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四十集-稱揚讚德之初禪天自在天
講前小言
為了遍滿虛空的有情眾生,我們必須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為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來這裡一起共學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品。惟願三寶加被,傳承攝受,讓我們對本品有殊勝的了解,成為自行化他的增上緣,眼前止息天災人禍的障難,特別瘟疫的橫行,未來能讓我們往生淨土,圓成佛果。
在開始之前先恭誦本師名號三聲及開經偈,作為研學殊勝緣起。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世主妙嚴品到第七段就是稱揚讚德,這些有情世間主、器世間主、正覺世間主,通通出來稱揚讚歎佛的功德。眼前是在有情世間主,有情世間主是從色界到欲界的天王,色界的天王從四禪天、三禪天、二禪天到初禪天,目前是在初禪天,今天可以把初禪天的天王稱讚佛德的部分圓滿,課本是在二十八頁,是在第八個天王。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色天,初禪天,長行,經文:「變化音梵王,得住一切法清淨相寂滅行境界解脫門;」
第八個天王叫做「變化音梵王」。這個初禪天,大梵天是天王,梵輔天是臣子,梵眾天是人民。變化音梵王他得什麼境界?叫做「得住一切法清淨相寂滅行境界解脫門」,他得的是「住一切法清凈相」,一切法的清淨相就是自性空的行相。清淨就是什麼都沒有,空靈靈的。你一定要對法去作體性空的觀察,比如說離一異的觀察,支跟有支的觀察,緣起的觀察,你那個空靈靈的感覺才會出來,然後從比量不斷地串習這個比量,才能進入能所雙亡,一切法的清凈相才能在你的定中顯現。
那寂滅行呢?寂滅行就是你這個行,雖行而無能行所行,能行的是你的心識,所行的是這個法。這個行包括你的思維,你能思的是理,所思的是該法,寂滅就是這些能所雙亡,這個法成為所思,你成為能思,而思當中要不斷地辯證,不斷地在辯證當中,那個實有性才在你的辯證當中經不起你的辯證,這個實用性好像什麼不見,實有性的不見,並不是說有一個花瓶你把它用鐵鎚打破,不是!實有性的不見是說,在天黑的時候你看到一盤的繩子,你以為是蛇,然後你打開燈一看哪有蛇!這叫做不見。我們很多人的不見是,我不敢看叫做不見,或者是我把他打敗了,打破了叫不見,不是!不見是說原來實有性、真實性、自性、勝義性、不觀待性是被你想出來的。
在繩子上被你想出蛇,生出有蛇的感覺,這個時候你不能說沒有蛇。在中觀宗裡面說你不能說沒有蛇,比如說你的房間裡面你說沒有蛇,我沒看到我不相信,我睡覺不安,這時侯有人安慰我說,安慰我說沒有蛇,我覺得恐怖睡不著。除非你把燈打開,每一個房間巡一遍,或者是你在暗處看到隱約有蛇,打開燈一看是繩子,這樣你才能夠消除蛇覺,恐怖的感覺是這樣消除的。
所以寂滅行是這樣不斷地去尋覓、推揀、分析、觀察、抉擇,這個時候境界的空性顯現。在世俗你看的境界是空如幻、緣起如幻,你才有那個做夢的感覺,或者人生如戲的感覺,水月的感覺,空花的感覺,或者是看遠方太陽曬在沙灘上一灘水的感覺,你這時侯才感覺到世間相都像長成這樣,再來讀金剛經裡面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才會有那個覺受。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色天,初禪天,偈頌,經文:「佛身如空不可盡,無相無礙徧十方,所有應現皆如化,變化音王悟斯道。」
