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佛學優課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 昇降排序
諸位學會的蓮友大德同修,以及有緣的善知識們。在這段疫情當中,我們沒有辦法聚會共修、研學,我們可以在線上互相交流,我們這個課程特別以華嚴經世主妙嚴品,來作為緣起。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55課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55):稱揚讚德之月天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 第五十五集 稱揚讚德之月天  


諸位善知識,為了徧滿虛空的有情眾生,我們必須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為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在這裡共學經教。目前的因緣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本品是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得到諸方聖者的讚歎,弘揚,唯願在弘揚此品的時候,大家能夠生起皈依之心,信仰之心,以及學習之心。並且能夠推展正法之心,來止息天災人禍,止息瘟疫等等,眼前特別這些戰亂都能夠止息。大家蒙受佛菩薩的加被,都能生入聖賢之域,沒歸極樂之邦,在開始之前,先恭誦本師名號三聲及開經偈,作為研學殊勝緣起。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月天,長行,經文:「安樂世間心天子,得與一切眾生不可思議樂令踴躍大歡喜解脫門;」

本品分為十個部分,我們講到了第七個部分,就是「稱揚讚德」。稱揚讚德有三類的眾生來稱揚,第一類的就是有情世間主,有情世間主又分為色界跟欲界。眼前特別講到了欲界,從第六天講到了第二天,除了忉利天之外,講日天子跟月天子。眼前講了「月天子」眾多的月天子推舉十個代表月天子,來稱揚讚德。課本在三十七頁,三十七頁的第四個「月天子」他的名號叫做「安樂世間心天子,得與一切眾生不可思議樂令踴躍大歡喜解脫門」。

「安樂世間心」,世間的心要讓他安樂,要辦出好的政治,還要辦出好的教育,還有讓各行各業欣欣向榮的發展,並且遇到魔怨之害有辦法降伏。「安樂世間心」太難了!要先從安樂家庭,安樂眷屬,安樂事業的夥伴,能夠有安樂的感覺。什麼叫安樂的感覺?就是讓他們感覺到人生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你看有些公司的員工,他沒有離開這公司,並不是這間公司的待遇比其他公司好,不是這樣!而是說在這間公司上班,他覺得是有意義的。那個意義是很重要,他會支撐一個人,他的快樂是來自於他了解人生的意義,而且他能夠蓄集這些能量,來發展這些意義,他就會喜歡這樣的工作,雖然待遇不一定很高,但他喜歡。

「安樂世間心天子,得與一切眾生不可思議樂」,不可思議樂一定要讀中觀的論典,你才會得到不可思議的樂,不可思議的樂不是嘴巴講講,像龍樹菩薩的《中觀六論》,或者是這些大論師寫這些進入《中觀》論典做為中觀的輔助。還好眼前的這些善知識幫忙開演、討論、解說、辯論,才能慢慢才讓眾生,有這種不可思議樂的感覺。原來人世間是要這樣生存,原來世間的煩惱,是這麼容易超越的,原來對於那些苦,這些傷害我的有情,我能夠這麼快的抹平我的傷口,原來生活的體悟是要這樣體悟的。這些都是要透過論典和論師的說明,乃至於眼前這些善友們的努力,才有我不可思議樂的生起。

「令踴躍大歡喜」,踴躍大歡喜就是跳起來說,原來人生這麼好,原來積功累德,是要累積條件的,是要在這個眾生的身上,累積自己的福慧。在苦有情上累積自己的福慧,在樂有情上,累積自己的福慧,在兇惡的有情上,累積自己的福慧。對我恩德重的有情,在他身上累積自己的福慧,到處都是寶,快樂得要命,歡喜踴躍,毛孔張開,髮毛豎起,這概念為什麼到現在才知道呢?這個相見恨晚,這種觀念,為什麼到這麼晚,人生輪迴了這麼久,才懂得這樣的觀念。

