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善知識,為了遍滿虛空的有情眾生,我們必須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為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興辦《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的講座。唯願三寶加被,傳承攝受,讓我們對所學的正法,能夠做廣大的聽聞,學習,思辨。乃至於坐上修,歷緣對境修,將華嚴的法義納受於心,並且成為正法的推廣者。止息天災人禍,止息戰亂,能夠讓人心向善,國泰民安,法輪常轉。在開始之前,先恭誦本師名號三聲,暨開經偈,作為研學殊勝緣起。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上來我們《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總共有十個科判,我們到第七科。就是稱揚讚德,就是這些器世間主,有情世間主,正覺世間主。這些出來都是過去釋迦牟尼佛,因地當中一起共學的眷屬,朋友,護法,乃至於各類的面相,來護持釋迦牟尼佛。等到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他們都在菩提樹下,來勸請佛,不要捨離五濁惡世的眾生。佛能夠好好的延續他的大願,才以這一期的生命,好好的說法利益有情。所以出來稱揚讚歎,釋迦牟尼佛,過去利益眾生的功德,是他們最殊勝隨喜的對象。眼前是器世間主,出來稱揚讚德,器世間主當中的主河神。
主河神當中,有十個主河神出來,代表所有的主河神,掌管河的。河神就像莊子裡面講的河伯一樣,莊子的河伯很有趣,就是在秋天大水漫灌的時候,像黃河這樣漫延兩岸看不到邊。河伯就很高興,你看我掌管的河流有多寬,可是到東海看到大海的時候,覺得相形見絀,不過那是一個比喻。其實有的河神是菩薩,他來示現掌管河神。
這個河神裡面有第七個河神,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神眾,主河神,長文,經文:「普生歡喜主河神,得修行具足施令一切眾生永離慳著解脫門;」
他的修行能夠具足什麼呢?他的布施「令一切眾生永離慳著」,你的布施會讓他永遠離開慳貪執著,這談何容易呢?你的布施反而讓他更增加慳貪執著!更貪念他的受用!要怎麼樣讓有情遠離呢?尤其是幫助學道的人,你的幫助是讓他增長善根的那一分,比如說以前過去在雪公的論語班,那時候有提供我們獎學金,讓我們有一些收入,可以來彌補我們交通的車費。或者說,我們學會也提供想要學習正法的年輕人,因為他們在學生的時代沒有收入,獎勵他們,所以提供一些獎學金,這種提供反而是資助善根;或者像佛學院當中會提供一些僧人的學習,比如說施主去齋僧,齋僧當中請他們吃好的,或者是提供一些道糧,提供一些金錢等等,這些都是能夠讓修行人有道糧。飲食、衣服、醫藥、臥具等等,有時候手頭上要有錢,才能夠買這些東西,所以你不要小看我們提供這樣的道糧,其實都是我們提供者的富貴之因,布施是得富貴的,布施得富貴是怎麼個得法?富貴的形象是什麼?乃至於這個富貴之相,會產生什麼作用,產生發揮什麼樣正法的作用?這種甚深緣起,其實是只有佛才知道,我們要以聖言為量才能夠通達。
因為這種甚深的緣起都是不可現見的,比如說百劫成熟,千劫成熟,若干世以後才成熟,我們哪有那種善根來通達,阿羅漢都不會知道!這種業太微細,阿羅漢都不會知道,那到底是誰來通達呢?就是佛的量。佛是聖人,聖人所言的就是量,我們以聖人所言的為量來通達,這個是最厲害的善根。我們為什麼對佛語,有這種願以他為量呢?就是佛說的這些量,說現世就是世間的現量,就是說佛也不違背這世間,比如說世間榮華富貴,或者是這些貧賤,佛也不違背世間說榮華富貴或貧賤。快樂的地方,佛也不違背世間說快樂;痛苦的地方,佛也不違背世間說痛苦。
