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遍滿虛空的有情眾生,我們必須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為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來這裡研究經教,目前因緣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惟願三寶加被,傳承攝受,讓我們對所修學的教法,能有勝解,自行化他,降伏業障。並且能止息天災人禍,國泰民安,世道暇昌,法輪常轉,大家生入聖賢之域,沒歸極樂之邦。
諸位善友,很高興我們有這樣的因緣,在苦難的世界裡面做《華嚴經》的學習,目前的進度是《世主妙嚴品》。它的架構有十個,目前是稱揚讚德第七個,他們都出來稱揚讚歎釋迦牟尼佛的功德,並且以這種禮讚的功德,祈求釋迦牟尼佛能夠住世弘揚正法,開展一期的正法因緣。這個裡面有有情世間主、器世間主跟正覺世間主,來擁護釋迦牟尼佛,我們目前的進度是有情世間主,有情世間主裡面包括禪定天、欲界天,還有天龍八部。目前的進度是天龍八部,目前的進度是摩睺羅伽王。
摩睺羅伽王就是大蟒蛇。安世高的師兄過去就曾經是大蟒蛇,安世高跟他的師兄,他們一起修學,師兄是一個瞋恨心比較重的修行人,當得到的供養太少,或者人家不護持的時候,他是有些憤世嫉俗的心態,以這樣的惡業墮落到共亭湖當湖神,成為一隻大蟒蛇,安世高是伊朗國的太子,出家修行,到了中國來度了這一條共亭湖的湖神,後來湖神死的時候,化成一位童子來跟安世高禮謝,留下了蟒蛇的蛇軀。
總而言之,摩睺羅伽是大蟒蛇,這個蟒蛇是很有靈性的,過去我們曾經放生過蟒蛇,那是在仰光的國家公園,我們經過國家公園的同意,在這個放生園裡面放生,就看這隻大蟒蛇入到水裡面,好像龍一樣很快游到對岸,當我們要離開的時候,他又很快的速度游到此岸了,頭伸出來跟我們謝謝。
我們從這裡面可以看出蟒蛇是很靈動、很有靈性的,眼前修成這種精怪就是天龍八部之一。當然這蟒蛇有的會障礙修學人,有的會護持修行人,眼前是指護持修行人,以菩薩的道力來示現蟒蛇安定一方。菩薩他會以善類或惡類的方式來安定一方,就看眾生的需要,這叫做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先了解一個大概的知識背景,我們再來看這個蟒蛇「摩睺羅伽王」。有十個摩睺羅伽王出來稱揚讚德。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八部眾,摩睺羅伽王,長文,經文:「復次,善慧摩睺羅伽王,得以一切神通方便力令眾生集功德解脫門。」
「善慧摩睺羅伽王」,他的神通是可以是度化眾生的方便,當然神通也可以是墮落的方便,也可以是興辦善法的方便,也可以是收集名利的方便,總而言之,有神通人家會很佩服,也容易把障礙降除,但是也容易讓人志得意滿、貪名圖利。所以神通這件事情要善用,釋迦牟尼佛也喝斥弟子濫用神通,像以前有尊者示現神通,被佛處罰不准入涅槃,這個是佛門的典故裡面有,在這裡就不再贅述。
他以神通方便,他的目的是什麼?就是「令眾生集功德」,要怎麼收集功德?神通引發眾生對正法的好樂,用這個來收集功德,或者是眾生在推展善法的時候,你用神力來幫助他來清除障礙,比如阿底峽尊者,他要到蘇門答臘去跟金洲大師學法的時候,海上遇到大難,他就祈求護法,來降伏大海興風作浪的魔神,就是以神通幫助尊者到蘇門答臘,向金洲大師學菩提心法,所以這個神通,也可以是正面的發揮它的功能,也可以是反面發揮它的作用。此處是正面發揮它的功能,讓眾生收集功德,特別是在聞思修的法行以及事業,就是幫助有情聞思修的時候,摩睺羅伽可以以護法神的方式,來幫助有情推展事業。像這種蟒蛇、豬,或是牛,在密法裡面都是本尊的示現,他們的功德都跟佛一樣,所以護法神也可以把他當成佛的眷屬,也可以當成菩薩的示現,也可以當成佛的悲心事業,都可以的。就看你怎麼了解這些護法。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八部眾,摩睺羅伽王,偈頌,經文:「爾時,善慧威光摩睺羅伽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摩睺羅伽眾而說頌言。」
他觀察一切的護法大蟒蛇,他用偈頌來複習剛才他的證悟,承佛威神力是很重要的,因為這個場合是因為佛來,大家才來聚會,因為是佛所以大家才會聽你所說,就好比我們在大師的座下,大師叫我們跟大眾講佛法,這些大眾集合來聽我講佛法,好像我很厲害,其實不是!是大師的威神力,這些聽眾才會聚集。所以抱著誠惶誠恐,求加被的心態,複講和報告心得的心態來宣揚佛法,那他怎麼說呢?
