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世主妙嚴品 第44集 稱揚讚德之善化天
講前小言
諸位善知識,為了遍滿虛空的有情眾生,我們必須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為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興辦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講座。唯願三寶加被,傳承攝受,讓我們共同討論的這樣的功德,能止息天災人禍,眼前特別是冠狀病毒肆虐的變種,對世界造成空前障難,並且能夠讓正法的推廣,使得世道遐昌國泰民安,法輪常轉,正法久住。在開始之前,先恭誦本師名號三聲及開經偈,作為研學殊勝緣起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上來,我們已經談到了第七部分,稱揚讚德,這些都是佛過去的眷屬、同儕、學生,在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一起來擁護佛,能夠弘揚教法利樂有情。他們以各種的面相來擁護,眼前是有情世間主,有情世間主的色界天已經說完了,進入了欲界天,欲界天中第六禪天他化自在天也說了,現在是化樂天,在課本的三十頁。善化天其實就是化樂天,我們上次第一個天王已經報告過,我們從第二個天王開始。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善化天,長行,經文:「寂靜音光明天王,得捨離一切攀緣解脫門;」
第二個天王叫做「寂靜音光明天王,得捨離一切攀緣解脫門。」
攀緣就是心去攀緣,攀名聞利養的緣、攀恭敬的緣、攀種種享樂的緣,這種攀緣會讓內心產生諂誑的心,諂就是要討好別人,為了要得到這些,當然是要向權貴人士來討好巴結,所以諂的心態就是討好;誑就是乍現有德,假裝自己很有功德。諂誑當中,諂是推尊對方,但是這種推尊對方,反而會造成社會風氣的敗壞,尤其這樣的人物,會造成社會不好的形象,反而會造成社會風氣的敗壞;誑就是乍現有德,叫做未證謂證,未得謂得,沒有證果說證果,沒有得神通說有得神通,這種罪過實在是太嚴重了,比殺生、偷盜、邪淫還要恐怖的。
所以此菩薩要成為能捨離,這些攀緣要成為所捨離,解脫就是遠離這些沒有障礙的。當然也可以說攀緣的體性空,這樣的攀緣是不好的;但是從某一個角度來說,攀緣是很好的,為什麼這樣說?想要得到好的緣,比如說親近善知識,比如說當仁不讓,這件事情你努力的去學會承擔,有些事情可能你去當仁不讓,捨我其誰,你去努力的攬過來,有時候對你有好處的。總而言之,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有時候是講壞的方面,但是我們要把那個,人家說很厲害的修行叫做以世俗為道用,以煩惱為道用。你看那個世間兢兢業業,營營苟苟的樣子,就要抓住它,成為求正法的覺受。向那些權貴人士低頭,然後來逢迎,這種的覺受要抓住它,要怎麼抓住它?
對有情就是要這樣卑微,因為有情都是我成佛的對象,沒有有情我不能成佛,所以我努力服務有情要禁得起有情對我的挑剔。
好比有些公司,你看他服務顧客的時候,顧客永遠至上,顧客萬歲,顧客是上帝。所以顧客挑剔責難,尤其像銀行的客服人員,三更半夜客戶打來抱怨的時候,都要恭敬的聽完,要把他的這個牢騷記錄還要懂得去回覆,語氣要非常的柔和。這簡直就是三地菩薩修學的忍辱,所以為了修學正法,為了利益正法,為了維持正法,並且去利益有情,隨順有情就要長成這個樣子,才能夠增加你修行的能耐,耐性、願力、堅持和安住的力量,都在這裡培養起來,所以要看怎麼去善用。你看善財童子,找不到善知識的時候,他沒有放棄希望,,像常啼菩薩見到曇無竭三藏的時候,曇無竭入定,常啼菩薩在旁邊等七年,就像世間追求名聞利養的樣子,孜孜矻矻的絕對不會退怯,努力要得到,修學正法反而變成可有可無。這個得到也不會珍惜,失去也不會憂愁,對正法有患得患失的感覺,論語裡面就有說,學如不及,猶恐失之的那個感覺,要抓住世間的這個覺受。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善化天,偈頌,經文:「寂種種觀佛無所有,十方求覓不可得,法身示現無真實,此法寂音之所見。」
好,我們來看第二個「善化天王」怎麼「複習寂靜音天王」,叫做「種種觀佛無所有,十方求覓不可得,法身示現無真實,此法寂音之所見。」
