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佛學優課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 昇降排序
本經是由中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共同譯於東漢雒陽城外的白馬寺,成為古代中國第一部譯出的佛典,內容是蒐集釋迦牟尼佛各時期所說的話,一共選錄四十二章,是認識佛法很好的一部書。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28課
第三十章:避開欲望可以遠離傷害

第三十章「避欲遠害」。「佛言 : 夫為道者,如被乾草,火來須避。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避欲遠害」這一章看起來很簡單,其實不好講,一段一段的慢慢的觀修。第二十九章是「防止女色」,到第三十章,佛說不只是女色,所有的可欲境,都會燒傷修道人。所以告訴修道人,要避欲遠害。佛法很厲害,佛法就算你不出家修行,你光拿這個概念來入世,你都特別的厲害。比如說你對這個世間,你有觀察的能力。而且有避這個欲望,避這些引誘,避這些財位,避這些榮華富貴的能耐。你下去做很多的事情,很多會發生的過患都不見了。你看那些當大官,像你剛才講的狄仁傑,對不對?在唐朝那麽烏漆抹黑,動輒得咎的,他是不是穩穩的把官做完,對不對?最後,狄仁傑是什麼下場?

佛門涵藏著很大的富貴在裡面,你不要以為,佛法好像是在那邊修行的。什麼深山,什麼常伴青燈古佛?那一套的入世,好大的富貴在那一套裡面,世間人看不到的。狄仁傑最後晚年,其實國家是以他為重心,他就算說我要辭官,武則天不給他辭,然後你就算在家裡面,你照樣是領宰相的薪水。就像雪廬老人最後晚年,奉祀官府跟孔德成要辭,孔德成說不可以,不可以,什麼都答應就是不能辭,什麼都可以就是不能辭。狄仁傑的宰相府在哪裡?在他家裡,要死的時候,還是不讓他辭,最後他一死,武則天就哭了,說,她最有力的後臺沒有了,你就知道這個人的威望。

接下來就佛說,修道的人,就像身體被著乾草,有火來了就必須躲避。學道的人,要是見到欲境現前,一定要遠離,這是消文。

「夫為道者,如被乾草,火來須避」所以道人就是為道者,我們說道人有沒有自體性?道人沒有自體性,道人為道才叫做道人。所以道人並不是有一個人叫做道人,是為道的人才叫做道人,不為道的就不能成為道人。所以道人的自體性是沒有的,那為道就是辦道。

辦道如被乾草,「如被乾草,火來要避」所以道人見欲,欲就是火,對不對?所以你要避,對不對?而且必當遠之,要避得遠遠的,越遠越好,對不對?對,好,請問道人,為什麽要如被乾草?坦白講,道人這個時候,道人跟一般人沒兩樣。這個套到一般人,不是一樣嗎?

道人有出離心,知道這個很恐怖,所以才會有被乾草的感覺。那一般人,他沒有出離心,他覺得愉快的很!燒其實是一樣燒。但是他燒的很快樂,燒完身就沒了。不是燒得很快樂,是他不曉得要避,是無知小兒。等到燒上來的時候,要躲也來不及了,叫無知小兒。這個時候,世間這些無知的小兒,他碰到火會不會躲避?不會!他就去碰,火燒起來,來得及,來不及呢?已經來不及了!。這就是道人跟世間人的差別。

我跟你說修行的人,十個欲望,修修修修修,剩下三個欲望,他有沒有減少欲望?看起來有,但是沒有,他其實是把七個欲望,集中在這三個。這三個是很厲害,世間人其實是什麼都貪,所以他很平均。很平均,你看世間人,你看那個道人,他什麼都沒有以後,他把所有的集中,集中在他的脾氣。你少惹我!你看那個修行人,什麼就沒有?脾氣,就所有的集中在那個脾氣,最後就是不要惹我,其他的都好說。世間人不會,世間人只要紅包給兩個,就好了,全部都可以和解,就那個集中。道人是很可怕,道人比世間人可怕。沒有個三兩三,絕對不能上梁山,你今天集中一批道人,可是都很難搞,真的!世間人很好搞,世間人兩頓飯就解決了,反正沒有什麼志向,也沒有什麼抱負。道人不行,道人難搞,他跟他溝通也沒有用,他不幹就是不幹。道人如果起欲的時候是厲害,我跟你講厲害,跟世間人不一樣。道人那個乾草是厲害的,是乾的,而且是油多。然後這個人,如果不去遠離那個欲境,退轉起來比誰都可怕。

