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三十八集稱揚讚德之初禪天
講前小言
諸位善友大家好,我是唐瑜凌,非常高興跟大家在視頻上見面。因應冠狀病毒的橫行,我們有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的講座。以此品的功德來作為天災人禍的止息,來作為世界安定以及和樂的增上緣。並且也作為我們每一個人道業成就的殊勝緣起,也成為我們往生淨土成就佛國的最殊勝的起緣。在開始之前,我們先恭誦本師名號三聲及開經偈,作為研學殊勝緣起。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他覺得這個世間已經進入了五濁惡世難以教化,所以他想要入涅槃。除了四禪的大梵天王拿著法螺,忉利天也拿著法輪來請佛不要入涅槃,而且宣說釋迦牟尼佛往昔生中度化眾生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之外,特別在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塵點劫來跟著他一起共學的眷屬,護法,學生等都來齊聚擁護。
這些擁護當中有器世間主,有正覺世間主,有有情世間主。稱揚佛德的目的,就是我上集說到的,就是以此因緣能夠勸請釋迦牟尼佛住世度化有情,先從有情世間主來勸請,所謂的四禪天王,三禪天王,二禪天王,初禪天王,一一的出來勸請,初禪王天也跟二禪天王一樣,有十個大王分別出來勸請讚歎佛德。
我們的課本,科文是在二十八頁。
初禪天有所謂的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梵輔天就是臣民,梵眾天就是臣子,大梵天就是國王。初禪的天王叫大梵天王。四禪天王,在色究竟天的天王也可以叫做大梵天的天王,就要看他是在哪個經文出現,再來決定他到底是四禪的,還是初禪的,眼前是初禪的,總共有十個國王,長行跟偈頌一起合看。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色天,初禪天,長行,經文:「復次,尸棄梵王,得普住十方道場中說法而所行清淨無染著解脫門。」
尸棄梵王,尸棄是梵語,尸棄翻成中國話叫大,所以大梵王就是國王得普住十方道場中,就是到哪個道場他都可以安住。你不要小看這不簡單的。那個道場,每一個道場有每一個道場的特色。而且語言不同,風俗不同。比如說,你來中國弘揚的法師們,你如果不懂中國文化你跟中國人不契合。你不了解不融入該地的風俗。你容不了他們的生活,你也走入不了他們的內心的世界。所以你不要小看那個普住這兩個字。
普住十方道場,過去印度這個十八部上座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是印度裡面最殊勝的善知識,被請到西藏去弘法的時候大概是九百年前,想想看一個印度人到西藏,這裡面有多少不方便!語言不同,環境不同,然後一個是極熱,一個是極冷,風俗不同,想法不同。西藏的佛教被苯教的勢力混雜,神佛不分,裡面的密教又摻雜很多破戒的這些行為,他到西藏去的時候,你看要怎麼去普住呢?所以要靠著他的堅忍和毅力,他廣大的知識背景,以其一身的能耐對三寶堅定的信心,還有就是諸佛菩薩的加被,再加上譯師要精準的譯,你如果找不到這種譯師,講了一大堆話別人都聽不懂,所以普住這兩個字談何容易。所以我們有時候因為沒有這些生活的歷練,所以在讀佛經不痛不癢,覺得什麼事情都太簡單!所以學佛的時候一下子碰到逆境就退轉,他不了解人家這些語言文字都是一種歷練的,都是經過了這種千錘百鍊出來,文字裡面含藏這些道理,含藏這些能耐,含藏這些艱難。
普住十方道場中說法,雪公老師也到臺灣說法,到臺灣的臺中說法,到法華寺說法。一個外省人講佛經,法華寺的人根本都聽不懂他講什麼,般若心經講到最後剩下一個人,還有的人不想聽佛法,像慈航法師剛來臺灣弘揚佛教的時侯,臺灣普遍是龍華教,一貫道,你如果沒有了解他們的想法,沒有了解他們的這些思維模式,他們的出生背景,你根本沒有辦法跟他們在同一條線上來做溝通。還有說法當中,還包括著你要注重你的威儀,你要注重你的外表。
乃至於說法當中,辦講堂還要有募款的能力。雪公老師是從來不募款的,但是也要有人護持你,沒有人護持你,你做不了事情。所以你不要小看說法這個事情!