那我們來看第八「變化音梵王」他的體悟,「尸棄大梵王」用四句來說叫做「佛身如空不可盡」,佛身,法身是究竟的空性,在空性當中您沒辦法窮盡,就好像說天空的飛鳥要飛出虛空,永遠飛不出。所以佛身如空不可盡,這是描述他所證的法身是無可窮盡。
「無相無礙徧十方」,無相無礙徧十方也可以說是法身徧十方,因為空靈靈;也可以說無相無礙,雖然法身無相,可是要生起他受用的報身跟應化身其實是沒有障礙的,可以徧十方。一切有情成為能需求,佛的願力、佛的智慧、佛的威神力,可以顯現為所需求的行相,所需求的是什麼行相呢?比如說息苦身、隨類身、大勢身、增上身,最後身看哪一個都可以,都是有情需求的行相,觀世音菩薩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所以徧十方就這樣徧的,十方成為所徧,菩薩成為能徧。
「所有應現皆如化」,如化就是幻化,什麼叫幻化?就是魔術師的神變。幻化就世間的條件具足以後就顯現,通通不是,別的總就被顯現出來,總相顯現的時候,在每一個別相都看不到總相,別相組合顯現的總相,像幻化一樣,為什麼像幻化一樣?因為每一個別相都沒有總,每一個別相都沒有總的時候,顯現出來的相是不是幻化的?條件具足生起的現象,這個現象不是在每一個條件上找到。沒有!就好像說爸爸媽媽結婚生小孩,孩子沒有在媽媽那裡,也沒有在爸爸那裡!孩子在他自己那裡嗎?沒有!但是顯現出來的孩子呢?是觀待三者的別,才有孩子的總。可是這個總是在哪一個別上有呢?哪一個別上都沒有,換句話說,他是被別所幻化的,而別也是觀待總才能成為別,他是總的支分,所以這個別體性也了不可得。爸爸也是生出小孩才叫爸爸,媽媽也是生出小孩才叫媽媽,他也不是自體成立的媽媽,是有那個總相他才成為那個總的別。「所以所有應現皆如化」變化出來的,幻化出來的,魔術師幻變的。
「變化音王悟斯道」,所以要知道連佛的顯現都是這樣,既然佛的顯現都是這樣,你只要有條件,他就顯現。好奇妙!當你信願行具足的時候,佛在別人這邊顯現不了,就在你自己顯現出來,蠻奇妙的。我們去助念的時候這個老菩薩,他信願行具足的時候,淨土跟阿彌陀佛就成為所顯現,他成為能顯現。但是在世間呢!世間人馬照跑,舞照跳,沒有這個顯現。你看這個顯現是不是像魔術師一樣變幻出來的?而且像夢一樣,什麼叫夢?這個夢境歸他所有,你做不到這種夢。
人世間好奇妙,你只要知道幻化的道理,只要你有具足好命運的條件,好的命運就在你身上發生,在別人身上發生不了的,好奇妙喔!
我們有一些蓮友到印度去玩,一些人在遊覽車裡面,又發點心,又發糖果,又發汽水,又發冰水,在裡面唱歌,但是車子外面通通是窮人。一窗之隔,一個車子之隔,內外兩個世界像幻化一樣的出來,這個顯現是快樂、富貴的,那裡顯現是窮困的、乞討的、哀號的。條件不同的時候顯現都不同,而是你的顯現你受用得到,他人受用不到,好奇妙!他的顯現你受用不了,除非你們兩個有共業去顯現,你們兩個才共同受用。就像一家人是共業,這個家的福報顯現出來大家共同受用,跟你只有一牆之隔的隔壁竟然受用不到,好奇妙!然後到你們家按門鈴的外送人員也受用不了,好奇妙!明明已經到你們家按門鈴,已經走到你們家了,他就是受用不了你們家的福報。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色天,初禪天,長行,經文:「光耀眼梵王,得於一切有無所著、無邊際、無依止、常勤出現解脫門;」
再來看第九個「光明耀眼梵王初禪的天王」叫做「得於一切有無所著,無邊際,無依止,常勤出現解脫門。」
「無所著」就是沒有真實性可著,你著那個富貴是沒有真實性的富貴,那是過去布施業影現出來的,不是你可以追求的,他既然是被影現出來,好像太陽曬在沙灘上影現出來,他沒有真實的實質,他只能被你暫時的受用,像做夢一樣,他屬於你這一段的夢境而已。
「無邊際呢」什麼叫沒有邊際?就是體性空所以沒有邊際,尋覓他的真實性,什麼都沒看到。除了他顯現是幻化的、顯現影現的,像夢一樣的顯現真實性什麼都沒有?
再來「無依止」,沒有真實性可依止,不要說無常,真實性都沒有了要依止什麼呢?