他以偈頌的方式,來複習剛才所說的,叫做「汝觀如來性清淨」,如來的體性是清淨的,那是特別就他證悟空性破煩惱障、破所知障的那一分說的,不是說他本體就清淨,如果眾生也本體清淨,那為什麼他成佛,眾生不成佛,這也說不過去。
「普現威光利群品」,就是佛放光,不管是常光或者是放光,他也是在展現威神力的那一分,就像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佛放光,就是召請諸菩薩眾、天龍八部等,來忉利天宮參加地藏盛會,佛將付囑地藏菩薩,承擔度化有情的重責大任。所以普現威光能夠利益群品,大家來聽地藏菩薩說他的本願,能夠讓頑夫廉,懦夫立志,也就是很頑固的人,在世俗名聞利養,追逐很堅固的人,慢慢會收斂,心志怯懦的人能夠立志。尤其聽到菩薩斷捨五欲的的時候會讓頑夫廉,精進向道的時候會讓懦夫立志。所以他不只是一個誠意,他指向的就是內心深處的改變。
「示甘露道使清涼」,甘露就是天上的一種藥或是水,觀音菩薩的楊枝淨水就是甘露,能夠遍灑三千。火海的地獄在觀世音菩薩的出現,在有緣眾生得度者的觀待下,觀世音菩薩灑下甘露,就可以把火止息,而且顯現清涼和香味。
「眾苦永滅無所依」,這個甘露清涼並不是水灑下去就清涼,其實甘露還有教法的比喻,甘露也可以是教法能耐的同品喻,特別指向學習正法,讓眾苦成為苦因苦果的滅,而且是無所依,雪公老師也勉勵我們弟子要做無依道人,一開始是要皈依三寶,最後成為佛,說法攝受有情成為眷屬,成立僧寶,他是有情的依靠處,而他自己本身不必有任何的依靠,所以佛是無依道人。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八部眾,摩睺羅伽王,長文,經文:「淨威音摩睺羅伽王,得使一切眾生除煩惱得清涼悅樂解脫門。」
「煩惱得清涼悅樂」,悅樂就是很快樂,很快樂的這一分當然是來自於法喜,還有你說法度有情,你要在有情的各種示現當中,或者示現你的恩人,或者示現你的仇人,或者示現障礙你的,或者示現幫助你的,你都要顯示他為悅意之相。因為他都是不管以順的、以逆的,都在幫助你成佛,所以你對著有情要生起悅意相,這不是口頭講的,每天要有牽引力,牽引力就是每天告訴自己,每天一定要這樣做,這叫做牽引力。先完成小目標,小目標完成以後才能完成大目標,你沒有這個牽引力,你牽不出菩提心,也牽不出廣大的功德法行,所以那個牽引力是很重要的。在《修心七義論》裡面講到五力的修學法,其中的牽引力,就是每天告訴自己要做什麼,每天要完成一個小目標,就好比每天一定要做一次七重因果的觀修,這就是牽引力,再忙都要觀修一次,或者是每天一定要修眾生的悅意相,就是眾生的形象出現,可愛的像我唯一的愛子,而且真實的可愛的面相,就像自己唯一的愛子,浮現在自己的腦海。每天都要修一次,這種作用一定要生起來一次,每天告訴自己一定要生起來一次,這叫做意言(心裡說的話)。
所以這個悅樂就是悅意的面相,在有情出現的時候,生起他是可愛的面相,我的內心是感覺到快樂的,因為可以在他身上種上善種,就是在他身上我可以修悲心,我可以修各種利他的方便,所以是非常的快樂。這裡面包括你正見的串習,你跟他人際關係的相處,還有你的情緒管理,還有你對他所做的善法,都會帶來你的悅樂,愈來愈高興,莫名其妙的高興。你知道這種悅樂的等流是什麼?就是晚上做夢都會做好夢,白天醒來的時候,沒事心常喜悅,孔子的獨居叫做「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申申如也」就是人非常地正氣充滿,很有氣象的,不是頹廢的,「夭夭如也」就是很和樂,內心莫名其妙的快樂,不曉得什麼所以然,還不知道為什麼他會這麼快樂。明明是一個苦難的世界,但他內心不由自主的快樂,他不是對有情的痛苦幸災樂禍,而是他有這些的覺受,快樂的要命,當然對有情的痛苦,他還是會產生悲憫的。所以修行是很複雜的心態,不是單一來論的。
