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二十四集-稱揚讚德
講前小言
諸位善知識為了遍滿虛空的有情眾生,我們必須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為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興辦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的講座。惟願三寶加被傳承攝受,讓我們對此品有殊勝的了解,成為佛的擁護者,佛的教法的弘揚者,成為佛教法的傳承者,讓我們人生過得有意義,過得有內涵,過得有出入。能夠對外止息瘟疫,生起世間種種的快樂去利益有情。我們在開始之前先恭誦本師名號三聲及開經偈,作為研學殊勝緣起。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的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上來我們已經講了前面的六段,就是佛在菩提樹下成佛,得到這些眾生的擁護。我們目前談到,這些眾生來擁護釋迦牟尼佛的成佛,包括正覺世間主,器世間主跟有情世間主,這些上面的都說過了。他們來的目的第七叫做「稱揚讚德」,稱揚釋迦牟尼佛的功德,讚歎釋迦牟尼佛的功德,是見賢思齊。而且是回應過去的善因緣,眼前有這樣的聚會。並且願意成為佛教法的弘揚者跟傳承者。這叫做得道多助,內心有多麼喜悅,在娑婆世界苦難的世界裏面,人種平均只有一百歲的壽命裏面,一百歲就是高壽了。兩萬歲以內,諸佛是不示現的。想想看在一百歲苦難的世間裏面,他竟然可以示現成佛。而且可以得到這麼多眾生對他的擁護,而這些眾生都是內密菩薩行,外現各種鬼神,乃至於天王,天人的形象,佛當然是內心裏面非常的高興。
這些眾生第一段叫作「總結威儀」,這些眾生來做什麼事情呢?科判的第七項叫做「稱揚讚德」,原來他們都跑來稱誦發揚釋迦牟尼佛的功德。讓釋迦牟尼佛的功德能夠揚名於這個世間,對這個世間有好處。孔子能夠揚名天下靠誰呢?史記上說靠子貢,使孔子的名聲揚名天下。他們就像子貢一樣,讓釋迦牟尼佛的名聲能夠揚名天下。而讓大家知道要懂得親近釋迦牟尼佛,懂得修學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正法。或者是釋迦牟尼佛過世以後,懂得修學釋迦牟尼佛所傳承的正法,都能幫助有情破迷啟悟,離苦得樂。
稱揚讚德當中,第一段叫做「總結威儀」:這些正覺世間主,器世間主,有情世間主,他們總集他們的威儀,總結威儀當中分為三個。
稱揚讚德,總結威儀,結眾集,經文:「爾時,如來道場眾海,悉已雲集;」
第一個叫做「結眾集」:就是結出他們統統來菩提樹下集會。叫做「爾時,如來道場眾海,悉已雲集」如來道埸就是釋迦牟尼佛成佛,眾海就是這些眾生像海一樣的聚集起來。悉已雲集又像天上的雲一樣悉已集來。
稱揚讚德,總結威儀,明相異,經文:「無邊品類,周匝徧滿;形色部從,各各差別;」
第二個叫做「明相異」:他們不同的形象,好像說黄種人跟白種人都跑來。你可以分清楚他們是黄種人,他們是白種人等等。你可以從他們來的現象判斷出,他是天王,他是菩薩,他是鬼神,都可以判斷叫做明相異。叫做「無邊品類,周匝徧滿,形色部從,各各差别」:無邊品類就是他是神還是鬼,他是天是色界天還是欲界天,叫做無邊品類。周匝徧滿,周匝就是整個範圍都是看不到邊的,統統都是這類的有情。形色部從我們一般有所謂的顯色,形色跟表色。形色就是這些色有他的形。好比說黑種人,黑色顯現出他的形,他是高的,是矮的,是胖的,是瘦了,形色部從。他們都有不同的顏色,而顯出不同的外形。而這外形當中有憤怒的形,有慈悲的形,有高貴的形,有神的那個形。部從就是說這些王來了以後,都有他的隨從,一大堆一大堆,想像不到的叫各各差别。眷屬的跟主人的也差别,鬼神也差别,乃至於神跟天王也差别。還有器世間跟有情世間跟菩薩也差别,都可以被我們分得清楚。
