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世主妙嚴品 第五十集 稱揚讚德三十三天
諸位善知識,為了遍滿虛空的有情眾生,我們必須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為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興辦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三十九品的第一品。乃是為了瘟疫的止息,人心的向善,國泰民安,法輪常轉,世界和平,大家都能夠往生淨土,圓成佛果。在開始之前,先恭誦本師名號三聲及開經偈,作為研學殊勝緣起。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上來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各方護持,這些都是過去他的眷屬,他的學生,他的同學,跟著他一起在菩薩道的成長。眼前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他們都來擁護釋迦牟尼佛,希望釋迦牟尼佛能夠住世,並且把教法弘揚開來,利樂有情。人天暗暗需要有這種光明燈,來照破黑暗,眼前這一品分為十個部分,是到第七個部分,就是稱揚讚德。稱揚讚德裡面有情世間主、器世間主跟正覺世間主,有情世間主的讚歎裡面,把色界天、欲界天分別。現在是到欲界的第二天,從欲界的第六天一直到欲界的第二天。第二天就所謂的三十三天,我們俗稱的玉皇大帝天,在課本是三十四頁。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三十三天,長行,經文:「復次,釋迦因陀羅天王,得憶念三世佛出興乃至剎成壞皆明見大歡喜解脫門;」
三十三天的天王總共有十一個,這些天王讚頌釋迦牟尼佛,這十一個天王,都是忉利天的最主要的天,不是所謂的諸侯天,這十一個天王,都是分別不同的忉利天天王來的。我們一般說忉利天有三十三天,有三十二個諸侯,還有一個天子,這十一個都是指天子。那這三十三個都是怎麼來的呢?就是他們來重修佛塔,重修佛塔有一個人作為發起,其他的人來護持,可見來對三寶,乃至於所留的這些聖物,像佛塔、舍利、經書等等,包括這些傳承,能夠禮拜、供養、讚歎,乃至於作繞塔,觀修正法,甚至在傳承當中,聞思修正法,都給我們得到非常殊勝的受用,福慧增長。
眼前是這十一個天王,分別讚頌首先是「復次,釋迦因陀羅天王,得憶念三世佛出興乃至剎成壞皆明見大歡喜解脫門」
「釋迦」就是能仁,「因陀羅」就是天主。「因陀羅天王得憶念」,憶念很重要,當然很多的老人都是憶念他以前的一些往事,佛菩薩的憶念跟他們不是一樣的憶念,是憶念過去所學的教法,憶念前因後果,憶念其他諸佛菩薩偉大的菩薩行,他們怎麼成佛。所以憶念可以很糟糕,代表自己老化了,常常憶念那些瑣碎的事情,對過去記憶猶新,帶給自己很多的煩惱,很大的壓力,很多不堪回首的;但有的憶念反而是正面的,能夠提醒自己奮發向上的,比如說,想到其他的典範來勉勵自己,來成為自己心中的目標,給自己打氣的,那他憶念什麼呢?「憶念三世佛出興」,也就是憶念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一尊佛有能力在過去成佛,有能力在現在成佛,有能力在未來成佛,就像文殊菩薩一樣。
「乃至剎成壞」,剎就是佛都已建設佛淨土,表徵最殊勝的佛功德,為什麼呢?因為最殊勝的佛功德,就是能夠讓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顯現最殊勝的教化區,幫助有情在環境當中受教。能夠很快速的破迷啟悟,離苦得樂,斷惑證果,成就佛道。這些剎成還有壞,壞是當這個因緣不在了,當跟有情眾生的緣已經到差不多了,那就是剎要準備要變壞了。所以每一個佛國土,他的成是觀待有情而成,壞也是觀待有情而壞。所以我們說南無常住十方佛、南無常住十方法、南無常住十方僧,他是常住的,但是有情如果沒有以正法向學,沒有使自己努力於成佛的話,那往往我們所感應的是成,住,壞,空。這個剎土是成,住,壞,空,這個諸佛菩薩是緣生緣滅,所以我們要很警惕的。換句話說,正法、像法、末法是取決於眾生,不是取決於佛。既然是常住十方佛,法,僧,理應該是正法,那為什麼是正法、像法、末法呢?那都是觀待,有情眾生的根器而說的。
