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們看四十二章經的第三十四章「調適得道」,四十二章經的經文都是有關聯的,看起來雖然是分章的,但也可以有一點關聯,比如說前面叫做「披甲精進」,可是披甲精進之餘,也要告訴你必須懂得調適,如果不懂得調適,這種精進反而會傷害道心,反而會傷害願力,那怎麼說呢?
經文是「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 : 汝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 : 愛彈琴。佛言 : 弦緩如何?對曰 : 不鳴矣。弦急如何?對曰 : 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 : 諸音普矣。佛言 : 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
這章太好了!這章首先先說到,用功不當的人容易退道心。我們以前在寺廟修行的時候,就有那個皮毛的經驗,有些人非常用功,可是他沒有正知見,他的用功不是在尋求正知見,他只是想辦法讓自己煩躁的心,追求世俗的心,貪戀這些過去美好擁有的心,他想辦法去壓抑,越壓抑那個愛染的心就越爆炸,就好像愛好賭博的人,他越想壓抑那個衝動,卻他越衝出去賭,這是很可怕的!很可憐的!
所以這邊說,「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可見這個遺教經,不是釋迦佛的遺教經,是迦葉佛的遺教經,這個迦葉佛是過去佛。我們一般說傳承,釋迦牟尼佛是從迦葉佛傳給他的,這個迦葉佛的遺教經,這位沙門誦迦葉佛的遺教經,請問迦葉佛已經圓寂很久了,怎麼會有迦葉佛的遺教經呢?這當然是釋迦牟尼佛宣說的遺教經,那釋迦牟尼佛也有自己釋迦牟尼佛的遺教經,那個對比丘的叮嚀,真的像世間慈愛的爸爸、慈愛的媽媽,要離開孩子的時候,對孩子一再的叮嚀,要這樣做,不要這樣做,要修定,要修慧,要遠離世俗,要遠離貪愛,要了解輪迴的可怕等等。這叮嚀真的讓人感覺到那大慈大悲,都在他叮嚀當中顯現,就像父母親的碎碎念,那個碎碎念就是關愛孩子的心,都在碎碎念當中顯現。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悲就是講那個淒涼,緊就是用功用得很急。悲就表示沒有法喜,用功用得很急,覺得自己都沒有進步的悲。緊就是很用功,像我們念佛,很急切念佛,心裡面想著要往生,有的人念佛就說,我要去極樂世界,我要去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要去極樂世界其實修行不是這樣修的,修行是你真的要了解,淨土的殊勝,了解輪迴的可怕,了解佛的功德。乃至於每一句,安住在佛號當中,得到佛力的加被的這種舒服,要很多的觀察。對修學正法,或是對念佛這件事情,才能夠念出法喜。他「思悔欲退」就覺得沒有味道,就好像在寺廟修行,沒有味道,坐在蒲團,腦袋空空,不曉得修什麼,他們有的形容說像看到蒲團都想吐,做早課都很害怕打板,又要起床!然後讀佛經都讀不懂,很害怕拿佛經,因為沒有法喜,所以想退。這個時候,還好他的老師是佛,還好佛是一個非常會調心的聖者。
