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七集-眾海雲集之正覺世間主(攝德周圓)
講前小言
諸位老師、善知識、蓮友同修,為了遍滿虛空的有情眾生,我們必須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為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我們有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的共學,以此殊勝的因緣,能成為世界災難的正對治,眼前走出瘟疫的陰霾,迎向康莊大道。在開始之前,我們先恭誦本師名號三聲及開經偈,作為我們研學殊勝的緣起。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我們已經到了「眾海雲集」的部分,世主妙嚴品架構有十段,第一段總顯已聞就是阿難尊者聽了這部經;標主時處就是釋迦牟尼佛在摩竭提國的金剛座下;第三段別名時分就是佛剛開始成正覺;第四段別顯處嚴就是特別顯示金剛座當時的莊嚴,有地上的莊嚴、樹木的莊嚴、宮殿的莊嚴和師子座的莊嚴;第五段是教主的難思,釋迦牟尼佛功德是難可思議,在梵網經裡面說他來娑婆世界已經八千次了,而在法華經的如來壽量品,更說到他的成佛是久遠劫久遠劫久遠劫之前。所以他是一個早已就成佛的人,不斷的示現成佛來利益有情,眼前在菩提樹下示現成佛,來做為這一期弘揚正法最殊勝的緣起。八相成道裡面,其中成道相是非常的殊勝,彰顯了一代時教就從這裡開始。
第六段,講義的第七頁,叫作眾海雲集,非常多像海一樣,大家如果在海邊一看,海是一望無盡的,這麼多的世間主來聚會,這世間主有分為三個,第一個是器世間主,就像這些山神、水神、地神、火神、風神等等,這些管理這世間的環境。第二個是有情世間主,就是人王、天王、鬼王、阿修羅王這些,第三個是正覺世間主,就是大菩薩來掌管教化,正覺世間主他是天爵,世間主跟器世間主是人爵,不過人爵當中都涵藏著他們天爵的成就。
眾海雲集當中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同生性,就是講義的第六頁同生性,同生性講的是聖人。其次講的是異生,在講義的第九頁,現在講的都是科判,就是清涼大師的科判。什麼叫科判?科就是分科,判就是判別,好像一個公司裡面他有各類的科,有總務科、有財務科、有技術科、有營運科,這叫科;判就判別他到底是哪一科。
祖師大德的成就可以說有幾分,第一分就是他自己本身殊勝的修學,第二部份就是他出來的講學,第三部份就是他的著書立說。著書立說當中,還要看他的架構,來看看他到底對這一經有沒有了解,例如蕅益大師對阿彌陀經,他就以信願行來分科分判,序分以信願行來分科分判,正宗分他也以信願行來分科分判,流通分一樣以信願行來分科分判,所以印光大師讚歎古佛再來不過如此,對蕅益大師的讚歎是無以復加,把阿彌陀經的經義以科判的方式來呈現,告訴我們阿彌陀經就是淨土的修學法,淨土的修學法最殊勝的就是信願行,所以我們一般說信願行是往生的三資糧,這些以後我們再慢慢的說。
這些大菩薩就是同生性,我們看講義的第六頁,第一段是「標數辨類」,他們的數目多到十佛剎土的微塵數,這一類的大菩薩都是成佛的證量,等待成佛因緣的大菩薩。