「種種觀佛無所有」,觀佛是無所有,為什麼?因為佛是以無所得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經最後就是「以無所得故」,在一切法中看到空性,一切法在任何一方都不能自己成立,一切法如果沒有隨著條件,一切法都不能生,一切法當中,自己成為一切法的那一分,連一粒微塵都沒有,所以叫做「種種觀佛無所有」。觀佛無所有,佛的體性也是空,佛如果沒有透過願力,透過他的求法、透過他的承擔、透過他的耐力、透過他的堅持、透過他累劫的修學,透過十方諸佛對他的幫忙,他的佛果在哪裡?一粒微塵都沒有,所以叫做種種觀佛無所有。
「十方求覓不可得」尋覓十方諸佛的體性,十方諸佛的淨土一粒微塵都看不到。沒有眾生,佛就不能成為能發願,眾生就不能成為所發願;沒有眾生,哪有所發願的對象,所度化的對象!沒有這些,就沒有能發願,沒有能發願,何來的淨土成就!淨土要怎麼成?所以是十方求覓不可得。
「法身示現無真實」法身示現沒有真實,自性所成的法身,連一粒微塵都沒看到,法身是怎麼來的?就是佛以空性的智慧,能所雙亡現證空性,而且是以破煩惱障、破所知障顯示空性,名言安立為法身,在了不可得處,安立為法身,這個就是法身示現無真實,無真實到這種程度。
「此法寂音之所見」寂靜音見到的就是這樣。換句話說要遠離這樣的攀緣,甚至連佛果都不可得的攀緣,淨土都不可得的攀緣,當然這是約著勝義諦說的,勝義諦當中,佛是在能所雙亡現證空性,破煩惱障破、所知障的空性智慧,安立為佛智,觀待佛智安立為佛果,請問那是什麼?了不可得!所以佛最殊勝的,反而是他了不可得的智慧,因為他了不可得的智慧,回過頭來在世間,他才知道通通是幻化的。所以只要你條件具足,什麼事情都能發生,只要眾生肯皈依,肯隨著佛語來造作的時候,佛就有能力把眾生的命運,在一剎那之間改變。所以不要小看這些教法的觀修,對我們的人生幫助實在太大了!就像淨土聖賢錄裡面的張善和,一生殺牛為業,在臨命終的時候,地獄相現,緊急的求佛加被,通身靠倒的時候,一念之間改變命運。就像在德國的高速公路上,高速的車子,兩百四十公里,在一剎那之間進入雙叉路。只要你抉擇對的時候,一剎那就出去,但是抉擇錯的時候,就反其道而行。人生就像這樣,要透過你智慧的觀察,做最殊勝的抉擇,命運就能夠在一剎那之間做改變。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善化天,長行,經文:「變化力光明天王,得普滅一切眾生癡暗心令智慧圓滿解脫門;」
第三個叫做「變化力光明天王」他是叫「得普滅一切眾生癡暗心令智慧圓滿解脫門」
他得到這個法門「普滅一切眾生癡暗心」一切眾生癡暗心要滅掉他談何容易。你看外道在堅持他的觀念,比如現在中東某一個國家,恐怖份子為了代他的真主行殺虐、對婦女姦淫的時候,你要怎麼滅除他的癡暗?他都把你的大佛炸掉了,你還想要滅他的癡暗?所以得滅一切眾生癡暗,有時候他的善巧陀羅尼是難以想像。甚至你必須要示現是他的大魔王,你是他們的領頭者,由他們來崇拜你的時候,再來改變他們的想法,改變他們的觀念。所以有時候菩薩在運用陀羅尼的時候,眾生是難可了知。
「令智慧圓滿」,反面說滅他的癡暗心,正面來說令他們的智慧圓滿。這個變化力光明天王,他沒有這個障礙。舉例來說,像以前蓮社某位師姑親近雪公老師,他家裡面遭逢很多的變故,過世了很多人,幾乎剩下孤家寡人,按照理講,一般人學佛了,面臨這種厄運,對佛法會徹底失去信心,這位師姑反而在雪廬老人的攝受教化中,一剎那之間轉成為公發心,反而把蓮社當成他的家庭,把蓮友子弟當成他的子弟,把雪公老師的事業當成他的事業,一剎那之間,從癡暗心變成智慧圓滿。所以很多老人家,最後都會被送進養老院,然後終此餘生。這位師姑在蓮社,他晚年一百歲的時候,蓮友們對他的照顧、呵護,對他的開導,他在病苦期間,醒公老師都去看他,安慰他,陪他念佛。癡暗心一轉變的時候,大禍反而變成大福。老子說,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的意思,就是禍福相倚,福在哪裡?福在禍裡面有,禍在哪裡?禍在福裡面有,這兩個是互相依靠,總會運用的時候,小禍都能轉成小福,大禍轉成大福。當然福如果拿來作為修學資糧的時候,那就是福上加福,像佛菩薩就是福上加福的人,而且是把禍轉為福的人。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善化天,偈頌,經文:「佛於劫海修諸行,為滅世間癡暗惑,是故清淨最照明,此是力光心所悟。」
第三個我們來看「善化天王」怎麼複習「變化力光明天王」的呢?叫做「佛於劫海修諸行,為滅世間癡暗惑,是故清淨最照明,此是力光心所悟」變化力光明天王所體悟的是什麼?