下面說,佛就用比喻,這個琴師來調琴、琴弦的例子,可能這個沙門以前過去是一個琴師。佛很厲害,對住在墳墓邊的人,叫他修不靜觀;對風箱打鐵的人,教他修數息觀。那他是這個琴的,就從琴說起了,這叫做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就是能夠將近找比喻,那真的是行仁的方便,可以從他的狀況拔出來。這時候佛怎麼比喻?先以彈琴來做比喻,佛就問他說,你過去在家喜歡做什麼呢?他說愛彈琴,這樣說來,過去的業就很重要了。
「佛言 : 弦緩如何?」那個弦是很鬆弛的,怎麼樣呢?「對曰 : 不鳴矣。」就彈不出,沒有聲音,彈不出聲音。那「佛說 : 弦急如何?」這個綁得很緊呢?「對曰 : 聲絕矣。」也出不出聲,意思就是說,這兩者都出不出聲。也就是太懈怠,根本都不在意,聽課也不在意,觀修也不在意,坐上修也不在意,歷緣對境修也不在意,當然沒有任何的道心提起嘛!沒有任何的道力可以被你提起嘛!那如果急著用功呢?也一樣!因為急著用功,沒有去安靜下來,很舒坦的去把道理一個一個弄懂。或是跟朋友切磋琢磨,或者上課裡面,慢慢的把老師的弄懂,沒有!很急著裡面去抓老師的意思,斷章取義地抓一句話來用,其實推理要慢慢的推理,不是抓一句來的,很多推理的過程要學會,結果我們都反而是拿答案來修,硬來是不行的,你要經過推理以後,產生勝解。比如說,對方是我的母親,對方是我的母親,這要經過推理,經過什麼推理呢?比如說無始劫,輪迴是無始的,有情的數目是有量的無量。那有量的無量做分子,無量的次數的輪迴做分母,答案趨近於零。就是說,幾率太多了,就是做我母親的幾率非常多,他就算不做我母親,他也以其他的方式,來利益我。比如說,是我的老闆,是我的員工,是我的家人,那你說是我的仇人,是我的仇人,也對我有利益的。為什麼呢?因為沒有仇人,我們有時候的惡業消耗不了,或是有些忍辱修不到,或者有些的胸懷沒辦法藉著他(仇人)擴大。
好的,這些觀修法都非常重要,所以才會很甘願的發起大悲心跟菩提心。那種甘願像什麼呢?像彈藥庫著火,啪啪啪啪連環爆炸,很任運的,或者是一片的汽油,稍微點一點火,就一片火海。那菩提心,一下子油然而生,透過這種觀修法,一下子油然而生。
好,這時候佛就問他,「急緩得中如何?」你要先調琴,你把它調成,也沒有很鬆弛,也沒有很緊,調到適當的時候,怎麼樣呢?那個沙門「對曰 : 諸音普矣。」就是每個音都可以調出來,宮商角微羽,每個音都可以調出來。Do Re Mi Fa Sol La Si Do 都可以調出來。這時候佛就用他過去所做的業,愛彈琴的業,回過頭來說,修道一樣。你看佛是不是,非常善巧方便,佛怎麼說呢?第一個通說,修行更要調適,世間那個調琴要調適。你看那個運動員也要調適,一直在上場裡面,去尋覓那個姿勢,去尋覓那個彈跳,去尋覓跟隊友的配合,但他也要適度的休息,所以這個時候怎麼辦呢?第一個就是說,要說調適之功。
「佛說 : 沙門學道亦然。」一樣,「心若調適,道可得矣。」心也要調,道就能得到,好,那怎麼調?下面說,反之不善調的過患,先說道要調適,要心情、要懂得調適;反面來說不調適會有退轉,如果不調適,它會造成修道的障礙,道心退轉,叫做「於道若暴」,暴就是一曝十寒,一下子非常用功。「於道若暴,暴即身疲」,暴即身疲就是你身體的力量跟不上,你就會覺得很疲勞,好比說,一下子要學很多的功課,體力不足,熬夜都學不來。第二天再學新的,昨天還不懂,今天就學新的,又學很多的功課,晚上呢,體力用不上。第三天又學很多新的,因為那種自我要求過高,道力很猛,結果整個人壓垮了,叫做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開始生煩惱,開始不安,開始煩躁,這麼多的不會一直累積,一直累積。