所以你看「安樂世間心天子」,他得到這樣的法門,什麼法門?就是能夠開演這些論典,讓眾生實質的歡喜。所以你看阿難尊者就是從佛那裡,得到這些很美妙的義理,這時候對佛畏愛兼抱,每天都過著快樂的日子,形影不離開佛陀!這些跟著佛參方行腳,乃至於出去雲遊托缽,他哪裡會覺得辛苦,覺得好有意義,邁向康莊大道,有好多的有情是讓他度化的,過著這種享受,這種善業生起的快樂。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月天,偈頌,經文:「眾生無有聖安樂,沈迷惡道受諸苦,如來示彼法性門,安樂思惟如是見。」

第四個「月天子」怎麼複習「安樂世間心天子」的體悟呢?請看課本的三十八頁,三十八頁這個第四個叫做「眾生無有聖安樂,沉迷惡道受諸苦,如來示彼法性門,安樂思惟如是見」

「眾生無有聖安樂」,聖就是解脫的安樂,一般人也有安樂,比如說有榮華富貴、家產、妻子、田園、兒女,這些世間的快樂佛也沒有否認;也有增上生的快樂,比如說生為天,生為欲界天,生為色界天等增上生的快樂,佛也沒有否認,但是問題是不究竟,問題是這樣的快樂會引向於三途的快樂,這種快樂是很可怕的,這才是佛要我們小心的,要我們警惕的。就好像有人要進入森林,《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說有人要進入森林,菩薩阻止他,因為森林外觀很好,可是進去裡面有毒蛇、有蚰蜒,有猛獸,還有各類的兇惡動物,可是在外表看起來很漂亮、很好看、很舒服的,享受鳥語花香,等進去的時候,才知道他是險道!很可怕!世間的輪迴都是這樣,看起來都是好好的,很不錯,購物消費的各種歡樂,酒店中享受各類的party舞會,但後面結局,很多人在世間,為了爭取榮華富貴的凶險,很可怕的這些險境,所以這些安樂雖然是有,這是沒有錯的,可是沒有聖安樂。

所以叫做「沉迷惡道受諸苦」,沉迷惡道特別是講沉迷惡道之因,就大家爾虞我詐,在互相競爭的、傾軋的、要靠很多說謊才賺到錢的,必須要心狠手辣才得到選票的等等。這些沉迷惡道,一直很喜歡惡道的業,但他不曉得他的禍患是很恐怖的,所以叫受諸苦,在奔波追求的過程中,其實心也苦,更何況果報生起在地獄、餓鬼、畜生的時候,那更是痛苦的。身苦,心也苦。

「如來示彼法性門」,示彼法性門就是能夠得到聖安樂,法性門就是通達空性,以各種世間為正因,來告訴我們通達空性。富貴榮華明明有,實際無,就像水月一樣,好像顯現有,實際去抱沒有,像乾闥婆成,像沙漠的陽燄,像水中的月等等,明明顯現有,實際沒有。所以這時候才會,止息這種追求,人生這個苦因苦果的滅,就是追求的苦因,止息以後苦果就滅。這時候才叫做快樂聖安樂,這個聖安樂,就是苦因苦果的滅,他才是聖安樂。

「安樂思惟如是見」就是「安樂世間心天子」他如是看到,佛有這樣的功德。所以我們要因地當中,也想想看佛都累積了這樣的能力,造作了這樣的善業,我們也是在因地當中,累積這樣的能力,造作這樣的善業,才是真正的隨順佛德。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月天,長行,經文:「樹王眼光明天子,得如田家作業種芽莖等隨時守護令成就解脫門;」

我們再看三十七頁的第五個「月天子」,叫做「樹王眼光明天子,得如田家作業種芽莖等隨時守護令成就解脫門」

有的人很喜歡去鄉下住,看到那些田園生活,陶淵明也是說「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現在大家都市人在繁忙的時候,都很喜歡到鄉下去過那平靜的日子,過上幾天農家樂。在農家裡面有民宿,有這些休閒,還可以看那些農夫來種田。但是我們有沒有從農夫在種田當中,想一想「如田家作業」,作業是從哪裡開始做起呢?種子,先從田裡面去播種子,同樣的我們在心田裡面,先下種子,什麼叫心田裡面下種子?就從心田裡面先起善念,先對著有情起善念,叫做種子。這個種子裡面最好的種子就是大悲心,大悲心的善種,菩提心的善種,是最好的種子。就好像說,有些種子,它結的果實賣的很貴,有些種子結的果實是很便宜的。

