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 (11) 第八章 為何傷害賢人反而是傷害自己
經文: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第八章講到戒人害賢,請問第八章跟第七章的關係。第七章是談到的是聖人守道行大慈,他會有惡人來侮辱他,但是即便不是到聖人的境界,聖人之下的賢人位階,想要去害他,這也是萬萬不可行的,也是果報會自受,惡人會有惡報,所以在第七章,談的是說不受,就是不接受,就是佛不接受別人的侮辱。但是第八章,佛是要來告誡人說,你不可有害賢之心。
第四章是斷惡修善,第五章是斷惡修善當中斷惡的修學法,第六章是修善的修學法,修善的修學法是要受辱,善法要有受辱的能耐才做得下去,如果沒有受辱的能耐,善法是做不了的,這一點很重要,很多為公發心,如果沒有受辱的能耐,坦白講都是退轉,講好聽一點說他要閉關念佛了生死,講不好聽的都是不堪受辱,回家閉關念佛了生死,其實不是真的要閉關,是內心怕受辱,第七章就是告訴我們連佛都會受辱,何況我們。
第八章就是回過頭來,慈悲的告訴惡人說不可以害賢,而不是說他不惜以下地獄來成就我的忍辱度,回過頭來還是要「戒人害賢」,這是一個關聯性的說法。
第八章的主題是「戒人害賢」那分為標、示、結。「標」就是直接標明主題,「示」就是來以兩個比喻來顯示,這個主題的一個內涵,「結」是一個結語就是一個告誡。
這一章是佛說惡人想要害賢人,就好像朝天空吐口水,這個口水是吐不到天上的,而且口水還會掉下來掉到自己的臉上;又好比是逆著風,要撒一把塵土到賢人的身上,非但這把土沒撒到賢人的身上,反而因為逆著風,所以被風吹落,在自己的身上,弄髒了自己的衣服。所以不可以毀害賢人,因為所造的罪業,終歸要自受。
這一章簡單的說是這樣,但是在雪廬老人的筆記一百九十九頁,我們把第七章、第八章一起來合看。第七章就是佛現身說法,他云何接受,就在毛筆字的第一百九十九頁,云何接受就是什麼是接受呢?下面分兩項來談,一個是「須自作主不與接受」就是說這個接受或者不接受,其實是你可以作主的。表面上看起來有人要來害,好像被害者他是一個被動,可是事實上他的主動表現在他的接受或不接受。而他接受這個,他這個害才會成立,但是一般世間人不是這樣,所以又有左邊的「愚者接受自他兩害」就是不明白的人就接受了。
這不只是害了自己,其實也害了那個想要害你的人,在「須自作主不與接受」的下面。雪廬老人又進一步講到「與計較是接受」,然後「(購物論價)」也就是你想要討價還價跟這個惡人去計較,這也是一種接受。如果「接受」的話會「永結不解」,就是非但沒有辦法跟他解冤釋結,而且這個結更深,因為是「往還報復」的關係,所以就是冤冤相報何時了。所以這一章,佛到底有沒有接受這個惡人之辱?佛是以默擯(沉默不語)的方式面對,所以這個惡人,他沒辨法再往下進行,才會罵止,所以佛是沒有接受。
佛作主沒有接受,是說沒有起瞋恨心,沒有跟他計較,沒有報復的那一分。所以才會說外人絕對沒有辦法害到你,害到你是因為你起煩惱,才害到你。可是我們認為他已經害到我了,其實從來沒有害到我們,是我們起煩惱的那一分才害到我們。所以佛沒有起煩惱的那一分,其實是佛沒有接受,沒有接受他的傷害,什麼叫做接受他的傷害?就是起了煩惱,就是接受他的傷害,那我們往往都認為起了煩惱,起了瞋恨,起了報復,這個時候才是我不受傷害。我起了煩惱,起了瞋心,起了報復,我就接受了他的傷害,我接受了他的傷害,不但他自己害到他,我有時候也被害的很深。比如說他傷害我,故意讓我生氣,故意讓我起很多的煩惱,表面上他是傷害我,其實我自己害自己受傷更深,因為我起了煩惱,我等於接受了他的傷害,這第一個。
第二個,我如果不起煩惱,尤其是我不起瞋恨心,就是我不接受。愚者是接受,愚者就接受對方對你的迫害,你產生煩惱、產生瞋恨,這就是愚者,愚者就是接受對方的傷害,這叫做自他兩害。自他兩害就是他人傷害你,他本來就有他的果報;你自己起煩惱,你自己也傷害你自己,有時候會比他人傷害我還要嚴重。所以佛才會用接受禮物的那個概念,不接受禮物。我們一般說因明學裡面,這個比喻到底要如何發揮他的價值?那個比喻一定要結合法義,那個比喻才有用,否則那個比喻會亳無用途。