「皆明見大歡喜」,明見大歡喜就是他看得懂這些剎土的成壞,原來佛國土是這樣成的,原來佛國土是這樣滅的,看懂了!換句話說,我們要掌握那個時節因緣,該呈現的呈現,該到此為止的到此為止。比如說釋迦牟尼佛到盛況的時候,卻離開這個人世間,那個就是恰到好處,反而在這個時候,離開有情會讓有情興起捨不得的心,而發覺到必須要靠自己來好好的修學,這樣的攝受,在《遺教經》裡面說,反而是最好的攝受。那我們一般說,在密教裡面的曼陀羅,搭建曼陀羅或者是彩繪壇城,這個沙壇城都慢慢堆積、慢慢堆積,等於佛淨土之成堆起來;然後毀壞的時候,快速毀壞。意思是說,成佛的時候是慢慢慢慢成的,那個淨土是慢慢成就,慢慢成就,可是當因緣盡的時候,該煞板就煞板,像大德一樣,在人世間,好不容易成就他的德學,但是要離開人世間,該走就走,毫不留戀。反而對他、對有情、對教法都有利益。
好,以上就是「釋迦因陀羅天王」看到了這樣的內涵,非常的歡喜受用,不是說看到佛淨土消失了,看到善知識入滅了很歡喜,不是!而是說看懂了這些變化,看懂了這些,如何掌握這個緣起,太重要,孔子叫做聖之時者也,這時機太重要。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三十三天,偈頌,經文:「爾時,釋迦因陀羅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三十三天眾而說頌言:我念三世一切佛,所有境界悉平等,如其國土壞與成,以佛威神皆得見。」
我們來看偈頌在三十五頁的部分,「釋迦因陀羅天王」怎麼以偈頌的方式,來複習他的體悟呢?叫做「爾時,釋迦因陀羅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三十三天眾而說頌言」第一個就是「我念三世一切佛」三世一切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佛。
他們「所有境界悉平等」,境界悉平等是講在體性上、空性,就是說都是觀待跟眾生結的緣,他自己的願力,以及他跟這些諸上善人累積的革命情感,發揮他淨土的功能,離開了這些條件的組合,有情的認知當中,連一粒微塵的佛國土的體性都沒有,所以叫做所有境界悉平等。也就是體性是空的,都是條件的具足,觀待的顯現,乃至於有情眾生認知的那一分,好比說,金銀財寶的地方,蚊子飛過去,雖然金銀財寶是條件具足已生,但是蚊子的心識沒有顯現金銀財寶的功能,所以金銀財寶還是不能顯現為金銀財寶,金銀財寶顯現它為金銀財寶的那一分,也要觀待有情的心識的那一分才能顯現,所以他的體性是空的,體性是空,並不是否定他的存在,而是法只能這樣生起,法沒有自己生起的體性。
「如其國土壞與成」,當有情眾生跟你結緣,他的心識能顯現的時候,他的成有可能是很殊勝的成,像極樂世界的成是怎麼成呢?是比所有佛國土更殊勝的顯現,能夠在有情的心識顯現,極樂世界的佛國土,勝於他方的佛國土,特別是在凡聖同居土;壞的部分,比如《悲華經》裡面說,經過了若干劫以後,阿彌陀佛圓寂,觀世音菩薩成佛,觀世音菩薩經過若干劫以後圓寂,大勢至菩薩成佛,大勢至菩薩經過若干劫以後圓寂,極樂世界就變成正法、像法、末法、滅法,這就是極樂世界的壞。這些都觀待眾生的緣,我們從這裡可以體會到緣生緣滅,有一分是聖者的那一分,有一分是凡夫的這一分,如果我們能夠好好的珍惜,好好的來希求正法,好好的來以佛果為目標,來進入實報莊嚴土的時候。實報莊嚴土時間是長的,輪迴未窮盡的時候,實報莊嚴土都在的,佛果的壽命是無量的,大菩薩眷屬都是大乘的。所說的法決定是大乘的,種種這些都是非常殊勝的,佛的願力是時常加被的,教法是常興的,都是觀待有情的需求的這一分說的。