還要包括學生來聽課的時候,他夾帶了多少他的障礙,你要幫他克服障礙。他太太不喜歡他來,她先生反對她來,他兒子成績不好,他單位的老闆常常叫他做事,又叫他加班。所以你說法你要對空氣說嗎?你要對牆壁說嗎?你要對石頭說嗎?你要自言自語嗎?還有下面的人還幫你辦事,幫你聯絡,幫你做講堂的打掃佈置,我以前到臺中去聽課,雪公老師的講堂那都是要打掃的,那個大講堂七、八百張的椅子要讓它歸位,拖完地以後,本來是講堂,老人講完課的時候要恢復成圖書館,七、八百張桌椅要恢復到原處,你看那多難!一個小時內要全部完成,那個動作手腳要多俐落!然後這些說法後面也需要複講,沒有複講,聽完也不曉得老師在講什麼!尤其老人講到一些典故的時候,他運用這些在講經學,你根本都不知道他在講什麼,後面要不要複講?要不要討論?還有複講討論,有時侯沒辦法聽,有些人要趕回家,後面要怎麼補課。還有他沒有法喜的時候,他下次不來了,你要用什麼方式鼓勵他來?還有他身體生病,你要不要去安慰?還有他們家有人往生的時候,你要不要去助念?
這個時候才能夠慢慢的讓他們在沒有障礙的情況下,他們成為能聽,你成為能說。說聽當中,聽的人十個人當中有九個人還未必有那個志向,所以你要找到傳承還都找不到。還有弘揚正法當中,他還有他士農工商的職業,他哪有這個時間來弘揚正法,你好不容易大家都克服這樣的困難。還有這些要弘揚正法的時候辦的活動,要有後勤支援,要有場地規劃,要有各種設施,要開會組成義工團等等,才能夠讓這個說法,這個正法事業去流通,或者是辦一些教育事業,那裡面的過程是辛酸艱難。
所以而所行清淨,所行清淨是什麼?是經得起考驗,動機從頭到尾都是清淨的,願力從頭到尾都是堅持的。這種忍力從頭到尾都維持的好樂,就是那種熱情,從頭到尾都維持的。乃至於對正法的信心從頭到尾都維持。這裡面還包括說有些人變節了,有些人退轉了。請問你要不要對佛教失去信心,很多人都看那個學佛的人退轉或是學佛的人變質的時候,他自己也失去了對佛教的信心,所以所行清淨談何容易。真的!
無染著解脫門,無染著就是在這些境界裡面有辱罵你的人。你是不是洩氣了?有後面說你是非的人你是不是火大了?還有你本來很多的順境,因為學佛以後變成逆境的時候,你要不要很退縮了。染著或者是看到他人,這個名聞利養得到的時候,你會不會羨慕人家。你會不會覺得正法無用。這些太太或先生們出去的時候在比高下的時候,比誰在哪裡上班?誰哪裡有成就的時候,你這個學習正法的人,不如他的時候,你會不會對正法還保持信心?可見這個無染著有多麼的重要。
解脫門就是指都沒有這些障礙。所以你看著這些大德,大善知識,這個當他在成佛之前,他都有這個能耐他有這個能耐他才會去成佛。
而尸棄梵王跟著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就看到釋迦牟尼佛有這樣的能耐,所以釋迦牟尼佛才會成佛。我們就是沒有這樣的能耐,所以我們到現在還在做凡夫,還在進進退退,還在可有可無,還在人我是非,還在被煩惱業所繫縛。午夜夢迴的時候這個好樂心不見了,好樂心不見了,法喜不見的時候還在何去何從?你看差人家差太多了,尸棄梵王他就是得到這樣的法門。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色天,初禪天,偈頌,經文:「爾時,尸棄大梵王,承佛神力,普觀一切梵身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 天眾而說頌言:「 佛身清淨常寂滅,光明照耀徧世間,無相無行無影像,譬如空雲如是見。」
我們來看偈頌他怎麼以偈頌的方式來複習他剛才對釋迦牟尼佛所表白的證悟呢?叫做爾時,尸棄大梵王,承佛神力。
那個承佛神力很有趣,什麼叫承佛神力?舉例來說,比如說在一個道場裡面老師叫弟子們上來講課,弟子們上來講課的時候,覺得聽眾們都願意聽,大家都願意坐著學習,他以為是他的能力。不是!是老師在,就是以前雪廬老人叫弟子們來講課,雪廬老人坐在下面聽的時候,就是這樣叫承佛神力。大家都坐在那邊恭恭敬敬的坐著聽,並不是說台上這個弟子講得多好,而是台下的老師坐在那邊聽課。所以叫做承佛神力,大家都靜靜地來聽尸棄梵王講他的體悟。
普觀一切梵身天,梵身天應該是算這個人民。梵輔天是臣子。梵眾天也是人民。大梵天是國王。而說頌言,是什麼呢?