第二段叫作「列名結數」,列他的名,結出他們的數目,列名當中分為兩類,第一類就名號裏面有普的這一類,第二類是另外一類的名號。這些大菩薩有十佛世界的微塵數,這些大菩薩都是過去生跟釋迦牟尼佛結過法緣的,或者是他的同學,或者是他的學生,大家在這個菩薩道上互相切磋琢磨,互相利益有情。利益有情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就好像說一個講經說法的大師出來講學,這個講學也不是他一個的力量,比如說講堂要有人打掃,這個佛堂要有人莊嚴,上課要有人來通知大家,乃至於座位的安排,還有講義編打付印,以及事後還要有一些分組的討論。孔子在講學的時候,其實私下都要靠顏回來幫忙補充、引申、發揮,孔子的義理才能彰顯,所以在論語裡面說「退而省其私」,看看顏回怎麼去複講,叫作「亦足以發,回也,不愚。」能夠發揮孔子的未盡之意。所以可見這個要來承擔利益有情的事業,一定要眾緣和合,沒有辦法一個人來成就的,而這些大菩薩都是過去釋迦牟尼佛,因地當中所結的善緣,他成佛是久遠劫地成佛,這些菩薩或成為他的弟子,而成為他的弟子當中,可以用影響眾的方式、用常隨眾的方式、用護法眾的方式、用供養眾的方式、用發心眾的方式、用當機眾的方式、用表法眾的方式、用證法眾的方式、用顯法眾的方式,換句話說用各類的面向去扶持釋迦牟尼佛,比如說影響眾,什麼叫影響眾呢?舉例來說就是佛上課的時候,文殊菩薩來聽課,那個就是影響眾,意思是說這本經他早就會了,但是他是來作為這個道場裡面莊嚴氣氛的影響。常隨眾,就像釋迦牟尼佛在不同的場合裡面都有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跟著走,這叫作常隨眾,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謂的粉絲。第三種叫做護法眾,護法眾比如說一個法會當中要有交通、要有膳宿,要有各類規矩的維護,這叫護法眾。
還有一個叫嚴會眾,嚴會眾就是莊嚴聚會的眾,比如說這個聚會有人有法喜的時候,這個法喜會感染給其他的人。我記得在一九七六年的時候,我們那時候去蓮因寺,懺公師父看到我們年輕人非常的高興,所以他親自為我們講遺教經,他上課背了很多的名相給我們聽,結果我們用茫然的表情看他,最後他興高采烈的講完的時候,問我們大家聽懂的舉手,沒有半個舉手,他就覺得很納悶,怎麼都沒有人聽懂?為什麼呢?因為當場沒有嚴會眾,如果有嚴會眾的時候,會有那個法喜感染,大家會開始去揣摩、去想像法師的意思。
還有供養眾,供養眾就是我們所謂的功德主,以及當機眾,當機眾就是佛正在為他講經,比如說他可能就是這個聚會裡面,佛主要上課的對象,像顏回就是孔子上課的當機眾,舍利弗就是佛說法的當機眾,所以經上裡面都說舍利弗如何如何,舍利弗如何如何。還有表法眾,表法眾像文殊菩薩表智慧,普賢菩薩表行持,觀音菩薩表悲心,大勢至菩薩表威神力。還有這些證法眾,證法眾就是證果的眾生。發心眾就是辦事人員。
所以你看跟著一個大德的這些聽眾有這十類,這十類可以彰顯出每一個人在學法的時候,是用什麼方式來學法,有的人他聽懂了以後,下次這個大德重講這部經他就不來了,這樣他就不能成為影響眾,有的人聽經,永遠聽一個大概、大概,所以他也不能成為當機眾,有的人他只是來聽課,派其他事情他不管,所以他也不能成為發心眾,有的人他只聽課,其他的事情,比如說有沒有道糧,有沒有這些生活的資具,他不管,所以他也不能成為供養眾。所以有一個人他來護持大師,他能夠產生這十個面向,那不簡單,修行的大概就是這十個面向的呈現,不是說離開修行別有這十個面向,這十個面向就是修行,修行就是聞思修,聞思修裡面從聽聞當中顯現這十個面向,而這十個面向都能夠助成你對教法的了解,而且他能夠在教法的聽聞中累積福慧的資糧,能夠善巧的思維、能夠善巧的修學,能夠得成殊勝的佛果,所以我們不要小看這十類的眾生,就是來護持這位大師,顯現的這十個面向的修學,實在太重要了。好,以上就是這十類眾的簡單說明。
證法眾就是講證果的比丘,嚴會眾是講說他那法喜的氣氛會感染給大家,證法眾特別是講證果的,像佛講般若經就有八千證果比丘,想不到釋迦牟尼佛圓寂的時候,這些比丘覺得活在這個世間沒有意義,象王都走了,象子還留下來幹什麼?所以那些證法眾相繼過世,剩下四百九十九,所以迦葉尊者才會逼阿難尊者去證果,然後再共同集結經典。你看人才從釋迦牟尼佛過世,可以從八千個死到四百九十九個,你就可想而知,釋迦牟尼佛過世帶給比丘們有多大的影響!
