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佛學優課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 昇降排序
諸位學會的蓮友大德同修,以及有緣的善知識們。在這段疫情當中,我們沒有辦法聚會共修、研學,我們可以在線上互相交流,我們這個課程特別以華嚴經世主妙嚴品,來作為緣起。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18課
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十八-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

講前小言

諸位善知識,為了遍滿虛空的有情眾生,我們必須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為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興辦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的講座,來消除世界瘟疫的蔓延,以及後續會影響很多可怕的災變,並且也引導人心向善國泰民安法輪常轉正法久住。在開始之前,先恭誦本師名號三聲及開經偈,作為研學殊勝緣起。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上來世主妙嚴品有十個段落,第一段就是這部經是阿難尊者的親自聽聞,第二段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道場,第三段特別講到他是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第四段當時在菩提樹環境顯現為殊勝的淨土,第五段是眾海雲集,就是這些大菩薩乃至於器世間主有情世間主,都一時集合起來,大菩薩我們已經說過了,再來就是在異生性的部分,異聲就是指凡夫,他們雖然都是凡夫,可是都是聖者的示現。

第一類叫做雜類諸神眾,總共有十九類;第二類是八部四王眾,就是天龍八部跟四王天,第三類就是欲界跟色界的諸天,這三類都在講異生性就是凡夫。

我們今天的進度,在異生性裏面的第二部分,就是八部四王眾。八部四王眾講了八個代表的國王,目前的進度是在第三個緊那羅王。

眾海雲集,異生,八部四王眾,緊那羅王,標數辨類,經文:「復有無量緊那羅王,」

經文:「復有無量緊那羅王」,緊那羅是玉皇大帝奏宮廷樂的樂師,玉皇大帝有兩類的樂師,一類的樂師是奏宮廷樂,叫做緊那羅,還有一類是奏世俗的音樂是乾達婆,宮廷樂我們一般在古代叫做雅樂,雅樂比如天子會見諸侯的時候,在宮廷就奏這個雅樂,這叫做大雅,在宴賓客的時候奏的音樂就是小雅,緊那羅王就扮演了這樣的工作。這些緊那羅,叫做非天或是人非人,什麼叫人非人,就是說他看起來像人,當然剛才講非天是指阿修羅,沒有天的德可是有天的福,但是緊那羅他叫做人非人,像人又不像人叫人非人,人非人不是講有人跟非人,是講他像人又不像人,他有人的頭但是他又不像人,因為頭上長一隻角,好像犀牛長一隻角一樣。

他是有名的歌神,過去釋迦牟尼佛講經的時候,有緊那羅王帶著琴要來聽釋迦牟尼佛講經,愈想愈快樂,想想看能夠聽到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人生何其有幸!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所以愈想愈高興就彈琴唱歌,在路途當中彈琴唱歌那歌聲真美,想不到迦葉尊者竟然從座上起來,當著諸阿羅漢的面前,依著歌聲跳起舞來,大家都不禁的掩然而笑,頭陀第一,堅持苦行戒行莊嚴的迦葉尊者,竟然在歌聲裏面跳起舞來了,所以大家都是不好意思地笑出來,因為他是大師兄,可是又覺得很好笑,所以場面是很尷尬的。

釋迦牟尼佛真的了不起,他早就知道久遠劫來跟眼前的關聯性,所以釋迦牟尼佛他沒有覺得怎麼樣,其他的都覺得迦葉尊者很失態,只有釋迦牟尼佛覺得沒有什麼,大家就反問釋迦牟尼佛到底怎麼回事,釋迦牟尼佛說過去生中迦葉尊者做了好幾世的歌伎,所以很會跳舞,這一世雖然成為阿羅漢,可是阿羅漢他只破煩惱障,並沒有破所知障,煩惱障破除的時候就像酒瓶裏面裝著酒,酒都倒出來,瓶子裡面雖然沒有酒可是有酒味,煩惱障所薰下去的習氣有兩種,一種是可以生起煩惱障的習氣,一個是不能生起煩惱障的習氣,不能生起煩惱障的習氣這就是所知障,所知障要發大悲心跟菩提心,並且修積菩薩的廣大行以及證得空性智慧的諸多證理,生起格外有力的空性智慧破所知障,煩惱障所薰下去的習氣才能究竟除掉,酒瓶再也沒有酒味那個是破所知障,是極其難的。