「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就是退道行,不幹了!這我不可能辦到。所以有時候,要看怎麼調?對於顏回聞一知十的人,不妨讓他學得多。對於一般人是沒有辦法的,聞一知二、三的人,要讓他不要學得太多;對於那個聞一,根本不知一的,像曾子、像高柴這樣,那可能在旁邊,先引那個善法欲。所以這個調就很重要,這也是為何佛叫做調御丈夫。佛叫做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這十種通號,就是為世所尊貴的,其中調御丈夫,就是佛很懂得調弟子。這個成為一個住持,成為一個領眾者,成為一個老師,他一定要懂得調學生。他不能把所有的學生,當成一個模樣,一個模式來調,這是不可以的。很多的老師,就把學生當成一個模式來調,就把天才壓成庸才,把人才教成人。
所以「其行既退,罪必加矣」,當他退了道心,他罪必加矣,什麼叫罪必加矣?這個時候他放掉修行回到世俗,這時候他會選擇醉生夢死、狂歡、讓他快樂。他一定會選擇這個修行,因為他覺得修不來,修不來就自暴自棄,對那個自暴自棄的,修不來的,認為根本無望的,這時候在世俗裡面,他肆無忌憚,認為反正我已經沒有用了,留在這個人世間,又有什麼用呢?比如有些人去修道,修不成之後回到世俗,他也入不了世俗,因為世俗的能力,要另外培養,他也沒有辦法入世俗,幹脆選擇放棄自己,直接躺平,對學佛也沒有信心了,所以也不可能有什麼對治法。
最後佛怎麼說呢?「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清淨安樂的清淨就是,你可以說第一個是動機清淨,你也可以說清淨包括說,你所學的教法裡面,你是抱著一個清淨的心態,你不去追逐世間的名聞利養。但是安樂也很重要,安樂就是你想辦法讓自己是快樂的學,動機清淨以外,你還要快樂的學。安樂非常的重要,比如說坐蒲團,你不要坐在地板上,坐到腿麻,要坐蒲團。然後做功課,你剛開始的時候,不要一次坐兩個鐘頭,你做那個五分鐘的,慢慢的加長。有法喜的時候,再慢慢加長,而且這個慢慢加長,是要很慢的加長,讓你那個法喜都維持住的。所以在家裡面帶孩子做早晚課的時候,你不能用你的那一招,把孩子帶上來,你坐在那邊念佛一個鐘頭,把小孩嚇死了,他不要跟你念佛了,念兩分鐘就好,念一分鐘就好,慢慢來,覺得太短了,那就再加兩分鐘,他覺得太短了,就再加三分鐘,這樣子。安樂就是身體要可以調適,心情愉悅。比如今天的課程,你讓它消化完,才有下面的課程,而不是一直逼他往下學。所以你看我們有時候,那個C段班的人自暴自棄,他不是不想學,你用A段班的課程去壓他,他最後當然自暴自棄,自暴自棄以後,罪必加矣,他變成C段班的時候,他就敢鬧,敢砸玻璃,敢出去打架。因為你已經放棄他,他自己也放棄他自己,所以不能拿A段班的標準去要求C段班。
同樣的根器有利有鈍,法門有大乘,有三乘,所以這個時候,都要看對方的根器,那你自己要看你的根器,當然你不能把自己當成爛的,不是的!而是你要維持那個法喜,這很重要,維持法喜裡面包括你身體裡面要懂得養生,心情要保持愉悅,然後要花時間做教法的觀修,乃至於在利益有情的時候,也是去慢慢的承擔。遇到有些傷害的時候,你旁邊有善友懂得安慰你,懂得用正法讓你觀修,把這個傷口抹平。就好比說,家裡面不小心破皮流血的時候,那裡面要有一些急救箱的藥。OK繃,面速力達母,把自己的傷口包紮,不要放任它流血,變成破傷風和蜂窩性組織炎,最後緊急的時候,還要送到大醫院,小醫院還要送到大醫院,所以我們學佛也是一樣。我們退轉的時候要想辦法自救,自救不行的時候,別人要幫我拉一把!那有時候就是要趕快,前面做得越多,後面就不會變成蜂窩性組織炎,變成要送到大醫院。如果沒有大醫院可送,那不是完了嗎?如果沒有遇到大善知識,那不是完了嗎?所以安樂的這一分,包括說環境上,不是那種歌舞的環境,屠宰的環境。這種邪見的環境,是有善友的環境,飲食具足。像小止觀裡面,他就講到說,像飲食具足,像身體健康,像善友聚會,固定的學正法,維持這個法喜。
