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佛學優課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 昇降排序
本經是由中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共同譯於東漢雒陽城外的白馬寺,成為古代中國第一部譯出的佛典,內容是蒐集釋迦牟尼佛各時期所說的話,一共選錄四十二章,是認識佛法很好的一部書。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7課
第四章十善是修道的資糧

佛說四十二章經  (7)  第四章 十善是修道的資糧  

第四章:「佛言 : 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 : 殺,盜,淫。口四者 : 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 : 嫉,恚,癡。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好!那麼我們先做科判的分析,請看第二頁,還有我們課本的第三十二頁。在第三章的時候我們講到了頭陀行的修行,到了第四章的時候就講斷惡修善,如何成為修道的資糧,以上的科主要分成標善惡,以及示十惡和十善。

以下簡單的消文是說,佛說凡夫以十種事為善,也以十種事為惡,那到底是哪十種?就是有身三、口四和意三,身三業指的就是殺、盜、淫,殺就是殺生,也就是直接或者間接地去殺害眾生的生命。盜可能是偷盜或者是強盜,也就是不與而取。淫指的是邪淫,就是除了合時合地的夫妻關係之外,其他不正常的男女關係都屬於邪淫。

口四就是兩舌、惡口、妄語跟綺語,兩舌指的是說三道四,搬弄是非、挑撥離間;惡口就是出口傷人;妄語就是說謊,以言語去欺誑他人;綺語指的就是說一些諂媚話,花言巧語、甜言蜜語,這些無益於世道人心的話語。

意三業就是指嫉、恚、癡,也就是所謂的貪、瞋、癡。先說嫉,字面上我們看到就是嫉妒的意思,因為嫉妒是從貪心所發展出來的,不但會障礙自己,也可能會去障礙他人。那這個恚指的就是瞋恚,這個瞋心就是說你常常我們會有一點遇到一些不順自己心意的事情就很容易生這個瞋恚就很容易生一點怒氣。那癡指的就是這個不信因果的,這個業果愚和真實義愚。那以上這十種事情,因為他不順聖道,所以叫做十惡行。如果能夠停止造作這種十惡行的話就能夠叫做就是十善行,就是能夠順聖道叫做十善行。

接著把序分到第四章貫穿說明是什麼樣的次第,要成為一個僧寶一定要有般若的正見,所以沙門的受道和修學都必須要在般若的正見上講究,但一個具備頭陀能力的修道者,即便他有心要在般若的修行上成為能受道法者,他還是有可能會遇到種種的障礙,有可能有人事上的阻撓,修行資具的不足,甚或可能遇到鬼神的障礙。身為在家人的我們想要發心想要好好學習,我們也是有可能遇到種種的修行障礙,比如說家人不支持或者是健康狀況不佳,或者工作繁忙,甚至有可能我們想要好好的學佛,但是卻遇不到善知識,要怎麼樣去避免我們在發心修道的時候遇到障礙?就必須要累積修道的資糧,而累積修道資糧的方法就是斷惡修善。

第三章講到頭陀行就是一個能受道法的人,能受道法的人,生活上得少為足,這樣的人就不會去追逐世間,不會去追逐世間就會有很多的時間來學道。因為這個人愛欲很少,所以他當然會有很多的時間來學習佛法的正見。第四章就是他必須要斷惡修善,累積修道的資糧讓他在修道的時候能夠具足順緣,遠離違緣。

這裡所說的十善,它的體性在哪裡呢?這邊在講十善的體性,是以對治的觀念來說這個善,也就是它必須要在止惡上去說這個善。為什麼佛法的善法是以止惡來說善法的體性?善法不是要去利益眾生嗎?了凡先生在講積善之方的時候,說到凡是利於人者都是善,利於己的都是惡,為什麼這裡是講它善的體性是止惡呢?善的體性應該是利人不是止惡,對不對?是的。

為什麼要在止惡上去說這個善?比如說我們都知道放生很好,但是我們很可能早上去放生,回到家看到蟑螂想要打死牠,如果這樣的話算是善嗎?所以一定要先去止惡才能說善,原因在於當我們說到斷惡修善的時候,我們要先能夠斷惡,然後懺悔改過之後,才能夠引發真正的善法欲來修善。所以在說到十善業的時候必須要去先對治十惡業,才能夠成立十善業,也就是說,我們知道要用不殺生來對治殺生,然後我們才能夠在不殺生的基礎上去建立護生跟放生的功德,然後才能夠把功德回向給解脫成佛,等到將來有一天,這個善法生起樂報的時候,就可以成為我們修學的資糧,減少我們修學的障礙。