阿羅漢只破煩惱障並沒有破煩惱習,意思就是說並沒有破所知障,所以會留下了這樣的習氣,就像阿難尊者有貪的習氣,阿難尊者在釋迦牟尼佛講法的會上,喜歡看女眾,可是他並沒有那一份的心;舍利弗有瞋恨的習氣,比如說舍利弗出去托缽,因為他是長老比丘,所以信徒們會給得比較豐盛,羅睺羅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跟著後面,因為名氣比較小輩分比較低,所以信徒給得比較差,釋迦牟尼佛的兒子回來就跟釋迦牟尼佛告狀,釋迦牟尼佛就把舍利弗找來,當然這不是偏袒兒子的,這是講僧團裏面可能公平一點比較好,他就跟舍利弗說你是不是今天吃了不淨食,不淨食就是那個食物的來源是不清淨的,意思是說沒有重視出去托缽的公平,但是舍利弗並沒有等釋迦牟尼佛把話說完,就運用神通把肚子裏面的食物全部吐掉,你既然說我吃的是不淨食,那這些食物我通通不要,你看這就是有瞋恨的習氣。

或者是畢陵伽婆尊者他有慢的習氣,他過河的時候叫小婢開路他要渡河,那恆河的河神就去告釋迦牟尼佛,畢陵伽婆蹉尊者怎麼可以罵我小婢呢,釋迦牟尼佛就叫畢陵伽婆蹉尊者來懺悔,畢陵伽婆蹉尊者對著河神說小婢對不起,釋迦牟尼佛笑一笑說,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過去生中,這個恆河的河神是畢陵伽婆蹉尊者的女婢,因為做了太久了,所以這個主人的習氣,看到婢女的時候,主人的習氣就會顯現,這是阿羅漢破不了的所知障,或者說是煩惱障所薰下去的習氣。

經文:「復有無量的緊那羅王」,少林寺的廚房裏面就有一尊緊那羅王菩薩,是怎麼回事呢?當時白蓮教劉福通率眾攻打少林寺,想要洗劫少林寺的時候,裡面就一個火頭軍出去抵抗這些賊軍,忽然現出大身忿怒像,說我是緊那羅王,嚇退了這些敵眾以後,以後這個火伕再也不出現了,事後少林寺就在廚房裡面供奉了緊那羅王菩薩,相傳這個緊那羅王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示現,所以我們當時在蓮因寺跟著懺雲老和尚學佛的時候,就發覺到老和尚在廚房裡面供奉觀世音菩薩,吃飯的時候都跟觀音菩薩頂禮然後吃飯,這百思不得解!觀音菩薩應該放到大廳,怎麼還有放到廚房去,就是因為這一個公案。

眾海雲集,異生,八部四王眾,緊那羅王,列名結數,經文:「所謂:善慧光明天緊那羅王、妙華幢緊那羅王、種種莊嚴緊那羅王、悅意吼聲緊那羅王、寶樹光明緊那羅王、見者欣樂緊那羅王、最勝光莊嚴緊那羅王、微妙華幢緊那羅王、動地力緊那羅王、攝伏惡眾緊那羅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這個緊那羅王有多少呢?經文:「所謂:善慧光明天緊那羅王,」善慧就是善巧的智慧,智慧能夠通達種種的善巧方便,或者說智慧是善慧,我們慧有邪慧、有善慧,就是很有智慧的人,往往也會做出很多邪惡的事情,所以智慧能夠做善,這個智慧是不得了的,中庸裡面說:「君子無所不用其極」,那就是善慧。就是各種的善巧方便來幫助別人,可惜的是,通常都是小人無所不用其極,

所以很多小人善於運用智慧破壞社會、破壞正法,君子能不能善巧的運用智慧來維護正法、發揚正法、弘揚正法、傳承正法呢?