第二個 「善慧威光摩睺羅伽王」怎麼複習「淨威音摩睺羅伽王」呢?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八部眾,摩睺羅伽王,偈頌,經文:「一切眾生居有海,諸惡業惑自纏覆,示彼所行寂靜法,離塵威音能善了。 」
居在三有之海,三有就是欲有,色有,無色有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當然詳細分,像《俱舍論》還可以分為二十五有。「諸惡業惑自纏覆」,業跟煩惱是一個能繫縛,補特伽羅是所繫縛。就是有煩惱,也就是愛憎煩惱、情執,這種自私自利所引發的煩惱,還有他所造的惡業,會把自己纏縛,會讓自己過得不快樂,會讓自己人際關係過得很差,會讓自己辦事的時候自生障礙,或者別人給我們障礙,或者會把痛苦的事情放大,或者會把自己小小的煩惱去放大,等於自己把自己纏縛,者種纏縛就好比什麼呢?就好比有些人,在某一個情境裡面,他自己感覺到轉不出來,就在裡面轉,好像在迷宮裡面怎麼轉都轉不出來,纏縛就是像這樣,愈走愈走不出來,你愈努力的想要走出迷宮,結果愈走不出來。那個迷宮的特色就是,你愈努力的想走出來你愈迷路,有情也是一樣,愈努力的脫困惑業,他不以正法的方式脫困,愈努力愈纏縛,愈努力愈不能脫困,就像走迷宮一樣。所以這個煩惱的纏縛,會讓他過得不快樂,即使他擁有榮華富貴,他也不快樂。這個有時候他們出去看到那個貧窮的人,晚上還很歡樂,沒飯吃還可以唱出歌的時候,內心羨慕的不得了,這可見都是被煩惱所纏縛的氣象。
「示彼所行寂靜法」就是告訴他們寂靜法(煩惱的對治法),對治法當中有世俗的對治,比如說改善人際關係,或者是情緒管理,或是多做善法,或是多修學這些正法,或者是多做這些菩薩的法行,在勝義當中引入修學空性,讓他那些惑業止息,叫做寂靜。寂靜並不是安安靜靜的什麼都沒有,是指說惑業止息的行相,不是人坐在哪裡呆呆不動,跑到一個很寧靜的環境,當然這種修學環境是很重要的,但並不是說寂靜是長成這個樣子。寂靜是指煩惱業的寂靜,當然他可以透過好的環境裡面,安靜的環境裡面,修學正法,那又另當別論。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八部眾,摩睺羅伽王,長文,經文:「勝慧莊嚴髻摩睺羅伽王,得普使一切善不善思覺眾生入清淨法解脫門;」
那個思覺很重要,善透過思覺,會使善的力量增長廣大,資源愈來愈多,都是靠思覺,想辦法跟人家合作,想辦法對治煩惱,想辦法控管情緒,想辦法結合正法,想辦法意樂親近,想辦法回向佛果,這叫做思覺善法。但是坦白講這種道力都很薄弱,都比思覺不善的人,還要弱多了。思覺不善的人,比如說追逐名利,他早晚都專精在精進無懈的辦出事業,而且集合眾人共同追逐利益,惡的力量愈來愈廣,並且能夠以惡的力量來統治一國。所以那個思覺善跟思覺惡,有時候思覺善的人,要向思覺惡的人看齊,往往君子反而是書呆子,小人往往無所不用其極,但是無所不用其極是中庸的名詞,中庸形容君子的這種能耐,但是這種覺受都被小人拿去了。所以思覺,思覺眾生,對那個懂得善思覺的,懂得不善思覺的眾生,都引入清淨法解脫門。
