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佛學優課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 昇降排序
諸位學會的蓮友大德同修,以及有緣的善知識們。在這段疫情當中,我們沒有辦法聚會共修、研學,我們可以在線上互相交流,我們這個課程特別以華嚴經世主妙嚴品,來作為緣起。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103課
妙嚴環髻主稼神 潤澤淨華主稼神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    (第103集)   稱掦讚德之主稼神  20250606

我們來看第六個,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神眾,主稼神,長文,經文:「妙嚴環髻主稼神,得普發眾生淨信華解脫門;

「普發眾生淨信華」眾生清淨信心,這些是華,很多的結果。那個清淨的信心,包括像彌陀經裡面說,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都是滋養信心。意思是你不要小看這些境界,境界就是滋養你的內心,好比那些順境都是在滋養貪心,你不要小看心都是境界去滋潤來的!比如說財富就不斷地滋養貪心,到最後變成守財奴;名聞利養不斷地滋養你的內心,把你變成一個名利客、庸俗的客。

淨信華也是一樣,對於自,對於他,都是生起信心的來源。對於自要怎麼生起信心呢?相信自己能成佛,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為什麼說,相信自己能成佛的那一分,有漢傳的修法,有藏傳的修法,有顯的修學法,有密的修學法。相信自己能成佛,是在因地上我努力,我一定會成佛,如果是按照密的修學法和藏傳的修學法,你自己就顯現你是佛,你在修行的時候顯現你是佛,這叫做佛慢想,其實佛慢想有時候可以用一用的,你怎麼知道可以用呢?顏回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那不是一個若因若果的修學法嗎?你是舜,我都可以達到的,這就是我的目標,我把我的目標,變成我就是要這樣做。而我眼前的因,都是培養我達到這樣的目標,舉例來說,第一種的講法是說。好,我培養很多的能力,我慢慢的爬上去。

第二種是說,我是國王的接班人。所以我當成自己就是國王,眼前拿刀叉吃飯,或者是走路騎馬,都當成是國王的訓練,乃至於講話、禮儀、服裝,都是國王的訓練,這就是信自。信他的部分,信他就是像三寶,這個淨土。信因,教法裡面所說的,就是我成就的因。信果,我造作這些因都會結果。可是如果說按照藏傳佛教來說,包括信上師即佛,傳承就是佛的功德,這又是一個另外一種的修學法,它是佛功德海,在眼前顯現的方式。好,以上是第六個,妙嚴環髻主稼神,他的體悟。

那「柔軟勝味主稼神」怎麼以偈頌的方式來複習他呢?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神眾,主稼神,偈頌,經文:「佛是世間大智海,放淨光明無不徧,廣大信解悉從生,如是嚴髻能明入。

「佛是世間大智海」,佛成為能知,一切世間成為所知。所以佛的十種通號裡面,有一種通號叫做世間解,就是世間的大智海,祂能了解這個世間,並且是以緣起的方式,了解這個世間。這個時候了解這個世間,包括這個人,他修學的善根有沒有成熟?他修學的障礙是不是在這個時候顯現?我這個時候要度他還是不度他?我這個時候要顯現的是魔的形象?還是佛的形象?顯現的是上師的形象還是弟子的形象來幫助他?這就是世間大智海。顯現為他太太來幫助他?還是他先生來幫助他?他兒子來幫助他?像《法華經》裡面,妙莊嚴王本事品就講到,你看那就是菩薩以他的兒子的方式來助他,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就是以兒子的方式,來幫助妙莊嚴王。讓妙莊嚴王成為法會當中,最殊勝的弟子,被佛授記成佛,就他兒子跟他太太的幫忙。《法華經》很有趣,像夢幻泡影一樣,宣說著過去種種美好的故事,是怎麼發生的。

「放淨光明無不遍」,佛的光明無不遍成為能照,有情世間是成為所照,但有情世間要被成為所照的那一分,一樣要讓傳承住世,讓教法住世,才會感受佛光。否則的話,尚且都闢佛,尚且都滅佛了,如何說佛光普照?