大悲心和菩提心,所結出來的佛果是最香甜的,各類的佛果、各類的陀羅尼,那是最香甜的,價值最高的。有的水果是水果王,一顆水果就賣得非常貴,早期台灣蘋果是非常貴的水果,可能一盒的蘋果,就是公務員十天的薪水。

田家作業要怎麼作業?先下種,叫做作業。所以我們一般說造業,什麼叫造業?比如說陶師在拉陶土,拉成坯的時候,他可以造作那個陶土拉成花瓶,它可以像古董般的精美,是高等的藝術作品,也可以變成平民家的瓶子一樣;就換句話說,造的業可以是非常精緻的善業,也可以是非常粗糙的善業,就從哪邊看,第一個是種子。

第二個是芽,芽就是要讓種子發芽,讓種子發芽就是想辦法讓這個善業擴大。要怎麼發芽呢?要讓它有水肥,空氣,陽光,那水肥,空氣,陽光就好比說施以六度的肥料,陽光就好像那個德能一樣,有那個智慧來把善種變成芽,空氣,陽光讓水肥發揮價值,讓六度的水肥發揮價值。所以他就以種子生苗芽,芽慢慢的生成莖等,莖就是樹幹,慢慢的樹枝、樹葉、樹,乃至於花果都出來。

這個叫做「隨時守護」,為什麼寂天論師的《入菩薩行論》首先要我們發菩提心,其次就是要讓我們要有正知跟正念。正知的形象就是隨時守護,就像財主在隨時守護他的財產一樣,就像農夫隨時守護他田裡面的這些農作物,好像我們學會在中部有一個實栽農園,守護這個農園的蓮友,他也是早上去的時候,要去看看長得怎麼樣,還要施以肥料,還要澆雨水,黃昏的時候還要再看看,然後才回家;第二天早上再來看看,這叫做隨時守護。隨時守護還包括說,有沒有蟲害,包括說天上的這些鳥,會不會下來吃這些種子?蝴蝶會不會飛到高麗菜裡面去產卵?整棵高麗菜就完蛋了,這叫隨時守護,不要讓煩惱破壞這個善種,不要讓瞋恨破壞這個善種,不要讓邪見破壞這個善種。

這個守護,還包括你的事業裡面,不要讓魔眷的人來破壞。所以用人要很小心,你不是只有保護你自己的善念,這個守護就是守護那個鳥來吃你的種子,或者說狗跑進來你的菜園,把你的菜園搗亂,或是他家的鵝跑進來,把你的菜園踩得面目全非,這個要守護。什麼叫守護呢?守護那些惡人的破壞,甚至裡面的用人,都不能用到惡人跟小人。所以雪公老師說,君子最怕小人,怕小人破壞事業,這都叫做隨時守護。

守護的時候,這些事業才會慢慢的茁壯,像種子、像發芽變成莖,變成枝、葉、花、果。所以當一個佛教的事業,慢慢的開展成能夠蔭庇眾生,比如說天上的太陽這麼大,躲在樹下可以有清涼的感覺,這個欲望橫流的世間,讓眾生心煩氣躁,熱惱像天上的太陽,躲在這棵樹下能夠享受這種暑氣全消的清涼,躲到道場裡面感覺到沒有世間的紛爭,這裡面的人太好了!讓我忘掉世間的憂愁,這個道場簡直像世間的淨土一樣,讓我的孩子可以在這裡好好的學習啟蒙班,你要知道那有多難得。從雪廬老人創造台中蓮社開始,從一九四九年開始,一直到他一九八六年當中,那真的叫做簡直就是一個最標準的,農夫的園丁隨時守護,一直到他撒手西歸。真的了不起。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月天,偈頌,經文:「如來希有大慈悲,為利眾生入諸有,說法勸善令成就,此目光天所了知。」

那我們來看第五個,在三十八頁的第五個「月天子」怎麼去複習「樹王眼光明天子」的體悟呢?叫做「如來悉有大慈悲」,「悉有大慈悲」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始終不間斷,始終保持這個熱情,太難了。要保持初發心多難,人家說,初發心成佛有餘,一路走來保持這個初發心,在功成名就的時候,還不是油條,還保持那個初發心,那個都很稀有,很稀有的。