第二個叫作「妙華幢緊那羅王」。

第三個叫做「種種莊嚴緊那羅王」,比如我們在音樂會裏面,什麼叫種種莊嚴?指揮家能夠把樂團指揮的很好,樂團裡面每一個人在奏什麼樂器,井然有序,所謂孔子對魯大師,魯大師就是樂官,說到:「樂其可知也,翕如也,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就是音樂各歸各的,壎琴笛吹得井然有序,雖然像是一個音,可是每個音樂又各吹各的,既分工又合作,這就是種種莊嚴。這種種莊嚴還包括大眾聽音樂的水準,該鼓掌的鼓掌,陶醉在其中,更增加樂團的士氣。

所以種種莊嚴,一般辦事的團隊如果像音樂會這樣,那真的非常棒,主事者跟辦事的人合成一條心,大家分工但是又合作,把一件事情從開始到目標裏面合力完成,而且可以影響大家就像音樂會這樣,這叫做種種莊嚴。

再來叫做「悅意吼聲緊那羅王」,這個吼叫的聲音像獅子吼,像老虎的吼,但是是很悅意的,什麼叫很悅意呢?當我們歌詠三寶的時候,你看那個世界三大高音,那個聲音唱起來非常的嘹亮,聲音振聾發聵,那種聲音悅意,讚歎三寶、歌詠三寶,我們佛教的音樂,如果能夠再更走入世俗,像教堂的音樂這樣,相信能影響更多世間人。

再來叫「寶樹光明緊那羅王」,寶樹就是極樂世界的七寶樹,這個樹是金銀琉璃硨磲赤珠瑪瑙珊瑚琥珀等等寶物所成,而且能夠放光明,代表這些樹都是表徵智慧,我們一般稱士林,就是讀書人像森林,那些每一個樹木都像一個成材的人,士林就代表像森林一樣,像我們台灣的拉拉山,進去的時候看那個幾個人合抱不攏的神木有好幾十棵,那個森林非常壯觀,進去的時候,不曉得該如何來讚歎這一片美妙的森林。

再來叫做「見者欣樂緊那羅王」,大家看到他很高興,要嘛就是相貌慈眉善目,要嘛就是能夠做出利人的事業,要嘛就是跟大家結很多的善緣,所以大家看到他都非常的高興,那個都是修種種的善法,或者是修學忍辱出來的。所以遺教經裏面說:「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尤其善法做不下去,雪廬老人在講華嚴經的時候,講大菩薩十忍,就是對大菩薩要發慈心去利益他,種種的善巧方便叫作善慧,慈不下去了怎麼辦?雪公老師說慈不下去就要忍,誰叫你要作菩薩。以前侍者侍奉雪公老師,有時候蓮友們想見雪公老師,白天、晚上老師不在家,中午吃飯一定在,所以中午來拜訪老師,結果雪公老師連中午飯都沒得吃,為什麼不能吃?雪公老師說,周公都尚且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我李某人何許人也,我敢不這樣嗎?侍者當然不以為然,雪公老師說誰叫咱們心甘情願,說得太好了!誰叫咱們心甘情願。

再來「最勝光莊嚴緊那羅王」,我們一般菩薩放光一直到成佛的時候是最勝光,這最勝光裏面能夠顯現種種的法義,還有阿彌陀佛的最勝光叫做「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這叫最勝光。

再來叫「微妙華幢緊那羅王」。

還有「動地力緊那羅王」,動地力就是起身的時候,三千大千世界震動,這是誰呢?大勢至菩薩就有這種威神力,觀世音菩薩叫作萬億紫金身,大勢至菩薩叫作無邊光熾身,因為念佛得到十方諸佛的加被,再加上他本身的定力以及諸佛的願力、行動力、堅持力、忍辱力、執行力,所以使得他起身的時候,三千大千世界都為震動。

再來叫做「攝伏惡眾緊那羅王」,攝伏惡眾,顯明法師說惡人還得惡人治,所以大菩薩會示現鬼王,像地藏經裏面的無毒鬼王、噉精氣鬼王、噉血鬼王,這些鬼王就是攝伏惡眾,攝伏惡眾裏面,除了示現惡相來度他,或者示現威神力來喝斥他,或者示現種種的神通力來攝持這些鬼神眾。

所以「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可見佛要成佛的時候,他因地要做這麼多這麼多的善法,要示現這麼多這麼多的面相,還有發揮佛果大用的時候,也可以發揮這麼多這麼多的大用。

眾海雲集,異生,八部四王眾,緊那羅王,攝德圓滿,經文:「皆勤精進,觀一切法,心恒快樂,自在遊戲。」

這些緊那羅王他們的內涵是什麼呢?叫作攝德圓滿,就是「皆勤精進,觀一切法,心恆快樂,自在遊戲。」這些緊那羅王,這麼殊勝的緊那羅王,他們過去生就是皆勤精進,我們真的不要小看精進,精進是太重要了!精進它是一個對法的勝解,對法的恒心,對法的歡喜,懂得能夠調適自己,還有精進當中包括是披甲精進,披甲精進是任何時候都反問自己願力,像吳王夫差要打敗越王句踐的時候,整軍備武,在很疲累的時候,他旁邊的小兵說,夫差你忘了殺父之仇嗎?夫差就跳起來說我沒有忘!這就是常常拿願力來警醒自己,調整自己、增上自己、自己打氣,這叫做精進。

