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善知識,為了遍滿虛空的有情眾生,我們必須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為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一起共學經教,目前的因緣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唯願三寶加被,傳承攝受,讓我們對所修學的正法,有殊勝的勝解,能自行化他,莊嚴佛果,止息天災人禍,世道暇昌,國泰民安。在開始之前
先恭誦本師名號三聲及開經偈,作為研學殊勝緣起。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得到諸方的擁護。諸方的擁護,包括有情世間主,這些欲界、色界的天王,以及天龍八部,還有器世間這些管山河大地的鬼神,還有正覺世間主,就是帶領修學者,成就佛果的聖位菩薩。這三類來到現場來擁護釋迦牟尼佛,人數多到讓我們難以想像,這都是過去釋迦牟尼佛所結的善緣,或者是釋迦牟尼佛的眷屬,或者他的朋友、他的學生、他的外護等等,大家都一起成就殊勝的佛果,眼前示現各種有情的面向,聖者的面向,來擁護釋迦牟尼佛。目前是在世主妙嚴品十個科裡面第七個科「稱揚讚德」,他們都來稱揚讚歎釋迦牟尼佛往昔的功德,他們的目的是希望,佛不要以為娑婆世界的有情,業障深重,善根淺薄,很難度化,所以想要入涅槃。稱揚讚德的目的,就是勸請佛,能夠乘著往昔的大願,在這世間好好的利益有情,這些大菩薩都樂於擁護釋迦牟尼佛,來完成一期的佛行事業。目前是在有情世間主裡面的,八部鬼神裡面的緊那羅王。緊那羅王他就是玉皇大帝的樂神,頭上有長角,這個是奏出宮廷樂非常悅耳。
目前的是到第六個緊那羅王。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八部眾,緊那羅王,長行,經文:「普樂見緊那羅王,他得示現一切妙色身解脫門;」
就是能夠「示現妙色身」這一位普樂見緊那羅王是沒有障礙的。這「一切妙色身」妙色的身,不只是說雍容華貴氣質高雅,乃至於相貌堂堂,舉手投足都如理如法。還包括廣大的知識背景,修養甚為深厚,讓人感覺到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這才是真正菩薩,他所示現的妙色身三昧,妙色身三昧有別於世間的地方,就像君子當中子張的相貌堂堂,這種儀態高雅,跟世間的儀態高雅,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我們來看第六個「善慧光明天緊那羅王」是怎麼複習「普樂見緊那羅王」?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八部眾,緊那羅王,偈頌,經文:「如來難可得見聞,眾生億劫時乃遇,眾相為嚴悉具足,此樂見王之所覩。」
在課本的四十六頁,說「如來難可得見聞」要見到釋迦牟尼佛,聽聞到佛的聲音,都非常難得,叫做「眾生億劫時乃遇」,要經過億劫這麼多才會遇得到,因為佛可以以不同的面向來跟有情相應,但是要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菩提樹下八相成道的,這個難可了遇,很難!尤其你在佛世的座下,又能夠得到暇滿的人生,來擁護正法。並且不會被各種障礙所繫縛,進入教法的領域,學習到大乘法。最後到《法華》被授記成佛,這件事情幾乎難,很難,不容易生起。
所以「眾相為嚴悉具足」這種佛示現的眾相,眾相包括他的相貌,包括他的各海會菩薩的雲集。包括所宣揚的大乘法,包括諸天的讚歎,包括各佛淨土湧入來的菩薩,讓法會一時的殊勝相生起,這叫眾相為嚴悉具足,這個太難了,太難了。