稱揚讚德,總結威儀,顯意同,經文:「隨所來方,親近世尊,一心瞻仰。」
「顯意同」:他們來的心意都相同,什麼相同呢?叫做「隨所來方」,不管他是從畜生道來的,從阿修羅道來的,從鬼神道來的,從天來的。從欲界天來,從色界天來「隨所來方,親近世尊」,總的來說都是親近世尊。世尊是佛的十種通號,以十種通號為世間所尊。十種通號就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這十種名號都是為世間所尊,叫做世尊。所以世尊是徧這十種名號,不管你說佛也是世間所尊,善逝也是世間所尊,無上士也是世間所尊。
「一心瞻仰」,就是他們一心瞻仰,你看歌王出現的時候,歌迷是一心瞻仰在那裏崇拜,在那裏謳歌,這就叫做一心瞻仰。佛出現的時候,這些天王這些神明、菩薩一心瞻仰,為什麼呢?因為過去生受得佛的法恩太大,感念佛的恩德,而且願意來幫佛弘揚正法。就是他們一生的意義所在,人生的意義所在,人生的莊嚴所在,人生的出路所在,所以一心瞻仰。
有時候我們世間人都會從,比如說像希特勒,他在喊納粹人要來侵擾這個世間的時候。那些人一心瞻仰崇拜,可是那是錯的。我們要從正面來看,對佛的一心瞻仰有莫大的利益,得到佛的加被。而且內心裡面從一心瞻仰當中,是生起渴望正法的感覺,而且容易學到正法,容易遇到善知識。而且在佛的加被當中也容易體悟到正法。很容易地在煩惱情緒當中脫困。也很容易在惡業當中脫困,也很容易在輪迴的繫縛中脱困。所以我們不要小看那個總結威儀,那個威儀太重要。
你看善財童子入法界品。華嚴經總共有三十九品,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也是經由文殊菩薩的命令,去參訪諸位善知識。那參訪諸位善知識之前的威儀就很重要。比如說他繞善知識的無數匝,代表他是非常渴望見善知識的。然後禮拜善知識,代表他是見賢思齊的,他是要來傳承正法的。再來語言上要表達那種威儀,還包括語言的表達,怎麼表達呢?我是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可是我不知道怎麼學菩薩行。那透過文殊菩薩的介紹,透過我這種心量,透過我對你的崇拜。我對你的仰望,我對你的渴求,你是稀缺的人物。透過這種威儀,無不得善知識傾囊相授。所以最後受益的還是善財自己。你看善財經過五十三參,五十五個善知識的提拔,教誨,開導,攝受。善財童子最後凝聚了五十三個善知識的證量,或者說五十五個善知識的證量。因為這裡面,有一參包括德生童子,有德童女,文殊菩薩出現兩次。所以五十三參是五十三個聚會,遇到五十五個善知識。讓他具備了這五十五個善知識的證量,直接成就等覺,往生淨土成就佛果。所以我們不要小看那個威儀對我們的幫助。好!以上稱揚讚德當中,第一個叫做總結威儀。
第二段叫做「總顯德行因緣」:總顯德行因緣,他們整體來說他們德行的因緣。換句話說這種德行,要靠因跟緣來成就的,就好像我們的能力要靠因跟緣的成就。因就是我們很想要,我們不斷的學習,我們不斷的增上,遇到障礙我們要不斷的突破。遇到順緣我們要不斷的珍惜,這是因。緣就是外面真的有這個環境,外面真的有這個善知識,外面真的有這個教法。因跟緣和合才有你的德行。所以不要以為我們的德行就可以自己成就。德行不可以在那裡自己成就,光有因沒有緣是沒有用的。就好像說沒有佛法的世界,苦難的世界,你光想學正法你也不可能的,就像把一粒種子丟在柏油路上。你這個種子就算未來會長成參天大樹,都沒有用,不可能長的。種子在柏油路上怎麼長?所以光有因不會結果的,光有緣,你水肥空氣陽光都很好的,沒有參天大樹的種子,你怎麼長參天大樹。