好,那我們來看下面「以佛威神皆得見」,佛的威神力顯現,讓「釋迦因陀羅王」見到,但是佛的威神力要顯現,也是你讓佛的威神力去顯現。好比你是一個懂古物的人,你到一個博物館去,你又有你的名氣,又有你的知名度,結果把文物都拿出來,就是你的福德力,你的知識背景、你的名氣,讓這個古董顯現。同樣的,我們可以祈求佛的威神力,佛也知道顯現這些對你的幫助,所以佛就會把剎土之成顯現,會把剎土之壞顯現,讓有情能夠體會到成就佛的淨土有多麼不容易,而在變壞的時候,有多麼的可惜。好,那我們以上是第一個。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三十三天,長行,經文:「普稱滿音天王,得能令佛色身最清淨廣大世無能比解脫門;」
第二個,我們來看「普稱滿音天王,得能令佛色身最清淨廣大世無能比解脫門」
那他「得能令佛色身最清淨廣大」佛的色身本來就是最清淨最廣大,最清淨是說,他是因為破煩惱障,破所知障的顯現。所以是最清淨,沒有煩惱的垢染,最廣大是說,到處都可以變現,他成為能變,法界成為所變。變現,這個無能比,當然是世間無能比的,十地菩薩都不能比的。所以意思就是說「普稱滿音天王」他有辦法看懂,佛各類的變化,殊勝的變化,卑劣的變化,微妙的變化,粗糙的變化,都可以的。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三十三天,偈頌,經文:「佛身廣大徧十方,妙色無比利群生,光明照耀靡不及,此道普稱能觀見。」
第二個偈頌說「佛身廣大遍十方」,就像水月一樣叫做千江有水千江月。
「妙色無比利群生」,妙色特別是指,以成佛紫磨金色那個妙色,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八萬四千相,無量隨形好,特別在這一分上是彰顯佛的功德。佛也可以從卑劣的形象去顯現,什麼男人、女人、乞丐、妓女都可以顯現,但是以妙色無比的時候,最能彰顯佛德,就像國王穿著這個寶衣王冠,王冠上面頂著寶石,最能顯出國王的威勢。
「光明照耀靡不及」,就是沒有他照不到的地方,法界成為所照,他成為能照,當然這也要靠有緣才可以。好比太陽光雖大,人躲在洞穴裡面,當然太陽光照不到,所以佛的能力非常大,但是不能講他是萬能的,因為還有一分是有情的這一分,有情是能顯現,佛是所顯現,就算佛的所顯現是完全具足,還得讓有情的能顯現去顯出。就好比說,夜晚的花園,沒有月亮的花園,有情不能成為能顯現,美妙的花園就不能成為所顯現,花園的美妙不能自己顯現,它是什麼呢!但是並不是否定花園的存在,所以要知道佛法講的空性,並不是斷滅見,並不是否定一切法。
「此道普稱能觀見」,這個佛身的變現是「普稱滿音天王」他能觀見的,以上是第二個。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三十三天,長行,經文:「慈目寶髻天王,得慈雲普覆解脫門;」
第三個「慈目寶髻天王,得慈雲普覆解脫門」
「慈靈普覆」,觀世音菩薩的《普門品》是慈意妙大雲,你看那烏雲密布,結果下大雨的時候,熱惱的、炎熱的夏季,突然烏雲密布,下一場雨後,這時候叫做消暑清涼。同樣的佛菩薩示現,不管示現的他相貌,示現他的音聲,乃至於示現他的禪定的調柔。乃至於示現他的神變,都能讓有情熱惱當中得到清涼,就好比說我們看到別人,我能夠成為別人的攝受。而且有看到我前途的光明,或者是別人告訴我,降伏煩惱的方法,我能夠好好降伏煩惱,都是我除掉熱惱的方便。也像天上的烏雲密布下大雨,來除掉炎熱的夏暑一樣。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三十三天,偈頌,經文:「如來方便大慈海,往劫修行極清淨,化導眾生無有邊,寶髻天王斯悟了。」
第三個叫做「如來方便大慈海,往劫修行極清淨」
那個是特別講到「方便大慈海」,方便就是方便法很多,那都是大慈所攝,而且那個慈也像海一樣,意思是說慈有各種面相的慈,有正面的慈、有反面的慈,有像密教裡面用忿怒來表示慈,用慈眉善目來表示慈,用呵護、愛語來表現慈,慈的表現法實在太多了。
「往劫修行極清淨」,這個極清淨,包括動機的清淨,對治煩惱的清淨,乃至於在過程當中能夠帶領有情,能夠做出降伏煩惱的事業,都是清淨的形象。