叫做「此樂見王之所覩」,樂見王就是普樂見緊那羅王所覩。換句話說,佛各種的表法,各種大乘的殊勝法會莊嚴,他都看到。所以「之所覩」很重要,表示他是能入,這些妙法會是所入。他有這種人生的際遇,這個人生的際遇很重要,世間的成功書,他都不會告訴你成功的秘密,在人生的際遇,有人用數學模型來推導,能力愈好的人成功愈低,這並不是說能力不重要,而是說在有一部分的能力,加上際遇,才是真正人生的成功,而這個際遇往往占的比重,那是八、九十百分比的比重。所以了凡先生竟然要他兒子,如果想得到功名,要經營善法,要斷惡修善,斷惡當中,要懂得從事上去改惡,理上去改惡,心上去改惡。在修善當中要懂得做善,要懂得真假、半滿、端曲、是非等等,要懂得這些善要怎麼抉擇,要在動機上、做法上、心念上,對治煩惱上等等。這麼多的講究,善法才會讓你的人生有不同的際遇,而這種際遇被你得到,尤其是你竟然很容易見到佛,竟然很容易入到他的法會,竟然很容易聽到他的大乘法,竟然很容易得到他的加被。你能夠贏其他的補特伽羅,這種贏法是讓人難以想像的,所以你不要小看,這個之所睹的重要!就是你都看到,你都看到。
像我們有一些殊勝的表法,像《法華經》在眼前這麼殊勝的表法,大家非常的震撼,心嚮往之,額首稱慶,合掌恭敬。在那個因緣下,把他宿世的善根全部湧現,在那個情景下被佛授記成佛。過了以後,再醞釀這樣的氣氛,要來授記有情成佛,很難,百千萬劫有時候都聚集不了這樣的因緣。所以我們要很珍惜眼前的善因緣,也要努力的創造善因緣,這才是真正會修行的補特伽羅。好,以上是第六個。
第七個叫做「最勝光莊嚴緊那羅王」他得到什麼解脫門呢?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八部眾,緊那羅王,長行,經文:「最勝光莊嚴緊那羅王,得了知一切殊勝莊嚴果所從生業解脫門;」
就是「一切殊勝莊嚴果」它是所生,業是成為能生,那怎麼造作這殊勝莊嚴果呢?那個業就是造作什麼樣的善業,聞思修的善業,自利利他的善業,和合的善業,擁護三寶的善業,弘揚正法的善業,傳承正法的善業。這種業要不斷地去造作,這種殊勝莊嚴果,才會在我身上發生。比如說我得到暇滿的人生,我見到善知識,我見到如理如法的僧團。我有這些佛行事業可做,我有淨土可往生,我能夠入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去跟他們討論正法。我能夠隨著他們去十方佛世界,去供養這些殊勝的法會。這些莊嚴佛果都是所作所成,業就是能作能成,所以那個業要珍惜暇滿的人生,來造作這樣的業。
「善慧光明天緊那羅王」怎麼複習「最勝光莊嚴緊那羅王」呢?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八部眾,緊那羅王,偈頌,經文:「汝觀如來大智慧,普應群生心所欲,一切智道靡不宣,最勝莊嚴此能了。」
「汝觀如來大智慧」,能夠在旁邊觀,這不簡單。你要有這個知識背景去觀,否則看也看不懂。雪公說侍者侍奉我二十六年,他也不知道我要做什麼,雪公不是故弄玄虛,而是侍者無從知道,叫「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無從知道,能夠從旁邊語默動靜,從佛的說法,從佛的處世待人,去了解佛的智慧,這不是普通的。這應該是佛親密的眷屬,或者侍者,或者傳承者,他才有辦法來對佛做這樣的觀察。
佛是怎麼樣呢?叫做「普應群生心所欲」,就是隨心所欲,度化眾生自在的,觀自在菩薩那個自在,不只是破煩惱障,所知障的自在。而是度化眾生的自在,就是想要幹嘛就幹嘛,就是像虛空藏一樣,想要取錢的時候,在虛空中就可以取財富,很自在的。想要降魔就可以降魔,想要得到有情的擁護,這些鬼神的擁護,呼召鬼神就來,這就是自在。
「一切智道靡不宣」,這些聖者在他過去生中,一切智道就是佛所行之道,都是這些聖者大善知識宣揚的內涵。我們如果懂得去宣揚一切智道,從經書上去宣揚,從學習正法上去宣揚,從做侍者上去宣揚,從承擔佛行事業上去宣揚,那真的不得了!我們這時候就可以體會到如來甚深的智慧,如來甚深的智慧本來是難可了知,慢慢的我都能夠知道,我成為佛的知音,不但是佛的眷屬,佛的知音,佛的傳承。甚至在佛圓寂的時候,能夠來承擔佛行事業。像地藏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樣。好,以上是第七個。
我們來看第八個,第八個叫做「微妙華幢緊那羅王」他得什麼解脫門呢?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八部眾,緊那羅王,長行,經文:「微妙華幢緊那羅王,得善觀察一切世間業所生報解脫門;」
