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佛學優課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 昇降排序
諸位學會的蓮友大德同修,以及有緣的善知識們。在這段疫情當中,我們沒有辦法聚會共修、研學,我們可以在線上互相交流,我們這個課程特別以華嚴經世主妙嚴品,來作為緣起。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54課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54):稱揚讚德之月天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 第五十四集 稱揚讚德之月天  

諸位善知識,為了遍滿虛空的有情眾生,我們必須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為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興辦《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的講座,唯願三寶加被,傳承攝受,讓我們對所修學的正法,有殊勝的了解。以往生淨土,莊嚴佛果,為人生最核心的目的,並把這些福慧做殊勝的迴向。止息瘟疫,止息天災人禍,讓世界能夠恢復於和平,讓人心能向善,國泰民安,世道遐昌。在開始之前,先恭誦本師名號三聲及開經偈,作為研學殊勝緣起。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上來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悟,有過去的這些眷屬,同儕,學生們,齊聚在菩提樹下,來擁護釋迦牟尼佛,並且來稱揚讚德。這一品分為十大段,第七段就是稱揚讚德。稱揚讚德有三類,第一類是有情世間主,第二類是器世間主,第三類是正覺世間主,眼前是有情世間主,從色界的四禪天,一直到欲界的第二天,除了忉利天以外,還包括的是日天子跟月天子。

目前的因緣是月天子,課本的進度是在三十七頁,我們來簡單的做文句解釋,並且在義理做一些簡略的延伸,希望對這些教法,藉由不同佛德面相的描述,讓我們對佛德生起一個仰望、尊崇、皈依、效法、見賢思齊,希望以佛果為我們人生的目標,開展利他的殊勝大業。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月天,長行,經文:「復次,月天子,得淨光普照法界攝化眾生解脫門;」

「淨光普照」,能普照的是淨光,所普照的是法界,一切有情在的地方都叫做法界,大略分為六凡跟四聖,凡夫有六道,聖人有四個面相。

「攝化眾生」,包括攝化凡夫,攝化聖人,攝化這些有情當中的上三道,有情當中的下三道,攝化的是容易度化的,攝化的是剛強難化的,攝化的是有恩的,攝化的是有仇的,攝化的是善根深厚的,攝化的是冥頑不靈的,這些都是非常難的,尤其這個世界,每一位有情的善根福德各自不同,所造的業也各自不同,所居住的環境,風俗習慣也各自不同,談何容易!所以興辦事業,往往每一次的興辦,每一次被打擊到,所以菩薩的心臟要很大顆,耐力要很強!一次一次的挫敗,一次一次的站起來,一次一次的在挫敗當中來體會,諸法到底是實有,還是非實有;體會原來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和文殊菩薩,修這些菩薩法行,原來都是這樣修的!對他們抱著崇高、仰望的心情,拜佛的時候,內心心甘情願的拜下去,心甘情願的皈依,心甘情願的依著這個殊勝的皈依境,來懺除業障,積聚資糧,並且把這功德迴向無盡的有情眾生。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月天,偈頌,經文:「爾時,月天子,承佛神力,普觀一切月宮殿中諸天眾會而說頌曰:佛放光明徧世間,照耀十方諸國土,演不思議廣大法,永破眾生癡惑暗。」

好,那我們來看偈頌「月天子」怎麼以偈頌的方式來複習他的體悟,這在課本的三十八頁,我們今天的進度是三十七頁跟三十八頁來互相對。偈頌的部分是「爾時,月天子,承佛神力,普觀一切月宮殿中諸天眾會而說頌曰 : 」

「一切的月宮殿」,我們來看月亮只不過是凹凸凹凸的表面,怎麼還會有宮殿?換句話說,不同的有情,它會顯現不同的境界,就好比說蚊子飛到一個房間裡面,牠顯現不出這房間裡面的各種擺設,鬼道到森林裡面,顯現不出茂密的森林,面對河流的時候,顯現不了清澈的河流。而眾生是能顯現,萬法雖然是因緣條件所生,但是也是要觀待能顯現的,他才能夠成為索顯現。在中觀的立場,他並不是否定萬法的存在,而是說否定萬法存在的時候有他特定的體性,他是隨著個人的業而有所幻變,所以這個世界其實是玲瑯滿目。比如了凡四訓裡面,應尚書在山裡面,他就可以看到這些鬼怪,所以一般有受菩薩戒的人,都不能險難獨行,在台語來說不能太鐵齒,不能夠一個人在荒郊野外,在墳墓邊,在這些曾經有這些凶險的命案的現場,都會有一些可怕的現象發生。同樣的,到底有什麼?必須要看你是什麼業,他才能夠顯現什麼,很有名的悟達國師,就在五台山顯現迦諾迦尊者的宮殿跟淨土,可是我們去五台山,什麼也沒看到,是不是!看到的就是一些人們建造的一些寺廟而已,所以對於月宮殿,我們應該要有這樣的體會。