「化導眾生無有邊」,無有邊包括各類的眾生都能度,當然你的各類的法門都要具足,就像知識背景一樣。像各種的認知,像各種的才能,那都靠你的願力,靠你不斷地好學,靠你不斷上求,靠你不斷地迴向,靠你不斷花時間的去充實,你就有這個能耐。
這叫做「寶髻天王斯悟了」,就是「慈目寶髻天王」他的體悟。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三十三天,長行,經文:「寶光幢名稱天王,得恒見佛於一切世主前現種種形相威德身解脫門;」
那第四個叫做「寶光幢名稱天王」他得到什麼解脫門呢?叫做「得恒見佛於一切世主前現種種形相威德身解脫門」
佛在一切世主前,顯現他殊勝的威德,比如說釋迦牟尼佛在國王面前,像波斯匿王、阿闍世王或者是頻婆娑羅王啟請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會表達最殊勝的形象,帶著弟子們莊嚴地進入王宮接受國王的供養,那個僧團在走進來的時候,魚貫而入的那個氣質、威儀、風采,讓國王大臣們讚歎仰慕,目不暫捨,來做很多的供養並且聆聽教法,得到內心非常殊勝的法義,如同佛進入忉利天接受釋提桓因的供養。尤其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進入忉利天接受供養的時候,顯現那個威德,十方諸佛來雲集的時候,顯現那種殊勝的氣象,這都是一切世主前,顯現種種形象威德身。
「解脫門」就是沒有障礙,就是說地藏法會、或者是藥師法會、或者是維摩詰經法會、或者是法華授記法會,「寶光幢名稱天王」都能夠見到。這件事不簡單!因地當中一定要多發願,多祈求,乃至於對正法多學習,並且做出利益有情的事功,他才能夠在果報上有那種能顯現。這些殊勝的法會,成為所顯現,否則的話在法會盛況生起的時候,要嘛就是睡覺,要嘛就是跟這個法會無關的有情,要嘛就是像一隻蒼蠅、一隻蚊子,一樣不能顯現是什麼。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三十三天,偈頌,經文:「我念法王功德海,世中最上無與等,發生廣大歡喜心,此寶光天之解脫。」
第四個偈頌,叫做「我念法王功德海」,法王就是講佛就是法王,佛為法王,於法自在,王就是自在意,國王想幹嘛就幹嘛,國王想要去視察什麼地方,什麼地方就要為他開門,想要去看寶庫,寶庫的門就要打開,所以是自在的。佛對法是自在的,想要演說什麼法,就演說什麼法,觀待有情的啟請、有情的善根、有情的願力,以及他跟有情結的緣,佛都可以自在地把法說出來。
「世中最上無與等」,世間沒有跟他相等的,累劫的因緣,諸大善知識的教導、諸佛菩薩的攝受,滾了累劫的因緣,眾生哪裡是諸佛的對手。
「發生廣大歡喜心」,就是「寶王幢名稱天王」發生廣大歡喜心,像善財童子對文殊菩薩,那個目不暫捨,歡喜踴躍,去參訪每個善知識都是用這種心情去參訪的。
「此寶光天之解脫」,他在這裡是沒有障礙的,有些人學佛是沒有障礙的,家裡面護持他,他的資糧也夠,外在的環境也順,他在學佛的時候耳聰目明,然後他在做佛行事業的時候,很多善知識願意幫忙他,很多的學生來作為他的傳承,因緣是很順利的,有的則是障礙重重。所以因地當中,要好好的來給自己造作順緣,給自己排除這些障礙。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三十三天,長行,經文:「發生喜樂髻天王,得知一切眾生城邑宮殿從何福業生解脫門;」
那我們來看第五個叫做「發生喜樂髻天王」他得到什麼解脫門呢?叫做「得知一切眾生城邑宮殿從何福業生解脫門」
那個「城邑宮殿」,好比他有一個地方來攝受眾生,或者是能夠在宮殿裡面展開他各種的事業。像古代的宮殿當中,就是皇帝跟大臣們商量,或者是接受諫言,或者是大臣們,提出很多很棒的意見。國王採納,就從宮殿裡面,一切利益眾生的事業,就從宮殿去開展。