我今天給你一個禮物,有兩種狀況,一種是收、一種是不收,講這個收禮物的目的,要結合什麼法義?比如說,我傷害你,我辱罵你,給你很多的逆境,這一分我形容為禮物,這個時候你有所謂的接受跟不接受,接受就是你會報復,你起瞋恨心叫做你接受,不起煩惱就代表你不接受,這個比喻要結合這個法,我這個比喻才有用。就好像說,如水月,如水月沒有用,要結合唯識宗的宗義,要結合中觀宗的宗義,那個如水月才有用。
一個完全沒有聽過佛法的人,他也知道「人生海海」,是什麼意思?人生宛如走馬燈,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無常,可是講那種話的人會不會有無常觀?沒有,完全沒有!接到紅白帖,我的朋友、我的同學,同學會死了一個,真是無常!你放心,你內新裡面覺得他很無常,可是我是常的,如果那個比喻沒有結合無常觀,那個比喻是沒有用的,什麼聲響?聲音響回來了,什麼水中月?什麼身體影子?那個沒有結合中觀宗的宗義,沒有結合唯識宗的宗義,那些都沒有用。好,以上是第七章。
那第八章,第八章雪廬老人,怎麼說?第八章,它是「誡意」,誡就是告誡的意思,然後它跟第七章的關係就是,前章「云不受」就是不接受,以不起煩惱,不起瞋恨心的方式來說不接受。這章「云不加」就是不加諸於他人,所以說這一章是特別告誡惡人,惡人雖然對善人很大的幫助,還是要告誡他,因為這是慈悲心,他下地獄還是很可憐的,不要說害我所以活該下地獄,不能這樣,還是要產生對他悲憫心,所以才有第八章。
第二個叫做「害賢」來說,害賢這邊說「經文皆設譬喻」就是這個經文,他是以譬喻的方式來顯現,他要表達的這個義理。他要表達的義理,那我請問你,惡人,為什麼害賢者才仰天而唾?今天惡人如果害惡人,惡人害小人,都不會仰天而唾,必得害賢才會這樣。理由就是,唾天或者是揚塵,你要結合法義,他才有他的功能。因為惡人跟賢人的差距是天差地別,賢人好比天,惡人跟他的高度差別,就是以天來作比喻,如果是逆風揚塵的話,因為這個賢人,他是順聖道而行,所以你對賢人,作出惡的這個舉動,是逆順聖道的舉動,所以用逆風來作比喻。
惡人害賢,賢的那一分,賢者是指不接受禮物的那一分,賢者為什麼有不接受禮物的能耐?賢跟聖完全是就修養上厲害,我上次說過賢跟聖,是講形而上的那一分,君子是講形而下的那一分。這個是不同的,你知道翻譯家,翻譯到中國的時候,最早期,後來玄藏法師之後,可能就很多的名相,他自己發明。中國的早期,你看迦葉摩騰跟竺法蘭很多都是借儒家的名相翻,你注意看,舉例來說,科判的第三頁,你看像不像「佛言 : 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 : 子以禮從人。」子這個字眼,陳子禽問子貢說,子為恭也,說子貢你太客氣了,這個子,意思就是對方罵佛,佛還客氣說,先生,子就是先生,這就是用早期的翻譯,後面的玄奘法師就不是這樣翻,都是汝,善男子,汝怎麼樣?子這個字是早期的翻法。
惡人害賢的這個賢字,就是指形而上的那一分,形而上的那一分都是修養很厲害的,從對治法到空性的修學,這種人都是有能耐不接受禮物的,就是你報復什麼,他都不會生起瞋恨或是煩惱,所以對於這種人就不能害他。
面對惡人小人,害他沒有那麼嚴重,因為惡人小人會起報復,所以你害他一定害得到。比如說你傷害小人,你傷害惡人,傷害一般人,你絕對傷害得到為什麼傷害得到?因為你罵他一定回罵你,甚至揍你,所以他可能果報可能比你更嚴重。他果報比你更嚴重的話,你是不是得逞了?比如說你罵他一句,他回罵你十句,而且罵得更惡毒,你是不是成功了?表面上我受損,其實,他完了,真的,我不騙你,一般人很喜歡罵賢人,為什麼?因為不會回嘴!這就是甚深的緣起,除了佛有能力通達以外,一般人是不會通達的,沒有人知道那個是很可怕的,你除非通達甚深的緣起,你才知道它很可怕。
所以這時候惡人害賢,賢是不接受禮物的,不接受禮物就是他不會去報復,不會起煩惱,不會有種種對你的傷害。這個時候就是你給我的禮物,我全部不收,回過來通通是你拿回去,所以才會有「唾天喻」和「逆風揚塵喻」,這些比喻一定要結合法來說。這種「唾天喻,逆風揚塵喻」不能結合到小人,壞人說,有時候老粗跟老細,老粗只是罵了老細一頓,老細可以恨他一輩子,你看他自傷有多麼嚴重?