善它還是在利人上說,可是利人必須先止住對別人的傷害,如果止不住對別人的傷害,那就談不上利人,所以這樣講就可以更圓融了。就好像我們要想要去護持他的生命,先不要殺害他的生命,如果我們一面殺生一面放生,這是不對的,放生的目的是表達我們對生物的愛護,但是最基本的就是我們不要傷害牠,從這個不傷害牠來表達我對牠的愛護,所以善法的體性是止惡。

第二個問題,善法的體性是止惡,所以善法就是止惡,這樣說對不對呢?並不只是如此,因為我們知道善法有很多,如果我們想要成佛,必須要修六度萬行,還要發大悲心和菩提心。這個十善行是沒有辦法涵蓋所有的善。比如說不妄語,不妄語然後說誠實語,但是說誠實語,可是語不是只說誠實語,我看到就說我看到,我沒看到就說我沒看到,可是語不應該只有這樣,語還包括這個語當中是能夠幫助他離苦得樂,不是只有誠實語。語還要包括去利樂有情的語,利樂有情的語,包括說無常的語言,說空性的語言,說大悲心的語言,菩提心的語言等等,所以十善業它不能包括所有的善業,但是它可以說是善法很綱要的宣說。

第三個問題,如是十事不順聖道,這個惡行不順聖道,什麼叫聖道?聖道其實就是能夠有正見,能夠順於正理,能夠利益眾生,能夠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人叫做聖道。如果它定義精準的話,所謂的聖是三乘共法,就是能夠離苦得樂的,能夠脫離輪迴的那一分就算聖,小乘也可以稱聖,中乘也可以稱聖,大乘也可以稱聖,它的體性就是能夠離開輪迴,但是離開輪迴必須要有空性的見地,才能夠成為聖。

這裡所謂的不順聖道,十惡十善如果都順聖道的話,那善人應該都解脫,因為順聖道故。惡固然不能成為順聖道,因為惡會障礙你修善道,但是善也不會順聖道,現見很多的善人他很會行善,但是不耐聽中觀正見,這麼說來,所謂的順聖道是什麼意思呢?它意思就是說,你行善的目的是為了解脫,這個行善才會做為解脫的資糧。如果行善不能成為解脫的資糧,那行善會發生什麼事?這些善人所生起的福報會跟修行無關,所以他的行善如果不是為了解脫,不是為了成佛來行善,他將來生起的福報會跟修行無關。

所以你會發覺到,很多人不學佛的時候,快樂得要命,吃喝玩樂樣樣具足,等到他學佛的時候,他卻越來越不快樂,事實上是他過去行善的時候,並不是帶著想要解脫成佛的心態來行善。所以順聖道,就是你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你有沒有一個想要成聖道的想法,這個聖道當然包括小乘道、中乘道和大乘道都叫做聖道,因為聖這個字叫做三乘共法。

止惡行善的目的,原來都是為了順聖道,所以不殺生的目的就是為了順聖道。不殺生為了順聖道,怎麼順法?結合空性的智慧,然後進一步要能夠作到護生跟放生,不殺生的護生和放生都是為了投生到人天,而且要以這個善心來感應善知識為他來說法,以這一分來行眼前的放生業。所以這麼說來,行放生業裡面它的本質是什麼?它的本質就是要把儀軌好好地去觀修,包括禮贊、包括懺悔、皈依、發願等等,它就是讓你這個善法可以投生為人天,而且可以進入善知識的領域,而且可以修學正法,而且在修學正法的時候正好無病長壽;而不是親近到善知識,修學正法的時候是短命多病,這就是不殺生跟放生護生,順聖道的解法要這樣解,否則這些善法跟世間的善法應成無別,比如說佛教徒也作善,世間人也作善,以作善而言,佛教徒不見得贏得了他。