顯法眾,比如普門品之後無盡意菩薩出來以偈頌的方式複習前面的經文,這叫做顯法眾,你看佛講經怎麼講,最後菩薩出來時候說用偈頌、用詩詞的方式,攝持佛講的意思,顯示佛的意思就是這樣的意思,你想佛有多快樂!
好,以上這十類的眾生,這些大菩薩扮演的這十類眾生,而這些菩薩都是往昔生中跟佛共同集善根修菩薩行,都是從如來的善根生,從如來的善根生也可以說他們是傳承佛的善根,也可以說是佛,成佛以後呢引導他們成佛,都可以叫做皆從如來善根海中生。好比釋迦牟尼佛還沒成佛,但是釋迦牟尼佛是傳承,或者是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引導他們成佛,都叫做皆從如來善根生,這些大菩薩都是從如來的善根生。好,以上是列名結數,列這些菩薩的名,結出他的數目。
再來叫做攝德周圓,這些菩薩的德是非常周全、非常完備的,意思就是說他們有成佛的證量,可是還沒有成佛的因緣,就好像這個學校,這個老師有校長的資格,可是還沒有辦法被發布命令成為校長,這些菩薩都是這一類的,可見佛在長遠劫來所度的菩薩,都有成佛證量的菩薩,有這麼多、這麼多、這麼多,所以法華經從地湧出品裡面,就可想而知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的時候,這些大菩薩都跟著來娑婆世界,我們娑婆世界雖然人種平均只有八十歲到一百歲,善根薄弱、業障深重,可是外在有這麼多、這麼多十佛世界微塵數的菩薩來擁護我們,怎麼會招魔障呢?我們有情眾生怎麼會有修行嚴重的障礙,甚至墮落呢?在緣上是不可能的,都是我們因上這些邪惡的造作才讓我們墮落三途,才讓我們輪迴六道,才讓我們被業所繫縛,才讓我們在煩惱中不能脫困。
攝德周圓當中分為兩個,第一個叫做別歎勝德,就是分別讚歎這些菩薩的勝德。這些勝德有分為兩部分,第一個是就緣歎,第二個是就行歎。就行歎也可以說就因歎,就緣歎很重要,就是說這些菩薩為什麼這麼殊勝?很簡單,外緣很好,懂得凝聚團隊,懂得跟著釋迦牟尼佛走,這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孔門的弟子跟著孔子走,你想想看子路本來是一個太保,他竟然變成一個鎮國大將軍,顏回竟然從一個默默無聞的人變成一個宰相之才,高柴是一個愚痴之人竟然成為一個能夠辦政治的人物,可見成為團隊的修學有多麼的重要。第一個就緣歎,緣就是他的外緣很好,你看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會得到六方諸佛的讚歎?因為就緣上說,那個是一個成佛的環境。
第二個是就因上說是就行歎,可以分為「自分因行德」,自分因行德就是在成佛的因上面他們都非常的完備;第二個叫做「勝進果行德」,就是他們能夠在佛的境界上,能夠發揮佛果的作用;再來第三個叫做「二行無礙德」,在因上他圓滿了,就果上他都能發揮作用,就這兩個行持是沒有障礙的。
好,我們來看第一個叫做自分因行德,他的因上面怎麼累積成佛的因呢?分為三個,第一個是自利,第二個是利他,第三個是證理位極,就是自利利他的目的要有能力來證佛果,所以孔子才會說默而識之,誨人不倦,默而識之就是自行,誨人不倦就是利他,這兩個之外,孔子說何有於我哉,我還有什麼呢?換句話說,不斷的累積自己認知的能力,不斷的讓自己進步,不斷的讓自己觀念開通,養分具足,對於佛果愈來愈通達,人生除了這個還有什麼呢?