「害賢」,它「經文皆設比喻」但是這個比喻,一定要結合法相說。「再舉事證(糞夫汙富翁)」事證,對,什麼意思?就是挑糞的人,他想要去把這個富翁弄髒,可是事實上是沒辦法的,富翁還是富翁,糞夫還是糞夫。以上是第八章,「戒人害賢」裡面的經文。
第四十七頁,「害賢」有包括害三個,所謂的「害賢」可能是害賢人的身命,或害賢人的事業,或者害賢人的心性,不外乎這三種。太好了,好,我們一個個觀修,第一個「害身命」害身命想要害賢人的身命,就能成功嗎?害得到嗎?不能的,因為賢人他的知見,就是「死生由命」這個命就是天命。
所以才有孔子會說,桓魋其如予何。「死生由命」死生由命就是說今天,今天命到了,不用他害也會死,今天有那個命,他害也不會死。所以坦白講,某人會傷害到你的那一分,也是你的命走到這裡,應該要這樣,否則他害不到你。所以,以前那個范純仁,當宰相之後被流放,他們家人就一路抱怨,都是仇人害的,他都不說話,後來,後來在江上翻了船以後,大家都互相喊救命,救上來以後,那個范純仁就跟他的家人說,難道這也是仇人害的嗎?所以今天假如你有那個命,仇人害不到,你沒那個命的時候,仇人本來就害得到,只是你走到這裡的時候,一個果報而己,這第一個「死生由命」。
「死生由命」如果還要講更深的話,怎麼說?我如果用論語講,我要怎麼講?如果說天命在你的身上的話,人家想要害你也是害不到的。太好了,太好了,我就是要這個答案,當你學教法你有傳承的使命,你放心好了,人家害你害不死的。因為三寶都害怕教法滅亡,哇,這個人死了教法就亡了,怎麼可以?所以死生由命,死生由命就是說有天命的,不是人為可以的,人為可以的那也表示天命到這裡,不是人為可以做主的,這第一個。
第二個「害事業」賢人的事業,不同於一般凡夫的事業,賢人是利益眾生的事業。這個惡人想要來害賢人的事業,因為他的事業不是為己,所以他這一分他如何害得到?可是會害得到,萬一真的害得到,那就是眾生無福。好,所以叫做成功成仁,什麼叫成功成仁?就是害事業,害成功了,真的害成功了,那可是也成就賢者的仁心,人家說不成功便成仁,害賢者的事業終於害成了。比如說,透過政治的力量,透過其他的力量,終於把這個事業把它結束,但是事情是成功了,可是仁者的仁心的那一分,你是害不到的。我才會說,天底下你心裡是壓不到的,雖然害賢者的事業害成了,可是你害不到賢者的仁心,這種觀修法很好,真的。
第三個「害心性」,最後小人終於知道,原來是害心才可以成功,你看這個小人也很厲害,結果。害身命不會成功,害賢人的事業也不會成功的,原因就是害不了賢人的心性。但是這「害心性」是無法成功,是因為賢人他是八風吹不動,就是有八種境界,既便這八種境界都無法令他起煩惱。好,八風吹不動,這個稱,譏,苦,樂,利,衰,毀,譽,的八風,八風吹不動,八風都是講境界。換句話說,這個人再厲害,他只能成為你的境界,心在你的身上,你怎麼可以說被他傷害?心如果在他那裡,他當然可以把你踩在底下,把你剁成萬段,但是心在你那裡,他根本沒有辦法做主的時候,你怎麼說他傷害了你。天底下最秘密的地方就是,再厲害對你的心都無可奈何,而成功的秘密正好是善用這顆心,所以每一個人最後的結論應該是怎麼樣?要善用其心,因為心正好是在你這裡,不在他那裡,應該你可以成功。
