部份不但是上課聽,還要請教師兄弟,還要旁徵博引,並且做廣大的閱讀,才有辦法成為辯才的本質,辯才並不是光講口舌之辯,而是靠著你的辯才,否則對方的思想是你撼動不了的,你沒辦法撼動他的思想,沒辦法改變他的思想,就改變不了他的命運,所以要讓眾生破迷啓悟離苦得樂,這是不可能的。所以論上說,佛沒有辦法以水來消除眾生的業障,比如說灑灑水眾生的業障都消除,論上說不可能,唯有靠辯才讓他想法改變,像了凡先生見雲谷大師,他的想法改變以後,這個時候他的行為才改變,他的個性才改變,他的命運才改變。你看這個辯才有多重要!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把辯才想成戰國時期那些說客,憑著三寸不爛的舌頭把黑的講成白的,把白的講成黑的,像少正卯這樣,孔子乾脆在兩觀堂就把他殺了,這種人是壞亂天下有餘,引導眾生無有,以上講正教輪。

眾海雲集,同生,攝德周圓,別歎勝德,就行歎,自分因行德,利他行滿,神通輪,經文:「具佛功德,尊嚴可敬;」

第二個是講身體上面的,叫做「神通輪」。那個輪很有意思,輪是什麼呢?輪就是車子在跑的那個輪,意思是說他的腦袋裡面都是法在轉,我們如果到西藏看那個轉經輪,那個頭腦裏面都是法在轉,不像我們腦袋空空,什麼都沒有!雪公老師說一肚子草包小心火燭,就是在講我們這種人,我們這些學生腦袋空空住留不住什麼東西。那個輪就是不斷的轉、不斷的轉,很多的想法、很多的觀念都不斷的轉,愈衍生愈多、愈衍生愈多。

第二個叫做神通輪,神通輪也是以智慧為本質,外道的神通是以禪定為本質,內道的神通不但以禪定為本質,還以智慧為本質,所以什麼時候該示現,什麼時候不示現都很清楚,釋迦牟尼佛不准弟子妄現神通,理由就是說怕眾生以為佛教神通最好,講經說法沒人聽,傳神通的時候高朋滿座,所以釋迦牟尼佛不准弟子示現神通,只准目犍連。長眉尊者(賓頭盧頗羅墮)示現神通的時候,佛罰他不准入涅槃,這個故事大家可以去看,這些《付法藏因緣經》裡面就有。

第二個叫做神通輪,經文:「具佛功德,尊嚴可敬;」你看具佛功德,這個神通是佛的神通,佛的神通是什麼呢?他可以觀機逗教,最殊勝的神通,不是什麼那些呼風喚雨,轉大地為山河,轉山河為大地,不只是這樣的。神通最厲害的就是觀機逗教,觀機逗教就是你是什麼根機,我知道要用什麼教法來講,這種神通是所有神通裡面最厲害的。引導眾生最厲害的就是觀機逗教,我們往往不了解眾生的根機,也不知道要用什麼教法來引導他,這神通是能夠既神又通,所以雪公老師說神通、神通,神而通之,至誠如神可以通之,就這個人心態清明,頭腦太清楚了!視思明,聽思聰,這種人太聰明了,太有智慧了、太有情操、太有品德了,而他的神通是非常的清淨,沒有任何的過患,也不會引入魔境。

眾海雲集,同生,攝德周圓,別歎勝德,就行歎,自分因行德,利他行滿,記心輪,經文:「知眾生根,如應化伏;」

第三個叫做「記心輪」,記心輪是在意業上面說,經文:「知眾生根,如應化伏;」你看前面神通跟後面的記心輪,這兩個是互相觀待的,你看佛的那個神通,尤其是以心為本質的神通,記心輪就是這樣。

眾生是什麼根機,我可以說出什麼法令他佩服,用身體的神通來配合記心輪,什麼叫身體的神通來配合記心輪?舉例來說,孔子在某種程度上他也有那些神通,舉例來說在大樹下司馬桓魋追殺孔子的時候,想不到孔子可以微服就脫困,司馬桓魋等於是兵部尚書、國防部長,舉國家的軍隊圍困孔子,孔子都還可以脫困,這叫做身的神通。而孔子這種脫困是一個怎麼脫困呢?就像論語裡面:「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就是道統在我身上,換句話說那種神通都是智慧為本質的神通,配合記心輪的神通。

以上就是三種輪,第一種身體的叫做神通輪,語業的叫做正教輪,心上的叫做記心輪。當然佛的記心輪裡面,還不只說知眾生的根,那個心還可以去通達很多世間的變化,譬如說世間成住壞空的變化,還有山河大地的變化,還有各類自然界的變化,都是佛的記心輪,它這裡面只是舉出重要的項目來說一說,說到這些大菩薩的成就。