其次是隱密的事,隱密的事就比如,為什麼快樂是以痛苦為本質?輪迴是以痛苦為本質的輪迴?生天為什麼反而是墮三途的增上?這些推理就是隱密的事,或者是無常、空性,這都是隱密的事,用佛所說的來推理,來得到量。尤其得到無常的量,得到空性的量,得到輪迴是苦的,而且由那個量通達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你不要小看三世的推理,這種推理法多重要!你如果沒有這種推理法,佛告訴你有前生,你其實是半信半疑,你嘴巴講相信,其實內心是疑惑的。講有來生,其實你嘴巴相信,你內心也是懷疑的,所以這時候難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難免在現世當中,在不學正法得到安樂、富貴,學正法反而沒得到的時候,對這樣的狀態心生羨慕,而且心生對學正法的悔恨。
所以我們在發菩提心的馬車軌學習當中,推理有前生,有來生,這種用因明的推理法,太重要!在推理當中,不是只有嘴巴相信,你真的會恍然如我有前生和來生,而這個前生跟來生的相續當中,成立斷惡修善,離苦得樂的這種推理,可是到底善要怎麼結樂?這個惡要怎麼結苦?這件事情它的形象是什麼?它會產生什麼作用,它在那一生結,它能不能成為修行的順緣,還是修行的障礙的,這一分卻難可了知。它必須要以佛語為量來通達,那是極隱密的緣起。可是當我通達無常跟空性的時候,我能夠降伏這個煩惱,能夠止息這個輪迴,能夠將過去煩惱業堵住,而不成為未來墮落三途的因,或者是輪迴的因,這時候對佛語產生極大的信心,願意從他講的甚深緣起,在業的甚深緣起中對世間做觀察,這個時候叫做得之不喜,失之不悲,得之不喜的意思是說,不會去在意世間的安樂,可是會把它拿來作為修行的道糧,並且提供他人作為修行的道糧,為什麼?因為它有利於來生,有利於我修學解脫道,有利於我成為成佛的資糧。這時候你在世間,你的看法都會跟人家不一樣了,你具有這個千古的見地,立住千古的品格。而且這個學問,叫做超方的學問,超越各方格局的學問。寫出來的文章,那真的是有眼界的文章,這叫做蓋世的文章。
所以「永離慳著解脫門」談何容易!透過那種布施,尤其是法布施的那一分,讓有情善根增長,了解其實施才是真正的得,這時候它不會以擁有而成為慳貪的因,這是非常厲害的。所以為什麼有些富貴的人樂善好施,就是他過去施的等流的習氣相續到現在,可是有些的富貴會非常慳貪,就是他可能在樂善好施的心,被邪見或者是被瞋恨心所摧壞,特別被邪見所摧壞,他的富貴不能產生樂善好施的心態,殊為可惜。他的富貴就把他的善業全部消耗掉,很多世間的富貴人物,都是這樣的消耗他的福報,非常可惜,所以他的富貴,反而是他墮落的因,這種富貴反而是可怕的障礙,是糖衣包著毒藥的陷阱,很恐怖的。
怎麼複習「普生歡喜主河神」呢?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神眾,主河神,偈頌,經文:「施門廣大無窮盡,一切眾生咸利益,能令見者無慳著,此普喜神之所悟。」
「施門廣大無窮盡」,真的!布施這一門太多了!各個面向廣大無窮盡,是什麼樣的施呢?比如說財施、法施、無畏施,這我們大家都知道,可是財施當中,還包括有情、無情,法施裡面包括世俗諦與勝義諦,以及世間各種陀羅尼,無畏施還包括降魔,或者是辦政治當中,以無畏的形象來保護人民,免於顛沛流離的施。那種無畏施,或者是一位堅忍不拔的明君聖主,創造有情一世的安樂,引入他們來學習聖賢之道,這種的廣大無窮盡,說不完的!所以過去中國的祖師,都要我們不能小看孔門,孔子就是以另外一種的法施,來去利益有情。
「一切眾生咸利益」,眾生都得到利益。「能令見者無慳著」,無慳著,舉例來說,這些孔門的弟子,跟著孔子來學習的時候,無慳著。願意跟著孔子周遊列國,不會愛戀他的家人組成小家庭,以幸福美滿的小局面來過一生。他們願意為了大道的堅持,在顛沛流離當中,來體會大道,來發揮他的理想,來堅固他的志願。甚至遇到陳蔡之厄,遇到匡人的圍難,遇到宋國司馬桓魋的追殺,對道都無悔的。所以那個無慳著,包括子貢的樂善好施,孔子對於這些學生們的,這種愛護的培養。一個上師他具足這四個特色的時候,那是恩德最重的上師。比如說,說正法的上師以身作則,帶領共學的上師,還有提供財物的上師,這四個合起來,那個恩德無比的,所以難怪孔子過世的時候,弟子們守喪三年,那種恩德,不是世間的恩德可以比的。