佛的十種智慧力之一叫做處非處智力,就是從善業得樂,從惡業得苦,從善業得苦,這是不可能,這叫非處;從惡業生樂,這是非處;從善業生樂是處,從惡業生苦是處。所以處非處的智力,對業,尤其是了解異熟的業,等流的業,增上的業,士用的業,對業的了解,之後回過來觀自己的舉手投足,自己的心想動機,以及各種的心念,還有所要造作的事項,所要面對的人,都會開始謹慎小心,因為他都跟未來有很大的影響,都跟佛果有關聯。所以曾子在臨命終,叫做「戰戰兢兢,如履深淵,如履薄冰」。你看他一生是資質魯鈍之人,竟然成為孔子的傳承,他運用的心法就是這樣的心法。好,以上是第八個,微妙華幢緊那羅王的體悟。
那我們來看「善慧光明天緊那羅王 」怎麼去複習「微妙華幢緊那羅王」呢?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八部眾,緊那羅王,偈頌,經文:「業海廣大不思議,眾生苦樂皆從起,如是一切能開示,此華幢王所了知。」
這個「業海」就代表眾生的共業和別業,就像海一樣深廣,這個人的業無始劫來累積到現在。有些眼前的果報,是百千萬劫前所造的業,才有這一生的果報,這很難了知的。眼前他已經不能脫困,結果想不到天意讓他脫困,可能結合到某一生,把久遠劫前某一個業,才有這眼前能夠脫困的合理性,就是佛以業來解釋眼前的合理性,受苦受樂的合理性。
比如說有一部片,這個殺人犯他竟然被住持相中,竟然剃度他,竟然他成為佛門的龍象,這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為什麼他有這個際遇,別人沒有呢?就是業太微細了,所以業太微細的這件事情,時間太久,空間太遠,業太微細,二乘人都難可了知。不要說二乘人難可了知,大菩薩都難可了知!所以眾生苦樂皆從此起,這苦樂可以從跟大家所造的共業,跟自己的別業,眼前有這個苦有這個樂,而夾雜著這個共業跟自己的別業。這些都關聯,複雜的關聯性才有眼前的苦樂,這談何容易,說不清楚的,你有證悟你也難跟有情說清楚。
「如是一切能開示,此華幢王所了知」,這個「微妙華幢緊那羅王」他可以體會到這樣微細的業,所以業如果能夠做這樣的體會的時候,會開始去注意自己的動機,自己的心念,自己所說的話,自己造作了這樣的業,這時候還會去觀察它的影響,心思開始細膩,開始懂得向內觀察,懂得知道吉凶禍福,要仔細認真小心的經營,在業上的經營,這極不簡單,這不是普通修行人。
我們來看第九個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八部眾,緊那羅王,長行,經文:「動地力緊那羅王,得恒起一切利益眾生事解脫門;」
「恆起」,這種恆起哪怕是在苦難的世界都有能力起來,而且這個恆起裡面,包括他的恆心,包括他的願力,包括他的毅力,當然還包括三寶對他的加持,乃至於眾善友,看到他的這種心量、心力,對他的讚歎,對他的擁護。像雪公來到臺灣,臺灣那時候是國民黨戰敗來臺灣,臺灣也是日本撤退,滿目瘡痍。他竟然可以在臺灣,在一九四九年之後,能夠辦慈善的孤兒院、養老院、冬令救濟等等。這種利益眾生可以恆起,在苦難的世界都可以起,或在抗戰四川的時候組成救護隊,或者在救濟轟炸的難民,或者是到寺廟去講經,把這個已經被在家人糟蹋的寺院重興,這就是恆起。對利益眾生的事都有能力,在苦難的事業恆起,心力上起,承擔上起,時間上相續,困難上突破,障礙上承擔。魔怨起來的時候的降伏,太難得了!以上是第九個動地力緊那羅王。
那「善慧光明天緊那羅王」怎麼複習「動地力緊那羅王」的體悟呢?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八部眾,緊那羅王,偈頌,經文:「諸佛神通無間歇,十方大地恒震動,一切眾生莫能知,此廣大力恒明見。」
你看「明見」,所用的字眼,像什麼所睹、能了、所了知、恆明見、能觀察,這個恆明見就是你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清楚,就是諸佛運用的神變,我們看得很清楚。
「十方大地恆震動」,恆震動就是以前雪公,他曾經在寫慈善事業的章程,靜靜地用毛筆字把它寫完,侍者進去看老師這麼認真在寫東西,他就跟老師問候,老師說你看你有沒有感覺到地在搖動。當然你也可以說是開玩笑,你可以想到那種誠意,這個天地神明都感動。這種大地震動就是一種瑞相,天地神明都感動, 感動你的發心,感動你的承擔,感動你的奉獻,感動你的無私,感動你的無我。