精進的第二個叫做不滿足精進,就是永遠對自己不滿意,覺得自己這樣學得不夠,覺得自己的能力不足,覺得自己還有缺憾,永遠保持自己稀缺的狀態。

第三個的精進就是以正知跟正念相續不絕的精進,這樣的精進是一種累積福慧的精進,能夠把諸佛的願望一一達成的精進,哇!那個精進是不得了的,精進真的是十方諸佛讚歎,他們的精進是什麼呢?是觀一切法心恒快樂,一切法裡面包括順境和逆境,還有你學很多法,有些法是非常難行的,譬如說要學很多般若的教法,要學很多菩薩的廣大行,而且要入世歴練,譬如說提婆論師,有人跟他要眼睛,他就把右眼挖給他,對方說不對我講錯了是要左眼,而且嫌他的眼睛臭,就在地上把他的眼睛踩爛,為什麼?因為太臭了,提婆論師本來那個眼睛可以恢復明的,結果就因為這樣反而變成瞎一隻眼,因為起了這樣的無奈退轉的心,所以你看龍樹菩薩的弟子提婆論師就少了一隻眼,

所以觀一切法心恒快樂,心恒快樂就是別人侮辱你的時候,你的心還有法喜嗎?你這個人在很大的順境的時候,你還會在乎法嗎?當大家對你歌功頌德,很捧場的時候,我還能謙虛的來求法嗎?所以那個心恒快樂實在不簡單的,安住在法上的法喜,所以孔子才會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這個只有孔子有,叫做「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自在遊戲,那個遊戲蠻有趣的,自在就是心不隨境轉,以心轉境,那是自在的形象,遊戲就是跟世間人入一場遊戲局一樣,譬如說發大財,發大財只不過是拿這個財物來利益有情,所以財在失去的時候也不會有什麼失落,就好像玩大富翁一樣,贏的時候也不會快樂,輸的時候也不會傷心,他只是把它當一時的用途而已,這叫做遊戲,遊戲人間就是這樣,走過了人生這一回,把所有的歴練該歴練的歴練好,所有的經驗閱歴該充實的充實好,然後走下一關,就好像我們在玩電動,這一局玩贏了,吸收了經驗再玩下一局一樣的道理,人生如戲,又像演戲一樣,在這個場合裡面你演爸爸,在那個場合你演媽媽,在那個場合你演主管,在那個場合你演部屬,不同的場景演不同的角色,只是把這個角色演好而已,而這些角色都是我充實佛的因地,或者是發揮佛果上的大用,所以有人說印光祖師文鈔讀完了,一言以蔽之叫就敦倫盡分,可是那個敦倫盡分叫做淺者見淺,深者見深。

眾海雲集,異生,八部四王眾,摩睺羅伽王,標數辨類,經文:「復有無量摩睺羅伽王,」

再來第四個摩睺羅伽王,摩睺羅伽王就是大蟒蛇,我們一聽到大蠎蛇,就會想起梁武帝過去他的皇后,郗后就是非常善於嫉妒,見不得人好的女人,很會吃醋。後來死了以後投生於蠎蛇,所以梁武帝回宮的時候,看到後宮有出現龍形的蛇,非常的嚇人,梁武帝就把寶誌公找來問怎麼回事,寶誌公就說郗后已經投生為摩睺羅伽,所以梁武帝為了超薦他的太太,請寶誌公在藏經裡面搜集一些文章,然後成為一個儀軌,叫做慈悲道場梁皇寶懺,很有名的梁皇懺就是這樣的緣由。而懺軌剛開始有供養,就是請佛來,還有禮拜,也就是見賢思齊,讚歎並且願意跟佛來學,再來發願來成為大乘的修學者,再來迴向把這功德做無盡的迴向,再來懺悔用它來懺悔我煩惱的過惡,一切的罪障,讓我能夠除障成聖、成賢、成佛,這就是每個懺軌裡面它的五部修學法。