「佛於劫海修諸行」,因地當中在看不到邊的大劫海,那個海看不到邊,有這麼多劫、這麼多劫,看不到邊的劫。「修諸行」佛的各種善巧方便,其他佛的各種善巧方便。乃至於這些配合這個時代,各種善巧方便,怎麼去掌握他的核心價值、中心思想,然後走入這個時代。
「為滅世間癡暗惑」,世間人對事理不了解,但是有時候他們更特別固執己見的時候,要怎麼去扭轉他們。當然你的能力要夠好,知識背景要夠多,語言要夠有內涵,你要幫他解決困難的時候,他對你的信心,對你的依靠,對你的佩服,結合這些你才有辦法,在佛法中進一步對他攝受。
「是故清淨最照明,此是力光心所悟」,清淨最照明的清淨,包括你的動機,包括你煩惱的對治,包括你對願力的堅持,包括在各種困難境界當中心不隨境轉,而且能夠以心轉境的清淨。最照明就是你的這種善巧方便,你的智慧,你頭腦的明光,最照明,你才有辦法幫得了他,否則你自己都是煩惱堆人,你自己都隨他而轉,你自己都走不出,你打不開你的心結,都找不到你自己的出路,你還怎麼度他?所以叫做此是力光心所悟,這以上是第三個,就是變化力光明天王的體悟。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善化天,長行,經文:「莊嚴主天王,得示現無邊悅意聲解脫門;」
第四個叫做「莊嚴主天王」他的體悟叫做「得示現無邊悅意聲解脫門」
你看這個悅意聲,這個音聲不只是他聲音的表面、聲音的內涵,乃至於對象,他所要聽的,你對他的了解,乃至於還有孔子說「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還要掌握時機的言。所以你不要小看這個音聲!這個無邊悅意,他講究的方法愈多,像聲韻學裡面,還有一些種子字,在這個種子字當中,怎麼運用種子字?怎麼觀修?比如說在攝持這些法門當中,怎麼運用那些咒語來攝持法門?
舉例來說,般若經有顯說般若,有密教般若,顯說般若裡面,比如觀自在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最後是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那些咒語的力量,那些咒語的持誦,那些咒語的觀修,把前面的般若經意,藉著咒語去表現。這個咒當中表現本尊的威神力,還有表現壇城,還有表現經義。
你看那個悅意聲,到底有多少的內涵,讓人難以想像,不可思議,真的。然後藉著這個種子字,怎麼變化出各種佛的神變?這些的學問都不知道的,都是像迷宮一樣的,進去就不曉得怎麼辦的。所以我們有時候學佛,不去比較的時候都覺得蠻厲害的,我太厲害了,好像很會講經,你學進去才知道,跟菩薩比,比不上一根毛,一根毛都沒有的,雪公老師說連謙虛都搆不上,本來就不會,本來就應該謙虛,連謙虛這個兩個字都不能說,到這種程度,多可怕!真的是不得了,學海無涯,就像稻子的稻穗一樣,愈來愈低,不得了。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善化天,偈頌,經文:「世間所有妙音聲,無有能比如來音,佛以一音徧十方,入此解脫莊嚴主。」
好,那看第四個,善化天王怎麼複習「莊嚴主天王」叫做「世間所有妙音聲,無有能比如來音」我剛才講如來音,就有這麼多內涵的如來音,世間怎麼比得上。
「佛以一音徧十方」滿足眾生的需求,而且滿足眾生的需求裡面,還包括音聲佛事,還包括音聲現陀羅尼。音聲現本尊壇城,音聲勾招十方神明,音聲攝持般若的經義,音聲攝持諸廣大行的秘密。所以以前月居士,他到那爛陀寺,去見月稱論師的時候,他寫一個他所學習過的經典要拜訪,月稱論師看到月居士的拜帖,裡面其中有一個是聲韻學部分的學問,他竟然非常的震撼要出來迎接月居士,要求所有那爛陀寺的班智達學者通通出來迎接,把寺廟裡面的文殊像搬出來迎接月居士,這樣的迎接。