好,這些的成就是不是也是我們心所要盼望的成就呢?我們在舉這些的時候,千萬不要說這又在講故事,我們要想到那都是我們要成就的目標,所以我們這個時候要培養的是自己辯才的能力,要多學習,要多用語言去宣揚正法,在身體上要多多的配合智慧做身體的運作,在心裡面要多多的配合經學做世間的觀察,否則的話你這個身體有什麼用?這個身體難道只是為了吃飯睡覺用嗎?難道這個嘴巴只是在說這些世俗的語言嗎?你好嗎?不舒服嗎?那個藥有效,那一頓飯很好吃,那個美食在哪裡,難道嘴巴只剩下這樣嗎?心難道只是我身體痛,我明天要怎麼發大財?我要怎麼去中愛國獎券或者買股票,難道心只剩下這樣嗎?如果我們的心改變成佛菩薩的記心輪,我們的言語改成佛的辯才,我們的身體改成佛的神通,配合智慧產生身體的運作,這個人生的命運不是世間的命運可以知的,沒有人可以知道這個人是什麼命,也沒辦法卜出這個人是什麼樣的命,想想看我們的命是被命數所繫縛的命還是超脫命數所繫縛的命?人生的出路跟前途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好,以上是利他行滿。

 

再來是「證理位極」,太棒了!換句話說自利利他都是在證理,人生最後那個證理太重要!證出那個道理會讓你遠離過失,所以孔子的一生叫做「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你看從心所欲就是證理圓滿的時候,你想什麼都合道理,都不會有過失,你看孔子在回憶他的一生,絕對沒有說我孔丘二十歲我生孩子,魯昭公送鯉魚,你看我多厲害!我三十歲的時候季孫大夫就知道我是人才,齊景公來的時候就要請我出山,我三十五歲的時候齊景公想用我當宰相,我五十歲的時候三家大夫要用我作中都宰,我五十二歲的時候作大司寇,我五十六歲的時候周遊列國,跟各國國君平起平坐。

他的回憶錄只說人生是不斷的成長,最後透過自利跟利他,學而不厭默而識之的自利,誨人不倦的利他,最後是從心所欲不踰矩的證理圓滿,這就是我孔丘的一生。結果想不到這樣的人名滿天下,延續後代一直到八十代還在延續,這不得了!中國沒有第二個人物是這種人。所以孔子見老子說,吾見老子其猶龍乎,我們應該把這句話再還給孔子,叫做吾見孔子其猶龍乎。

好,證理位極當中分為三個,第一個叫做證理法,第二個叫做證果法,第三個叫做得位極。這三個是互相觀待的,你想要得果必需要證理,沒有證理不會得果,沒有得果哪裡會得到位的極處,怎麼可能呢?這三個互相觀待,就像前面的正教輪、神通輪、記心輪,這三個也是互相觀待的。

眾海雲集,同生,攝德周圓,別歎勝德,就行歎,自分因行德,證理位極,證理法,經文:「入法界藏,智無差別;」

證理法,經文:「入法界藏,智無差別;」入法界藏,一般對這句話是不陌生的,讀誦本裡面叫做「法界藏身阿彌陀佛」,法界藏就是說涵藏著法界,意思就是法界成為所知,我成為能知,所以我能夠入各種法界而無礙,譬如說入事法界、入理法界、入理事無礙法界、入事事無礙法界,入畜牲法界、入地獄法界、入天堂法界、入菩薩法界,通通可以能入,而且無不入而自得,是從心所欲不踰矩。以上都要證理,可見人生只剩下一件事情,你的人生就是每天不斷吸收很多的道理,不斷通達很多的道理,這個時候你會很高興,喝這個水也甜,吃這頓飯也香,躺在這床上也舒服,睡覺也美。你如果每天都渾渾噩噩的,什麼道理也不通,吃這頓飯也無精打采,睡這個床也作惡夢,跟人交往的時候也不知道該怎麼交往,想想看這時候發大財是什麼意思?一點意義也沒有!所以證理極會讓你的人生過得有意義,人生剩下的就是證理位極,真的!

智無差別,智無差別就是說你到畜生道或是到天道,智都不會差別,所以我們讀彌陀經說眾鳥演法,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就是要法音宣流,所以阿彌陀佛變出這些眾鳥,所以是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你不要以為極樂世界有畜生道,換句話說,佛示現為畜生的時候,跟他示現為佛,智無差別。我們不行喔!我們示現為狗的時候跟示現為人的時候,那差別很大。示現為狗的時候我們只剩下旺旺旺!剩下啃骨頭,剩下跟著主人搖尾巴,我們就這樣過一生,沒有智無差別。

這種的能耐想想看,人生的潛力可以發揮到這樣的時候,這種潛力為什麼不發揮呢?為什麼不要這種潛力呢?不是很可惜嗎?

