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世主妙嚴品》 (第89集) 20241004
諸位善知識,為了遍滿虛空的有情眾生,我們必須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為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興辦《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講座。唯願三寶加被,傳承攝受,讓我們對本品有殊勝的了解,能自行化他,欣羨佛果,成就莊嚴殊勝的佛陀果位,利樂有情。眼前特別對治這些天災人禍,瘟疫戰亂,氣候變遷的這些水災旱災等等,讓民不聊生。乃至於各種邪見都能止息,大家人心向善,國泰民安,法輪常轉,能生入聖賢之域,沒歸極樂之邦。並且在開始的時候,我們來恭誦本師名號三聲,暨開經偈,作為研學殊勝緣起。
上來我們《華嚴經世主妙嚴品》這十個段落,眼前到第七段的「稱揚讚德」。稱揚讚德當中,有有情世間主,對釋迦牟尼佛的稱揚讚歎。有器世間主,對釋迦牟尼佛的稱揚讚歎。有正覺世間主,對釋迦牟尼佛的稱揚讚歎。眼前是「器世間主」,器世間主眼前是「主水神」,管理水的。好像我們一般莊子裡面講的河伯、水神、河神、江神,當然你也可以說海神。
目前是在主水神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神眾,主水神,長文,經文:「復次,普興雲幢主水神,得平等利益一切眾生慈解脫門;」
這些「主水神」當中有十個代表,其中第一個就是「普興雲幢主水神」他得到什麼法門呢?
「得到平等利益一切眾生慈」,這個慈是一個成佛,非常重要關鍵的心態。我們一般說大悲心,大悲心其實他想要拔苦與樂。拔苦與樂,拔眾生的苦,給予眾生的安樂,給予眾生的安樂的那一分,叫做慈。其實慈跟悲都可以歸到悲,也可以歸到慈。他們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想要去利益有情,一個是從給予快樂的面向說,一個是拔除痛苦的面向說。
所謂的平等利益,「平等利益一切眾生」,就是他們需要怎麼樣的幫忙,我就給予什麼樣的幫忙,這叫做平等。平等並不是給的幫忙都一樣,不是!是他需要什麼幫忙,我恰到好處的給予,比如他是窮人,我給予金錢的幫忙,他是富人,我怎麼能還給他金錢的幫忙?這看起來平等,其實是最不平等。
平等是講究緣起法,他需要中觀,那我給予中觀正見;他需要論典,那我提供論典;他需要的是環境,我提供環境;他需要的是善知識,我尋找善知識來提攜他,或者我成為他的善知識;他需要道糧那我提供道糧。坦白講,這叫做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這裡面分為兩種狀況,第一種,他真的是很好學的人,所以我們提攜他。第二種,雖然眼前看不出他是很好學的人,可是你誘引他,會把他過去的善根引出來,也不一定。
這個經文叫做,「復次,普興雲幢主水神,得平等利益一切眾生慈解脫門」。他得到的是慈,這個慈是拔苦與樂的與樂,拔苦與樂!都是想利益有情,只不過一個是站在給予利益上說,一個是站在拔除痛苦來說。所以一般說大悲心或大慈心,他的本質都是把眾生的恩德看得很重,而且是可愛的面相,不同的可愛面相顯現,極大的恩德面相顯現,像恩公。而且可愛得像唯一的愛子,這時候會產生不同面相的愛給與呵護,他的痛苦我受不了,乃至於快樂,要給他越多越好!所以這樣的心態就是大悲心的心態,所以大悲心可以從慈的面相去看,可以從悲的面相去看。這種平等利益就是有情眾生的需求,有需求錢的給錢,需求法的給法,需求各種利益的給予各種利益,不過這都要看對方的根機。如果這種布施造成對方的傷害,他寧可不要!這種布施是可以引他來學正法的時候,這是很好的,叫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可是有的人你給他太多的順緣,他反而不會珍惜。所以為什麼有些善知識,故意讓有情親近不到,有些法他故意不宣說,並不是他吝法,他故作神秘,而是要讓眾生,產生希求難得的覺受。
就像,曇無竭三藏對常啼菩薩,曇無竭是老師,常啼菩薩是學生,故意示現距離很遠,常啼菩薩到的時候曇無竭三藏入定,再再地去考驗常啼菩薩,讓常啼菩薩覺得要很珍惜。否則有情眾生有時候不會珍惜,他會馬虎,他會草率,他會懈怠,他會褻慢,甚至遇到逆緣的時候,他會產生那種不舒服的心,而且會毀謗,反而會造成他學習正法很嚴重的障礙,而且產生很嚴重的過失。
