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來我們《世主妙嚴品》分為十段,目前是在第七段的稱揚讚德,這個主題非常的重要,就是有情世間主、器世間主都出來讚歎佛德,還有後面的正覺世間主。目前是在器世間主,就是管山河大地、管農作物、管花草樹木,管日月,管星辰。目前是在「主稼神」就是管這些農作物的。你不要小看這些農作物,過去歷代的帝王都會成立社稷,來祭拜土地神,穀神,希望五穀豐收。冥冥中也都有感應,能夠到社稷,就是土地神,農神,祭拜。像雍正皇帝,十三年來他沒有一次間斷,就是到先農壇,就是拜神農氏的,來祭拜。讓大清帝國風調雨順,五穀豐收,這真的是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印光大師說,雍正皇帝的見地,是一個開悟之人,就是對佛法是懂得很多,並且在政治上也辦得很好。
在主稼神當中,目前是第八個「主稼神」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神眾,主稼神,長文,經文:「成就妙香主稼神,得廣開示一切行法解脫門。」
「一切行法」,這個行法,它可以被佛攝為比丘戒、菩薩戒或密咒戒,可以攝持在這些的總綱下來做菩薩行,或者是別解脫行,或者是密法的行的總綱。就是在這個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咒戒當中去實踐。這個行法你不要小看它,這個行法後面有佛制行法的動機,佛制行法的目的,以及佛在制行法對有情眾生的幫助,還有這些行法是如何助成三寶的住世,如何助成傳承能夠發揮力量。當然這個行法如果能夠發揮這樣的力量,這時候三寶能住世,傳承能住世,正法能流通。所以你不要小看這些菩薩行,這些菩薩行雖然是在利益自己,可是隱微處,真的是幫助正法,幫助傳承,幫助三寶。
由它可以引動很多的福報,這個人就是一個福人,叫做福始祥源。福氣的開始,吉祥的源頭就是那個人在行這些行法,可是這樣的行法要廣開示,就像宗喀巴大師的菩薩戒正論,就是廣開示菩薩戒的行法,裡面有攝律儀戒、攝善法戒跟饒益有情戒,攝律儀戒是把別解脫戒當成菩薩戒的道次第,當成一個前面修學的次第,再引發正式的菩薩行,這些菩薩行如何來攝持六度,如何來利益有情,在戒法裡面都有很多的討論。
學習這些戒法不能用憶念修,要用觀察修,憶念修只是說,我老師講的我懂了,我常常回憶老師所講;不能只有這樣,要觀察修,要立很多的正因來成立你的理解,否則這個理解只是我懂了,但是隱微處,或者不以為然,或者有懷疑,或者不覺得重要,或者是這些在遇境逢緣,要怎麼去應用都不知道,只是把老師的講解,抄筆記記得住,然後耳朵進去嘴巴出來,久而久之也沒有法喜。
就是內心變成一個油條客,內心變成腐爛之相,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說,人最怕就是內心腐爛,帕繃喀大師講的是變成教油子,就是油條客,很油條!過去在台中學佛的時候,就可以看到精進的善友們,還有油條客的友伴來學佛,其實看到他們晚年學佛不得力,而且退轉於世俗的時候,都會很可惜,為什麼他們前面努力付出這麼多,後面的結局是這樣!臨命終所學的正法完全用不上力量,去跟他開導鼓勵的時候,完全沒有我們可以施展的力量。我們在的時候佛號機打開念佛,我們走的時候他就把佛號機關掉,根本念不下去。所以有時候心裡面想著,就是說他要怎麼活下去?好可憐喔!看到油條客的下場,對我這種修學道力很薄弱的人,其實是充滿了警惕。
所以《華嚴經》這些文句不要以為老生常談,不要以為他都在重複說,其實法行可以在很多的細膩處,都要看我們去體會它,不是文句表面看得這麼簡單。文句有時候它有它的局限性,但是它裡面含藏的意涵,都要我們透過憶念修跟觀察修去成立的。好,以上是第八個成就妙香主稼神。
這個「柔軟勝味主稼神」怎麼以偈頌的方式,來複習成就「妙香主稼神」呢?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神眾,主稼神,偈頌,經文:「善逝所修清淨行,菩提樹下具宣說,如是教化滿十方,此妙香神能聽受。」