好,那我們來看自利行圓的部分,分為三個,第一個叫做諸度行圓,就是十度他的修行已經圓滿了,第二個叫做十眼明徹,就是每一度的眼力都培養起來,你知道辦事情最重要的就是培養眼力,有這個眼力,你就看懂事情,你也知道怎麼修福,也知道怎麼修慧。第三個叫做深定已滿,就是所有的定他都能夠圓滿。
眾海雲集,同生,攝德周圓,別歎勝德,就行歎,自分因行德,自利行圓,諸度行圓,經文:「諸波羅蜜悉已圓滿;」
好,我們看第一個諸度行圓,經文:「諸波羅蜜悉已圓滿」,諸波羅蜜就是十度的修學,比如初地菩薩就是布施波羅蜜的圓滿,二地菩薩就是持戒波羅蜜的圓滿,三地菩薩就是忍辱波羅蜜的圓滿,初地布施的圓滿是什麼呢?眾生跟他要的時候,他高興得比阿羅漢證果還要快樂,所以你看唐卡中的密勒日巴尊者,那個傾聽相就是一個布施圓滿的相,當眾生跟他要的時候,高興得不得了!比阿羅漢現證空性還要快樂,這叫做布施波羅蜜的圓滿,是初地菩薩的增勝德。
二地菩薩是持戒的增勝德,叫做持戒波羅蜜的圓滿,是講他連夢中都不會犯戒,就算放逸當中都不會犯戒,這是二地持戒的圓滿。所以他初地即使投生在貧窮的世界依然富貴,二地菩薩是自然的種姓高貴,三地菩薩是忍辱波羅蜜的圓滿,就是說不管他遭受到這些有情眾生怎麼樣的傷害,像歌利王對忍辱仙人節節的割截身體,割鼻子、割耳朵,不斷的諷刺跟嘲笑,這個剁手剁腳,忍辱仙人依然興起一個要成為能度,歌利王成為所度,所以忍辱仙人說我成佛的時候第一個度你,這個叫做忍辱。忍辱就是不會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也是破所知障的開始,因為他可以攝持著諸多的廣大行跟諸多的甚深見。
四地菩薩是精進波羅蜜的圓滿,什麼叫精進波羅蜜的圓滿?勇悍願意到地獄去度有情,哪怕長劫只度一個有情出來,而他所要度化的有情是像恆河沙數量這麼多,要待地獄待這麼久,依然不害怕,這是精進波羅蜜的圓滿。你看三國時期那些大將軍就是這樣,比如說對方有五萬大將軍,關公只有五百,劉備問他敢不敢去?當然敢!這有什麼好怕的,像趙子龍長坂坡救阿斗一樣,這就是精進勇悍的形相。所以佛法在講精進的時候,都會用行軍來做比喻,就是軍人的那種勇悍,陣前殺敵的勇悍,菩薩道就要這種勇悍。
第五地是禪定波羅蜜的圓滿,意思就是當他發起神通的時候,就算十方的魔王合集起來都不如這個五地菩薩的對手,論上形容五地的菩薩猶如須彌山,魔王所示現的威神力猶如海浪沖須彌山,沖到山腳下又退回,所以你看那些電影裡面很多科幻片,很多魔王想要把世界滅亡的時候,正義之士充滿了艱難困苦,好不容易把魔王降伏以後世界終於安定。可是五地菩薩不用,五地菩薩的降魔是輕而易舉,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遇到外道挑戰,釋迦牟尼佛連示現神通都不用,就旁邊的目連尊者就好,意思是說一個武功高強的人,對著三歲小孩子來挑戰的時候,武功高強的人實在不想出招,佛就是這樣,所以在佛經裡面,佛示現的神通是最少的,包括佛帶著比丘們上忉利天去接受供養的時候,阿修羅王示現毒龍繞須彌山七匝,要吐火來燒釋迦牟尼佛的僧團,釋迦牟尼佛連動都不動,就是連出招都懶得出招。
