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前面告訴我們是修道會自然的遠離愛欲,遠離憂怖,還有修道是一種披甲精進,是一種有願力的,想要自利利他的,是一種精進的形象。還有要懂得調適自己,把身心調適成適合修道,修道有成,到底長什麼樣子? 第三十五章,就是修道有成長的樣子。
經文是 : 「佛言 : 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
他用彈琴做比喻,用鍛鐵來做比喻,各種善巧方便的比喻,像《法華經》的七種比喻,窮子的比喻、醫生的比喻等等各種的比喻,這一章是燒鐵的比喻,煉鐵要成鋼的時候。
「去滓成器」,去滓就是經過火燒以後,把鐵礦中的雜質去除。要怎麼去滓?先火燒,再來水洗,水洗是增加它的延展性,火燒之後再來水洗,煉出你要的韌性和硬度,像古代那個劍,被捶打煉出來的時候可以達到你要的狀態。那個水洗、錘打,回火燒製,再錘打、再水洗,最後煉出一個狀況極佳的鐵劍,像那個古代的寶劍一樣,比如越王勾踐,吳王夫差,那個寶劍一樣。
「器即精好」,趙子龍拿著那把寶劍上戰場的時候,削鐵如泥。這個比喻同理兒說,「學道之人」也要「去心垢染」,就像鍛鐵一樣,所以火燒、水洗,火燒就是修對治品,水洗就是修成就品,所以我們學道的人,也是一樣,那個火燒就是一種歷練,要去歷練,比如我修布施,我本來就修忍辱去歷練,去歷練以後我才知道我是不是夠料,比如說在打坐的時候,要修忍辱,怎麼修?除了對忍辱有勝解以外,在歷境逢緣的時候,受到別人的譏笑、謾罵、捶打、嘲諷等等貶抑,這個時候,被羞辱的感覺就油然而生,瞋恨心不得不發。
尤其「學道之人」,發起瞋恨心的時候就像火山爆發一樣,因為他蓄積了太多的能量。所以爆炸起來,勢不可擋,人家說修道的人,怎麼變成這樣?所以要去滓,去滓就是說,這個場合裡面去歷練,原來我的瞋恨心這麼重,原來我貪心這麼強,原來我這個傲慢心這麼重。比如說,我修道的幾十年出來,結果別人對我不恭敬的時候,非常的生氣。你看原來傲慢心這麼重,所以歷練這件事情很重要。歷練,比如說開悟的人,時候去歷練掃廁所,他要不要降伏慢心。因為那些慢心貪心,都像那個,這個鐵裡面的渣渣,沒有被顯現。他要去火燒的時候,才能夠燒掉,而這個火燒,就是這個歷練。
這種歷練,比如說廣欽老和尚,他從山上開悟回來以後,他的老師轉塵法師怎麼歷練他?要他叫大家起床做早課,所以他每天一定要比大家早起,叫大家做早課。有一天呢他起來的時候晚五分鐘,他是跪在大殿前,每一個進來跟他跪著懺悔,因為耽誤人家五分鐘的修道,上百人進來,他要跟上百人跪拜、頂禮、懺悔,他就這樣練自己的慢心,降伏自己的慢心。然後還有,故意說功德箱的錢怎麼不見了?大師把功德箱的錢拿走,故意說功德箱怎麼不見了,保管大殿就是廣欽老和尚,但他默不作聲,默默的接受大家的指責,一方面降伏慢心,一方面修學忍辱,因為這個偷錢的事不是他幹的,但他也沒有辦法證明是別人偷的,只能默默的忍受別人對他指責。這樣降伏慢心,降伏瞋恨心。這些就是鐵裡面的渣渣,火就是歷練。
那還有那個水洗,讓他變成很漂亮的鋼,很漂亮的鐵器,那個水洗就是這些道品的滋潤。比如說看到這些修道之後降伏慢心的成就相,降伏貪心的成就相,你看那些聖者的莊嚴形象,受到人天恭敬,玉皇大帝甚至親自來做為侍者。比如說須菩提,玉皇大帝還親自來做侍者,來聽課,並且做為弟子來禮拜上師。你看那個水洗就是,從那些聖者的氣象,見賢思齊,內心是心嚮往之。也比如極樂世界,透過阿彌陀佛的願力,去展現這麼殊勝的淨土,利益有情,心嚮往之,這叫水洗。所以有火燒,有水洗,學道之人去心垢染,去心垢染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火燒,一種是水洗。
「行即清淨」,這個菩薩行才真的清淨,一方面是見賢思齊的菩薩行,一方面是對治煩惱業的菩薩行(對治垢染的菩薩行)。另外也有對各種美妙利益眾生的方法,生起好樂的清淨行。
雪廬老人說性修,什麼叫性修呢?就是你明心見性的修,不是盲修瞎練的修,不是摸著大象的尾巴,說大象像繩子的修。摸著大象的腿說是大象像柱子的修,不是!換句話說,你是一個明心見性,蕅益大師稱做「名字位中真佛眼」,就是雖然是名字位。雖然是學教法,但是懂得佛果是多麼殊勝,菩薩行是怎麼修。乃至於中觀正見的正因,是什麼你都知道,開始下去修。布施要結合多少法類說布施,乃至於什麼情況下叫布施,什麼情況下叫不布施,有時候給的時候,反而不叫做布施。有時候不給的時候,反而叫做布施,還要做田的觀察,做心態的觀察,做施這個方法的觀察。
這些都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你通達空性,也通達緣起要這樣,因為空性就是緣起的正因,這種明心見性的修呢?性就像鏡子,就像眼睛,你這個鏡子能夠照見,你這個眼睛能夠看東西看明白。所以對教法要通達,要怎麼通達呢?就是通達體性空,通達心是要這樣的用功才能夠轉染成淨,轉凡成聖,轉迷成覺,轉凡夫成為佛,這些就是性。
第二個修呢?修就是如拭,就是擦拭,擦拭這個鏡子,讓它不要蒙塵。也是如鎞,如鎞就是金鎞可以除掉眼翳,古代的白內障用一種金鎞(梳子),把那個白內障刮掉。同樣的,修就是把心,越修越靈動,就好像把鏡子越擦越亮,心啊!越來越靈敏,越來越靈敏,怎麼靈敏呢?對緣起法的靈敏,對空性的靈敏,什麼叫靈敏呢?有正因去通達空性,有正因去通達世俗的緣起,這叫做把鏡子擦亮。那個心越來越靈敏,越來越看清楚境界,越來越看清楚境界的體性。如鎞就是把自己那個盲眼,無明眼翳把它去掉。換句話說,這個眼是可以看到世俗的眼,可以看到空性的眼,而不是對白內障障住,無明我執障住,也看不到緣起,也看不到空性。以上是雪廬老人對這一章的比喻。
那這一章裡面告訴我們說,修道有成就要這樣,一方面鍛煉火燒,一方面水洗。同樣的,火燒和水洗都是在你明心見性的火燒、水洗,你知道要去的是什麼?要去的就是無明我執,無明我執一去,連帶煩惱也都去掉,這叫做去滓。還有菩薩的廣大行,這些廣大行跟甚深見,種種的這些正因,都是你好學的地方,這就是水洗,這才是修道的性相。那這樣的修,要按照你的根器逐步往上走,這就是調適。接著,這個時候要給自己有承擔的力量,這叫做披甲。對世俗的恐怖、憂愁,因為愛染去除,就去掉對世俗的憂愁跟恐懼。以上都是這幾章的觀點,那眼前呢是對修道,要這樣的定義,他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修道。好,以上就是三十五章, 修道的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