「能令見者無慳著」,像子貢不會慳著於自己的財物,還有顏回對世間的安樂,更是不慳著,子路也是一樣。所以創造了孔門的氣象,風骨延續了兩千多年,成為讀書人的骨氣。中華文化如果沒有孔門來示現,中華文化一點都不可貴,由孔門來表現的時候,中華文化的道統,彌足珍貴。好,以上是第七個。
第八個叫做廣德勝幢主河神。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神眾,主河神,長文,經文:「廣德勝幢主河神,得作一切歡喜福田解脫門;」
「得作一切歡喜福田」得作一切歡喜,就是說造作福田,造作福田是怎麼造作呢?就是一切歡喜,什麼叫做一切歡喜,你成為有情的福田,讓有情生起歡喜。比如我們過去親近廣欽老和尚的時候,廣欽老和尚就是一個福田,讓大家看到他,非常地歡喜,願意對他頂禮、膜拜、祈求、供養,他顯示為福田,造作有情的歡喜。像講學的法師,像這些很有風采的法師,有情願意把他當成福田,來聆聽,來共造善業等等,來護持他的團隊;像過去漢藏的大師,他們建設寺廟,講學利益有情的時候,他就成為有情的福田,造作了有情的一切歡喜。有情只要想到這樣的典範,這樣的和合,而且向他們祈求能夠脫離自己的苦難,向他們學習了能夠破除自己的愚癡,這些就是創造有情的歡喜,他們是殊勝的福田,創造有情的一切歡喜。所以難怪子貢讚歎孔子,叫做「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這樣的人生的時候是非常光榮,死的時候大家非常的哀傷,像這樣的人,一般人怎麼比得上呢?好,以上是廣德勝幢主河神。
那我們來看「普發迅流主河神」怎麼複習「廣德勝幢主河神」呢?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神眾,主河神,偈頌,經文:「佛昔修行實方便,成就無邊功德海,能令見者靡不欣,此勝幢神心悟悅。」
「佛昔修行實方便」,實方便有兩種講法,一種是真實,真實就是證悟空性,方便就是出定以後的世俗方便;第二種實方便,就是這種方便法是真的能夠帶給利益的方便法。
人家說真實的因果,並不是說因果有真實性,是說因果是真正的如是因,如是果,一點都不虛假。可是因果也不妨礙它是非實有,什麼叫做非實有呢?就是因果沒有體性,所以因果沒有體性,就是對著果說因,對著因說果,二者沒有體性,你怎麼知道要這樣說呢?比如我在造善業的時候,樂果還沒出來,我怎麼可以說樂因呢?樂果都還沒出來,你要觀待於誰?所以可見樂果沒有體性,如果樂果有體性,眼前還沒出來,請問你怎麼說觀待樂果,說善因呢?你怎麼說你在享受快樂的時候,你的善業已經沒有了?你說果觀待因,沒有因,怎麼說果觀待因呢?可見因滅的時候,不是有體性的滅,果還沒生的時候,不是有體性的沒生;如果有體性的沒生,就是永遠不會生,體性滅就是永遠滅,因已經有體性,滅的時候怎麼還會生果?果是有體性的不生,那果就不會生,果不會生,樂果不會生,你怎麼可以說這個善業是樂因呢?可見因果非實有,因果非實有不是否定因果,是否定因果的體性。所以為什麼說中觀,最能夠把緣起說得清楚。「佛昔修行實方便」實方便就是這個方便,是真的能夠利益有情的方便,但是非實有,因果是真實的,但是非實有,這兩個都不衝突。
「成就無邊功德海」,各種方便成就無邊的功德海,就是利益有情的方便,讓他成就功德。功德沒有體性,功德就是依仗利益有情的方便生自己的功德,所以菩薩並不會因為利益有情什麼都沒有,我們為什麼會不想利益有情呢?因為利益有情我什麼都沒有了!誰告訴你利益有情什麼都沒有?利益有情的功德,就像無邊的功德海,所以站在太平洋旁邊的時候,看到這種波濤起伏的大海,要觀想,這就是我在行菩薩道,會顯現的功德海,可以多到這麼多。