好,以上叫做調適得道,可見調適得道這一分是不簡單的。第一個你本身,自己是自己的能調者,所調的就是自己,把自己當成調的對象,訓練調自己,這個覺受有了,你就可以調別人,調自己的覺受要先出來,你才懂得去調別人,自己沒有調自己的覺受,自己都不能調伏自己了,你怎麼去調伏別人?這第一個。第二個也要善於去請教別人的調伏之道。第三個,別人在調伏我的時候,我也非常高興的接受,他真的是我的貴人,而不是心生不滿。第四個,也在許可的情況下,有這種調伏別人的機會,就是說你成為他的貴人。好像學法的人,如果有機會去說法,他學法的力量會更強,對法義的觀察,力量更到位,道力更提升,這個道理是一樣的。好,以上啊是這個三十四章的調適得道。
那雪公老師說,「心調適,道才會得」內調的人,他會得到身心輕安。你看那個內調,什麼叫內調?就是我能夠在修定當中,從短時間慢慢的加長,我能夠在修定當中,對治粗沉、粗掉、細沉和細掉,那個昏沉相、沉沒相、掉舉相。掉舉相就是對外在的所愛的境界,已經掉散出去了,都懂得收回來,不是硬拉回來,懂得將境界的過患收回來,這個昏沉都懂的,生起善法欲,把士氣拉高,把散亂出去的收回來,把心拉高,最後突破定的障礙,就得到這個身心輕安,先得到心的輕安,就是心裏面安住在境界,想安住多久就安住多久,再其次呢?就得到身輕安之樂,身輕安之樂就會打通,身體的各個氣脈。那個氣脈被堵住,就靠著那種法喜,安住的力量打通,叫身輕安之樂。身輕安之樂回過頭來,讓心變成輕安之樂,心裡面非常快樂,為什麼?因為身體非常舒服,就像人,非常健康的人,有時候心情比較愉快。病的人心裡面比較愁苦,這是身心的互相影響的力量。
好,要怎麼調適?「外要離六塵不攪」離六塵不攪就是這些色聲香味觸法不會攪動你,它怎麼不攪動你呢?第一個你要遠離它,老子說「不見可欲,其心不亂」要遠離它。第二個是不小心碰上的時候,你也要有觀察它的能力,觀察它的能力,就是不被它所擾動,那種觀察法你要學。比如眼睛見到那個財富的可愛相,這時候你要懂得觀察那個財富帶來的可怕相,發財以後啊,人會變質,家裡面會變成奢靡。然後君子呢?也不敢跟我們交往,因為他怕你,好像他扒你的財,小人跟你交往,也容易貪你的財,你會處在危險當中,例如像這樣,所以對錢財是不貪愛的,那錢財的獲得呢?反而是幫助我來修福修慧,比如說去布施貧窮,去護持人家的道業,去助成人家道場的興建,這些都是調適得道的。總而言之,調適得道,要包括正知見,要包括退轉的時候怎麼對治?要包括親近善友,要包括如何經營法喜,要包括讓自己在作息正常。飲食上要注意衛生,讓身體健康,這些都是調適的方法。
可見修行這件事情,極不簡單。但是世間人都把修行看得太簡單,反而把很多的領域看成不簡單,花很多的心血去學各領域的,學語文、學電腦、學AI、學財經、學理財、學金融,都覺得不簡單,花很多的心血。但是都認為學道很簡單,不用聽經,家裡面有蒲團就可以做早晚課,一本小冊子拿來,就可以修道了!都把修道看得太簡單,結果往往是什麼?往往是,要嘛就是心思不在道上,要嘛就是在道上容易退轉,要嘛就是用功太急,道力根本出不來,要嘛就是用功,根本不太用功,根本沒有道力。好,以上是第三十四章,調適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