所以那個德行要靠因跟緣,因要一百,緣也要一百,因為什麼要一百呢?你光有緣,你不是那個因,你不是參天大樹的種子。你光有緣,你長出來變苦瓜,請問你光有因有什麼用?所以緣一百。那光有緣沒有因,那個因沒有用。還有光有因沒有緣,那個緣沒有用。比如說因一百,你那個緣百分之五十。比如說你的水肥,空氣,陽光,你不夠充足的時候,你那個因也長得不好。舉例來說你是長成參天大樹的種子,我把你種在盆栽上,我看你多厲害。所以你光有因沒有緣也不行,所以因一百緣一百。你看所以這個時候你成功了,你是不是要感激外面的條件而且人家是一百,人家不是五十。
總顯德行因緣,明離障見淨,經文:「此諸眾會,已離一切煩惱心垢及其餘習,摧重障山,見佛無礙。」
那這裡面總顯德行因緣分三:第一個叫做「明離障見淨」:他們是離開煩惱障跟所知障,所見的都是清淨的。所見的是清淨的當中分為兩分。一分是看到該法的空性,一分是看到該法的緣起,這兩分同時見叫做淨。當然你看到該法的緣起,你必須要看到該法的空性。所以他比較離障的部分,比較約見到該法的空性上說,離開了煩惱障跟所知障。
經文叫做「此諸眾會,已離一切煩惱心垢及其餘習,摧重障山,見佛無礙」你看吧!此諸聚會這個聚會不管是器世間主,正覺世間主,有情世間主。這些人都是已離一切煩惱心垢,這叫做煩惱障。及其餘習這叫所知障。煩惱障就是人我執跟法我執,有這個執著而生起的煩惱,這叫做煩惱障。所知障是不會生起這個煩惱的習氣。我上次說了就好像酒,把酒倒出來,這叫做已離煩惱障,可是還有酒味,叫做所知障,這兩個都離開了。
摧重障山,這個重障或者是重障也可以,兩個重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叫山,什麼是叫山?你想想看反多麼堅固,請問這個世間你一生的努力,你有打敗過什麼煩惱嗎?你有摧伏過什麼業嗎?所以它像山一樣,你如果沒有善巧方便,你那裡撼動得了它。舉例來說,一隻螞蟻對著喜馬拉雅山。你告訴我你怎麼撼動它?煩惱障跟所知障如果沒有佛的教法,沒有佛的加被,沒有佛的傳承,沒有這些謢法對你的擁護。你怎麼可能是這兩重障的對手,無始劫來就是這樣,你怎麼可能是他對手?還有當你懂得佛法的時候,反而你會覺得,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原來他的顯現堅固都不堪你觀察,原来是從你這裡的顯現,不是外境的成立。所以很容易的就破掉,所以佛的恩德實在太大了。在入菩薩論說,修行你如果懂得觀念的時候,他快樂得不得了他輕鬆。他降伏過去的煩惱業是很輕鬆愉快的在降伏的,不是很痛苦的。
而摧重障礙的山見佛無礙,登地菩薩以上見佛就無礙的。你知道那個初地菩薩,開始入法流三摩地的時候,他在無佛的世界。他就算想要見佛,他只要入法流三摩地。哪怕是他眼前一棵木頭,佛都可以籍著木頭生起佛來為他說法。來解除他內心的疑惑,這就是初地菩薩,開始入法流三摩地以上。他就有這種見佛無礙的能力。隨著初地二地三地,見佛的障礙愈來愈沒有,我們一般見佛會有障礙的。譬如說你要定中見佛,離開定你就見不到佛,所以你還要夢中見佛。夢中見佛,你夢中,因為夢中那個心識沒有外境的干擾。夢中的心識很單統,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在夢中見佛的時候,醒來的時候沒有。所以醒來的時候還要在日用平常見佛。這個見佛都會有很多的障礙,乃至於這個內心隨著五欲境的流動,散亂流動的時候,敢亂流動的時候佛就見不到了。天上的月亮如果地上的水汅濁,天上的月亮映不進來。所以見佛要靠內心除這些煩惱垢,除這些障礙。好的!見佛不但沒有障礙,見色身佛沒障礙,見法身佛沒障礙。見法身佛沒障礙是說,佛所體悟的道理。你體悟都不會產生障礙,這個更厲害。這等人他是叫做什麼?