「佛放光明遍世間,照耀十方諸國土」,佛的光明遍世間,「遍世間」的部分,世間也沒有看到,他的理由就跟我剛才說的,你不是那個緣的,你不是那個業,你沒有那個福份的,你就沒有辦法看到。比如一頓美食擺上來的時候,蒼蠅他不能顯現為美食,貓也不能顯現為美食,這是沒有辦法的。所以佛雖然是能照,但是並不代表法界中這個世界成為所造,就好像天上的月亮是能映現,但是並不代表有所映現,因為沒有水的時候,它也映現不了天上的月亮。

這個叫做「演不思議廣大法」,演不思議廣大法也要看待有情眾生,是能夠讓佛演不思議廣大法的。有中觀根器的人,中觀的論師才能夠觀待他,而演說不思議的深妙法。以前陳那論師在寫集量論的時候,寫出來給大家看,沒有人看得懂,甚至那些前輩的大德們說,像這樣的論典,只能綁在狗尾巴讓狗去流通!那是極盡諷刺之能事,可是如果學因明學就知道說,陳那論師的集量論叫做量經,量經就是在因明學裡面,它是以經的價值來存在的;至於法稱論師後面的註解叫做量論,就是解釋陳那論師的集量論,而它被稱為量經。所以演不思議廣大法,這還要觀待有人要請法,所以為什麼普賢十大願裡面,叫請轉法輪,沒有請轉法輪,就沒有辦法來開演這種法,沒有辦法流通這種論典,所以講法的功德固然殊勝,請法的功德也很殊勝。否則的話普賢菩薩怎麼可能把它列為十大願當中的,其中之一願,唯有請法,唯有講法,把這個正法做流通的人,不管是在論典流通或是講解的方式流通。

他才能夠叫做「永破眾生癡惑暗」,他才能夠真正把眾生的邪知,眾生的無明,眾生的虛妄分別。眾生的這個錯誤的認知,眾生顛倒為是的,自以為是的這個無明我執,才能夠徹底的反轉過來,徹底的對治,猶如這個光明照破黑暗的,那種形象。所以以上是「月天子」來觀察這個佛德,佛德就在因地當中,他有這樣的磨練,在果上他也發揮了這樣的大用。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月天,長行,經文:「華王髻光明天子,得觀察一切眾生界令普入無邊法解脫門;」

那我們再翻到三十七頁的,第二個,就是第二個屬於月天子的叫做「華王髻光明天子,得觀察一切眾生界令普入無邊法解脫門」

「普入無邊法」,普入,這裡面分為:第一個普入,就是說我這個人,普遍的可以學很多的法,這叫做法門無量誓願學。第二個普入,帶著很多的有情眾生,都能入這個法。所以有時候培養人才,怎麼培養呢?比如培養一個人,他能夠通達各類的法義,或者帶領很多人培養各類的法義,不管他是培養一個人,或培養很多人都很難得。總而言之,有人才培養是非常難得的事情,這叫做,孟子說「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樂也」。但是要想要得到人才來培養,在因地當中,菩薩要懂得跟眾生結善緣,而且他要懂得這祈求諸佛菩薩的加被,並且他要訓練的把自己所學的東西深入淺出,而且訓練自己看懂眾生的根器,要看懂有情眾生的需求。有時候是要循循善誘,有些利根的人,他不是馬上變成利根,他可能經過很多的周折才會變成利根,像六祖一下子就變利根,那是例外。你看像密勒日巴尊者的傳記裡面,像這個惹瓊巴,也不是馬上變成利根的,他也是慢慢的。所以這裡面要充滿了耐性,講的人要充滿耐性,要等待時機,要給予機會,要有各種磨練聽者的機會,慢慢的讓他障礙消除,善根增長,才有辦法培養他成為法器。而講的人,他也要不斷的充實他自己,他不要以為他學了這些東西就夠了,叫做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自己也要不斷地充實,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觀念。所以你看很多大德講學,早年的講法,中年的講法,晚年的講法都不一樣的。換句話說,連講學的人也都要再進步的,不要說你指望聽者進步,講學的人,也要不斷自己求進步。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月天,偈頌,經文:「境界無邊無有盡,於無量劫常開導,種種自在化群生,華髻如是觀於佛。」

