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佛學優課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 昇降排序
諸位學會的蓮友大德同修,以及有緣的善知識們。在這段疫情當中,我們沒有辦法聚會共修、研學,我們可以在線上互相交流,我們這個課程特別以華嚴經世主妙嚴品,來作為緣起。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72課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72):稱揚讚德之阿脩羅王

華嚴經(72)集二校

諸位善知識,為了遍滿虛空的有情眾生,我們必須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為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興辦《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唯願三寶加被,傳承攝受,讓我們對所學的教法,有殊勝的了解。成為天災人禍的止息,世道遐昌,國泰民安的緣起。並且都能創造自己,有意義的人生,有價值的人生,大家都能生入聖賢之域,沒歸極樂之邦。

在開始之前,先恭誦本師名號三聲及開經偈,作為研學殊勝緣起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上來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他方來擁護的有情世間主、器世間主、正覺世間主。他們都是佛過去的眷屬、朋友、擁護者。幫助佛來弘揚正法、傳承正法。目前的進度是有情世間主,從色界天到欲界天,天龍八部,最後進入阿脩羅王。他出來稱揚讚歎佛的功德,用這樣的心意,來勸請佛不要入涅槃,來開展他一期的說法因緣。因為五濁惡世有情眾生,可能善根福德薄,佛示現成佛也沒有用。但他們勸請佛一定要住世,他們願意一起來幫忙,來推展正法。所以佛受他們的勸請以後,同意了。

 

目前是在阿脩羅王裡面的第六個,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八部眾,阿脩羅王,長文,經文:「徧照阿脩羅王,得種種方便安立一切眾生解脫門;」

安立一切眾生,要怎麼安立?就是說透過你的引導,透過你的攝受,透過你的影響,讓他們能夠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樹立了人格。或者是能夠在教法當中聞思修等等,都叫做安立一切眾生。你是能安立,他們是所安立。就像孔子是一個能安立,弟子們是所安立。就是安立子路成為大將軍的人才,安立顏回成為一個傳承的人才,安立冉求成為一個財經內政的人才。都是透過這些引導、攝受,乃至於教誨。帶著歷練,帶著成長,孔子終於成為能安立,有情這些弟子們是成為所安立。如果沒有這樣的引導,你安立有情也沒有用的。你安立他是弘揚佛法的人才嗎?沒有用,他每天睡大覺,你怎麼安立。所以一定是,你能夠引發他這樣的作用。而安立他這樣的能耐,這樣的成就才有意義的。

 

第六個羅睺阿脩羅王,怎麼複習「遍照阿脩羅王」?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八部眾,阿脩羅王,偈頌,經文:「佛出於世救眾生,一切智道咸開示,悉令捨苦得安樂,此義徧照所弘闡。」

佛出世目的本來就是救眾生,沒有救眾生,佛根本都不會出世。出現於世的本懷就是大悲心,大悲心策動佛,讓他在常寂光淨土的時候,他能夠出定,他能夠去利益有情,都是大悲心的策動。有情是被業所繫縛,諸佛菩薩是被悲心所繫縛。意思就是說,他是從悲心成就的,他受不了有情的痛苦,他受不了有情還在輪迴,他受不了有情還被煩惱業所繫縛,這件事情他受不了的。所以弘一大師說:「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那你說哪有這麼傻瓜?不!他的安樂,就是看到有情脫離痛苦得到快樂,解黏去縛,那是他的安樂處,所以你看安樂是建立在有情身上,那反而是最大的安樂,看著他們成長,看著他們脫困,看著他們成就,看著他們證果,都是最高興的,就像孔子這樣的胸懷。

那你說:不,世間往往自己享受才是真正的安樂。錯!因為帶著有情成長的時候,才給自己得到最殊勝的成長,那一分才真的是快樂的泉源。這個要下去做才知道,下去歷練你才知道,快樂是這樣獲得,這種快樂才是真實的。

「一切智道咸開示」,就是成佛之道都能夠開示。對著有情,像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都是處處講著成佛之道。眼前可能只是談一個不殺生,只是談一個不偷盜,只是談一個不邪淫,只是談一個不妄語,只是談著不飲酒,但是處處都導向於成佛的道次第。所以有大論師他就說,佛所說的法,都是有情成佛的次第所攝,那就是非常殊勝的看法,有這個見地來看佛法的時候,佛所說的每一個法,都幫助有情成佛。當然幫助有情成佛的過程當中,本來就是離苦得樂。離苦得樂,原來是在心境上證量的提升,煩惱的對治,乃至於正確的認知,確立了美好的思維的模式。就幫助他脫困了,就這麼簡單。以上是第六個。