總顯德行因緣,受化根深,總,經文:「如是皆以毗盧遮那如來往昔之時,於劫海中修菩薩行,以四攝事而曾攝受;」
「受化根深」:他接系教化的善根實在太深了,深到他見色身佛沒障礙,見法身佛沒障礙,見法身佛沒障礙是什麼你知道嗎?他變成一隻狗的時候,他見到狗都立刻可以生起佛,這叫見法身佛沒障礙。他立刻知道你是佛來變現的,他不會被眼前的現象所干擾,所障礙,以牽引很清楚的見到也就是佛的示現。我們讀彌陀經裡面說,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息,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為了流傳正法所變化,所以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這個叫做見佛是沒有障礙的。
他沒有障礙是因為他接受教化的善根是很深的,有方為「總跟别」:總就是說「如是皆以毗盧遮那如來往昔之時」,就是釋迦牟尼佛往昔生中,我們講毗盧遮那佛,其實同時可以說是盧舍那佛。毗盧遮那佛是所證的理,盧舍那佛是能證的報身,那釋迦牟尼佛是應化身。所以你同時說一身就同時代表三身。所以你也可以說如是皆以釋迦牟尼佛往昔之時。因為這三個是不離開的,智慧不能離開生命現象。離開生命現象就沒有智慧的生起處。那個生命現象就是釋迦牟尼佛,智慧就是盧舍那佛。那智慧不能離開道理的通達,離開道理的通達怎麼可能顯現智慧?那道理的了解的道理就是毗盧遮那佛。
你也可以說:如是皆以釋迦牟尼佛往昔之時「於劫海中修菩薩行」:過去生中不可思議的劫以來,都是修菩薩行。那個修菩薩行的快樂是他人生裡面唯一的快樂。
孔子說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默而識之就是對菩薩行的體悟。那這個體都是靠學而不厭的體悟,靠誨人不倦的體悟。除了這個以外,何有於我哉,我還有什麼呢?你看孔子簡直就是佛。雪公老師說,學儒的看不起孔子實在不應該,學佛的看不起孔子更是荒唐。所以你把佛理拿來印證儒家,孔子所說的話都跟佛理契合。
而「什四攝事而曾攝受」:換句話說這些都是被佛過去生中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來攝受他。布施就是懂得跟他結善緣,結善緣當中有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結善緣的面相很多,或者說布施愛語,愛語特别是在法上面,他開始講究是愛語,愛語就能夠攝受他的言語。那當然還包括帶著他去行持教法,就是力行,帶著他去行持教法,帶著他在遇境逢緣的時候要有佛法的覺受,要有教法的承承擔,要有教法的證悟叫利行。同事呢!同事就是說,為了幫助他對佛法有體悟,有時候還要靠逆境對佛法的體悟。靠苦難對佛法的體悟,你一路陪伴他成長,那個恩德太重了。請問世間哪有這種人,那只有發菩提心的聖者而最後成佛,而感恩戴德,沒齒難忘。所以他示現成佛的時候興高采烈,誠心誠意地來擁護。這是總相說都是被佛過去生以四攝法來攝受總相來說。
總顯德行因緣,受化根深,別,經文:「一一佛所種善根時,皆已善攝種種方便,教化成熟,令其安立一切智道;」