所以這種平等慈要小心,這個平等慈是我對有情,是他需要什麼我給什麼,恰到好處,這叫平等,並不是說管他什麼狀態,我就是富人也給錢,窮人也給錢,窮人需要錢,但是富人根本不需要,所以這個平等是觀待眾生的需要來講。如何看到人家的需要?第一個是如何看到別人的需要。第二個是如何看到他內心深處的想法,對那個惡人、邪見之人,你其實是不需要栽培他,不需要給他利益,當然有時候,你後面引出他深厚的善根,那另當別論。
所以有時候資源是給好學的人,是給質地很好的人,是給心態善良的人,但是有些人剛開始他很壞,可是透過你的引導他會變好,或者他有些壞,但不是本質壞,只是一時環境上的造成,所以給他好的環境,他就很容易地從善如流,我們這時候就樂於給他利益等等,不一而足。總而言之,平等慈都是歷練出來,一方面你對教法很通達,一方面你去歷練,在歷練當中對對象的了解,對法門的拿捏,還有對你心態當中,在動機上的講究,在那個隱微處煩惱過惡的揀除,乃至於對有情,隱微處覺得那種不耐煩,或者是想要棄捨的意樂,也在隱微處去對治。中間還有魔的傷害,還要隱微處去體會,如何讓魔的傷害,反而成就你正法的功德。這個平等慈太不容易了!進去做才知道慈不下去的。所以雪廬老人說,大菩薩慈忍,什麼叫做忍?就是慈不下去要忍,忍就是要把隱微的過惡除掉,才叫做忍。隱微的、錯誤的、不好的動機拿掉。
我們來看「爾時,普興雲幢主水神,承佛威力,徧觀一切主水神衆而說頌言 : 」就是他怎麼複習他的體悟呢?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神眾,主水神,偈頌,經文:「爾時,普興雲幢主水神,承佛威力,徧觀一切主水神眾而說頌言:『清淨慈門剎塵數,共生如來一妙相,一一諸相莫不然,是故見者無厭足。」
「清淨慈門刹塵數」,就是慈門多到像佛刹,佛淨土裡面的微塵,換句話說慈這一門,多到你難以想像,各種給予安樂的方法,各種給予安樂的善巧方便,多到像大地的灰塵,細膩的土塵這麼多,可見菩薩的方便法,多到我們難以想像。所以為什麼這種方便陀羅尼,要到第七地才圓滿,可見他的修學不是容易的。
「共生如來一妙相」,各種利益眾生的善巧方便,累積才成為佛一相的功德,三十二相是慢慢地累積出來,累積成為佛手上的法輪相的功德,或是腳掌上法輪的功德,或者是肩膀平正的功德,或者是胸前萬字的功德。或者是耳朵福厚的功德,或者是紺目的功德,白毫的功德,都是這些刹塵數的慈門去莊嚴出來。意思是說,這些慈門累積廣大的福,才成就佛的一相,然後一相一相,一相一相去累積,累積到三十二相,出來的時候驚天動地,有情護念,諸佛讚歎。
「一一諸相莫不然」每一相都是這樣莊嚴出來。
「是故見者無厭足」,像阿難尊者對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的感覺,所以他願意,覺得這種相在這世間是沒有的,一定是道高德備才有這種相,世間煩惱污濁,不可能有這種相,所以他願意從佛出家,捨棄王位從佛出家。以上是第一個,普興雲幢主水神的體悟。
第二個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神眾,主水神,長文,經文:「海潮雲音主水神,得無邊法莊嚴解脫門;」
「無邊法莊嚴」,以無邊法拿來莊嚴自己,意思說你的知識背景學得夠廣,你莊嚴自己是什麼,你就會變成一個很篤定的人。像諸葛亮,就是一個學了很多能力的人,所以你看他是非常篤定的,杜甫的詩,叫做「指揮若定失蕭曹」,就是他指揮非常安定,蕭何、曹參都不如他,叫做「伯仲之間見伊呂」,跟諸葛亮可以成為伯仲,就是平起平坐的,差不多像伊尹,像呂望。換句話說,這個讀書人可以把自己讀出一個宰相的氣度,讀出一個大將之才,這叫做無邊法來莊嚴。無邊法莊嚴第一個就是,你學得越多,你的人的氣質越爽朗,你的氣象越好,你身心越舒泰,法喜,你人越安定,這第一種說無邊法莊嚴。
第二種是你的無邊法,也可以莊嚴你的家庭,越有內涵的人,越能創造你家庭的和樂。你看諸葛亮跟他太太,就是非常和樂地相處,舉案齊眉,互相恭敬。無邊法也可以莊嚴這個社會,莊嚴這個國家,帶來這個社會,跟國家的政治清明。所以杜甫在唐朝亂的時候,他都很想是不是有一個宰相像諸葛亮這樣,能夠出來安邦定國,所以叫做「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就是丞相祠堂在哪裡?意思說,外在渴望去找這個丞相祠堂,諸葛亮的廟宇,內心裡面渴望國家有一個宰相,像諸葛亮這樣,那真的就是飽學之士,帶來了人生的價值。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神眾,主水神,偈頌,經文:「世尊往昔修行時,普詣一切如來所,種種修治無懈倦,如是方便雲音入。」
「普興雲幢主水神」以偈頌的方式,複習海「潮雲音主水神」的功德。他的證悟,他的體會,叫做「世尊往昔修行時」他怎麼修行呢?