那我們來看,第二個「月天子」怎麼複習以偈頌的方式複習「華王髻光明天子」。在三十八頁的第三行說「境界無邊無有盡,於無量劫常開導,種種自在化群生,華髻如是觀於佛」。

「華王髻光明天王」他怎麼觀察佛呢?他就說「境界無邊無有盡」境界無邊無有盡,這特別是在講有情眾生無邊,就是看不到邊的數目。雖然有情眾生的數目是有量的,可是那是有量的無量,有量的無量就看不到邊,為什麼有情眾生是有量的無量?因為有情不會變成無情,無情不會變成有情,所以有情眾生是看不到邊的數目,但是他是有量的,因為他從來沒有增加過,他也不會減少。所以他雖然是無量,可是他是有量的無量,可是這裡所講的無邊,就是指無有盡,無有盡就是說你數不盡的。但是數不盡有兩種講法,一種是說你真的數不盡,第二種的講法是說,你沒有辦法用數目來表達,就好像說一後面一兆個零,一後面十兆個零。你要怎麼去表達這種數目,或是一後面這個幾億,幾億兆後面的零,你看你要怎麼表達這個數目?無從表達。

叫做「於無量劫常開導」,這就是耐心問題了!而且這種開導,有時候是忍住不說,有時候只是以身來示範。像有些大德,他在人世間的示範,他可能只是一個修行人,爭取這個人的好感,下一生再來度他,或者只是他的眷屬,跟他結很好的緣,下一生再來度他。所以為什麼觀世音《普門品》裡面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所以他開導是不簡單的,他要很多的善巧方便,所以當我們有這個學習的機會,而且有講學機會的時候,要非常珍惜。因為當他真的是可以變成開導者,就是說不管他的能力,他的機緣都到了以後,而他成為能開導,眾生成為所開導,這個都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要很珍惜這樣的,所以古代的這些學子,會很珍惜師徒的因緣。像孔子,在顏回過世的時候大哭,就是彼此很珍惜這樣的因緣,有情眾生會成為你開導的對象,而且你真的是成為能開導的,不是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的,都要非常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唯有所開導的這個人,他才有辦法在你過世之後,弘揚正法,傳承教法,讓你的精神繼續延續在這個世間。所以為什麼雪公老師,他要辦內典班,辦論語班,就是知道後面的延續是很難,很難的,很不容易的,很必須要被珍惜的。所以就算老了,老了有很多的病苦,都願意忍著,這個不入涅槃,願意忍著,因為那些機會都很難得的。所以一般來說,道源老和尚說為法忘軀,有時候就是這樣的。

「種種自在化群生」,那個自在,並不是說他很自在,有時候表相上是不自在的。比如說,被病苦折磨的,或者是在天災人禍裡面要逃難的,或者是在這些魔眷當中被拘束。比如說,在法難當中被關監牢的,或者被勞改的,或是被國王無理處分的,處罰的。有時候要表現在這樣的方式叫做自在,就是說他能夠忍住這些境界,那才是更殊勝的自在。我們一般人,都是在順境的時候,才說我很自在,我很快樂,但是逆境的時候,就要像順境那麼快樂,這才叫做自在。但是逆境往往因為身體有被繫縛的感覺,心有被壓迫的感覺,怎麼會自在呢!可見那是一種心境上的灑脫,而這種心境上的灑脫,要平常磨練,要在順境磨練,要在逆境磨練,要在靜中磨練,要在動中磨練。有的人說是靜中養成,動中磨練,在臨命終的時候,要走到他不知道去的地方,他要遠離他所愛的,在這一分的情況下,他還能夠灑脫,那都是要平常練出來的。所以叫種種自在化群生,你本身是一個能夠對治煩惱的人,這個時候人家才會接受你的佛法,你都比眾生的煩惱多,你都比他活得痛苦,你講的佛法他怎麼會聽呢?他怎麼相信你的佛法,是離苦得樂的佛法呢?