 

我們看第七個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八部眾,阿脩羅王,長文,經文:「堅固行妙莊嚴阿脩羅王,得普集不可壞善根淨諸染著解脫門;」

這個不可壞善根,積集不可壞善根。善根要不可壞,就是對正法的體悟。比如說你做每一項的事業,假如跟正法相應的時候,就會在這個事業當中,得到殊勝的體悟。比如說在布施當中,跟布施的法門結合,就會有布施的體悟。不是說只是錢拿出去,東西出去而已。換句話說,你要跟法義的結合,才有在這件事情上得到法義的受用。所以要有法義來做世間的善業,這才有用的。沒有法義來結合,那做善業都只是流於世間的有漏之善。

所以那個不可壞的,就善根裡面,第一個講善根,第二個講不可壞。就是被大悲心、菩提心跟空性的智慧所攝持,這個善根才不可壞。這善根為什麼不可壞呢?這個善根都導向解脫跟成佛的善根,否則有很多的善根,都導向於什麼,導向於他的聰明才智,變成在追逐世間的名聞利養,或者是物質的享受,或者是物質的發展。像我們現在有很多的發明家,他著重於物質的發展。但他不了解,心靈裡面的一些煩惱要被對治,無明我執所執的我,以及能執的心,它是痛苦的根源,它是輪迴的所依,輪迴從這裡來。不知道這樣的,其實妄認世間還有樂可得,有苦可去,通通是在水中撈月亮,後必有悔。臨命終的時候,隨著業去投身於六道裡面的某一道,就很可惜了他這一生的努力,他這一生的聰明才智,就非常可惜了。

 

再來看第七個,就是羅睺阿脩羅王,他怎麼來複習「堅固行妙莊嚴阿脩羅王」呢?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八部眾,阿脩羅王,偈頌,經文:「世間所有眾福海,佛力能生普令淨,佛能開示解脫處,堅行莊嚴入此門。」

眾福海就是眾生也會修福報,也會修善業。你看世間的大慈善家,他做起善業,可能他的善行,可以得到很多人的響應,他的善行可能也遍及這個世間,像南丁格爾、史懷哲這些大慈善家,解決了很多苦難有情眾生的痛苦,以及他不足的地方,供養布施給予他們的需求。

但是更重要的是「佛力能生普令淨」,就是導向於清淨解脫的那一分,更要佛法的正知見。尤其有情在脫離苦難,引他發起悲心,引他發起利他的心態,引他發起修學正法的意樂。一方面幫助他,一方面讓他脫困的那一分,才能夠讓他普令淨,他的這個福報。有些人他修的福報太多太多了,他的財力,他的眷屬,他的正知的力量,讓他修的福報非常多,像福海一樣。尤其他的權力越大,他修的福越多越廣,但是正法的那一分,才會讓他的動機清淨,導向於究竟的解脫跟成佛。否則那個福會變成三世佛冤,第一世修廣大的福,第二世生天享樂,第三世墮落。所以造善反而是墮落的因,只不過那個墮落時間長一點而已。造惡很快地墮落,造善漸漸地墮落。

所以要有佛力,尤其是教法的力量、弘揚的力量、傳承的力量,才能導向於意樂清淨、作法清淨和回向清淨,所以叫做「佛能開示解脫處」,就是真正這些福要導向於解脫。

「堅行莊嚴入此門」,就是堅固行妙莊嚴王,能夠入佛的這一門,就是看懂佛這個門道,隨順著佛修這樣的善行,能夠讓眾生的福導向清淨的善行。所以為什麼孔子要周遊列國,要講學,就是希望這些擁有權力的人,不要造惡,那個惡很恐怖的。要修善,但是修善也必須跟正法相應的修善,否則容易夾雜著名聞利養,夾雜著自己的愛憎,會把這個福導向於不好的結果,都很可惜了他修福的那一分。

 

第八個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八部眾,阿脩羅王,長行,經文:「廣大因慧阿脩羅王,得大悲力無疑惑主解脫門;」