後面會說,「火來須避」火來須避裡面,這裡面包括境界要遠離,乃至於心上要遠離欲境。這個時候必當遠之,「遠之」裡面包括身遠,包括心遠。那身遠,心遠裡面,就算不取行相跟不取隨好。那個在小止觀裡面講說,有一個獨角仙人,他修了四禪,修到很成功。結果他下山的時候,對那個可欲境,心生歡喜的時候,就像他禪定的專注一樣,他整個人就垮了。很多修行人,只要垮一次就垮到底,為什麼他會垮到底?因為他執著起來,本來是有分十分執著。他其實每一分都是弱弱的,因為分十分,那只剩一個呢?就是那一分的執著,就是百分之一百,全部在那一邊。所以他那一百分之一百,一發生爆炸的時候,那就是整個毀滅。對,對,而且他退轉起來,他過去修的法,一旦讓他退轉的時候,他會立刻像失去信心一樣。像洩了氣的皮球一樣,他認為他已經沒救了,因為過去是拿佛法來對治世間法。現在連佛法都垮了,因為他已經退了,連佛法都垮了以後,他會對佛法整個都失去信心。

比如說念佛,臨命終念念念還是很痛苦,身體還是很痛苦的時候,如果他不超越這個困難,他會發生什麼事?他覺得念佛是沒有用的,以後都不要念了,以後都不要念。這個以後都不要念的那個決心,比那個比世間人說,你就念吧,好,我念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痛苦,我痛苦,你念吧,好,是的是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念吧,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還可以往生喔!最後感覺我一生修行,我不可能遇到這些痛苦這樣,這樣不對。旁邊的人勸你念佛,你只會揮揮手說不要講了!真的不要講了!你修行功夫沒有我久,你不要講了,讓我休息。那個時候,你已經無可奈何了。

所以這個時候,「道人見欲,必當遠之」就是說,這個可欲境,你平常就要練習,對治這些貪愛。而不是那個所有的貪愛,剩下一個,這個貪愛不要,這個貪愛不要,可是集中在一個。集中在一個家人,或是集中在自身,那很恐怖。這種人,他想幹嘛的時候,你平常就算你,他叫你老師老師。他拗起來的時候,你那個老師那兩個字,是不值錢的,很可怕的。這是我學佛幾十年來碰過的,所以你講的事情,我大概都碰過一點。所以道人見欲,必當遠之,就平常又捨離這些的貪欲。捨離這些財色名食睡的貪欲,自身的貪欲,眷屬的貪欲,否則在那一關的時候,整個下去。

好,你看雪廬老人怎麼說?三十章呢,毛筆字上面,第一個是「護道」,下面就是「根草塵火道是身」根是草,塵是火,道是身,所以道呢?身體有根,就像說被著草一樣,對著可欲的境界的塵,就像火一樣,對它起貪欲,就是火燒上來。火燒上來,對世間人好處理,對道人難處理。道人可能身上不只是乾柴,道人可能身上是彈藥庫,真的,我是覺得佛很厲害。他不會說人都如被乾草,不,他是為道者,這個你要學佛多年,你就知道這個有味道,有意思。

有些道人要從兩分來講,請問愛的反面是什麼?恨。愛得厲害,恨得厲害,所以有的道人是怎麼樣的道人呢?比如說,某甲跟我處不來,所以你的淨土宗我也不學了!老死不相往來,不是老死不相往來,連你那個道我也不要了。世間人好處理,好處理,來吃一頓飯,吃一頓飯。來來來來來,那個搓湯圓,搓搓搓搓一下,都可以解決,年終獎金多發兩千,這都可以解決。道人拗起來的時候,你無可奈何,你就只好看著他退轉,無可奈何。因為道人很有觀修的能力,所以他會想像,入定想像,你看我來的時候,他都不跟我打招呼,然後坐在我旁邊的時候,明明應該坐在我旁邊。可是他故意要躲我遠一點,他一定是嫌我怎麼樣?就那種想像力,那種想像力在道人的身上都有,愈想愈多愈想愈多,就會覺得這個道場,他寧可不要來,這叫做道人。

所以道人如果沒有通達中觀正見,有些道人他對他的修行法拗起來的時候,他也無可奈何,你也無可奈何。我記得那個時候懺公,我們裡面有一個修行人比懺公勢力還要強的。懺公三點半起床,他兩點起床,懺公拜八十八佛,兩點半起來,他一點半起來。懺公晚上九點睡覺,他十二點睡,這個時候師父怎麼降伏得了他。而且他又後面做很多的苦功,上來,師父說腳髒,不要進佛堂,去洗個腳,他反問師父,師父,你為什麼要那麼著相?反問師父,師父就說《金剛經》裡面,佛都尚且洗足已,敷座而坐,那更何況你。他聽了才去洗腳,這都是我看過的,而且都是精進用功出現的問題,你說那個不太精進用功,你還好講。