對善思覺眾生的引入,有時候比較容易;對惡思覺,不善思覺的眾生引入比較難,因為他的惡習氣多。但也不盡然,有時候是惡思覺的人引入比較容易,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日日向東走,回頭便是西,有時候反而比較容易喔!有時候善思覺的反而比較難,因為他的思維模式固定,你要轉變他是很難的,就像佛法裡面的宗派見,大乘人要度小乘人很難,你可能度惡人,惡人已經入大乘了,你可能要度小乘人入大乘,你還度不了!所以不是你看的這麼簡單,不一定惡人難度,也不一定善人好度,這個要憑你的經驗閱歷。所以講佛法的人,有時候他不見得要把東西看得那麼死,有時候憑著他的經驗閱歷。憑著他的知識廣博,憑著他對佛經各面向的瞭解,他解釋佛經的方法會更開闊的,會更符合人情的,會更到位的,也不一定。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八部眾,摩睺羅伽王,偈頌,經文:「佛智無等叵思議,知眾生心無不盡,為彼闡明清淨法,如是嚴髻心能悟。」
好,那第三個「善慧威光摩睺羅伽王」怎麼複習「勝慧莊嚴髻摩睺羅伽王」呢?他的偈頌就是「佛智無等叵思議」,就是不能思議的,就你想像不到的,因為他通達甚深的緣起,他可能看到未來世的利益,他眼前必須要這樣做,可是眼前人不以為然。所以才會說,初地不知二地境界,二地不知三地境界,就好像說釋迦牟尼佛,有時候他開方便的時候,二乘人他可能不見得認同佛在開方便,有時候佛在收斂的時候,大乘人不見得同意佛要收斂,這個都不是簡單的,所以叫做佛智無等叵思議。為什麼要論戒律呢?論它的表面行相很簡單,但是要論它裡面意義的時候,很難!像我們中國的道宣律師,有這種在家律出家律的抉擇,還有西藏的大論師,特別是宗喀巴大師,他對戒律戒品的抉擇,在這些戒品的抉擇當中,你可以看出,他都是在甚深緣起下來做觀察,看眼前這個戒要如何在戒體清淨下,發揮戒的大用。所以不是光守戒而已,還要看這些論師們在怎麼論戒,你這個戒才會守得好的,這就是佛智無等叵思議,不能思議的。
「知眾生心無不盡」,無不盡的意思就是說眾生相續的變化,從眼前就可以推知,推知他的過去,推知他的未來,推知到無窮盡,所以在《法華經》裡面,甚至授記有情成佛,那就是推知未來無盡,還有呢?推知這個人這樣做的時候,他未來可以廣集無量無邊的福德,就像《金剛經》裡面說,成就般若慧,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時候,他的福報非常大,就是推知這種正見,他所攝集的福報是很厲害的,就像龜兔賽跑一樣,烏龜雖然跑得很遠,只要兔子不要睡覺,很快就能趕上烏龜。
「為彼闡明清淨法」,在勝義當中是能夠對治煩惱,對治惡業。但在世俗當中,能夠幫助未來離苦得樂的清淨法,乃至於成佛的清淨法,展現淨土的清淨法,這些都是觀待有情的需要佛智的開展。好,以上是第三個勝慧莊嚴髻摩睺羅伽王,他的一個體悟。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八部眾,摩睺羅伽王,長文,經文:「妙目主摩睺羅伽王,得了達一切無所著福德自在平等相解脫門;」
他了達什麼?「了達一切無所著」,一切無所著是在世俗上,通達三輪體空,這不是光嘴巴說的,這個還要在世俗上懂得做觀,這還要在每天牽引力的時候,告訴自己每天要這樣做,比如說今天,今天我要這樣做,你才會對著境界,去做三輪體空的觀察。你如果早上醒來,不要求你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你就會隨緣空過很多的境界,隨緣地在境界裡面起煩惱,起情緒,隨緣地在境界裡面,隨著境界起各種的心,到晚上才知道,從來沒有做一次三輪體空的觀察。所以這種一切無所著,是要在牽引力當中強迫自己,勉勵自己,鼓勵自己,策逼自己,引發自己做這樣的觀察。
所以一切無所著福德自在,福德自在就說你是很自在的修福,為什麼呢?很容易起善念,很容易得到作福的資源,很容易在作福當中,得到別人擁護!所以叫做自在。第二個自在呢?是觀自在菩薩的自在,就是度化眾生很自在。比如說這些大師們要辦道場利益眾生的時候,很容易順緣成熟,很容易得到大家擁護,特別是功德主願意捐款,很容易起來辦起道場來,建設這種三寶的寶剎,這叫自在,觀自在菩薩的觀自在。在漢傳裡面說,對治煩惱業的自在,在藏傳裡面說,利益眾生自在。你看觀自在,這個自在就可以從這兩面,來講觀世音菩薩。