六地菩薩是般若波羅蜜的圓滿,就是他的般若增勝德,意思就是說諸菩薩諸多證悟空性的道理,第六地菩薩完全學會,這些就是般若增勝德的圓滿。第七地的菩薩是方便波羅蜜,方便增勝德,就是度化眾生有各種的善巧方便,像維摩詰居士可以到舞廳去度舞棍,可以到賭場去度賭棍,可以看外道的書籍,可以看各種邪門外道的書籍,知道他們在幹嘛,以上第七地善巧方便度波羅蜜。第八地菩薩是願力增勝德,願力增勝德是什麼?有能力來執行十方諸佛的大願,有能力將十方諸佛的大願成為自己的大願,這叫第八地願力增勝德的圓滿。
第九地是力,那個力是什麼?就是成熟力增勝德的圓滿,像天上的太陽日正當中有能力讓水果快速成熟,比如說家裡面買水果,放在家裡面,天氣非常熱,那水果就很快的成熟,
第九地菩薩有能力讓眾生的善根快速的成熟,例如像孔子這樣有教無類,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孔子的弟子很快的都成就,而且那個成就的速度快到讓你難以想像,比如說曾子在十幾歲親近孔子,孔子過世的時候曾子只不過二十六、七歲,竟然可以成為傳承,比如說像宓子賤小孔子四十八歲,孔子過世的時候,他只不過才二十三、四歲,他就有能力在單父治理,孔子說像堯舜之功一樣,其實不過二十五歲以內。你看看是不是有能力讓眾生的善根快速圓滿?這就是了不起的老師。
第十地的菩薩是智力的圓滿,什麼叫智力的圓滿?就是他的智慧以等流的方式去成佛,他的智慧就是佛的智慧,生起佛的智慧,以等流的方式去成佛,這叫做十地菩薩的增勝德,就是這裡說的諸波羅蜜悉已圓滿。
波羅蜜是講到彼岸,破煩惱障、破所知障到彼岸,布施破煩惱障破、所知障到彼岸,如果用這個解釋的話,初地菩薩應該不能叫做布施波羅蜜,菩薩應該叫做學習布施波羅蜜,因為唯有佛才能以布施的方式破煩惱障、破所知障,因為破煩惱障破、所知障,二種的智慧是在佛果上的生起,所以十度成為十波羅蜜,理論上都要是佛,十地菩薩只能說學習波羅蜜的聖者,好,以上叫做諸度行圓。
眾海雲集,同生,攝德周圓,別歎勝德,就行歎,自分因行德,自利行圓,十眼明徹,經文:「慧眼明徹,等觀三世;」
第二個叫做十眼明徹,經文:「慧眼明徹,等觀三世;」就十地練起的那個眼力叫十眼,練起的這個眼力等觀三世,等觀三世就是能夠把過去、現在、未來,以比量的方式生起、以現量的方式生起,叫等觀三世。我們很多人其實對過去回憶的時候都是非量,可能加油添醋,可能用現在想過去,沒有辦法用推理的方式把過去的場景推出來,所以很多人在回憶往事的時候,愈回憶加油添醋愈多,已經不是過去的事情,已經是他想像的過去,已經不是他以前的過去。所以真正比量的過去,一般人是生不起的,更何況是現量的過去,所以等觀三世,就是把過去、現在、未來以現量的方式生起,而且都知道他是體性空,知道他是前後的關聯,是互相觀待的緣起,這種慧眼明徹,所以他可以知道往昔的因緣是什麼。可以知道未來會怎麼發展,可以知道眼前的弟子他的善根足不足,或者是眼前要不要調教,眼前要以責法的方式調教,還是用攝法的方式調教,這都不一定的。
孔子也是善於觀人,孔子的教學如果沒有這種等觀三世,很難把一個弟子的善根快速成熟,所以這等觀三世非常的重要,對自己來講也吸取過去的教訓,也知道未來的發展,也知道當下的所為,對於別人也知道要善於觀察成就他的善根,想想看,沒有這種能力怎麼累積成佛的資糧?