「為利眾生入諸有」為了利益眾生入三界二十五有,入各種的生命現象,去接受考驗,去同事攝,然後為他來建立,這個佛行事業,叫做入諸有。

「說法勸善令成就」,說法勸善,當然你要勸他善裡面,你本身有時候還是,你要是他佩服的對象。或者是你的團隊,是可以攝受他的,或是經過一番的波折之後,經過一番的考驗之後,

他對你的人格有信心了,你這時候你才有辦法說法勸善。因為世間惡人當道的時候,他哪裡會相信善有出路,他哪裡相信善才是他真正,究竟的安樂處,他哪裡會相信。這個過程當中,要多少的折騰,你要有多少的犧牲,才換得他對善法的信心,他對善法的好樂,以及他樂於修善法,樂於推廣善法,這要花多少的時間。所以人家常說,教育是百年樹人之大計,還要講究這個傳承不要斷,斷了以後再續都難,幾乎不可能的。好,以上是第五個。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月天,長行,經文:「出現淨光天子,得慈悲救護一切眾生令現見受苦受樂事解脫門;」

我們來看第六個,請看三十七頁,叫做「出現淨光天子」他怎麼體悟呢?叫做「得慈悲救護一切眾生令現見受苦受樂事解脫門」。

「眾生現見受苦受樂」,現見受苦受樂是現量,但是受苦受樂當中,他沒有警惕這個苦是從什麼因來?這個樂是從什麼因來?然後來推比以後,我就必須要造作這樣的因,或是遠離這樣的惡因,這種推比不是容易的。在這世間很多受苦的人,他會警惕他自己嗎?不會,很多受樂的人,他會知道是從哪個因上來,不會的,受苦的時候是白受苦,受樂的時候也白受樂,受苦也沒價值,受樂也沒價值。所以這要有多少旁邊的提點,而且書讀完,把書本合上來,還不是全部都忘光了,研討會回去的時候,也是腦袋空空。

好像那個水過無痕,所以論典上面形容我們眾生,對法的體悟是什麼呢?對法的體悟,就是拿刀子劃水一樣,水過無痕,所以這種受苦受樂,如何變成你的修學善法的正因。這很難,這樣的善知識都不容易碰到,這樣的論典讀起來,都不容易讀懂,乃至於旁邊,都不是這樣的朋友,家人也都沒有這些的觀念。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月天,偈頌,經文:「世尊開闡法光明,分別世間諸業性,善惡所行無失壞,淨光見此生歡喜。」

好,我們來看第六個,在偈頌的部分來看「月天子」怎麼複習出現「淨光天子」他叫做「世尊開闡法光明,分別世間諸業性,善惡所行無失壞,淨光見此生歡喜」

「世尊開闡法光明」法光明當中,包括說業果不愚和真實義不愚,那就是法光明。眼前特別叫做「分別世間諸業性」,世間的諸業性那談何容易!那個業性裡面包括動機,包括造作,包括過程,包括這些在造作這些事業當中的心思。這些當中,有的是前面心思好後面變壞,有的是前面心胸廣大後面變自私,有的是前面壞後面變好,這種種的複雜萬端,然後彼此間有什麼影響呢?有的是不揀擇善友,結果造成他很多心思的變化,有的是他雖然是惡人,但是因為有好的朋友在旁邊引導,所以過程當中由壞變好。所以分別業性有多難!一個人不容易蓋棺論定的,很難的。有時候在臨命終的時候,忽然他有些善根引起來,他得到好人的助念,在旁邊有多護持他的孝子賢孫大家助念,他就往生西方,你看這怎麼回事?比如說張善和一生殺牛為業,最後遇到善知識在旁邊助念他往生西方。你看那個分別諸業性,細細的去了解這些由業感果的道理,我們如何在我們人世間,去經營那些重業、近業、習業、念業。我們雖然有很多的業是錯綜複雜的,有善中夾雜惡的,惡中夾雜善的,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去挑出那個細膩的惡,但我們要在善力上加強,讓它變成重業,來壓制這個惡業結果,這些都是分別業性的。乃至於一般來講,最會講比丘戒的,菩薩戒的,密咒戒最有名的,就是宗喀巴大師。在我們漢土來講就是南山道宣律師,他們在講學這些戒律的時候,他們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來講分別業性。戒律你如果不去做分別業性來講戒律,這戒律就是枯燥無味的條文,看不出佛對甚深緣起的觀察。所以對這些大論師,要內心充滿了仰望,太厲害了,就是說懂得用這樣,來分析戒律,懂得用這樣來考察自己的日用平常,懂得用這樣來檢點自己的起心動念。