但是卻常勤出現而得到這個解脫門。「常勤出現」,反而因為沒有體性,所以常常藉著各種條件出現,像諸佛都很喜歡藉著各種條件,比如說你這個時候是苦難的,,他就以苦難的方式出現,他沒有辦法以佛的出現,這時候他就以苦難的方式出現。生起的願力跟你的業力相合,以苦難的方式出現,以眷屬的方式出現,以朋友的方式出現,或是以敵人的方式出現,或是以奴僕的方式出現,或是以父母的方式出現,這些都是藉著幻化。所以只要體性空,可以藉著幻化成為跟你有共業的人,跟你可以合作的人。像我們一般說布施、愛語、力行、同事,可以成為同事攝的,可以成為攝受你的,可以成為各種方式去利益你的。所以從這裡看到佛菩薩的幻變,每一個艱難當中我們一般看到真實性,他正好看到幻變。
比如我們看到雪公老師來台灣弘揚正法,護持正法,我們看到他是他的艱難,但是厲害的人,正好看到他的幻變。你一定要有那個知識背景,你才看懂在幹嘛!沒有那個知識背景就身陷其中,暈頭轉向的轉在其中。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色天,初禪天,偈頌,經文:「如來身相無有邊,智慧音聲亦如是,處世現形無所著,光耀天王入此門。」
第九個我們來看偈頌就是「尸棄大梵王」他以四句話來複習「光耀眼梵王」的體悟。叫做「如來身相無有邊」。
這個「身相無有邊」,也可以說勝義上,也可以說世俗上。勝義上了不可得,世俗上什麼地方都可以現,所以叫無有邊。沒有辦法限制他的邊際,沒有邊際可以限制,所以十萬億佛土的極樂世界到娑婆世界來,空間折疊或者月亮隱現一剎那就影現,沒有邊際的,沒有須彌山可以阻擋的,沒有什麼空間可以阻擋,就像中陰身要去投胎,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阻擋他一樣。
「智慧音聲亦如是」聲音你也阻擋不了他。像我們舉例說,目犍連聽釋迦牟尼佛的佛語,你也沒辦法阻擋他。舉例來說,我們辦讀書會有大陸人,有馬來西亞人,當我們條件具足,科技設備具足,電力具足的時候,這個聲音要漂過台灣海峽,要飄過太平洋或是跟美國連線的時候,而且是同步的,條件具足的時候完全沒有障礙,完全沒有!條件不具足的時候,連佛也無可奈何,這叫做緣起法。通達緣起法、讚歎緣起法,這才是佛最殊勝的體悟。條件如何具足,靠願力具足,靠悲心具足,靠陀羅尼具足,靠威神力具足,靠諸佛菩薩加被具足,靠你攝受他具足,這些當他具足的時候,沒有東西是他的障礙。
「處世現形無所著」現形就是條件具足,現形無所著正好說到幻變,正好說到體性空,正好說到真實性不可得,正好說到條件的幻化。所以我們人世間好奇妙,我們就在一個魔術的世間,結婚生小孩不是像魔術嗎?幻化嗎?發財、貧困,乃至於各類的挑戰不是像魔術一樣嗎?
「光耀天王入此門」就是光耀眼天王跟佛學習入這樣的門。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色天,初禪天,長行,經文:「悅意海音梵王,得常思惟觀察無盡法解脫門。」
我們看第十個初禪天的天王叫做「悅意海音梵王,得常思惟觀察無盡法解脫門」
常思惟是很重要的,我們一般說不分別,那是不對的,要常思惟,如理的分別。你要進入不分別之前,需要有很多的分別,很多的思量。我們一般說六祖說不思善不思惡,所以說不要思惟,其實不是!是真實性的思惟,思惟真實性無可思,無可量,不是說不要思,不要議。
「得常思惟觀察」思惟觀察這兩句話,到底差別在哪裡?思惟是說你取相來做推理,推理是境界出來的時候你取過來,到底這個境界是有還是無?是虛假的還是真實的?它是什麼條件來的?它跟我的吉凶禍福有什麼關連?做這樣的思惟,其實這種思惟就是觀察,觀察是說思惟推動心的作用去觀察,思惟是推動,能推動者,觀察是所推動。如果你有很大的知識背景去做這樣的觀察,往往會把眼前的境界看得清楚,看得明白。
「思惟觀察無盡法解脫門」,這無盡法因為體性空所以無盡,無盡法也可以說,在事相裡面是無盡的,譬如說布施跟增上生、決定勝,跟你的佛果,跟你的淨土都結合起來的時候,眼前這個布施成為無盡,所以有把布施說得清楚的布施,跟說不清楚的布施,說得清楚的布施就是他沒有做這種緣起的觀察,甚深義的觀察,佛果的觀察,所以這個布施我可以說完,什麼叫說完?我們很多人的布施像入行論所說的,就是芭蕉開花結果死了。布施以後來生得一個富貴,這個布施業就沒有了。就像芭蕉開花,所以為什麼這個芭蕉生成以後,結果都砍掉重來。我們很多的善業都像這樣,如何讓它無盡呢?就是發菩提心去攝持,這個善業結合解脫,這個善業結合佛果,這個善業結合淨土,這個善業就成為無盡,這個善業迴向,這個善業就無盡。