現在我們來說别相,就是「一一佛所種善根時,皆已善攝種種方便,教化成熟,令其安立一切智道」,一一佛所,一一佛所可以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就是釋迦牟尼佛不斷地示現成佛。像釋迦牟尼佛正梵綱經,他說他來娑婆世界已經已經八千次。所以等於八千次這些都來擁護,一一佛所種諸善根,可見那個善根是愈多愈好的。就像世間的大財主,你問他錢賺夠了沒有,他一定說不夠。那種善根一樣,在這個佛所種善根夠了沒有,不夠!在那個佛所種善根夠了沒有,不夠!八千次佛所種善根夠了沒有,不夠!釋迦牟尼佛成佛,再擁護來種善根夠不夠?不夠!你看這種心量,所以這些擁護他人最後去成佛,那個功德是你難以想像。你看那個功德法財累積到你難以想像。
第二種是說釋迦牟尼佛也會叫他們去擁護其他佛,為什麼叫他們去擁護其他佛呢?因為叫做佛佛道同,請問觀音菩薩怎麼來的?是阿彌陀佛派遺觀音菩薩來擁護釋迦牟尼佛的,大勢至菩薩,普賢菩薩都是的。所以一一佛所裡面有這種兩種的解釋,我們讀佛經不能夠死讀書,不能夠死在句下的。
一一佛所種善根時,皆已善攝種種方便,你看他種善根的時候,就是善攝種種方便,意思就是說,度化眾生的各種的能力,通通被他的善根所攝。他對教法可以做這樣的體悟,對佛法是很靈活的運用,把世間法攝入佛法來運用。所以運用世間法的時候就已經暗助他解脱,暗助他成佛。可是世間人在用世間法的時候會有這麼能耐嗎?不會!世間人在用世間法的時候,往往跟名利就結合了。好像那個老鼠被老鼠拍黏上以後,你要離開那個老鼠板脫了一層皮,你看!可是這些大善知識在運用正法,利益有情的時候,往往這些教法統統攝入佛法來運用,太了不起了。所以有人問老禪師,什麼是佛法?老禪師說什麼不是佛法?通通是!以煩惱為道用,煩惱法都是佛法。
教化成熟,令其安立一切智道,等於教化眾生,都是從成熟善根處教化,意思是說,幫助眾生愈來愈有智慧,愈來愈有能力。愈來愈能脫困煩惱業的繫縛,愈來愈具足諸佛菩薩的神通妙用。你看他們教化中只是這樣教化,就像孔子會把高柴教化成人才,把子路教化成人才,一步一步的教化上去。把曾子從愚鈍之才,慢慢的教化變成傳承的才,就一路一路教化上去。
令其安立一切智道,讓他們都有成佛的順緣,最後去成佛。你看這些學生,這些同學真的了不起,來擁護釋迦牟尼佛的,都是這類的聖者。這叫做受化根深。
稱揚讚德,德行圓備,辨因圓,經文:「種無量善,獲眾大福,悉已入於方便願海;所行之行,具足清淨;於出離道,已能善出;常見於佛,分明照了;」
第三個讚歎他們叫做「德行圓備」:德行圓備當中分為兩段。第一段叫作「辨因圓」:因圓就是整個成佛的因都修滿了。而且叫作「入果海」:辨因圓當中叫作「種無量善,獲眾大福」:比如說這個福要從這個善去得,那這個善他就去修。那個福要另外的善去得,他就修另外的善。這個善就是度化眾生的各種方便,都叫作善。很多的,多到你難以想像。像佛法裡面可以歸納成五明。內明就是可他入佛道,那引不入怎麼辦呢?就工巧明,就是世間的科學技術,還有醫方明。世間的各種的醫療,你看現在我們被冠狀病毒所苦的瘟疫横行,他就須要醫方明。還有聲明,聲明就是種種的聲韻,種種的詩詞,種種的文學。還有那個種種的藝術,還有因明,因明就是各種的辯證,各種的推理,像數學各種的推理,各種的這些宗教道理的推理。這些通通是這個無量善法之一,生起各纇的福報。
「悉已入於方便願海」:我通通把這些攝到我的願海,換句話說我的願力要度各種的眾生。我的願多得不得了像願海,而要滿足這些願。要培養的能力是多得不得了,所以叫作悉已入於方便願海。
「所行之行,具足清淨」:所行的菩薩行具足清淨。具足清淨就是說,已離開煩惱業的繫縛。而且利益他去解脱跟成佛的時候,這種利益法都沒有副作用,不得了的!