「入此解脫莊嚴主」入此解脫就進入了。無邊悅意聲解脫門的莊嚴主天王,這樣的內涵,是善化天王他所讚歎的。這些法門都是我們要隨喜的,我們要學習的,學不了怎麼辦呢?學不了要發願學習,還要碰到這樣的善知識,還要時間,還要耐性,還要安住,還要對境歷練,這些陀羅尼,才一個一個學到自己的身上,而這些的法門都是百千萬劫難遭遇。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善化天,長行,經文:「念光天王,得了知一切佛無盡福德相解脫門;」
第五個叫做「念光天王,得了知一切佛無盡福德相解脫門」
佛的福德相是什麼條件上來的?我們說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我們大概只知道他是什麼樣的條件才有這個相?可是佛是在什麼情況下做這樣的善法?我們難可了知,尤其在本生集當中,佛在做那些善法是我們難以想像的,不可思議的。當然這是他練他的心力,練他的能耐,練他的願力,練他的擔當,去練出來他的福德相,當然比世間的財主耐看,福報細膩不可思議。所以這些一切的福德相,裡面當我們了解佛的福德相,是怎麼被造作出來,能造作的是這些功德,這些善根福德,所造作出來的這些福德相,一一的了知,它對我們是很大的啟發。我們要不要這樣的來推展善法?要不要這樣的來表現我對佛法的體悟?這個都不簡單,這叫做了知一切佛無盡福德相的解脫門。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善化天,偈頌,經文:「世間所有眾福力,不與如來一相等,如來福德同虛空,此念光天所觀見。」
偈頌的部分「善化天王」怎麼複習「念光天王」,在三十一頁,「世間所有眾福力」眾福力這些善人所集合大家福德集合起來,如果以福德來換算為錢的時候,這叫做量化。世間有很多的東西,比喻不出來的時候就用量化,比如說你這個善法,大概值兩萬美金,他那個善法大概值十萬美金,用量化的。
那量化起來「不與如來一相等」,就是如來拔一根毛,看看能換多少錢,世間所有善人所做的善法,看看能夠換多少錢?佛一根毛所換的錢那是世間人比不上的。好比說,你拿十棟樓房去當舖去抵押,所換來的錢都不如那個人,拿一幅富春山居圖去賣,這就是不與如來一相等,你怎麼知道不與如來一相等?這要對佛作因地的觀察,因地的觀察裡面他是怎麼來做菩薩行的?他的願力,他的耐力,他的心量,他的智慧,他的抉擇,他所結合的共識,所培養的人才,對世間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對有情到底引導到什麼樣的境界去做觀察?你才知道,跟他比都不能比的。
「如來福德同虛空」他的福就像虛空一樣,你遊不出去他福德的範圍,他的福德到底範圍有多大,就在虛空裡面去遊歷一樣,出不來的。所以我們在西方極樂世界,可以看到阿彌陀佛的福德,原來在哪裡表現呢?在七寶樓閣中表現,在蓮花中表現,在種種享樂的環境當中去表現,乃至於能夠自由自在拿很多的供養物到十方諸佛裡面,去表現佛的福德,佛的資源是無盡的。就好像有的國家,它的礦產豐富到你好像挖不盡,讓老百姓不斷地享樂,只要不斷地挖他的礦產,就能夠讓老百姓不斷地享樂。佛也是一樣,佛身上每一根毛有廣大的福德,佛身上的三十二相,每一相的福到最後佛的卍字相、佛的白毫相、佛的無見頂相,那是無法形容。
所以叫做「如來福德同虛空,此念光天所觀見」,要觀佛的福德,可見觀人很重要,我們一般說見賢思齊,當然見賢思齊是看他的賢,賢當然是他的造作,他的能力,他的智慧,你還要看他的福報,你還要看他造作福報是怎麼個造作,這都是你要觀察的,雖然有人說不要管別人只管自家,那是因為你不必去批判人家,不要去跟人家惹是生非,但是要觀察人家怎麼去造善?怎麼承擔?怎麼降伏煩惱?怎麼歷盡艱難?怎麼操履漸弛等等?像有些住世的大德,在他還沒有過世的時候,真的都要好好的親近,好好的觀察,他對我們人生實在幫助太大。因為道就在人的身上,好,以上是這個,此念光天所觀見,我們再看第六個。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善化天,長行,經文:「最上雲音天王,得普知過去一切劫成壞次第解脫門;」