所以叫做「種種自在化群生,華髻如是觀於佛」,華髻天王就是這樣看著佛,佛是在這種情況下來一步一步的完成他的菩薩道的。「華王髻光明天子」佩服在心裡面的,願意跟著佛來行佛行事業。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月天,長行,經文:「眾妙淨光天子,得了知一切眾生心海種種攀緣轉解脫門;」

我們來看三十七頁,第三個「樂天子」叫做「眾妙淨光天子,得了知一切眾生心海種種攀緣轉解脫門」

「眾生的心海」心海就是他的心思多得不得了!但是叫做攀緣轉,我們人世間「攀緣」,什麼叫攀緣?攀緣就是你攀上去,你為什麼會攀上去?因為你見為實有,所以你會想要攀上去,這個時候轉為解脫,就是能攀緣、所攀緣,以及所攀緣的境界,你要了知它的體性不可得,所以叫做所攀緣的轉解脫,所攀緣的境界並不是說它本來實有,結果你學佛以後你把它變成非實有,不是!而是說你透過你的所攀緣,透過佛法的觀察,原來它根本就是非實有,我們從來都看錯了,我們以為它是實有的,好像水中的月亮,透過了觀察才知道是天上的月亮映現在水中,水中抱月亮是沒有月亮可得,這個虛妄的感覺,就像水中所現宮殿的影像一樣,以為水中就有宮殿,水中就有這些寶物,事實上是映現的,這些映現就是前面已滅的因做為能映現,這些果做為所映現,而我們妄認有實有。

其實是因的勢力沒有的時候,果的勢力也沒有了。因果是觀待的,雖然因已經滅,但是它滅當中勢力猶在,叫做滅法相續,而果也是觀待因已滅的勢力來存在。就好比人說當一個人的福報,福業已經沒有的時候,這個人就會離開人世間,哪怕是三十歲,五十歲,六十歲,一百二十歲,他就會離開人世間走到下一生。可見因滅的滅,是說他這個勢力滅盡的時候,那個果就沒有了,就像幻化一樣,就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你看是不是像幻化一樣呢?好像魔術師,在木頭、石頭的基礎上,幻現東西一樣,幻現的魔力就像因,果就出現著宮殿,這個宮殿就觀待那個魔力,那個魔力是已滅的魔力才有宮殿出來。而那個已滅的魔力的勢力,如果窮盡的時候,宮殿也消失了,人生就是幻化的,這個田園,妻子,妻妾,美女,榮華富貴,乃至於這些貧賤,戰亂都像這個樣子,本質都是幻化的,這些都是要遇到境界的時候,如實觀察,絕對不是在上課的時候說一說的!要在上課的時候,聽得懂這樣的道理,要懂得在座上串習這樣的觀念,並且結合有法,來做這樣的觀察,什麼叫做有法?就是你發生過的經歷,拿這樣的經歷來觀察,是不是像夢幻泡影?乃至於出定的時候,面對這些的人事物,也要把所學的道理拿來做觀察,看看所面對的情境,是不是也長成這個樣子?這個時候攀緣就轉成解脫門,「攀緣轉」就是能攀緣的是心,所攀緣的境,結果所攀緣的境,你就透過你所攀緣的境來做觀察,發覺到你所攀緣的境,了不可得。所以所攀緣的境,本來是繫縛的境,這個時候所攀緣的境就是解脫的境,所以人家說佛法在哪裡解脫呢?就在世間解脫,所以有個偈頌叫做「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世間就是解脫處,繫縛處就是解脫處,所以有人又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這個繫縛處就是解脫處。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月天,偈頌,經文:「眾生心海念念殊,佛智寬廣悉了知,普為說法令歡喜,此妙光明之解脫。」