眾海雲集,同生,攝德周圓,別歎勝德,就行歎,自分因行德,證理位極,證果法,經文:「證佛解脫,甚深廣大;」

再來叫做證果法,經文:「證佛解脫,甚深廣大;」當你的道理通達的時候,你對佛就了解了,所以叫作證佛解脫,世間的宗教都是以信仰的方式得解脫,佛法是以見真相的方式得解脫。比如說空性,空性就是萬法的真相,緣起就是萬法的真相,以見真相的方式見緣起入世間得解脫,見空性於出世間得解脫。證理法就是見真相,見真相就能證佛的解脫,原來佛的解脫不是有一個東西叫做解脫,叫作實無有法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解脫,解脫只不過是安立的名言,就見真相的方式說解脫。

甚深廣大,甚深就是以空性的智慧破煩惱障、破所知障,這叫做甚深。廣大的那一分,就是在這世間懂得布施的道理脫離貧困,懂得持戒的道理脫離卑賤,各種的世間的道理都能通,這就是甚深跟廣大。甚深是在講勝義諦,廣大是在講世俗諦。

眾海雲集,同生,攝德周圓,別歎勝德,就行歎,自分因行德,證理位極,得位極,經文:「能隨方便,入於一地,而以一切願海所持,恆與智俱盡未來際;」

最後「得位極」,得佛果位非常殊勝。經文:「能隨方便,入於一地,而以一切願海所持,恆與智俱盡未來際;」隨方便就是隨著眾生的需要然後入於一地,他可以入初地、可以入二地,可以示現為初地、可以示現為二地、可以示現為十地,可以示現為凡夫地,可以示現為各類有情的地,都可以!能隨方便就隨方便,你什麼樣我都可以。

而以一切願海所持,不管他是做人、或是做畜生、或者做天,都以願海來攝持他的生命現象,就像阿彌陀佛在世自在王佛座下發四十八願的時候,累劫的修行,哪怕他當宰官、居士或婆羅門,甚至當女人嫁給人家生小孩,都是用四十八願去攝持,甚至在苦難當中跟眾生成長,或者當媽媽背著小孩去逃難都沒有關係。像孔子也示現逃亡、示現被追殺、示現像喪家之犬在鄭國的東門下,都沒關係。通通被願海所攝持,通通是他要用這個形相去累積福慧資糧去成佛,不得了!真的。奇怪這世間怎麼會有這樣的人物!一般世間不會有這樣的人物。

恆與智俱,每一個生命現象通通是他的願海所攝持,通通是他的智慧所攝持。想想看我們人生要不要被願力所攝持?要不要被智慧所攝持?都不要的話,那就被業力所攝持。所以中庸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意思就是要被願所攝持、被智慧所攝持,那就是道不可須臾離。可離的時候就被業所繫縛。

盡未來際,就是不論他的因或果都是這樣,他成佛以後繼續發大願,繼續另外一類的因緣,繼續用佛的種智相續下去,不得了!這些大菩薩是這樣的,每一個大菩薩都是這樣,十佛世界微塵數的大菩薩都是這樣,換句話說這些跟著釋迦牟尼佛長遠劫,從凡夫開始大家一起共學,一起切磋琢磨,一路走來,走到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這些人變成這麼殊勝的人物,而且回過頭來在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回過頭來擁護釋迦牟尼佛。想想看,我們今天在釋迦牟尼佛座下學習正法,不但被釋迦牟尼佛所攝持,還被這十佛世界微塵數的大菩薩所攝持,你覺得幸福嗎?還是覺得很孤單?是長伴青燈古佛,覺得落寞寡歡,很孤獨、很可憐,真的嗎?我們為什麼要這樣想?德不孤必有鄰,有這麼多十佛世界的微塵數的大菩薩跟釋迦牟尼佛成為我們的鄰居,成為我們的助伴,成為能攝持者,我們成為所攝持,應該感到很幸福很快樂,這才是我們修行應該要有的心態。

好,以上是這些大菩薩,在自己這一分所圓滿的,從自利圓滿、利他圓滿,原來利他都是自利,你若從這裡清涼大師的科判來看,利他都是自利,所以我們有時候都覺得吃虧,不。老子說: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真的!愈發心的人你收穫愈多,原來有情都是你成佛的增上緣,雖然表面上是利他,其實最後都利益到你自己,通通幫助你成佛。

結言與回向

好,以上是我們這一段的進度,希望我們在這大菩薩的學習當中,我們很清楚修學法是什麼,目標是什麼,很清楚以後才是真正佛法的修學。上來對大菩薩的功德深深仰慕,叫「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也希望這些大菩薩成為能攝持我們的聖者,就像孔子在攝持顏回一樣,叫「博我以文,約我以禮」相信人生是不會走錯方向的,博我以文就是在經教上廣博的通達,約我以禮就是在戒法上能夠不斷的深入這些經法,相信我們的人生是既快樂又圓滿,障礙也能超越,繫縛也能脫困,眼前災變止息,世界和平,快樂吉祥如意。大家生入聖賢之域,歿歸極樂之邦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