「能令見者靡不欣」,這種功德海累積得非常多的時候,大家看到都非常高興,比如說你會顯現相好,讓他看到你很有安定的感覺,你的舉手投足會穩定他的煩惱情緒,你有很多的資源能夠幫助他脫困,所以當然看到你非常的高興,你又有教法引導他進入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和無學道的修學,你當然是他人生最大的貴人,而且這種貴人,他生生世世不會離開你,成為你的弟子、成為你的眷屬、成為你的功德主、成為你的護法,乃至於你成佛的時候,他成為當機眾、影響眾、常隨眾,來弘揚你的正法,傳承你的正法。
所以你不要小看「能令見者靡不欣」,見的人沒有不快樂的!他在你身上種下最殊勝善因的那一種快樂,比如說我們去助念的時候,快要過世的人看到我們過去幫忙,他的心裡面安定了,在我們助念十二個鐘頭或者二十四個鐘頭以後,陀羅尼經被掀開,滿臉慈祥的笑容,你就跟他結上最殊勝的善緣;這也跟結仇的道理一樣,結仇是他生生世世放不過你,結恩的時候他也世世生生不會離開你,像阿難擁護釋迦牟尼佛,就長成這個樣子,好,以上是廣德勝幢主河神。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神眾,主河神,長文,經文:「光照普世主河神,得能令一切眾生雜染者清淨瞋毒者歡喜解脫門;」
「光照普世主河神」他能夠「令一切眾生」,這個眾生是什麼眾生?雜染者就是煩惱很多,心思混亂,或者是對名聞利養放不下,或者是對卑劣的法,下劣的法很喜歡,就像我們聽到正法的時候悶悶不樂,聽到那些亂七八糟、邪門的那些誨淫誨盜卻很喜歡,越是很有推理的,乃至於需要用腦筋建立思維模式的,都看不了。所以一切眾生雜染者,就是這種雜染,動機不單純,做法裡面都懷藏著你看不到的心思。
「清淨瞋毒者」,瞋毒就是煩惱脾氣很大,你看蛇就是瞋毒者,瞋會毒別人也會毒自己,蛇大概半年都在睡覺,因為那個毒也會毒害自己,傷人三分,自己傷七分,你看那個煩惱脾氣很大的人,不但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自己常常搞得自己火氣很大,吃不下飯,肝有毛病,乃至於這個擾人的情緒讓你看不下書,讓你聽不下正法,讓你對這些世間人有偏見。你看那個對人懷有惡意的人,對人都很有偏見,這種情緒可以讓這些雜染者,或者是瞋毒者能夠清淨、歡喜。得到歡喜這不容易的,所以往往我們一般人學佛,人家說某人學佛,有沒有在改變,大部分人都說有在改變,有什麼改變?脾氣變好!可見世間人很在意脾氣變好,往往學佛有沒有在改善,世間人先看你脾氣有沒有變好,脾氣變好的,世間人就認為你學這個佛法是有用的,脾氣變壞,個性浮躁,或者是聽不下去別人的諫言,或者是容易跟別人起衝突,或者是別人有什麼東西,得罪我的時候,我懷恨不捨,或者是說話很有諷刺感,刺傷對方的那個瞋毒,你看一般世間人,看你學佛有沒有在進步,世間人都會這樣看,你有沒有變得個性溫和,說話不要傷人,煩惱脾氣不會太大,或者是願意聽別人述說等等。
以前趙國的將軍趙奢,趙奢將軍跟他的兒子趙括,人家說趙括為什麼在長平一戰,被殲滅四十萬?因為他是一個不耐煩的人,他跟他爸爸最大的差別,趙括將軍雖然熟讀兵法,講得頭頭是道,甚至把他爸爸辯得啞口無言,他爸爸都知道這樣是不能成為將軍的。所以趙奢將軍過世以後,趙國國君要任命趙括為將軍,趙括將軍的媽媽說不可以!可是問題趙國的國君偏偏要任命趙括為將軍,他媽媽就說,那我們來寫一個保證,將來他大敗的時候,你不能殺我全家,果然趙括將軍長平被坑殺四十萬以後,皇帝怒了要抄他們家族,趙括將軍的媽媽把那張契約書拿出來,國君殺不了!為什麼呢?就是趙奢將軍願意聽士卒對他的建議,你不要小看那個瞋毒,瞋毒很可怕,火起來的時候,什麼樣好的意見都不聽,其實有時候會錯失很多的良機,在利害關係當中,要修養自己的脾氣,要練磨自己的煩惱情緒,要讓自己變成個性的溫和。孔子叫做,溫良恭儉讓以得之,這不容易的。好,光這個就可以說很多的。