好,我們來看第三個,請看三十八頁的第三個,這個叫做「眾生心海念念殊」。心海就是說,那個心思太複雜了。念念殊,就是前後不一樣,遇境逢緣的時候想法都不一樣,昨天碰到相同的情境,是這樣的想法,今天碰到相同的情境,想法又不一樣了,所以這個人世間極難控制自己的心念。比如說,昨天聽人家對我的讚頌,心情很愉快,可是我遭逢很多挫折的時候,今天再聽到他讚頌的時候,我覺得很討厭,很煩,為什麼?因為心情變化了,昨天看這個境界很舒服,今天因為情緒上,可能是發了脾氣,再看這個境界不舒服的。那個看了花很美的,但是在亡國之恨的時候,再來看花的時候,很淒慘了,杜甫叫做「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鳥在吱吱喳喳的時候,都覺得是這個鳥也懂得人的離別,在那裡惆悵的叫著,很哀傷。那你聽了鳥聲更加的哀傷,其實不是,那都是心理的作祟,所以叫念念殊。

「佛智寬廣悉了知」,寬廣就是你這個人沒有個人的成見,那個寬廣很重要,你就是因為沒有個人的成見,所以你才會了解他的想法,有的人他講話很尖銳,有時候你要了解他後面的想法,可能他對你是一片好心,可是你聽起來不舒服,你以為他對你不好,古代的皇帝為什麼會把忠臣殺掉?因為他覺得忠臣講的話太刺耳了,太過分了!可是我們如果心胸寬廣的話,你會從那個人家刺耳的話,知道人家是對你是苦口婆心的,像伍子胥對吳王夫差,講的話是不好聽,雪公老師說,這個講的話不好聽,你不喜歡聽,你不喜歡聽你就了生死了嗎?你就是不是能夠從人家不好聽的話裡面,去抽絲剝繭,去想想人家不好聽的話,他到底用意是什麼的?所以那個寬廣悉了知,在因地當中就是要這樣磨練自己,磨練自己是懂得去分析問題的,懂得去看問題的發展,懂得去看他心情的變化。比如說,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比如說這個人他偷了羊,看他安心不安心,按照理講應該是不安心,可是他卻安心,為什麼?他可能是為了籌措父母的醫藥費,他寧可去坐牢也沒關係的,有些反而是要站在不同的面相去看的。好像管仲打仗的時候往後退,鮑叔牙知道他家裡面有老母在養。所以那個佛智寬廣,寬廣就是有這樣廣大的心胸來看事情的,不是單一面相的,你不是把你自己變成鐵鎚,世間都變成釘子。

那下面說「普為說法令歡喜」,因為你是寬廣的人,所以你才知道,他心思在想什麼?你當然就會契機之言,那個契理契機,契理部分固然要好好的了解佛力,契機有時候是更難的,為什麼?因為面對那個根本對佛法不相信的,毀謗的,或者用很多歪理來認識佛法的,或是他在世間的領域他有所了解,但是他會帶著世間領域的知識,來攻難你的時候,你還要了解他的所學,寬廣的心胸來面對這樣眼前的境界。這個時候才會令歡喜,令歡喜是說這時候才叫做真正的契機,所以契機是不簡單的。

叫做「此妙光明之解脫」妙光明就是指「眾妙淨光天子」他的解脫,他的殊勝處。這是「月天子」以偈頌的方式,來說到「眾妙淨光天子」的體悟。

上來我們已經講了三位天子,就是「月天子,華王髻光明天子,眾妙淨光天子」。他們三個在長行文的部分,來稱讚佛德,並且以「月天子」以偈頌的方式,來複習他自己的體悟,來複習「華王髻光明天子」的體悟,來複習「眾妙淨光天子」的體悟。讓我們知道佛德的不同的面相,其實都是在世間裡面成長的。所以這個煩惱堆,其實都是成佛處,世間的這些污穢,其實就是蓮花的生起處,人情的醜陋就是菩薩的境界之處等等。所以懂得這道理,原來娑婆修行一天,勝過極樂百年,但是為什麼還要往生極樂世界呢?因為極樂世界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它是一個非常棒的學習環境,透過諸上善人地教導,以及跟十方諸佛菩薩的結緣,都能夠容易幫助我得到解脫成佛,再來利樂有情。我們把這功德迴向往生,迴向佛果的圓成,迴向天災人禍的止息,迴向我們心中所想的,都能如我們所願,大家法喜充滿,光壽無量。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謝謝大家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