廣大因慧阿脩羅王,大悲力無疑惑主。大悲力,這個大悲要強而有力,要靠你的願力、要靠你的智慧力、要靠你的福德力、要靠你的善根力、要靠你的威神力,才能夠讓你的大悲持續下去。否則大悲處處生障礙,做的事業都做不成,要度化有情都度不了,要幫助有情拔出汙泥,拔出痛苦的時候拔不出,你會對這個大悲心,開始產生厭倦,產生後悔,產生無意義的感覺,認為我發這個大悲心根本沒有用。所以大悲心一定要無疑惑,一定要夾帶這些能耐,才能無疑惑主。

而且這個主,無疑惑主當中一定要有個主,什麼主呢?能力、智慧為主的大悲心。為什麼叫做悲智雙運,智慧的時候是以悲心為主,悲心的時候是以智慧為主。智慧的時候是以悲心為主,智慧為什麼以悲心為主?你這個智慧如果不以悲心為主,你怎麼會去利益有情。你的悲心要以智慧為主,否則,那個利益有情,叫做「慈悲生禍患,方便出下流」慈悲生禍患就是說,有時候你利益他反而害他。為什麼呢?因為他把你利益他的,拿去變成自己的享受,你給他權利他拿來造惡,你給他財富他拿來花天酒地。所以悲智雙運好處就在這裡,他不會讓悲心落空,沒有成效,沒有意義,他也不會讓智慧變成邪道。以上這個是廣大因慧。

 

那羅睺阿脩羅王,怎麼複習「廣大因慧阿脩羅王」的體悟呢?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八部眾,阿脩羅王,偈頌,經文:「佛大悲身無與等,周行無礙悉令見,猶如影像現世間,因慧能宣此功德。」

佛的大悲身沒有人跟他相等,什麼叫大悲身?就是不管他示現某一個身,他都是以大悲心為本質。就是說他,為什麼會示現這個身?不去利益有情,他就不去示現這個身。示現狗身、貓身、鬼身、人身、國王身、宰官身、居士身、婆羅門身,不管他示現什麼身,他的本質都是大悲。沒有為了幫助有情脫離痛苦,他這個身體,絕對不示現這樣的身體。不去示現這樣的生命,所以叫做佛大悲身無與等。無與等就是說,你沒辦法跟他相等,願力沒辦法跟他相等,能力沒辦法跟他相等,善巧方便沒辦法跟他相等,一期因緣的表現沒辦法跟他相等。

「周行無礙悉令見」,就是說他要怎麼示現,他怎麼周行無礙。就是怎麼運轉都不會有障礙,叫做「千江有水千江月」。他是不會有障礙,可是問題是,這也要眾生的心水澄清,天上的月亮才能示現下來。意思是說,佛也是觀待有情,他才能示現什麼。孔子要觀待明君的時候,孔子才能示現為賢相。孔子雖然有賢相的能力,賢能的宰相的能力,沒有國君對他的信任,孔子也沒辦法做這樣的示現,所以周遊列國就沒有成就,各國國君都不用,當然孔子就沒有辦法,以賢德的宰相輔助這個國君,來辦政治、辦教化。所以雖然他周行無礙,都能夠讓有情,看見他的德能,看見他的能力,看見他的悲心,看見他的能耐,看見他成就事功,可是這要觀待有情的善根福德。入行論也是這樣說的,佛雖然是無分別的,可以廣大的示現。但是也要觀待,有情的善根福德。

「猶如影像現世間」這個影像比喻很好,身體,有身體才有身體的影。身體的影是觀待身體而有。同樣,佛周行無礙也要觀待有情的善根福德,就跟我剛才舉孔子的道理是一樣的。孔子也是一樣,一身的本領,如果沒有辦法把人教成人才,孔子一生的本領也無從顯現。好比說孔子要講學,但是沒有厲害的弟子來聽課,聽完也不知道孔子講什麼。孔子就算講學、著書、立說。後面的人都不懂不學的時候,他那種能耐也無從彰顯,所以這些都是,有情眾生跟佛的觀待才有。以上是第八個。

 

第九個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八部眾,阿脩羅王,長行,經文:「現勝德阿脩羅王,得普令見佛承事供養修諸善根解脫門;」