「普發迅流主河神」怎麼復習「光照普世主河神」在課本的偈頌。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神眾,主河神,偈頌,經文:「眾生有垢咸淨治,一切怨害等生慈,故得光照滿虛空,普世河神見歡喜。」
「眾生有垢咸淨治」,他的煩惱垢,他的種種心思,容易去損人利己,容易去保護自己,容易在罪跟過當中,不會反省自己,總是擴大自己的功德,掩蓋自己的過失,這種有垢都咸淨治。這個垢,包括說他的心思裡面只想到自己,他的心思傷害別人也不會反省,他的罪也覺得沒有什麼,他的過也刻意地遮掩,他的功德刻意地去膨脹,這些垢染在凡夫裡面都很容易生起,越有知識背景的人,越保護自己,越保護得好好的。所以那個有垢咸淨治,一定要有傳承的教法,讓他學習很多知識,指向他的內心,針對他的垢染,就像博多瓦講學的風采一樣。
所以仲敦巴下面有三個派,博多瓦的教典派那是重振噶當派仲敦巴的熱振寺,仲敦巴是噶當派的創始人,仲敦巴在過世的時候,他的熱振寺有五十幾位,當博多瓦成為熱振寺住持的時候,他可以把住眾增加到上千人,意思就是講學非常有風采,很多人親近他。《修心七義論》就是博多瓦往下傳,傳給朗日塘巴,夏拉瓦,夏拉瓦傳給伽喀瓦,很有名的《修心七義論》就是博多瓦的傳承。
這個有垢咸淨治,就是在傳承當中,他知道所學的正法,在解讀佛語的時候,當下都成為修心的要點。把佛語能夠納入成為下士道的修行、中士道的修行、上士道的修行。所以佛語每一句話都很有價值,針對垢染來對治,針對功德來啟發,針對善根來增長。
「一切怨害等生慈」,一切怨害等都能夠生慈,意思是當你做這種修心的教授,修心的口訣。你會的時候,你懂得去用佛語當中,去解讀菩提心的修學法,引發菩提心的時候,其實看到怨害的眾生,反而會回瞋向喜。像了凡先生,後來在不斷地反省檢討的時候,他說往往遇到逆境的時候,過去是瞋。現在是反而喜,喜的是什麼呢?有這樣的考驗,讓我通過這個考驗,讓我加大心量,讓我增加忍辱度,內心裡面產生法喜的感覺。而且這個對他是產生悲憫的慈,是願意去利益他,他的煩惱業,他的人很可憐,他的煩惱業很可惡,所以要幫助他把煩惱業拔除,而不是要想要傷害對方。我們一般說「冤有頭,債有主」,有情眾生的可惡,是他煩惱業的可惡,這個有情眾生很可憐,他的煩惱業會讓他過得不快樂,會讓他過得不幸福,會讓他生活上充滿了怨恨,會讓他容易墮落三途。對這樣的有情眾生,即使他傷害你,你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去回報,內心裡面都充滿了悲憫慈愛。
為什麼呢?因為他人很可憐,他的煩惱業很可惡,所以你冤有頭,債有主,就算你要報復,也要報復他的煩惱業,把他的煩惱業拿掉。這個時候,這叫做「一切怨害等生慈」,真正的慈就是悲憫對方,拔掉他的煩惱業。
「故得光照滿虛空」,光照滿虛空,也就是你的智慧光越來越廣,越來越廣。還有跟你一起造共業,擁護你的有情,願意來協助你,得道多助的有情,大家共聚,這時候光就更增加,好比《華嚴經》的清涼國師,他形容就說這個房間一個燈亮,你增加十個燈。比如說無盡燈也是一樣,度化了十個有情,這個房間有十個燈,這個燈不但不會障礙,反而互相增加光彩,叫做「故得光照滿虛空,普世河神見歡喜」。
好,以上就是「普生歡喜主河神,廣德勝幢主河神,光照普世主河神」來稱揚讚歎佛德。這個佛德能夠成為,有情殊勝的福田,能夠幫助有情脫離雜染,能夠讓眾生在布施有情,利益有情當中,反而讓有情遠離慳貪執著。好,這就是佛德各面向的顯示,來讚歎佛德。
我們把這些對正法體悟的功德,回向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大家同成佛道,眼前遠離天災人禍,遠離這些世俗的障難,人心向善,國泰民安,戰爭止息。乃至於這些瘟疫止息,這些種種病苦都能止息,大家都能在此世界裡面,修學正法,生入聖賢之域,沒歸極樂之邦。稽首西方安養國,接引眾生大導師,弟子眾等發願願往生,惟願慈悲哀攝受。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