叫做佛身清淨常寂滅,佛身清淨,就是法身清淨,報身清淨,應化身清淨。常寂滅的意思是說體性是空的寂滅,也可以說是苦因苦果的滅,換句話說他的身體非輪迴所攝,即使示現為應化身,哪怕是應化的是老比丘病苦的身體,釋迦牟尼佛在娑羅雙樹間要入涅槃的時候,是吃純陀供養的有毒木耳,所以一直拉肚子拉到娑羅雙樹間的時候,非常虛脫了,這樣的身體一樣是常寂滅。常寂滅就是苦因苦果的滅,這樣的身體依然不是輪迴所攝,依然是一個最微細的色相身。而這個最微細的色相身,全部都是空性的智慧攝持,這個是一個常寂滅的狀態。常寂滅不只是報身證得法身,是能所雙亡的常寂滅,就算是應化身也是苦因苦果的滅,這個寂滅是苦因苦果的滅,寂滅也可以叫做涅槃,涅槃就是苦因苦果的滅。
光明照耀遍世間,光明就是報身的光明照耀這個世間。像這個諸佛的光明,我們上次說過有常光,有放光,常光就像報身是常光,應化身像釋迦牟尼佛的應化身,他背後的光就是常光。講經的時候放光,光明照耀遍世間。照耀遍世間光明叫做能照耀。世間叫做所照耀這個世間,為什麼是所照耀?因為世間都是他攝受的範圍,世間都是他所知的範圍。世間都是他了解的範圍,所以當然叫做照耀。佛有十種通號,有一個通號叫做世間解,就是世間是所了解,他是能了解,這一個叫做照耀。照耀就是你懂他,你了解他,沒有死角,沒有黑暗,全然光明的,所在就沒有黑暗,就是通通是你了解的範圍,清清楚楚的了解,這叫做照耀。
無相,無行,無影像。你看只要講無都是在講遮法,就是勝義諦的行相。無相,其實這個應化身有相,報身裡面的他受用報身有相。所謂的無相就是自體所成的相,一粒微塵也沒有,佛的應化也是一樣沒有,能應化的佛,如果沒有觀待所應化眾生的機緣成熟,他都不能示現成佛,這個叫做無相。舉例來說,佛的形象能不能在外道中顯現?比如說天主教或基督教或者是說回教當中來顯現?他是佛顯現不了的。就好比說佛要在螞蟻堆中,顯現他殊勝的證量,顯現不了!沒有可顯現。月亮在沒有水的地方顯現不了月影,所以叫做無相。沒有所顯現,他不能成為能顯現,沒有青色,他也顯現不了見青色的眼識,叫無相。
無行也是一樣,所有自利利他的行持都是觀待的,沒有這個所供養,他也不能成為能供養。譬如說有情眾生都不去供養佛,都是外道,看到佛都逃避,佛就不能成為托缽者。沒有人給他,就不能成為托缽者,托缽者這個名詞沒有意義,因為人家沒有成為能供養,佛也就不能成為所供養,讓人家種福田的行持,沒有辦法顯現出來,顯現不了,無行就是顯現不了。就好像一個老師要上課的時候,結果全班同學在那裡滑手機,在那裡睡覺,你也顯現不了你是一個能教者。無行就是必須觀待所行持,你才可以成為能行持。他是受教化的,你才能是一個能教化,行持都是一個能所的概念。而且中間才有一個你想要做什麼的,這個行也可以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等等,拿三輪體空去套,通通可以知道無行的無,長什麼樣子。
無影像,我們一般說身體旁邊就有個影子,這叫做影像,什麼影像呢?身體叫做因,影子叫做果,意思就是說沒有因,哪有果的顯現。果跟因不一樣,因像人體一樣,果像影像一樣,這兩個是不一樣的。但是沒有因顯現不了這個影像,這叫果。當因已經滅的時候是沒有自體性,所顯現出來的果又怎麼會是有自體性呢?所以那個影像是觀待人,觀待能影現,它才是所影像。如果沒有能影現,它就不能成為所影現。