譬如我們辦夏令營,要做好好的迴向,做佛果的觀察,做對佛最殊勝的法供養,這樣就是無盡。否則都是有盡,芭蕉開花結果死了。你看這就是悅意海音梵王,他在佛旁邊觀察學到了這些竅門。我們一般說那個做生意跟厲害的,在旁邊學到他很多賺錢的竅門,同樣的,我們跟這些大善知識跟佛菩薩在旁邊學習,我們要不要學習他發功德法財的竅門,他成佛的竅門,他解脫的竅門,他得到加被的竅門,我們要不要好好的學一學,還是呆頭呆腦的過日子呢?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色天,初禪天,偈頌,經文:「法王安處妙法宮,法身光明無不照,法性無比無諸相,此海音王之解脫。」
來看偈頌的第十,看「尸棄大梵王」他怎麼來讚歎「悅意海音梵王」。
叫做「法王安處妙法宮」,佛就是法王,我們對大善知識,這些開派的祖師都可以稱為法王,為什麼?因為他對法是很自在的,好像國王那樣很自在。國王什麼叫很自在?要到哪裡去都可以到哪裡。像老板在公司裡面,他要去金庫就可以,他要到哪裡都可以,他到哪個辦公室查誰都可以,可是你權限不是在這裡的時候,你不能去金庫,你不能查總經理,你不可以,你不是那個權限。所以你在佛的位子的時候,你到哪個法都可以,要用哪個法隨便用。譬如說董事長可以叫總經理做事,可以叫部屬做事,佛就是可以運用法來幹嘛幹嘛!運用法來發財,運用法來使自己變成貧窮,運用法來使自己變成困苦,運用法使自己成為尊貴的人,運用法使自己成為大師,運用法使自己成為在家人,運用法使自己成為魔王,運用法使自己成為壇城的本尊,這叫做法王安處妙法宮。
妙法宮就是像淨土的宮殿,或者是本尊在他自己的壇城宮殿,安處在他的妙法宮。安處在妙法宮,它在形容什麼?當國王在宮殿裡面升堂坐在帝王的位子,就是指揮什麼人做什麼!所有的這些朝政通通在他坐鎮在這個太和殿,坐在大雄寶殿,正好整個國政就開展出去。法王安處在妙法宮的時候把佛法開展出去,所有的大菩薩,所有的這些聖者,都是依著佛意來開展法王安處妙法宮。
「法身光明無不照」這就像帝王坐在大殿一樣,政策就推展出去。尤其像堯舜這種人,被大臣所佩服的人,在朝堂上坐鎮聽政,就是大政最殊勝的推展法。
所以「法身光明無不照」就是智慧往前走,政策推展出去。
「法性無比無諸相」,法性是無與倫比,再也沒有比法性更殊勝的,唯有法性才能解脫才能成佛。所以世俗都是不了義,世俗都是繫縛,唯有法性才能解脫,唯有法性才是苦因苦果的滅,唯有法性才能破煩惱障、破所知障,唯有法性才能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誰能跟法性來比呢?叫做無比而卻無諸相。
在法性當中沒有世俗的任何相,就好像佛安住在空性的時候,所有的世間緣起相都能開展。在能所雙亡的如所有智,開展相應世間的盡所有智,一切事情都能成辦,就像法王在妙法宮,佛在現證空性能所雙亡的如所有智,同時開展盡所有智,就像皇帝在太和殿,同時開展全國的善政。所以你看佛如所有智是這樣的殊勝。
「此海音王之解脫」,海音王原來看到佛智的殊勝,所有世俗的推廣都跟空性的智慧有關。那你想想看孔子的智慧因為這麼殊勝,所以他可以降伏他的煩惱,可以看懂這個世間,可以凝聚人才,可以發展學問,可以正法推廣,可以影響千秋萬世。
以上是初禪天的天王出來稱揚讚德,這一段之後我們就進入到欲界天的天王。他們是如何的來稱揚讚歎佛德。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自在天
接著我們來看「欲界天」的天王他是怎麼稱揚讚歎佛德呢?首先我們來看「自在天」。
自在天就是我們一般說的他化究竟天。他化就是他變化你來享受,很自在的樣子。園丁把花園整理好,我在花園裡面打高爾夫,喝威士忌,然後跟朋友聊天,享受那個湖邊的風光,所以叫做自在天。自在天就是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是欲界最高層天。是欲界裡面最殊勝的大王所居,也是魔王波旬的所在。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自在天,長行,經文:「復次,自在天王,得現前成熟無量眾生自在藏解脫門;」