還有第二個就是安世高,安世高他在伊朗國本來應該繼承王位,他因為前生是在中國,後來投生在伊朗,太子本來要繼承當國王,他覺得世事無常一切虛假,所以讓他的叔父當了國王,他雲水行腳走來到了中國,來到了中國,到了廬山的䢼庭湖,原來這就是他過去在中國的師兄弟,那個師兄弟出去跟人家化緣,人家如果給得少他是很生氣的,心裡面不以為然那個瞋火,或者說是憤世嫉俗的心態,所以行善的人不能憤世嫉俗,這個憤世嫉俗是不行的,我們這樣做但是別人不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就很生氣,其實有時候不要怪別人,行有不得要反求諸己,要嘛就是不為公發心,要嘛就是為公發心的時候,發覺到我這麼熱情、我這麼發心,

為什麼別人不感動?為什麼別人不配合?所以那個憤世嫉俗有時候反而傷害自己的善根,傷害自己的道業,所以他的師兄弟成為䢼庭湖的湖神,安世高就去度他過去的同參,後來這個䢼庭湖的湖神就把祂的供養品拿出來給安世高,安世高就把他同參捐出來的東西去蓋寺院,來迴向他的同參,後來他就示現很美的童子跟安世高禮謝,有人後來就看到蛇頭尾長有幾里長,可見人有時候會化成大型的動物,會化成這些異類,都跟我們過去在修行當中,在善心當中有夾雜是有關係的,所以一定要好好的在動機上清淨,在作法上如理,在事後要懂得迴向,有過惡的時候要懂得檢討、要懂得反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是嗎?

摩睺羅伽王裡面,一般也可以叫做地龍,地龍就是牠不是龍是大蠎蛇,我們過去在緬甸有放過大蠎蛇,那個恐怖的大蠎蛇,但在那個國家公園是允許放生的,注意放生這種令人害怕的生物必須要人家國家允許的,當我們把這條大蟒蛇放到湖裡面去的時候,一剎那間那個大蟒蛇可以游到對岸,當我們要走的時候,那個大蟒蛇用很快的速度又游回來,一剎那就從對岸游回來,頭伸起來跟我們道謝,一剎那又回到對岸,所以你如理如法放生的時候,你的心情是很愉快的。

眾海雲集,異生,八部四王眾,摩睺羅伽王,列名結數,經文:「所謂:善慧摩睺羅伽王、清淨威音摩睺羅伽王、勝慧莊嚴髻摩睺羅伽王、妙目主摩睺羅伽王、如燈幢為眾所歸摩睺羅伽王、最勝光明幢摩睺羅伽王、師子臆摩睺羅伽王、眾妙莊嚴音摩睺羅伽王、須彌堅固摩睺羅伽王、可愛樂光明摩睺羅伽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摩睺羅伽有哪些代表?有多少數目呢?經文:「所謂:善慧摩睺羅伽王」

第二個叫做「清淨威音摩睺羅伽王」,威就是很有威勢,那個威當中或許是霸氣、或許是瞋恨、或許是慢心,可是那個清淨,清淨的意思是理智的、不是情緒的,固然有時候示現瞋恨,內心其實是沒有瞋恨,固然有時候示現威慢相,可是內心沒有這個慢心,這就很了不起了,菩薩的示現有時候像凡夫一樣,可是他的心地不是凡夫的心地,所以我們一般學佛的時候,要好好的去探究菩薩的心,不能在外相裡面品頭論足妄分高下。

再來第三個叫做「勝慧莊嚴髻摩睺羅伽王」

第四個叫做「妙目主摩睺羅伽王」,那個眼睛是靈魂之窗,妙目主就是眼睛那個妙,妙就是孟子說這個人的精神、人的智慧都在那個眸子上。胸中正則眸子瞭焉。如果說這個人是很愚鈍、很邪惡的,叫做眸子眊焉,眊焉就是很污濁的。孟子也說: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人哪裡藏得住呢?人哪裡藏得住呢?所以一個人最精華的地方就是他的眼睛,叫主在目,論語裡面八佾第三篇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你看很美的眼睛,美目就是黑白分明的眼睛,轉動很靈活,這個人好有神采、好有魅力,所以那個妙目主眼睛會傳神的、眼睛會說話的,眼睛會告訴你他想什麼的。