下面偈子說,「烈火熊熊徧地燒」,就是說在我這個娑婆世界,會讓我們生起貪瞋癡的境界,是遍地都是的。烈火就代表你隨緣看的都是六塵,叫烈火。

「愚夫擔草樂逍遙」,愚夫就是指我們一般的凡夫,在這麼多的大火環境中, 被著乾草還是在樂逍遙,都不怕那個大火,這叫無知小兒。

「明人也會勤澆水」明眼的人就是指修道的人。勤澆水是說,剛才講說你必須要遠,可是有時候你躲不掉,你不能取行相,你也不能取隨好。不能取行相就是你避火,可是問題火到處都是,所以你只好勤澆水,勤澆水就是不取隨好。

最後呢,「遠害何如不採樵」不採樵,那個樵,木頭就是六根,不用六根,為什麼可以不用六根?我們先說根,是怎麼起作用的?根是心的生起的,同時說根,同時起現行,境同時起現行。根塵識三個同時生,根塵識三個,為什麼是同時生?眼識不生的同時,眼根跟色塵都沒生,眼根不生的同時,眼識色塵都沒生。色塵不生的同時,眼根眼識都不生,要這樣說。所以根的生起的那一分,是心識的生起。所以不採樵就是不用根,不用根應該要解釋成當下是不起心,不起心才是不用根。但是我必須要說為什麼?其實這種分析法好棒,沒有人去做這樣分析的,除了佛法,沒有人會去了解,自己是這樣的了解。不採樵呢?意思就是說,你心不生的時候,根就沒作用。所以你根沒作用,你碰到境界也沒有用,不採樵就是,你身上根本沒有乾草。意思就是說,你身上的根根本不起作用。所以火來了,有沒有避的問題?沒有避的問題,根塵識,為什麼要同時生?我告訴你這個分析法,也是龍樹菩薩的中論分析的。

第一個,如果這個眼根跟眼識,不是可以同時生的話,那我反問你?第一個,眼識生沒有眼根,瞎子也可以看到,因為瞎子有眼識,可是沒有眼根。好,眼根跟眼識同時生,自體生就兩個不相關的兩法。所以瞎子就算沒有眼根,可不可以看東西?因為兩個是自體性,不互相關聯,所以沒有眼根,也可以看東西。可是現見也不是這樣,因為佛法都是從現象界去分析。所以這些現象,都是你在現象,你懂的,為什麼佛法可以打敗外道?這些都是現量,你現前會知道的,只是現在推度而已,你從已知的現量的基礎去推度。第三個,是眼根先,眼識後,眼根先出來,心識不生,眼根生就好。眼根生,睡覺的時候也可以看到東西,因為心識不生,眼根沒滅,對不對?眼根沒有死,可是眼根怎麼沒有看到東西,消去法,消去法,消去法,剩下什麼?互相關聯生,自體性不生,對著眼根生起眼識,對著眼識生起眼根。換句話說,眼識的生起的同時,眼根才起作用,眼根生起作用的同時,才生眼識。

好,那我再問,色塵不生,能不能有眼識生?黃色不生,有沒有見黃色的眼識,眼識跟色塵竟然也是同時生。沒有黃色,你也不會有見黃色的眼識,可見色塵跟眼識同時生。那這個三個合起來是什麼?三者同時生,而且是自體性不生,互相觀待,同時說見到色塵,同時說眼根生。同時說眼識生。三者不前不後,自體性一個都沒有,所以「遠害何如不採樵」再解釋一次。意思就是說,根本你沒動念過,沒有動念過有兩個。第一個,就是不要取行相,第二個,是不要取隨好,第三個,是你根本沒看到它。你根本沒看到它,就是因為欲境的自體空,欲境的自體空,你沒看到它,你怎麼起欲心。你這個叫做何如不採樵,「何如不採樵」就是不取行相,不取隨好,不去對境界。或者是對境界的時候,也不會見到它的可欲境。不會見到可欲境裡面,除了說你觀察它,其實是,不是可欲的,其次可欲的自體空,所以這時候火有沒有燒來?沒有,好,以上就是第三十章「避欲遠害」。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