可以這樣說,假如有一棟大樓它影現到水邊裡面是一個倒影,你在不同的角度看的時候,有不同的樣子,你甚至可以在一個角度當中看不到倒影,意思是什麼呢?大家在做善業的時候,很多人後來會得福報,譬如說一群人在做布施業,結果將來會怎麼影現呢?或許是一群人在做事業的時候賺了很多錢,這裡面有人大樓看得完整,有人只能看一邊,有的沒看到。那就表示說當時在做這個布施業的時候,有的人是誠心誠意的,是資源拿出來最多的,是堅持到底的。當然最後他所看的影像他最圓滿,但有的沒看到影像,可能在做善事裡面是摸魚的,或者是藉機沾名圖利的,最後什麼樂果都沒有!所以這個影像,還要包括是能影現,它才是所影現,因果的道理都是這樣的。
譬如空雲如是見。這個天空的雲,天空的雲就是忽爾而起。你看我們一般,如果說有看那個天空要下雨的時候,他特別講下雨。剛開始晴空萬里,可是一下子烏雲聚合馬上下雨,下過雨後,馬上這個烏雲不見。然後峽谷蒸騰又一串白雲出來。意思是說因緣條件具足的時候,什麼果都可以生出來。有些人出身很寒微,但是碰到貴人,再加上他本身的上進,一下子浮現出一個成功的人物出來。這好像空雲,空中的雲忽爾集起條件具足的時候,忽爾集起。
以前去日月潭的時候,日月潭早上一個景,中午一個景,晚上一個景。中午的時候還日正當中萬里無雲,到黃昏的時候馬上水氣一上去,有很多的雲團團的將山中圍住。就可以想像條件具足的時候那個雲就出來,像幻化一樣,所以世間就像幻化一樣,因緣一湊合。譬如說中南部的小孩跑到臺北來孤苦無依,忽然碰到賞識他的人,忽然找到很好的對象,忽然成一個家,馬上生活的情境就改變,好像雲一樣的出來。另外一個世界人生如幻,如化,如雲,所以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尤其像天上的雲一樣,好!以上是第一個。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色天,初禪天,長行,經文:「慧光梵王,得使一切眾生入禪三昧住解脫門;」
第二個叫做慧光梵王,二十八頁的長行文。梵王天王說,得使一切眾生,就是佛在因地的過程中,有能力幫助眾生入禪三昧住。入禪三昧住,就是幫助有情入禪三昧。禪三昧當中有止三昧,有觀三昧,就是能夠幫助有情,慢慢的專住在正法。例如閔子騫剛開始學習的時候,他不是專注正法的人,他還在那邊羨慕外面的鑼鼓喧天、榮華富貴,慢慢的才專注正法。所以引導有情慢慢的專注正法,慢慢的學習進來。
三昧中還包括觀三昧。觀三昧就是安住法義上面,不斷地辯證得到很大的法喜,等於住在這些禪三昧的解脫門,意思就是引導有情,讓他心安定下來學習,這個過程要有很多的耐心,慧光梵王跟從釋迦牟尼佛,他也得到這樣的法門,佛有能力跟著眾生一起成長帶著他開始心定下來。像唐玄奘要讓孫悟空安定下來,他要費多大的勁,到最後那個毛燥的個性才慢慢的降伏下來。這裡面還要包括學生慢慢的對你有信心,這慢慢的對你有信心要多難!要很多的事情來考驗。
像孔子在陳蔡之厄的時候,弟子們對孔子的信心大增,孔子這個時候才能講性與天道。你看這就是入禪三昧住。這個時候他們才聽得下去。因為他對你佩服了,而且這種佩服有時候要靠環境,沒有那個環境他生不出那個對你佩服的感覺。就像大將軍出去打仗的時候,在刀光劍影、槍林彈雨當中指揮若定,阿兵哥佩服到底。這要讓他們來佩服這位大善知識的時候,這些過程要經過多少的波折。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色天,初禪天,偈頌,經文:「佛身如是定境界,一切眾生莫能測,示彼難思方便門,此慧光王之所悟。」
第二個我們來看尸棄梵王,怎麼複習慧光梵王的體悟呢?他叫做佛身如是定境界。因為他要讓人家安定,他本身就是安定的人物。他自己都安定不了,你怎麼可能叫別人安定?