現勝德阿脩羅王得普令見佛。我們普令見佛,當然有的人在定中見佛,有的在夢中見佛,有的到淨土見佛,有的是在隨時都可以見佛。像宗喀巴大師跟烏瑪巴大師,修學文殊相應法的時候,他就可以隨時請教文殊菩薩,有什麼問題就直接請教文殊菩薩。文殊菩薩都可以根據他的疑問來回答。這裡是說普令見佛的時候要承事供養,承事供養就是眼前徒弟要對老師承事供養,承事就是說要幫他,論語叫做「有事弟子服其勞」,就是要幫忙開車,幫忙做雜事,因為很簡單,他在教你的時候,他一定時間是被擠壓,他把這些學生教完以後,他要去洗衣服,他要去整理家務,他要去幹嘛幹嘛的時候,想想看他哪有時間再去備課。還有他會被雜事所困住的時候,他也沒辦法維持教學品質,還有弟子們不去做,這樣的承事的時候,也無足於發起對老師的恭敬,親近的那種意樂也無從生。所以這種承事供養是很重要的,像仲敦巴跟阿底峽尊者,建立的這種承事供養的,師徒關係。像顏回這些,跟孔子建立這種承事供養的關係。當然這供養包括身體的供養,包括財供養等等的,這種師徒關係。包括賈曹傑跟克主杰,跟宗喀巴大師建立這樣關係。包括章安灌頂尊者,跟智者大師建立這樣的關係等等。承事供養是很重要的,包括我們雪公老師,有像這些鄭老師這些的承事供養,讓雪廬老人,無後顧之憂的,可以處理很多佛教的事業,講學等等。所以這些承事供養的善友們,學生們在老師過世的時候,福報都非常大。那有的厲害的,像仲敦巴、克主杰、賈曹杰,都可以主持一方。這些都是,不但是能耐毅力可以被培養起來,連這個福報都可以從師長那裡傳承而得。

 

羅睺阿脩羅王怎麼去複習「勝德阿脩羅王」的體悟呢?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八部眾,阿脩羅王,偈頌,經文:「希有無等大神通,處處現身充法界,各在菩提樹下坐,此義勝德能宣說。」

佛的希有無等,希有就是說非常難遭遇的。為什麼?因為他要說大法的時候,才會示現大神通。所以說大法這種機緣,本來就是難遭遇。那有些的大神通,是對有情眾生加被以後,有情眾生那個證量可以提升的,本來有些尤其要到比量,要進入現量的體悟的時候,得到佛力加被的那一分,忽然心血來潮,忽然福至心靈,都是非常稀有難得的。像禪宗裡面,比如說被老師棒喝一下,喝一聲。像「德山棒,臨濟喝」。弟子們忽然開悟的時候,對老師頂禮再三,感激恩同再造,慧命由老師顯。所給的那種神力,那種神奇的力量,尤其是神奇的力量,幫助證量的提升,這種是最為神奇。

「處處現身充法界」,當然一樣的,要觀待弟子們,有情們的善根福德,佛才有辦法各處的示現。尤其這種示現,最殊勝的示現是什麼呢?叫做「各在菩提樹下坐」,佛所有的示現,最殊勝的示現,就是在菩提樹下靜坐成佛,從凡夫在菩提樹下,一座之間,在初夜分的時候,資糧道;在中夜分的時候,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在後夜分的時候,夜睹明星,靜坐成佛。這最為奇特的神變,怎麼一個凡夫,在一座之間成佛。成佛不是要三大阿僧祇劫嗎?怎麼一座之間可以成佛,一座之間脫困外道,一座之間由凡轉聖,一座之間破煩惱障、破所知障。太神奇了,所以所有的神力當中,在菩提樹下坐,一座之間的變化,最為神奇。而且一座之間成佛以後,各方擁護,像這個菩提樹下的,世主妙嚴法會,這麼多這麼多的擁護,這個簡直歎為觀止,太讓人不可思議。一期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的法會,次第的開展,太神奇了。有情本來糊里糊塗的,忽然一個一個開竅,就像那些植物,忽然大雨下來的時候,本來都奄奄一息的,忽然通通草木茂盛的成長。忽然天地之間,變成那種溫潤祥和,忽然春意盎然,一切的變化稀有難得,恭敬、讚歎。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八部眾,阿脩羅王,長行,經文:「善音阿脩羅王,得普入一切趣決定平等行解脫門。」