第六個叫做「最上雲音天王,得普知過去一切劫成壞次第解脫門」
成壞就是成住壞空,成就是準備醞釀出這個劫,住就是這個劫被你醞釀出來了,壞就是這裡面的有情已經沒有了,經過小三災,大三災以後,這些有情沒有了,空就這個世界沒有了。這個成壞當中,比如過去劫叫做莊嚴劫,現在的劫叫做賢劫,要看這個劫是怎麼成的?怎麼住的?怎麼壞的?怎麼空的?極樂世界也是一樣,看阿彌陀佛圓寂,觀音菩薩成佛,觀音菩薩圓寂,大勢至菩薩成佛,大勢至菩薩圓寂,然後極樂世界變成正法、像法、末法和滅法,然後再壞,再空。看看這些劫是怎麼變化的?目的是什麼呢?目的是要看看這些有情眾生,為什麼會招感這樣的劫?還有我們要讓這個劫住世,讓這個劫能夠延續,我們要透過什麼樣的努力?這些都給我們很大的感觸,好比說歷史的教訓,不要讓它重複。比如朝代從住到壞,我們要如何不要讓它壞,當然是要培養人才,並且在後面要有傳承,而且要重視眼前這些這些教化。我們如果了知一個朝代的興衰,從成住壞空中了知朝代的興衰的這個領眾者,他眼前就會好好的去注意該怎麼延續,這個朝代的命脈,延續這些老百姓的安居樂業。好,這是以上第六個,最上雲音天王。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善化天,偈頌,經文:「三世所有無量劫,如其成敗種種相,佛一毛孔皆能現,最上雲音所了知。」
最上「雲音天王」在「善化天王」以偈頌的方式,來複習在課本的三十一頁「三世所有無量劫」這個過去,現在,未來很多的劫,很多很多,數不清的。
「如其成敗種種相」人家說歷史上的成敗,可能是在心量上不足,願力上不夠,乃至於能力上不足,這個忍力不足,耐力不足,影響力不足,傳承沒有延續者,這種成敗,有時候你說你累積成的條件都具足了,但是最後還是敗,為什麼?有可能是天命,像冉伯牛這麼好的人,得到麻瘋病;諸葛亮這個人,北伐竟然不能成功,上方谷的一場大火,天下大雨就知道天命不成。所以那個成敗種種相,累積成的條件,不要讓他敗,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那個敗,有時候是沒有辦法的,成住壞空本來就是一個自然的現象,但我們可以了解,我們在自己的這一分,我們努力的付出就好,但在眾生的共業上,佛也沒辦法的。在自己努力的那一分要好好的具足,而且要多看人家怎麼失敗的,人家說成功不能複製,但是失敗可以被警惕,所以要不斷的累積各自的因緣,成功的條件,別人的失敗要做為自己的警惕,這一分完全盡上力的時候,可以說是無愧了。在品德上,在願力上,在學習上,在堅持上,在求加被上,累積所有能成的條件,其他的都不是我能掌握了,一切訴諸於天命,所以叫做盡人事,聽天命。
「佛一毛孔皆能現」佛的智慧徧全身,所以連毛孔都可以顯現,這個成敗相,做為有情的警惕,做為有情的學習,做為有情的典範。
「最上雲音所了知」所了知的就是佛這樣的能耐,所以你看佛在因地當中,他也去觀察成住壞空。所以佛很多的觀察都是可以學習的。所謂:入其國,其教可知也,溫柔敦厚,詩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等等。你觀察,觀察,觀察對我們的幫助太大,我們才會累積福慧的資糧,遠離種種的過患。
結言與回向
我們隨著「寂靜音光明天王」「變化力光明天王」「莊嚴主天王」「念光天王」「最上雲音天王」的體悟。這也是我們菩薩行所應行的,我們也願意扮演這些的角色,來做為佛最殊勝的擁護者,也願意扮演這些的角色,來累積自己成佛的法行。並把這功德做無盡的迴向,眼前止息冠狀病毒,特別是變種病毒的肆虐。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