所以你看孔子在周遊列國的時候,譬如說匡人圍困孔子的時候,孔子還可以彈琴,子路要拔劍抵抗,孔子說不用,在彈琴當中,匡人聽到說陽虎沒有這種能耐,孔子長得像陽虎,所以誤會是陽虎來了要把這個陽虎困住。但孔子彈琴當中,這個匡人知道不是陽虎,你看這種安定的力量安定的感覺那個是太了不起了。這種安定不是那種鳥語花香,香煙繚繞,然後品茗上等烏龍,終於安定下來,不是!是兵荒馬亂兇險的時候的安定。
像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要成等正覺的時候,魔軍出來了,或者是現出最美妙的女人出來了。這個時候佛身如是定境界,真的喔!那麼簡單喔!這談何容易,所以佛身如是定境界,這個定境界,還包括學深法義的時候,你是不是安定的學進去。像善財童子去參訪五十三個善知識裡面發大心,還要安定的學進去,那裡面有很多的陀羅尼都非常難學的。像唐朝的一行禪師,那是數學天才,那個要學進去有多難,安定的學進去,叫做如是定境界。
一切眾生莫能測,當然不能測,他安定後面的本質是什麼,你怎麼知道!諸葛亮,羽扇綸巾叫做指揮若定失蕭曹蕭何,曹參都不如他。那種安定後面的安定,這種能耐,這種知識背景,這種經驗閱歷,這種學養有情怎麼測得出來?測不出來的。像釋迦牟尼佛從人間走到忉利天的時候,阿修羅王顯現為毒龍繞了須彌山七匝,然後出來一個血盆大口,要把釋迦牟尼佛吞進去,釋迦牟尼佛站在那裡如如不動,這種安定!
示彼難思方便門,這個安定當中,也顯示了有情難思方便門,很多的方便讓你難可想像的難思,你不了解他後面的思想背景。後面的思維模式後面的動機,除非你是跟他歷練以後,你才能夠慢慢的體會。
就像孔子厄於陳蔡的時候,蔡大夫跟孔子說,你只要不要去楚昭王那裡,我就放你一馬,你盟誓!孔子說我偏要去。弟子們說你前面都知道變通,你為什麼這個時候不變通呢?這後面就是難思,他故意不變通讓兵困他,趁這個機會要看看弟子們向道的心還在不在,這種心境,弟子們難思,絕對想像不來。孔子後面他的思維模式是這樣,他做這樣的決定,後面的思維模式是怎樣。
這個難思到什麼程度?舉例來說,有一個人他的二乘善根成熟,迦葉尊者要去度化他,結果文殊菩薩先用大乘法去度他,結果這個人產生了懷疑,甚至是帶有毀謗,結果下地獄的時候,迦葉尊者就跑去釋迦牟尼佛那裡跟釋迦牟尼佛告狀說,文殊菩薩失去了這樣的機會本來他可以度他來證果的,釋迦牟尼佛說不,文殊菩薩真善巧,他的大乘善根就是在他下去苦難的世界去成熟的。就像弟子們在厄於陳蔡的時候,性與天道的善根才出來,但是你一下子把他度成四果,看起來你好像幫助他離苦得樂,但是你把他大乘善根毀掉,他入了涅槃坑以後,再也不出坑了,所以看起來好像有些人好像很厲害,但是在長遠的思維中,在上游的思維中,在超前部署中有時候反而一般人不知道他的厲害,有時候反而不能得一般人的諒解,有時候反而一般人無從去想像。
所以有時候用那個投票制度非常公平,但也非常不公平。舉例來說一個候選人他要選舉的時候,一個知識背景非常多的人,他也一票,然後知識背景不夠多的,或者是憤世嫉俗的他也一票,所以也未必是公平。
人世間要想要恰到好處,合乎中庸,你看多難。好!以上是我們這一堂課的內涵就是初禪天尸棄梵王,慧光梵王他的體悟。
迴向結言
我們來做一個迴向,上來,從尸棄梵王,慧光梵王的體悟當中,看出釋迦牟尼佛以及十方諸佛,他們在因地當中隨遇而安,隨緣而安,而且能走到哪裡講學到哪裡,像雪公老師這樣,即使在戰亂的重慶依然到歌樂山講法。這種十方都是他的道場,說法所行清淨的那種能耐,乃至於能夠幫助眾生安住在法義上。
就像雪公老師來臺灣,讓我們這些後輩人,慢慢的學正法學進來,心安定了個性改變了,這些都是大德成佛之前的法行,也是我們學佛該有的體悟,知道說該這樣走。把這些對正法的體悟來莊嚴佛果,來降伏魔怨,來止息障難,眼前特別冠狀病毒橫行的止息。現在慢慢的疫苗也開通了,世界慢慢也恢復了繁榮,但是恢復了繁榮,不是繼續紙醉金迷。而是能不能在快樂當中,好好的來體會無常,來體會要斷惡修善的重要,好好的學習正法。這種繁榮欣欣向榮才更具可貴,我們把這功德迴向往生。迴向佛果,迴向利樂有情。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