「普詣一切如來所」,可見修學是要親近善知識的,到每一個佛的地方,這個佛成為他的善知識,所以我們一般藏傳佛教,叫上師即佛,這個佛就是上師,上師即佛的概念就是這樣。那我們一般佛就是雲端,佛就是他的傳承。
「普詣一切如來所」,到每一尊佛的住處,不是只是塑像,不是只是心中的想像,而是真的走到他的地方,就像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個善知識,真的走到善知識的住所。哪怕是克服種種的困難,哪怕是要遇到有很多的障礙。
過去我們曾經有一團到貴州苗寨去玩,我們看那個崇山峻嶺,我們就讓大家想想看說,你覺得這崇山峻嶺怎麼樣?他說很好看!我說要不要想像一下,善財童子要翻越過,那個崇山峻嶺,煙霧瀰漫,在這個煙霧瀰漫的山巒當中,有一個善知識你要不要去參訪?這裡面有老虎,有猛獸,有眼鏡蛇,有青竹絲,晚上睡覺有鬼哭神吼,大雨傾盆的時候,會把你弄得全身淋漓,你要不要去參訪?路途還是白天熱晚上冷,你要不要克服這個氣候的困難?所以普詣一切如來所,不是我們想像的這麼簡單的。
「種種修治無懈倦」,種種修學正法對治,比如說好學就對治愚痴的障礙,各種的修學法他都可以對治,比如說很多的認知,就可以對治認知偏誤,確立很多的思維模式,能夠對治以前的邪解誤解,所以種種修治無懈倦,不會懈怠,不會疲勞,法喜越學越多,越學越快樂。這裡面當然要有我的悟性,我的耐心,我的願力,我的熱情,我的好樂,我的目標,我的遠見。這些的配合越多,學法懈倦的感覺越沒有。因為你對學法有這樣的熱情,有這樣的投入,有這樣的悟性,對方善知識會怎麼樣,叫做吾與回言終日,他會跟你談整天,他不會懈怠,吾與回言終日,能夠跟顏回談整天,不違如愚,就是對方你講什麼他都接受,你講什麼他都懂,你講什麼他都體悟,所以孔子可以跟顔回講一整天,你看這就是種種修治無懈倦,不會懈怠,不會疲倦。那當然這種人,一下子就一個顔回出來!一下子就一個菩薩出來!一般人辦不到,一般人就是懶散懦弱,心裡面想著世間的安樂,想著自己不成材,不是那塊料,很可惜!自己把自己畫地自限,自己把自己生起障礙,自己困住自己,沒有得到究竟的安樂,不要怪別人都得怪自己。
我們來看第三個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神眾,主水神,長文,經文:「妙色輪髻主水神,得觀所應化方便普攝解脫門;」
他是能觀,所觀的就是所應化,所應化的眾生,他要用什麼方便,來普遍攝持這些眾生。所以利益眾生,一定要看對方是什麼根器的,你不能不看。像我們一般講學的人,比如說,他要去問,對方是什麼年齡的,對方是什麼學歷的,對方他的家庭,他的生活。你越了解的時候,你越能夠貼近他們,你所舉的故事,所舉的比喻,他們都容易懂。所以這種觀所應化,善巧方便也是很重要,善巧方便裡面還包括說,你對教法懂得多少。你越懂得越多,你就可以左右逢源,你越能夠貼近他的時候,你就能夠接地氣地講給他懂。
而這種普攝,普攝就是說你對每一個有情,都要練這種攝受力,所以我們在因地當中的修學很重要,比如說我們來辦一個小型的讀書會,我是不是在這當中充實我自己,我是不是也很了解他們,這樣的練習,練到最後的時候,你的能力越來越強,你普攝的能力越來越強,就像初地菩薩他可以普攝一個南贍部洲,二地菩薩可以攝持一個四大部洲,就是你普攝的能力越來越強,你的能力是越來越來越被練上去,就像一個企業的小主管,他慢慢可以練到大主管的能力,慢慢可以練到一個世界公司級的能耐,這都是慢慢練上去的。