「於出離道,已能善出」:於出離道,已能善出裡面包括說,你用戒律幫他出離煩惱,用定幫他出離煩惱。用智慧幫他出離煩惱,完全看著辦。這叫已能善出,對不同的人而言,有不同的善出法。
「常見於佛,分明照了」:在因地當中常常下化,常常上求。常常下化就是指上面這些,常常上求就常見於佛,意思是說他不斷地去找佛來請教問題,切磋琢磨,聽聞再去利益有情。然後遍體鱗傷的時候,再來佛這邊再學習,再往下去下化眾生。不斷地良性循環,不像我們不斷地惡性循環。這時候佛很樂意攝受他,為什麼?因為這個是有承擔的,願意發心的,願意為公的,願意磨練自己的,願意不利益眾生的。所以佛不斷地把他內心的武功秘笈,不斷地無不傾囊相授予他。所以人家說,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為小人。
分明照了,分明照了就是說,他對這些學問,對這些名種的內涵分明。分明就是分别清楚,而且照了,清清楚楚的了解。不同的人該用什麼法?然得過去所用的法,現在到底能不能用,不行!現在這個時代是什麼樣子?他必須要怎麼辦的,叫分明照了,活潑圓融。而且又有佛的加被,又可以常常去見佛,這叫做因圓。因已經把佛的各種的能力都學會了,為什麼他見佛的時候,會一直學佛的能力?因為他人家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他教導眾生很多的困難的時候,他去學的東西,他向佛學,他就會喝望的學。所以因就這樣,慢慢地圓,慢慢地圓,最後因已經圓滿了。
稱揚讚德,德行圓備,入果海,乘因入果,經文:「以勝解力入於如來功德大海,」
「入果海」當中有兩種的入果海。第一種叫作「乘因入果」:第二種叫作「分得果用」:很棒的!甚麼叫作乘因入果?「以勝解力入於如來功德大海」:這個勝解力,有包括信心的勝解力,道理了解的勝解力,行持的勝解力,證悟的勝解力。
你看孔子對教法的勝解力是證悟來的。那我們一般學習孔門的東西,或者是信心上的勝解力,或者是道理了解的勝解力,還沒有透過行持。透過行持是什麼樣呢?比如說,你遇到小人的傷害的時候,你對道心還退不退轉。你遇到這個盛世的時候,榮華富貴的,你對道還有信心嗎?所以那個勝解力,是不斷地歷練出來的勝解力,而入於如來的功德大海,意思是說佛的功德有多少。你通通了解,而且你這種了解是證悟的了解,你都實際的作過。你都實際的體悟的了解。所以佛的功德通通變成你的功德,佛的能力通通变成你的能力,這叫作乘因入果。
稱揚讚德,德行圓備,入果海,分得果用,經文:「得於諸佛解脫之門遊戲神通。」
第二個叫作「分得果用」:分得果用是說,佛的果上大用,我也分分俱得。我每一分都俱得,叫作「得於諸佛解脱之門遊戲神通」,佛的解脫之門,遊戲神通就是他的各種的大用,遊戲神通。那個遊戲這兩個字寫的真好,什麼叫作遊戲?你進入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好像我們,年輕人玩game的時候,玩網路遊戲的時候,進去那個世界各種幻變,各種的做法,佛在入這個世間就像看到,這個世間是這樣的呈現而已。真實的呈現一個微塵都看不到,都看到觀待的呈現,因綠的呈現,條件具足的呈現,就像年輕人打電動玩具這樣。入到這個幻化世界裡面,該怎麼辦就怎麼辦,該軟的就軟,該硬的硬,該往前走的往前走,該停止的停止,該正面的正面,該反面的反面。該以聖人的形像出現,就聖人的形像出现,該以天王的形像出現就天王的形像出現。該以鬼神的形像出現就以鬼神的形像出現。無不悠然自得,就像遊戲一樣,遊戲人間,遊戲人間是這樣說的。那這種就是佛的果上大用,心裡面清清楚楚。好!以上是總顯德行因緣。這些來擁護佛眾生的這些人,他的德行是靠因緣來成就的。
結言與回向
上來我們講到這些擁護的眾生,他們的威儀以及他們的德行,他們是由因緣所成的德行,給我們很多的勉勵。我們在世主妙嚴品裡面,原來佛是具足這種德能去成佛的,而佛的果上大用就是發揮這些的大用。這些擁護佛的聖者們,是對菩薩道的專注,對佛果的好樂,對釋迦牟尼佛的擁護,對十方諸佛的護持,他也提示我們修行的方向,修行的好樂以及修行所產生的道力會長什麼樣子,清清楚楚的說明,我們把這些的學習以後,是對一個正法的擁護跟推展,止息外在的障難,增上自己的善根福德。大家都能生入聖賢之域,沒歸極樂之邦。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