所以「廣大信解悉從生」,你看,廣大信解都跟傳承有關,沒有傳承,怎麼會對三寶有廣大信解呢?佛都尚且把他看成外道,尚且把他看成魔王,還有什麼三寶呢?還有什麼佛?還什麼廣大信解?這都得靠傳承。我們都要觀想我們就是佛的傳承的一分。所以去聽聞經教的時候,都要當成斷器三過,依六種想的觀修,不能當成老生常談,都要想著自己是一個很乾淨的器皿,而且是向上沒有漏洞的,來承接這個法甘露。而我自己就是病人,然後眼前說法的人就是醫生,他所說的法就是藥。乃至於一起共同來聽法學法的善友,就是看護。接著對正法要起久住想,我就是傳承。還有上師即佛,於善知識做佛想,就是他顯現為佛,我得到佛的傳承的那一分,這就是聽課的一個心態,他能夠幫助你,很容易的獲得這個傳承。

所以那個觀修法越熟的時候,對你的幫助越大,那你說我都不熟,誰都從不熟開始?你看吃飯也是從不熟開始,都是媽媽開始餵,然後開始拿湯匙,到最後你看熟得不得了,不是都一樣嗎?任何的穿衣吃飯,都是從不熟到熟,我們以前剛生下來,還不是從都不熟,跟小時候一樣的穿衣服也是不熟,慢慢的都熟了。日用平常走路,走路也不知道要這樣走路,都會在地上爬,都被拉起來走,還不是到最後很熟,都一樣。所以以不熟來作為理由,這是藉口,寂天論師說,任何的法都是從不熟到熟。從熟當中得到覺受,不熟怎麼會有覺受,不熟怎麼會有體驗,不熟怎麼會有體悟呢?好,以上是妙嚴環髻主稼神。

我們再來看,「潤澤淨華主稼神」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神眾,主稼神,長文,經文:「潤澤淨華主稼神,得大慈愍濟諸眾生令增長福德海解脫門;

「大慈愍」,他要怎麼表現慈愍?就是濟諸眾生,怎麼濟諸眾生?就是要讓他「增長福德海」,你看我們一般做慈善的人,要不要掌握這個原則?掌握第一個原則,就是做慈善的人,你一定要用大悲心,你不能用那種高高在上的,你要用一種悲憫的,甚至是我的成就如果沒有他,我怎麼修得到布施呢?沒有他我怎麼會修得到福呢?這個悲憫當中,有這個決定,然後濟諸眾生,就是要有能力濟他,而不是光悲心而已,這個濟包括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你看這就是能力,資源,還要懂得共造善業。

「濟諸眾生」不是方便空過,是要讓他增長福德海。意思是引入來學法,引入來做佛的法行事業,來增長福德。這個福是跟推廣正法有關,慢慢地引入,讓你的慈善是有方便的,是方便不空過的。

好,那我們來看第七個「柔軟勝味主稼神」怎麼複習「潤澤淨華主稼神」呢?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神眾,主稼神,偈頌,經文:「如來觀世起慈心,為利眾生而出現,示彼恬怡最勝道,此淨華神之解脫。

「慈心」是要對境才有的,所以佛為什麼也很感謝眾生?沒有眾生的苦難哪有佛的悲心?沒有眾生的缺乏安樂哪有佛要給予安樂的心?沒有慈悲心哪來的菩薩行?沒有菩薩行哪來的佛果的安樂?所以,如來觀世起慈心,原來世間就是佛慈心的長養處,就像我們肚子餓了,吃到山珍海味,有情眾生就是,我的慈悲心的食物,長養我的慈悲心,有情的恩德無量無邊。

所以「為利眾生而出現」為利眾生而出現,可是眼前,我想要佛出現可是沒有出現。可見我這些善友,老師,都是佛的示現,要這樣子觀修。

「示彼恬怡最勝道」,恬怡就是像喝個下午茶,伯爵奶茶,阿里山烏龍茶,這個普洱茶,鐵觀音,吃個蛋糕欣賞著風景,這叫恬怡。春風吹吹很舒服,心涼脾胃開,毛孔疏開,示彼恬怡最勝道,示彼恬怡最勝道,就是像在法的浸潤當中,人際關係的交往中,能夠共造善業的喜悅中,感覺到佛法就是這麼美!佛法要靠很多的條件去經營的,包括說你從科判進去,你從觀修進去,你從道次第進去。原來佛法是這麼美,這叫做恬怡道,而不是那種硬邦邦的。好像過期的食物的,硬的窩窩頭的,咬都咬不下去的,佛法變成這樣,不是。佛法是恬怡最勝道,講入了佛門,然後體會了佛功德,三寶湧現。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