「善逝」是佛的十種通號之一,就是非常善巧方便的,逝就是消失進入空性。以前釋迦牟尼佛跟初禪天王較量的時候,不論初禪天王躲到一個單位世界的哪一個角落,都會被佛的天眼發現;但他也不服輸,換釋迦牟尼佛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就進入空性定(善逝),能所雙亡進入空性定,這個初禪天王就看不到了,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再現身的時候,他就非常佩服釋迦牟尼佛!所以以前有一個祖師,禪宗的祖師叫金碧峰,那個時候閻王派鬼來抓他的時候,抓不到!他說除非鐵鍊鎖虛空,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拿我金碧峰!可見空性定就是一個脫離輪迴的善巧方便,消失得無影無蹤。西藏裡面有一些大師,能夠進入虹光身也是一樣,他就在眾目睽睽下消失,不過那個十萬個人看能不能找到一個,對於聖者的這樣的解脫,實在充滿了讚歎,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我們很可惜把大把大把的時間,浪費在世間的這些八風,很喜歡人家的稱讚,很討厭人家的誹謗。很努力地去掩飾自己的過失,花那麼多時間在幹這種無聊事,想起來也蠻好笑的。
「善逝所修清淨行」,就是在講佛他所修的清淨行,就是在講前面那些菩薩行,他不但有他的總綱,還有他的細目,還有他每一個條目之間的陀羅尼,他掌握得恰到好處,偉大的宗喀巴大師,他其實在議論這些,都討論得都非常清楚。所以他在論這個戒法的時候,他是非常厲害的,像德光律師這些大律師,乃至於像弘一大師、果清律師等,他們在論這些戒法、行法的時候,都是非常仔細慎重抉擇的,而且他的體悟配合著這些行法,有他很多對教法的體悟,這種體悟幫助他成佛。
所以叫做「菩提樹下具宣說」,就是佛說法有各類說法(隨緣說法),但是在菩提樹下說法是最殊勝的,像《華嚴經》七處九會這個核心處,其實二乘人看他,還有凡夫看他,只是坐在菩提樹下,但是已經把《華嚴經》七處九會,整個華嚴都開演完了。這裡面有十地的修學法,入法界的修學法,佛果的殊勝。所以人家說,不讀華嚴,不知佛的富貴,華嚴經是成佛三大部之一,代表佛的就是《華嚴經》,代表法的就是《法華經》,代表僧的就是《楞嚴經》,這叫做成佛三大部。為什麼法華經會代表法呢?因為法的殊勝就在法華經,尤其在方便品裡面講到說,開三顯一,三乘法顯示一乘法,這一乘法就是在講道次第,把三乘法變成修道的次第。所以沒有什麼叫做小乘、中乘、大乘,它都是道次第而已,通往佛果的道次第而已,所以它不能成為決定三乘,就是分類為三個獨立的小乘、中乘和大乘,它不是的!通達這樣的義趣的人就是舍利弗,佛所用的羊車、鹿車和大白牛車的比喻,原來通達道次第,來通達聖者的密意的人,佛就授記他成佛,就是《法華經》上,妙法就是道次第最為殊勝。《楞嚴經》為什麼代表僧呢?就是裡面有講到阿難尊者,依著楞嚴咒,破摩登伽女之難。但是佛說,破魔只是一時的,證悟空性,真正的遠離輪迴才是究竟的。所以有七處徵心,有二十五圓通,這些都能夠破魔。那我們到底有哪些魔呢?有外魔,有內魔,統合起來就是五十種陰魔。這些都是在佛修學成就當中,菩提樹下具宣說,核心處就在這些《華嚴經》的大法。
「如是教化滿十方」,教化滿十方,包括他分身去教化,包括他的菩薩幫忙教化。所以《法華經》裡面,你看釋迦牟尼佛,希望《法華經》能夠留在娑婆世界。他方的菩薩都說我來、我來,但是釋迦牟尼佛說不用,從地湧出的六萬億恆河沙的菩薩,他們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生所度化的,他們都願意來承擔佛的正法的弘揚。可見這一生能夠對佛經做弘揚的人,應該感覺到無比幸福,可是那些弘揚正法的人,有些人會覺得是苦差事。好可惜!你看那個有錢人在發大財的時候,他不會以發大財為辛苦,他會認為躺平的人才可憐,食物鏈底端的人,他才認為躺平很幸福,這是不一樣的。
教化滿十方,還包括說後面我們這些凡夫願意弘揚傳承,而且是以憶念修、觀察修的方式來弘揚、來傳承。帕繃喀大師說不能只有憶念修,一定要有觀察修,要立很多的正因來成立佛語。佛語就像鑽石一樣的可貴,像黃金般的可貴,像甘露般的可貴。都是在你的觀察修立正因當中通達的,所以「此妙香神能聽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