普入一切趣,就是三界就是一切趣,或者是六道一切趣,或者是二十五有,二十五種的變化,二十五種生命的現象歸類,乃至於每一個有當中,裡面還有很多的細膩,像人間還有什麼智人、尼安德人等各種的演化人,還有這些各種膚色的人,各種生活習慣的人,各種被思維模式所困住的人,你都能夠入進去,活得好好的,這談何容易。

而且是決定平等行,決定平等行就是平等,不會害怕某一道,喜歡某一道。不會,平等行就是任運可以入,而且任運的在裡面,能夠降伏煩惱的平等行,能夠在任運的在裡面,證悟空性的平等行。對佛來講,都不必上師,都不必傳承的攝受,直接以俱生慧的方式,直接成佛,叫做無依道人。不必依靠三寶,不必依靠傳承,不必依靠上師,有能力在一切趣當中,直接示現成佛,這種能耐歎為觀止。

 

羅睺阿脩羅王怎麼複習「善音阿脩羅王」呢?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八部眾,阿脩羅王,偈頌,經文:「如來往修三世行,諸趣輪迴靡不經,脫眾生苦無有餘,此妙音王所稱讚。」

「如來往修三世行」,就是過去、現在、未來,像釋迦牟尼佛是過去成佛,現在成佛,未來成佛。文殊菩薩也是過去成佛,現在成佛,未來成佛。換句話說,不管他在某一世成佛,他怎麼修學成佛的,他都可以很快地,示現成佛。累積善根,迅速成佛。而且「諸趣輪迴靡不經」,就是什麼樣的歷練他都走過,你想像不到的歷練,他都歷練過,你想像不到的苦行,他都經過。比如說在尼連禪河邊的修行,日食一麻一麥,一個芝麻,一顆麥子,每天這樣吃,只吃一顆,可以吃六年,你看這種能耐,什麼樣的苦都可以經過,什麼樣你想像不到的!比如說有修密法的瑜伽行者,可以在河邊吃死魚,吃了六年沒事,廣欽老和尚喝水、吃水果,不拉肚子。

什麼樣的苦他都經過,這些的歷練讓他心力非常的強盛,降伏煩惱的力量非常的強,利益有情事業的承擔,立刻擔起來,對他都不成問題。受用快樂、受用痛苦對他都不成問題,內心的強大的那一分,說真正的安樂。

所以這種人才「脫眾生苦無有餘」,就是他可以讓眾生,一點微塵苦都不用受,乃至於成佛的安樂都可以得。換句話說,陀羅尼可以多到這種程度,可以幫助有情眾生,從一個苦難,就像釋迦牟尼佛,幫助尼提挑大便的人,能夠轉化轉化轉化,變證果的聖人,接受人天的供養。或者是說,釋迦牟尼佛座下,也有的是很可憐的,不只是尼提這樣的,有很多可憐的那些旃陀羅,或者是這些吠舍的,這些苦難的有情,想要在修行脫困的時候。佛都很容易地,在他們對佛的信心當中,把他的命運不斷地改變,不斷地改變,甚至從昨天是挑糞的,是吃人家的餿水的,命運一轉變的時候,拿著缽跟佛進王宮,接受天廚妙供,接受香湯沐浴。所以那種脫苦是無有餘的,那個命運的改變,奇妙到你難以想像。

以上就是這十個阿脩羅王,他來稱揚讚德,他怎麼看到佛的特色,他怎麼跟佛隨學,都報告完了。所以以上就把有情世間主,他怎麼稱揚讚德的,全部都說完了。

那我們做一個殊勝的回向,來圓滿我們的有情世間主,未來再開演的就是器世間主,怎麼管山河大地的,怎麼管白天晚上的,怎麼管河流江水的,大海的這些神明。他怎麼對佛稱揚讚德,我們下面再說。我們來做一個回向,這些神明看起來是千奇百怪,帶領的這些神各有想法,這都不簡單的陀羅尼。但是他們很核心的地方,都是以慈悲智慧為本質,所展現的威神力,都是對三寶,對正法的擁護,眼前特別擁護釋迦牟尼佛,成佛的一期因緣。不但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稱揚讚德的對象,他們也是我們稱揚讚德的對象。

把這功德,回向往生,回向佛果的圓成,回向天災人禍的止息,回向善根福德的增長,大家生入聖賢之域,沒歸極樂之邦。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眾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密,謝謝大家。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