所以有時候我們的善業,不要以為人家不知,或者人家破壞,我生起一種懊惱、後悔,乃至於瞋恨、退轉,有時候很可惜。論語上說德不孤必有鄰,其實有些人默默地看在眼裡,他反而是你忠實的擁護者。天地鬼神看在眼裡,他反而是從旁協助,那種的神通力或是諸佛菩薩的護念你,那種的神通力世間人是難可了知的。所以修行人,往往他受用很大的福,他如果不仔細觀察,他不會知道他其實是受用很大的福的。如果發生煩惱,自生障礙產生退轉,那真的是很可惜的事情。
那第十個叫做「威猛主緊那羅王」他得到什麼成就呢?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八部眾,緊那羅王,長行,經文:「威猛主緊那羅王,得善知一切緊那羅心巧攝御解脫門。」
換句話說,他是能夠通達一切緊那羅王的心,是「巧攝御」。換句話說,他是能夠攝受緊那羅的緊那羅王,就是他是同類的國王。緊那羅,這個樂師的心都是很難攝的,因為他們的體悟都很高。像你看那個古代的樂師,他不但在音樂裡面,他可以知道這些,裡面音樂的這些,微細的這些音符。還乃至於從音樂當中,去體會人心,去體會吉凶,像季札觀樂的時候,他就知道這個國家的興衰。然後樂師們,像師曠這種樂師,都能夠通天地的變化。德不配位的時候,有些音樂都不能聽,那些聖王的音樂,德不配位的時候都不能聽。
這些緊那羅王的心都能夠通達。這些樂師都能夠通達,或者是懂得善巧勸諫,國王要止息這些欲望,要好好的來辦清明的政治。我們這個世間有時候學音樂,真的會讓自己的心思很細膩,讓自己觀察力很細微,別人沒有這種觀察力,很粗心大意的。所以你看學禮、學樂都是修行的項目,都是修行的內涵,都是修行的重要。所以像在佛門裡面,也有那些樂神,各種樂器的樂神,都是菩薩來示現,極樂世界天樂鳴空,有的是自然天樂鳴空,有的也是菩薩演奏。
好,那我們來看這個「善慧光明天緊那羅王」怎麼複習「威猛主緊那羅王」的體悟呢?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八部眾,緊那羅王,偈頌,經文:「處於眾會現神通,放大光明令覺悟,顯示一切如來境,此威猛主能觀察。」
你看能觀察「處於眾會現神通」,我們一般都會說現神通,現這些天雨曼陀羅、現這些音樂,乃至於種種的瑞相,但是有的現神通是暗暗的,比如說,維摩詰居士在丈室裡面現神通,就他暗暗的知道二乘人的心理,暗暗的知道度化他們的因緣成熟,暗暗的知道舍利弗中午餓了想吃飯,暗暗的知道他們很想看看維摩詰,怎麼來提供一個丈室,幾萬個修行人的飯菜。怎麼吃?怎麼提供?這些過午不食的聖者,眼看即將中午,看維摩詰居士,你怎麼去處理他們的食物問題,客人來了這麼多你怎麼招待!維摩詰居士就示現神通,在香積佛國土請飯菜下來,而且從他化身到香積國,去請飯菜的時候,大家都看到。香積國離娑婆世界,太遠了!難以形容的遠,但是大家竟然眾目睽睽看到他的分身到香積國去請飯菜,然後飽足現場的人,大家歡喜!繼續的討論佛法,這個眾會現神通。
「放大光明令覺悟」,從這個跟他方佛土的交往,放光明,互相的交往,讓現場的阿羅漢嘆為觀止,大家都願意發菩提心!你看他沒有諄諄教誨,沒有耳提面命,就在這談笑風生當中,大家竟然樂於發大心,樂於學大乘,你看他這最殊勝的法會。
「顯示一切如來境」如來的神變,如來的體悟,如來的心量,如來的誠意,如來的成就,如來的功德。大家樂於在那個場景,那個氣氛當中,發菩提心,希求佛果。
所以叫「此威猛主能觀察」,能觀察這件事情不簡單,我們修行就是要靠著自己是一個能觀察者,是一個能了知者,是一個睹(看到),這個睹(見聞者)是一個能夠體悟者,是一個深入者,是一個契證者,這才是真正修行者的能耐,修行離開這些,沒有什麼東西叫做修行。
好,以上是我們,這五個緊那羅王他們的心得,他們的體悟,對我們的修行有很大的幫助。我們一般修行,雖然是要看自己,但是要學別人,要體會如來,體會菩薩 ,體會善知識。這樣處處的體會,處處善於用功,就是我們最好的修行。擴展我們的心量,開展我們的人生,建立我們的正知見,成就我們的佛行事業,完成我們偉大的目標,成就我們殊勝的佛果。我們把這功德,回向往生,回向佛果的圓成。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