好,那我們來看第三個「普興雲幢水神」怎麼複習「妙色輪髻主水神」呢?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神眾,主水神,偈頌,經文:「佛於一切十方中,寂然不動無來去,應化眾生悉令見,此是髻輪之所知。」
他叫做「佛於一切十方中」,佛就是一個遊方的人。孔子是「道之不行,乘桴浮于海」,他不怕出去遊方,他不怕出去歷練,他不怕出去挑戰。因地當中要這樣練,像孔子是「子欲居九夷」。像雪公老師,從大陸來到臺灣的時候,一切重新來過。他過去在四川歌樂山,已經建立一個道場了,到台灣就是重新來。到南京的時候建立了一個道場,離開南京了重新來,隨時歸零。就像曼陀羅供養一樣,好不容易建立了壇城,唱誦完又毀掉!什麼都可以從頭來。雪公到臺灣來的時候六十歲,一切從頭來!然後發覺到這些聽眾,沒有辦法培養成人才,或者沒有辦法跟上來,或者是他必須栽培年輕人,再從頭來,重新開班從頭來,碰到大專講座,我們大學生剛剛要進去學佛的時候,好!為了大專青年編排十四講表,從頭開始最初機的課程,這種不得了的耐性,所以叫做於十方中。
「寂然不動無來去」,就是不會有來去的自體性,但是有來去的緣起相,對方是真的要我來,我就真的來。像阿底峽尊者不辭辛苦地從印度到西藏,中國佛教有很多的高僧大德,都從西域或者印度來,而且有些都時當中國的亂世,只要需要他們來,他們都不怕辛苦地來,叫做寂然不動無來去。無來去是在講來去的體性沒有,可是來去的緣起是隨順眾生的因緣。眾生只要有求,他一定應你,哪怕是亂世他都不怕亂世,哪怕是凶險他都不怕凶險。只要眾生有誠意,既然知道佛菩薩,是一個對我們很有誠意的人,我們也應該要很有誠意地對佛菩薩。在苦難中,你都不用怕佛菩薩不管你,自暴自棄那就沒有辦法了。
「應化眾生悉令見」,他會讓有情眾生了解、見到,所以他會以善知識的面向來跟有情相處。所以皈依三寶,對佛最殊勝的皈依就是你有善知識的攝受,這個善知識成為你的法侶,成為你的眷屬,成為你的老師,成為你事業的夥伴,這時候叫做悉令見。
所以「此是髻輪之所知」,這種讓眾生可以見到,可以就近請教,可以共同修學,可以共同創事業,像有些佛行事業,比如阿底峽尊者到西藏來,就跟這些譯師,比如那措譯師,仲敦巴,博多瓦,貢巴瓦,霞惹瓦這些大師,共創佛行事業。老師跟學生共創教育事業,慈善事業等等,老師也成長,弟子也成長。彼此修很多的福跟慧,而且結甚深的法緣,最後一起去成佛的時候,大家一起莊嚴同樣的佛淨土。然後彼此成佛的時候,誰成佛?彼此都去擁護他,成為宇宙間最良性的循環。以上就是這三個主水神,他們的體悟,我們希望這些的體悟,通通變成我的體悟。通通變成我人生的決定見
我親近佛菩薩,就是要這樣親近的,一定會成就我一生的福慧。
好,我們把這功德回向往生,回向佛果的圓成,回向眾生的廣度,回向天災人禍的止息,戰亂的止息,這些瘟疫的止息。大家人心向善,國泰民安,法輪常轉,正法久住,大家都能生入聖賢之域,沒歸極樂之邦。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謝謝大家,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