善法的體性就是在止惡上說,利人必須要先止惡,而利人除了止惡以外,還包括對他的種種利益,種種的利益當中,令他離苦得樂大分兩種,一個是增上生,一個是決定勝。增上生就是使他得到人天的安樂,所以你的離苦得樂,你以行善來幫助他離苦得樂,增上生使他得到人天的安樂,決定勝是令他得到解脫,你行善的目的就在這裡。

請問我們佛教徒在行善的時候,第一個是你內心的想法有沒有順聖道,第二個是在行善的時候有沒有夾帶,這個善法的目的是幫助他增上生跟決定勝的行善。

大部分的人或者會說不求回報,但是行善真的不求回報嗎?當然要求回報!求回報要怎麼求回報?我們求自己將來修行的時候沒有障礙,或者希望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不遇障礙。

行善如果認為沒有福報而且不必求的話,這叫做惡見取行善,什麼叫惡見取?惡見取就是以為無果報的行善,這在佛教裡面叫做惡見取的行善。行善是不求三界內的福報,但是並不是不求解脫成佛的果位,並不是都不求!否則何必回向?否則行善何必回向?放生儀軌做完何必回向?

再來,再問止惡行善。止惡行善的善是為了去利益別人眼前先止惡,這個止惡是善法的體性,想要斷惡修善必須要知道惡的過患跟善的功德,以不殺生來說,應該怎麼觀修,生起想要斷惡修善的欲望?

以不殺生來講的時候,首先我們要應該知道因果。因果的知見要結合到哪一種因果的知見,才是真正以不殺生的方式?是一個因果的見地。所以佛法是慢慢修時快快到,低處修時高處到,先靜下來好好把所有事情都弄懂再做。

首先我們要知道說殺生會產生的過患是什麼,因為知道因果之後,我們很容易就會產生恐怖跟畏懼之心。但是要怎麼觀修?結合五果來說是五果體相的觀察,這才是因果的修學法,不是光說因果就了事,必須結合五果的觀修法才能夠說是你有因果的決定見。

不殺生上異熟果的觀察,異熟果就是投生到某一道叫異熟,他以不殺生的功德來投生為人天的那一分,換句話說不殺生要用正見去攝持的不殺生,而不是因為算命先生說,我今年犯太歲必須要去放生,我就去市場買兩條魚到水溝裡面丟一丟,看看今年可不可以不用犯太歲,像這種想法都不是真正的放生,所以第一個異熟果就是不殺生的功德,使我投生為人天,這叫做不殺生上異熟果的觀察。

等流果,等流果裡面的領受等流就是無病長壽,無病長壽使得我能夠在修學正法的時候有順緣,修學正法的時候身體要健康,像玄奘法師能夠西行八百里流沙那樣身體強健。所以雪廬老人說,自古的祖師大德都是文武全才,身體健康,沒有病懨懨的祖師大德。身體健康而且長壽無病就是不殺生的等流。

造作等流,很容易生起不殺生的意樂,而且容易生起行放生的意樂、護生的意樂,這就是造作等流。

士用果,就是士夫之用,就是不殺生可以跟有情眾生結善緣,容易在你要生起福報的時候,感應很多善良的人士來幫你。就好像一個公司的老闆,感應很多善良的員工幫他賺錢,所以他生起福報的方式,很容易感應善良的員工,讓他能夠安心的學佛,並且讓公司賺錢,這就是不殺生的士用。

不殺生的增上,增上果就是指環境。這個環境都是善良的人共住,這叫做增上果。

離繫果,感應不殺生的善知識,而且這個善知識能夠通達中觀的正見,讓你解脫輪迴。

以上是觀一個不殺生,就作這五果體相的觀察來說不殺生,這才叫做通達不殺生的因果觀念。所以我們一般的因果觀念,都不是真正的因果觀念,認為我們不要隨便殺人,殺人的話會被人家殺,大概就是這樣子的想法而已,並沒有去作這五果體相的觀修。

好!以上就是這作這五果體相的觀察以後,就產生了斷惡修善的心態,這個時候再來看惡怎麼修斷惡,惡怎麼斷,善怎麼修?而且知道它的講究法、它的心態和它的作法,這個才叫做會行十善業的人。