好!那我們來看第一個長行文,也是有十個大王來讚歎佛。後面的偈頌是配合前面的長行文。我們一個一個來看叫做「復次,自在天王,得現前成熟無量眾生自在藏解脫門」
「自在天王」他得什麼呢?他「得到現前成熟無量眾生自在藏」,請問現前要怎麼成熟無量眾生?你沒有相當大的能耐,沒有很多建立出很大的事功讓大家佩服你,沒有這些人才的輔助,你上課之後沒有人幫你複講,沒有人分組,沒有這些事業的開展,你怎麼去成熟無量的眾生?怎麼可能!那都像一時的因緣,像魔術師的幻變一樣,都要條件的具足。像釋迦牟尼佛可以在一時之間現前成熟無量的眾生,為什麼?因為他跟娑婆世界的眾生大有因緣,累劫來了八千次之多,其他的佛就沒有辦法來。所以為什麼大家讚歎釋迦牟尼佛,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說此難信之法。那個都是要現前成熟無量眾生,那都是靠你累劫因緣的累積。
就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娑婆世界大家都願意來拜他,願意來皈依他,願意在苦難中呼喊他,所以這叫做成熟無量眾生。不簡單!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不是現前成熟無量眾生?那都是靠你,你是一個所度化,他是一個能度化的人,他才有辦法現前成熟。如果你不是所度化,他也不能成為現前成熟無量眾生的人。所以那個無量眾生是他一時因緣能現前能成熟的,你就要很佩服他因地是怎麼來的。
看到一個大善知識,他眼前以教法為本質的盛況你都要佩服。尤其在末法時期,大家是不接受正法的,他可以造成那種盛況,像宗喀巴大師,像智者大師這樣的人才,你都要知道這一時的因緣現前成熟無量眾生的一時因緣,前面是怎麼累積來的。
那叫做「自在藏解脫門」自在藏就是說他所藏的都是這些自在,什麼叫自在?就是對法的自在,乃至於運用威神力的自在,運用他的福慧的自在,他才有辦法去攝受現前的眾生一時的成熟。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天眾,欲界天,自在天,偈頌,經文:「爾時,自在天王,承佛威神,徧觀一切自在天眾而說頌言:佛身周徧等法界,普應眾生悉現前,種種教門常化誘,於法自在能開悟。」
好!那我們來看偈頌當中叫做「爾時,自在天王,承佛威神,遍觀一切自在天眾而說頌言」
「自在天王」他怎麼來複習他的體悟,叫做「佛身周徧等法界,普應眾生悉現前,種種教門常化誘,於法自在能開悟」。
「佛身周徧等法界」是講他的法身、報身、應化身都是無所不在,尤其在應化身,一定要有個所觀待,他才是個能觀待,一定要有所顯現他才成為能顯現。叫做「普應眾生悉現前」眾生是感他才能應,眾生不感動他沒辦法應。所以這個也是講條件的。
「種種教門常化誘」,現前的時候正好他可以用種種教門來化誘,那個化誘叫做循循善誘。循循善誘很不簡單,你要知道他的根器,他的習性,他的欲望,還有他的這個好樂等等。你才有辦法化誘,用他的語言,用他的了解的程度,用他對你的佩服,用他對你的信心,還有有限的時間裡面看怎麼去引導他。
那這個引導「於法自在能開悟」,就是自在天王他看到佛是於法自在,於法自在才能開悟,才能夠悟眾生,讓眾生有所體悟,意思是說你可用很多的方法。比如說你要講六道輪迴,你可以用很多的方法,很多的主題,因為你對這個法很了解,所以你才能夠自在的結合科技,結合各種的教學資源,還有你的口才,以你對法的認識,才有辦法帶出一個美好的夏令營,讓大家去體會宇宙當中苦樂的這些變化,然後苦樂生成總歸為六道,讓我們來聽這個引路的人,有斷惡修善的決定見,願意改變命運,走入離苦得樂的殊勝境界,你就變一個成功的教化者。好!以上是我們今天的進度。
結言與迴向
就是從初禪天一直到欲界的自在天,他們這些天王所體悟的,那我們今天就到這裡,我們來做一個迴向。我們把這功德迴向往生,迴向佛果的圓成,迴向天災人禍的止息,迴向冠狀病毒的對治,迴向世界的欣欣向榮,迴向大家在正法上的學習。大家都能生入聖賢之域沒歸極樂之邦,稽首西方安養國,接引眾生大導師,弟子眾等,發願願往生惟願慈悲哀攝受。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