第七章「守道受辱」佛是一個無過之人,為什麼還會招辱罵?無過,你有過失被辱罵,無過為什麼還招辱罵?那個過失不在佛身上成立,是在有情心上成立,所以有情要顯現佛的過失,也很簡單。你縱然是一個無過失之人,有情要顯現你的過失也很容易,所以佛被侮辱,被毀謗有什麼不對的?因為佛不能自己顯現為無過的人,佛如果顯現無過失,如果有自體性成立的話,發生什麼事?他自體性成立,眾生都會看到無過,自然就會禮拜恭敬,你看在中亞西亞的那一帶的寺廟,全部被回教徒鏟光。阿富汗有一尊世界第二大的佛像,那些回教徒受不了,就拿大炮把它轟掉,佛就算是無過失的人,身無失,口無失,意無失。像孔子說從心所欲不逾矩,沒有過失,可是提婆達多,照樣可以把顯現佛很多過失,最後去分裂僧團。所以諸法今天他就算成立為聖者,除非你去通達聖道,你才能夠在名言中,通達他無過失。你如果是通達世間道,你一定可以顯現他很多過失,佛是一個無過失的人,尚且遭受到辱罵,惡人如何受報,佛用的比喻總共有幾個?就三個比喻。
三個比喻來說,來說惡人受報的例子,可是惡人受報的例子,這三個比喻當中,坦白講是不是符合事情的真相?還是皮毛的符合事情的真相,第一個是逆風揚塵,塵回到自己身上;第二個是仰天而唾,回到自己;第三個是禮物送人,人家不收,你拿回家。是符合事實的比喻,還是略略符合事實的比喻?佛如果說出它的可怕,跟它的果報,坦白講對一般人一般人是不會相信的。其實那個果報是很可怕的,絕對不是佛形容的這樣,什麼吐痰?只好吐到我,什麼禮物不收?我回來,什麼逆風揚塵?撒到我,絕對不是只有這樣。
但是為什麼比喻只能說成這樣?就是待機而說,所以佛有時候在戒律裡面講,他說你們大家不要逼我講果報,講出來你們也不會相信,就好像說很多做善業。乃至他的大悲心,菩提心,他的空性正見,去結合善業的增長廣大,同樣的正面來說,講出來也沒有人會相信,那乾脆不要講。一般人比較會相信,他做好事,他這一生就富貴了,比較不會相信那個聖道門。後面發生什麼事的這種事情,你講出來反而讓大家毀謗,反而沒有辦法通達,反而造成毀謗,他只要毀謗就傷害到他,那我寧可閉嘴。
佛尤其在講比丘戒的時候,他說你每天殺人放火,殺人放火一百年,都不如比丘破一條戒,這個話能講得清楚嗎?你說這個話,能講得清楚嗎?嚇死人了,對不對?好恐怖,你看那個戒法的開遮是這樣,他那個是講甚深緣起,所以同樣的在道上來修持的時候,如果是以顏回仁心上的成就,他應該要有很大很大的福報,他的福報,也是沒有人可以說清楚的,沒有辦法說清楚,這些都是甚深的緣起。
但甚深的緣起,對於不是那個根器的人,因為甚深的緣起比無常跟空性更難體會。所以佛對連無常、空性都不是那個根機的,跟他講甚深緣起,不但糟蹋了這些話,還傷害了他的善根,還讓他毀謗佛法。所以你看這個人世間,有時候為什麼有些人發起財來是很恐怖的!比如說像比爾蓋茨,幾百億美金他可以發這麼大,有些人可以窮到下一餐飯不知道在那裡,你看那個福報,可以差到這樣的時候,你就可以邏輯推理等量推理,還有很多事情是你想像不到的。
乃至於有一個秘密,乃至於聖人的頭腦也不是凡夫可以想像的,這等比而知,不是你可以想像的。比如說那個吉凶禍福,以現量的方式呈現的那一分,那都不是你凡夫可以想像的,而且那些都是難可說的,沒有辦法去言語的,所以坦白講,釋迦牟尼佛才會在要過世之前說了一段話,他說我所說法如爪上土,我所未說法如大地土,就是很多他實在是沒有說,不敢說,不能說,不可說,但是我們要從通達無常通達空性,以後去想像那個不能說,不敢說,不願意說的後面,那個甚深緣起是什麼你才是真正會學佛的人?好,大概是這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