好!我們說遮有兩種遮,比如說不殺生,不殺生這件事情是遮掉殺生,遮有無遮跟非遮兩種遮,不殺生的遮是屬於無遮還是非遮?如果以十善業來講,這不殺生的遮是屬於非遮,非遮跟無遮的差別,這個名相也要懂一下,因為以後用到中觀的時候,這個名相是要會需要的。佛法有時候藉名相來說,你不要討厭它有時候你懂一些名相的時候他其實是可以把很多的概念,攝到這個名相去了解。名相懂愈越多對你的幫助愈大,學過科學就知道,懂的名相愈多,其實幫助你的概念愈多,你很多的概念都攝入某些名相,很多的概念都攝入某些的名相。所以你那個名相,如果串起來的時候,是把很多的概念都串起來。

所謂的遮,用白話文講叫做否定法,所以它就有分成兩種,一種叫無遮一種叫非遮。無遮它就是全面否定,沒有就是沒有這就叫無遮,非遮就是部分否定。舉例來說就是像,比如說可能人家問我說,幸汝!你口袋裡有沒有東西。我可能會有兩種回答,第一個回答是說,不我口袋裡沒有東西,代表我口袋裡是空空如也,這就是無遮就是全面否定。另外我可能回答說我口袋裡沒有錢,那可能意謂著,我口袋裡雖然沒有錢但是有信用卡,也就是這只是部分否定而已。你說你口袋沒有錢當中有兩種,一種是無遮一種是非遮。無遮的話就是你完全否定口袋裡面的任何東西;非遮的話只是說你口袋沒有錢,暗示對方說你口袋有信用卡。

這個善如果是不殺生的善法,這個不殺生的不字,是全面否定還是部份否定?它只是部份否定,為什麼?因為如果以善法來講的話,它只是不殺生,但是事實上最後必須還是要引導到放生護生的部分。不殺生只是否定殺生,但是引向於要護生的放生,而且要引向於護生,放生的目的是要跟它結很深的緣,用放生讓你去順聖道,而且順了聖道以後,有一天你成為聖人,牠變成你的弟子,想不到牠變成你的上首弟子,作這種觀察叫做順聖道,你為了攝受牠去成佛,眼前放掉牠,這叫做順聖道。

再來就是說空性,空性是遮法還是成法?法有兩種,一種是成一種是遮,什麼叫成?成就是成就,佛法有表詮和遮詮,表詮就是顯示,遮詮就是遮除。佛法用兩種方式,一種是遮掉它,一種是顯示它,空性是表詮還是遮詮?遮詮。遮什麼?因為我們是否定之後來成立空性,空性並不是成立一個空性,是遮掉自性說空性,修學空性並不是有一個空性被我修學,不是!空性是遮法,是遮除自性。

所謂的無常是成法還是遮法?無常是成法,是講剎那性。所以佛法不能用表面文字去承認,必須要有傳承,無常並不是否定常,無常只是在說剎那性。

常是成法還是遮法?常是遮法,遮剎那性叫做常,所以佛教裡面所說的常並不是常恆不變,只是非剎那性就好,不能單純從文字的表面去說它的意義。

法性是成法還是遮法?法性只不過是無自性的名言安立。

真如是成法還是遮法?遮法。真如如果是成法的話,你還有一個自性見,還成立一個什麼東西。

如來藏是成法還是遮法?如來藏是遮法,遮掉以後的假名安立。

法身是成法還是遮法?遮法。破煩惱障、破所知障之後安立的名言叫做法身,不是有一個法身在那裡。一般說人有真如本性,成法是有一個本性可證,有一個本性可證的話,那佛說無自性應成無義,因為有自性故。金剛經中,所謂「無有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不是?

好!以上就是十善業十惡業,懂了這個概念以後,你才真的懂得什麼叫做善惡的差別?善惡的經營,善惡的因果觀察,以及善惡當中,怎麼不順聖道,怎麼順聖道,透過這樣的觀察,才真正懂得什麼叫做十善業。

十惡業,我們一般說不殺生,不殺生如果站在利人的心態上來說的話,他必須要有利人的心態然後去止惡,現在如果殺生對眾生有好,那還是可以殺生,就像孔子殺少正卯一樣,這就是大乘法和小乘法的不同,所以小乘法在這個時候是遮,大乘法是開,這是第四章的修道資糧。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