眾海雲集,同生,攝德周圓,別歎勝德,就行歎,自分因行德,自利行圓,深定已滿,經文:「於諸三昧,具足清淨;」
第三個叫做深定已滿,經文:「於諸三昧,具足清淨;」諸三昧就是各種入世的能力,諸三昧像維摩詰居士就是各種入世的能力,什麼都會!也會發大財,也能結婚生子,也能參加各種聚會,也能在長者的聚會中顯示為長者,也能在國政的聚會中顯示為大臣,各種場合他都會叫做於諸三昧。
具足清淨,具足清淨就是在三昧當中沒有任何的副作用,沒有任何的染污,一般人辦不了,一般人叫做小權力小腐敗、中權力中腐敗、大權力大腐敗、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敗,具足清淨就是這些三昧都是被他所用。
要知道在這世間擁有一種三昧,福報就多得不得了!真的。你看鳩摩羅什跟著這個呂光將軍,鳩摩羅什只要說今天晚上會發大水,這些人都不相信,怎麼會發大水呢?結果有的人相信,就把帳篷移到山上,有的不相信,果然晚上下大雨,水沖過來,把山下的那些居民沖到好幾里的外面去,第二天鳩摩羅什成為神人,將軍拜為老師,你看只要擁有一種陀羅尼,在這世間都吃不完,更何況是各種陀羅尼,像常啼菩薩就有六萬種三昧,他的老師曇無竭三藏有六阿僧祇三昧,你看多成這樣!想想看在這入世當中,是不是要名有名、要利有利?什麼都有!更何況於諸三昧,具足清淨,就是能夠不會被名聞利養所繫縛,在這裡面沒有任何的染污相。想想看,這沒有崇高的理想、沒有堅固的願力、沒有空性的智慧,怎麼可能運用三昧運用得如此自如?怎麼可能!
結言與回向
以上是我們這一集的大意,就是這些菩薩,就緣上,他們今天為什麼這麼殊勝?因為緣殊勝,他們為什麼那麼殊勝呢?因為因殊勝,因上為什麼那麼殊勝呢?因為自利的那一分殊勝,就是自我栽培、自我培育、自我投資,你知道現在最流行的一個就是投資自己,要把自己培養成有眼力的人、有能耐的人,在菩薩的階位上能勝進的人,於世間各類的三昧能通達的人,而且是不受這些三昧所繫縛的人,想想看把自己培養成這樣的時候,請問你在世間是什麼出路?就像孔子,孔子在這世間,這個出路是他要跟不要而已,所以子路才會說,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你看,人家已經要讓他當宰相了,你覺得該怎麼辦?孔子還要看看,必也正名乎。當宰相的機緣不能讓他成熟,因為國君的名還不正,可見孔子是於諸三昧,具足清淨,就是有入世宰相的能力,可是具足清淨,不會被眼前的這些名聞利養,不會對眼前國君任命馬上接受,那個待遇是非常高的,不會遇到榮華富貴馬上得意忘形,頭腦清清楚楚,該怎麼辦就怎麼辦,該得則得,不該得連一分都不要,具足清淨。
這些大菩薩真的了不起,我們這個世間,如果有這樣的人來做我們的典範,這個世間再苦難都甘願,這個世間沒有這種人做典範,再享樂都不行,再享樂都墮落,這世間很恐怖的。
好,我們今天很高興的,從華嚴經世主妙嚴品裡面,談到這些大菩薩他們是怎麼個殊勝法,就緣上說、就因上說,就因上說的就自利上說。
我們把這功德迴向往生,迴向佛果的圓成,迴向瘟疫的止息,迴向人心向善,迴向經濟能振興,迴向老百姓大家能豐衣足食,並且學習聖道。
大家生入聖賢之域,歿歸極樂之邦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