再來叫做「如燈幢為眾所歸摩睺羅伽王」,如燈幢就是建立法幢,像燈一樣放光,就像我們建立法的事業,然後放光明照亮黑暗的有情。為眾所歸就是一般說眾望所歸,為眾所歸就是眾望所歸,如燈幢就是像燈塔,在海上航行的船隻,燈塔就照亮著航行的方向,船隻可以依著燈塔所照亮的這個路途前進,這叫做眾望所歸,大家都以他為主。大祖師在宣揚教法的時候,詮釋佛經,大家以他的詮釋為主,就像龍樹菩薩在詮釋中觀正見的時候,後面的中觀師就以他為主,顏回在詮釋孔子的意思的時候,師兄弟就以顏回為主,所以曾子在臨命終跟曾元、曾參說,我如果沒有顏回,我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教訓你們,可見他的老師當中有孔子也有顏回。

再來就是「最勝光明幢摩睺羅伽王」

「師子臆摩睺羅伽王」,師子臆就是獅子的胸懷,你看那個獅子為什麼在動物界當中是一個領頭的?因為牠有那個胸懷,牠有那個領導大家的胸懷,整頓動物的秩序,這個就叫做師子臆,臆就是胸懷。

再來叫「眾妙莊嚴音摩睺羅伽王」,各種美妙而且莊嚴的音,尤其是宣揚法義的聲音,這些法義的聲音當中,還要稱合對方的心情,還要有前後完整的鋪排,這些都是很美妙的、很有邏輯的、很有架構的、很有關聯的,就像釋迦牟尼佛在講學的時候,他有三種清淨觀察,講現在的事情眾生可以用現量通達,在講隱密的事情眾生可以用比量去通達,他在講甚深緣起的時候,前後是不相違的,不會昨天講講今天忘了,今天講講明天忘了,清清楚楚的把這些緣起的關聯,三世的關聯都講得清楚。

再來叫做「須彌堅固摩睺羅伽王」,須彌堅固就是講那個定力,五地菩薩的定力就形容成須彌山,他的神通就從這個定力引發,所以可以降魔,可以破魔怨,所引起的各類障難。

再來第十個叫做「可愛樂光明摩睺羅伽王」,這個光明和智慧,所造出來種種服務眾生的法行,是讓眾生又愛又樂很高興的,讓眾生能夠離苦得樂,這是符合人性的,所以我們一般說佛法一定是可以流通的,因為佛經所講的道理都是符合人性的,都是利他的,都是能幫助有情趨吉避凶、趨利避害的。

經文:「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眾海雲集,異生,八部四王眾,摩睺羅伽王,攝德圓滿,經文:「皆勤修習廣大方便,令諸眾生永割癡網。」

他們過去的內涵是什麼呢?叫做「皆勤修習廣大方便,令諸眾生永割癡網。」廣大方便當中,有通達世俗道理的廣大方便,有通達空性道理的廣大方便,所以這些廣大方便可以幫他證得世俗諦、證得勝義諦,而這些廣大方便又可以資助空性的智慧,使空性的智慧格外的有力去破所知障,而他可以自行可以化他,所以叫做令諸眾生永割癡網,空性的智慧能夠破除眾生的癡網,這個癡會造成煩惱障,造成所知障的根本原因就是癡,癡就是執萬法為真實,執萬法為真實的那個癡,才會在萬法當中妄見真實的好而生貪,妄見真實的壞而生瞋,如果能夠見到諸法的不真實。體性是空空如也,這就能夠永割癡網。

好,那我們就到這裡,以上我們就以八部四王眾裡面,講到了第三緊那羅王,第四摩睺羅伽王,這兩段來跟大家結緣。

結言與回向

我們在這裡做一個迴向,惟願三寶加被,傳承攝受,讓我們對今天的緊那羅王跟摩睺羅伽王,他們的內涵有所認知,這些都是菩薩的示現,所示現的都是眾生的需要,或者是佛法的需要,有助於佛法的流通,有助於魔怨的降伏,有助於大家對三寶的信心,總而言之,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非常佩服的是這些菩薩,正面的戲可以演,反面的戲可以演,可以讓大家誤會他,也可以讓大家歌詠他,心中完全沒有名利的想法,只為三寶能住世,只為三寶能弘揚,只為三寶能延續。

那我們也將所了解的佛法,成為三寶攝受加被的對象,依此功德來消除瘟疫,來增長世界眾生的福慧,大家都能生入聖賢之域,歿歸極樂之邦。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