平等相解脫門,平等相也是觀待他的需求,給予他多少,這叫平等。當然你也可以說,觀察體空所以平等,第一個平等是觀察他的需求,而給予他的需求量。比如他好樂的是小乘法,那你就給他小乘法,他好樂的是大乘法,你就給他大乘法,這也是平等相的一種,像因果也是一種平等。比如說他做這麼多的善,他本來就應該要得到這麼多的福。你嫉妒也沒有用,你對他障礙也沒有用,你破壞他也沒有用,惡人做善也一樣得樂,善人做惡也一樣得苦,這叫平等相。好,以上是第四個。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八部眾,摩睺羅伽王,偈頌,經文:「無量諸佛現世間,普為眾生作福田,福海廣大深難測,妙目大王能悉見。」
再來看那個「善慧威光摩睺羅伽王」怎麼複習第四個「妙目主摩睺羅伽王」的體悟呢?叫做無量諸佛現世間,可以有一尊佛顯現在無量的世界,也可以有無量的諸佛現在一個世間。當然現在這個世間裡面,只能以一尊佛的方式出現,比如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普賢菩薩,乃至於虛空藏菩薩,寂天論師,龍樹菩薩,這些都是或者以成佛的證量,眼前示現菩薩,示現論師,來擁護釋迦牟尼佛的正法,擁護他的傳承,延續他正法的命脈,所以這叫做無量諸佛現世間。所以為什麼要把這個傳承,當成佛一樣的重視,因為他代表著佛來傳承這樣的正法。
「普為眾生作福田」,他們示現在這世間有各種的形象,成為有情的福田,可是成為有情的福田,眾生得把他當成福田,他才會是福田,你不把他當成福田,他怎麼可能是福田呢?當他顯示為你的逆境,你生起瞋恨,這時你怎麼可能把他當福田?他怎麼可能體性上轉為福田?可見福田的體性是空的,觀待你心識的顯現,他才是福田,他是怎麼個福田法,也要觀待你內心的認知,他才顯現他的福田的福,有多麼的殊勝!比如說,我們在僧團結夏安居的時候,我們去齋僧,結夏安居是所有法行裡面,僧人最重要的法行,這個和合的氣象,是所有僧團裡面最殊勝的氣象,一年四季當中,這樣的供養是最為殊勝的供養。你有這個意樂,他才能顯現為最勝的福田,否則你開車經過這樣的僧團,他怎麼可能顯現他是福田。甚至你上山去玩,只是借個廁所去上一上,水打開來洗一洗手,洗一洗臉就走掉,他怎麼可能是福田,怎麼可能,所以叫做普為眾生作福田。
「福海廣大深難測」,這也是觀待你的認知才有的,沒有觀待你的認知,他也不能顯現他是深廣的,就好比說一個善人。在你帶著有色的眼睛,去看他的時候,他怎麼努力都不可能顯示他成為善人。所以這些通通是他的顯現,但是也要觀待你的認知,所以他的顯現的體性也是空的,並不是否定他的顯現,是說他的顯現只能這樣的顯現,所以帶著我們來學習正法,研究經教,有多麼的重要。
好,上來我們已經把四個「摩睺羅伽王,善慧摩睺羅伽王,淨威音摩睺羅伽王,勝慧莊嚴髻摩睺羅伽王,還有妙目主摩睺羅伽王」。他們對佛的稱揚讚德來做一個報告,在這個人心向善,世道遐昌,這是我們內心的祈願。但是眼前面臨的是一個戰亂,或者是通膨,或者是高科技帶來,人心的這種趨向於物欲,或者價值觀的混亂,或者對輪迴的不相信。對於業果的否定,這些都是一個世間苦難會生起的形象,我們在宣說正法的時候,不妨礙於科技的進步。但是要善用這些科技的進步,也不妨礙於這些物質文明。但是要善於資助精神文明,止息這些天災人禍,止息這些戰亂。並且迴向莊嚴的佛國土,大家生入聖賢之域,沒歸極樂之邦。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