所以叫做「善惡所行無失壞」,善惡所行無失壞就是善惡行了以後,你如果沒有對治力的時候,它是不會破壞的,不會的。所以人家說,假使百千劫 ,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個所行無失壞是說,你不經過對治的時候,它是不會被破壞的。而且有時候還會增長廣大,小惡變成大苦,小善變成大樂,那一個對治力太重要了。所以我們一般該如何學對治力?對治力當中有通的對治力,有別的對治力。比如說尖酸刻薄的人,他的對治力就要培養自己寬厚的心胸,嘴巴沒有口德的人就要好好的管住那個嘴巴,並且從正面來講能夠隱惡揚善,這種就是一種別的對治力;還有一種通的對治力,就像菩提心跟空性,說看起來他沒有在對治一個什麼東西,但是他可以通概括的去除。所以有通有別的觀察,就像迴向有通有別的迴向,一樣的道理,這些都要講究的,不是含糊籠統,一概而論的。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月天,長行,經文:「普遊不動光天子,得能持清淨月普現十方解脫門;」

好,那我們看三十七頁當中,第七個天子叫做「普遊不動光天子」這個「月天子」,「得能持清淨月普現十方解脫門」

普遊有兩種,第一種普遊就是說這個人,惡友的行相裡面,有一種行相是普遊,就是到處遊蕩,以宴會為樂。但是普遊還有另外一種的普遊很重要,普遊的體性空,像是參方行腳,善財童子如果沒有普遊的話,他怎麼會親近那五十三個善知識,這五十三個善知識,哪裡會跑來教善財童子,禮只有去往學,也就是往他那裡去學,沒有他來你這裡教的道理。現在是不得已的,這個普遊就是出去遊學,人家說趙州八十猶行腳,參方行腳就是普遊。這個普遊的功德也很大,或者是普遊到十方去度眾生,觀音菩薩就是一個普遊的人,你不能說他是游蕩,不是喔。普遊當中,有時候還可以修你的密行,比如說冬瓜和尚就是普遊,每天去遊大街小巷,他遊大街小巷,並不是說他不修行。而是說他去看透世間的,這些無意義的生活,為了肚皮而生活,從這裡去修厭離心,從這裡去修悲憫心。所以他到處每天出去遊蕩,他的寺廟的師兄弟們,就覺得說,這個冬瓜和尚實在太不用功,太不精進。所以就說考他功夫,結果想不到他後面是一個預知時至的人,撒手就歸去,你看在普遊當中,累積他的福慧。所以普遊的體是空,寂天論師也是普遊的,一般的這些鄉野的太保流氓,也是那個普遊的,所以那個普遊,就要看你怎麼善用這個普遊。

「得能持清淨月」得能持清淨月就是說,這個普遊當中的參訪善知識,普遊當中的去觀察世間相,得到清淨月。清淨月就像佛的能耐,能夠普現十方,普現十方沒有障礙的,想到哪裡去就到哪裡去的。因地當中普遊,果地的時候眾生需要,我就有能力去,我就能夠在他那裡適應他的環境,了解他的風俗跟他們一起成長。然後在那個情境下,裡面來改變他們的風俗,來成就我的教化,通通是從普遊出來的。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月天,偈頌,經文:「佛為一切福所依,譬如大地持宮室,巧示離憂安隱道,不動能知此方便。」