「從何福業生」,比如說你是一個國主、天子,你是一個領眾者,你是一個有道場的人,都跟你在因地當中,你是一個肯承擔的,肯願意跟大家共造善業的,願意得失榮辱一肩擔起的,有過願意承擔,有功願意推給別人,一定得到別人的擁護,你自然成為一個城邦之主,或者是諸侯,或者是一國之君,或者是擁有一個天下,這叫做「得知一切眾生城邑宮殿從何福業」。這種福業不是普通的福業,不是什麼日行一善那麼簡單的福業,所以我們一般說承擔,承擔是多麼的難得,比如說你去助念,你被通知十點到十二點去助念,那個只是被通知,你可以電話打來說你很忙、你很累,你明天要上班,你就掛斷。但是你如果是助念團的團長,不得了了!你是一定要護持的,或者你要到現場,或者你要去聯絡,別人可來可不來,但是你一定要調得動人,調不動的時候都要親自到現場,還要處理多雜務。不像別人可以維持那個清淨心,維持柔軟的心去念佛,得到很多的法喜,辦事人員往往可能在事相當中周旋,還要扛得住那些壓力,還要壓住自己內心的煩惱,所以這種善業的承擔,不是一般的善業!所以你越是領眾者,你越往上走的領眾者,你承擔的壓力越大,你所負的責任越大,那當然你的福報就越大。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三十三天,偈頌,經文:「佛知眾生善業海,種種勝因生大福,皆令顯現無有餘,此喜髻天之所見。」
好,那第五個叫做「佛知眾生善業海」,眾生善業海是說非常多的眾生,他的善業累積起來像大海一樣。
「種種勝因生大福」,大福要從勝因(殊勝的因)來,什麼殊勝的勝因呢?比如說對正法越了解,那個善因就越精緻,或者是願力越廣,或者是團隊越強,或者是影響力越大,或者是有殊勝的迴向,或者是造作能夠培養傳承的事業,這些都是種種勝因,不是普通小善的,就像前面說的宮殿,你看一個大善知識,他的道場有巍峨的大雄寶殿,還有非常高聳的山門,進去的時候,還有那些古木、青松,還有香煙繚繞,廣大的庭園,上千人、上萬的修行人在裡面修行,那個負責人要有多大的福報,才能夠扛得住這種大的道場,換句話說,他的善業是一種承擔的善業,所以同樣的這種勝因生大福,也不是普通的勝因。
「皆令顯現無有餘」,就是我都能夠看懂,比如說讀祖師的傳記,見賢思齊,都能夠看懂他們是怎麼建立法幢,怎麼建立佛行事業的。比如說,中國的這些大叢林,智者大師的叢林,禪宗的這些祖庭,或者是淨土宗這樣的祖庭,或者是西藏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這種大寺院中巍峨的殿堂,這個金光閃閃的佛菩薩,還有各種的經書,還有整齊莊嚴的修行人,在法會當中那種莊嚴肅穆,梵唄聲唱起的時候,聽得人都感動得流淚,講經起來的時候,場面震撼。那個天女散花都能夠顯現,就是我都能夠看懂,他要造作什麼樣的善業,他後面是怎麼樣的辛苦,他一路的過程是多麼的艱難!所以這種見賢思齊,這種隨喜,不是表面的,這才叫做佛的知音。我們一般說普賢十大願,叫做隨喜功德,隨喜談何容易的,隨喜自、隨喜他、隨喜因、隨喜果、隨喜凡、隨喜聖,隨喜順、隨喜逆,這太難!太難!我都看懂,顯現無餘,一目了然。所以為什麼叫做佛佛道同,諸佛菩薩為什麼一尊佛可以通達十方諸佛,十方諸佛成為一尊佛的通達,一尊佛是十方諸佛的知音,十方諸佛是這一尊佛,這一尊佛能夠通達,這一尊佛是他們的知音。因地當中,就努力想辦法去懂別人,看懂別人,學習別人,模仿別人,隨順別人等等,哪有自己的風光。好,以上是我們這一集的大意。
我們三十三天,講了五位天王。
結語與回向
我們來做迴向,上來這些天王都告訴我們,他怎麼在佛的身上學到各種的能力,當然不只是在佛的身上學,佛也告訴他要怎麼去學其他人,學其他的善知識,學其他的各類的陀羅尼。乃至於在這些大師,這些大善知識的表現當中,他也能夠效法他們的足跡,能夠走過他們的心路歷程,成就他們偉大的人格跟事業,來莊嚴自己的佛果,來成熟自己的淨土。眼前來對治這些,瘟疫的蔓延,來對治這些世界的戰亂,來對治這些通貨膨脹,帶來的民生的痛苦,來對治那些科技,帶來人們心思的混亂。最好能夠讓有情眾生,包括是世界的文明,都引入正法的發揚光大。大家都能夠在這個世界當中,修學正法,深入聖賢之域,沒歸極樂之邦,稽首西方安養國,接引眾生大導師,弟子眾等發願願往生,唯願慈悲哀攝受。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