我們來看第七個「月天子」怎麼複習「普遊不動光天子」。

「佛為一切福所依」,福成為能依,佛成為所依,我們一般說禍,禍成為能依,我成為所依,那糟糕了!我就是一個最不吉祥的,台灣話叫做衰尾道人,就到哪裡就是災變到哪裡。所以坦白講,你不要小看這個交朋友,我們盡量要交那個有福有慧的朋友,叫做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同樣的我們對我們的小孩,也要很講究他所交的朋友,因為觀友而知其人,而且他有這個朋友,很多時候就是因為他的朋友,他人生才得到很多的增上,很多不可能的事情都變成可能,就是因為他的朋友、他的老師,所以這叫做福所依,太重要了。像你看那些獨覺的聖人,他為什麼住在這個山洞?這個山洞裡面,衣食條件都不具足,吃的是水果,喝的是溪水,他為什麼不會生病呢?因為他是福所依,像廣欽老和尚,就是屬於這類人,每天吃水果也不會拉肚子,每天喝涼水也不會胃寒,在那個岩洞裡面打坐的時候,岩洞非常的濕,我們以前大學的時候,去爬那個三峽的日月洞,去看廣欽老和尚他修學的地方,那個濕氣非常重,可是他卻沒關係,這叫純陽之體,這叫福所依。以前過去百大劫來供養三寶,他本人就成為福所依,他的影子到哪裡,福氣就到哪裡。所以請這樣的朋友來家裡面,那是家裡面的福氣,請這樣的善友來家裡面,家裡面叫做蓬蓽生輝。所以有的家裡面,提供給人家共修念佛的,這個家裡面不曉得有多少的福報在裡面,可惜他們不會知道的。他們會認為這個很麻煩,但他有一天成為聖者的時候,他會過去發覺到他因地當中做的太少了,好可惜。

「譬如大地持宮室」,大地就是佛,宮室就是這些福,一個大地建了很多的宮殿群。換句話說大地就是佛,宮殿就是福,是所依,福是能依,佛是所依。換句話說福體性空,一定要依著有情才能生起福,依著有情他才能生起禍,同樣的,你看這個聖者到哪裡去的時候,觀待他就生起福,他成為福人,是因為福依靠他,他才成為福人,那福是依靠他,才能夠顯現福,所以福跟補特伽羅的體性,都是空的,這兩個要互相觀待的。

「巧示離憂安隱道」,這個善巧的顯示那個離憂的安隱道,怎麼離憂?第一個,你講法非常的善巧,打開人家的心結叫做離憂。第二個,因為你是有福之人,所以你不容易憂愁。你看宿世瞋恨心重的人,這一生的等流容易憂愁,容易鎖眉頭;但是你是一個有福的人,你容易開朗,你容易豁達,你容易樂觀,這個時候你來講離苦得樂的佛法,人家也比較容易相信,也比較容易入心。

「不動能知此方便」,不動就是講「普遊不動光天子」能夠知佛的方便,佛的什麼方便呢?佛就是福所依,而且藉著他的福所依,他能夠善巧的開演,那個福所依有時候叫做福至心靈。雪公老師叫福至心靈,就說你是一個有福的人,在那個境界的時候,你立刻知道該怎麼做!可是你也很莫名其妙說,我怎麼知道是要這樣做呢?比如說,在這個靈機一動,我就知道該怎麼樣的時候,有時候他也說不清楚,為什麼他靈機一動?他就可以怎樣,那有智慧的人,往往不知道,有時候還藉著福,他才能靈機一動,所以可見福跟慧是要互相幫忙的。光修慧也不行,光修福也不行,是以慧來修福,以福來養慧,好,以上是我們今天的進度。

特別是這個「安樂世間心天子,樹王眼光明天子,出現淨光天子,普遊不動光天子」他們來說說這個過去跟著佛對佛的「稱揚讚歎」。那「月天子」後面以偈頌的方式來複習,這四個天子,就是我們今天的進度。

好,上來我們已經把這些「月天子」,他們觀察佛德的能耐,而且自己顯現為佛德的那一分來報告,對我們的修學都有很大的幫助,解開我們的心結。乃至於開拓我們的胸懷,以至於對世間,作如實的觀察,在安樂當中得到聖者的安樂,這才是真正核心價值。那也是我們的願景,也希望能夠把這樣的教法來推廣讓有情的痛苦有情的繫縛能夠解決。好,我們把這功德迴向往生,迴向佛果的圓成,迴向止息天災人禍,止息戰亂,大家都能回心向善,往生淨土,成就佛果利樂有情。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謝謝大家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