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 (8) : 第五章 懺悔有哪些可觀的力量?
那我們看第五章,第五章「懺罪悔過」
「佛言 : 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好!先分析科判。我們上一章講到了斷惡修善,這一章就是要進一步講到斷惡的方法,斷惡的方法就是要能夠懺罪悔過。那這科判裡頭,懺罪悔過有分兩個,一個就是你知道悔過的害處以及悔過的好處。下面有如何除罪,還有怎麼去用生病吃藥來比喻,如何去離苦果。
消文的部份,佛說不管是修行者,還是非修行者,每個人都可能會因為身口意的造作而犯下種種的過失。有了過失你卻不知道要懺悔改過,也不知道要去止息造罪的心,於是你的身就會被業所繫縛。好像水流向大海,本來這個水只是涓涓細流,流到大海裡頭就會變深變廣。所以如果一個人有了過失,自己知道了錯誤,而且能夠改惡行善的話,這個業就會沒有感果的能力,罪的果報就不會生,於是就能夠懺悔消罪。就好像一個人感冒發燒,如果能夠對症下藥,吃了正確的藥,出了汗以後,病情就會慢慢減輕,病也會慢慢好。
那這一章跟第四章有什麽關聯呢?第四章是講到斷惡修善,斷惡修善中間有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能夠懺悔,而懺悔的目的就是你要能夠改過、能夠反省,然後最後還要能夠引導到發願,然後去力行,最後還要回向。
懺悔的目的就是把惡止住,而且懺悔的功能有助於善法的功能轉盛。懺悔有不悔的害、有懺悔的利益,懺悔的利益裡面佛只有舉一個例子,佛舉什麽例子呢?它是叫做除罪因,除罪因就是他悔過的例子,除罪因,罪因要靠懺悔去除掉。如果罪因不除的話呢?發生什麼事?罪因不除的話,那你還是不斷的念念相續,還是不斷的造惡。
好!這是第一個,罪因不除的話,這個因會變成等流。好像殺生的心,前生殺生的心沒有被對治,沒有被懺悔對治,以後這一生也容易起殺心,怎麽容易起殺生的心呢?昨天放生,今天打蟑螂;上午放生,下午打蚊子,殺心沒有被對治,所以透過懺悔把殺心對治。好!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這裡說罪自消滅,懺悔是把罪因消除,還有要讓你所造的業沒有感果的能力,就像表注一樣,讓它缺不生果。罪因感果的能力消除了,所以罪因不會去感果。
我們一般不是說因會結果嗎?但是要有緣,要有因緣果。所以我們一般說因果,如果用因明論式來說的話,結了這個果必有這個因,有這個因未必有這個果。比如忠臣一定來自於孝子,孝子會不會是忠臣呢?不一定。所以這個孝子為什麼不一定是忠臣呢?因為孝子可能在家裡面,他是會為家發心,可是這個家擴大成公的時候,他不一定為公發心。所以如果你懂得因明論式的話,你在用人的時候,只要因明論式論一論,你就通達人情世故。
我們來看第四章,在表解的三十三頁,剛才有講到說善惡無性。善惡無性的話,造業會蔽道、會受苦,會蔽道的那一分是怎麽蔽呢?造業,麻煩的地方,不只是受苦,最麻煩的地方是蔽道。《地藏經》裡面有一段經義,道源老和尚說是最重要的,就跟蔽道有關,受苦,苦完了就好了嗎?其實最麻煩的是蔽道,叫做「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能敵須彌,能深巨海,意思是說你拿須彌山,拿四大海去擋他的苦果都擋不住,這個人的苦果,業要成為苦果的時候用任何方式都擋不住。
所以有人說求佛加被,結果沒有被加被,最後就不信佛了。不是這樣的,是佛都擋不住你的業,你不要以為佛都是萬能,佛不是萬能,擋不住定業要成熟的果報,那是擋不住的。但是這個擋不住的果報生起,受完就好,麻煩的是麻煩不在受苦,麻煩的在蔽道,怎麽個蔽法?會阻礙我們的修行,我們因為心念在造業上,就不容易安住在道上,其中最麻煩的是造作等流,造作等流就是殺心相續,因為這樣的殺心所以不容易跟善知識結到緣。
比如說這個人心裡面很兇險,大家看了都怕還教他,那個人那個等流的心態沒有被對治以後,這個人心態容易。比如說容易起殺心,起盜心,起婬心,起任何的心態,那些等流的心態沒被對治,那個沒有被對治是最恐怖的,那個叫蔽道。學東西,學東西最後他骨子裡面還是這個心,因為沒有被對治。所以雪廬老人說學佛如果質地不好,對他是災難,就是蔽道。
好!那造業起惑,那下面說「善自然不動真空」是什麽意思?因為他上面是講到善惡無性,所以下面就會分成一個就是,因為你會妄見一個是惡造作,一個是善自然。那惡造作這邊,當然就是因為你會妄見實有去追求,所以你就會去造作這個惡。但是你如果能夠瞭解這個善惡沒有自體性,你就不會去造作這個惡,那這就是善自然。
善自然。因為有三輪體空的智慧,所以我知道我不作不有,然後我就會很高興,很努力,因為我做了它就會有成果,所以我很自然的去做善,叫善自然。這樣說雖然不能說錯,但是味道不太對。因為他跟三輪體空智慧相應,你出定的時候知道,我今天心態如果真的是為他好,我今天做善法的時候精緻一點,我果報就會更精緻,我就會很努力的讓那個果報精緻,那個善是自然而然,就會那樣子去做的。
看表上面左邊的解釋,如果上聯叫做善自然,下聯叫做不動眞空,這兩個一起講的時候,那個善自然就不能像上面這樣解釋。如果配合不動真空,再回到那個善自然,講法又不是這樣。惡造作,動作妄有,動作難道沒有善造作嗎?善自然不動真空意思就是說,能所雙亡的時候,那個善是自然的,能所雙亡的善為什麼是自然的?試問所有的惡是從哪裡來?從無明我執而來,無明我執在能所雙亡的時候,無明我執不生,無明我執不生的時候,惡能不能生?不能生。止惡體性叫做善,叫做善自然。止惡就是善的體性,真正的體性就是這樣。
惡造作動作妄有,就是不動真空之後就有動作,叫做動作妄有,不知體性本空而妄有動作,這個講到究竟處了。這不是一般善惡的概念,所以才會說必須要配合上下聯一起講。
剛才那個標準的講法、最規格的講法,都是為了初機講,五果體相的觀察,那些善就是為了利人,必須要去止惡,止惡在利人下說,它的體性就是止惡,都是規格化講。
最後的止惡在哪裡?最後的止惡是在輪迴上說,不是在輪迴的安樂上講。當然輪迴的安樂是來自於善,輪迴的痛苦是來自於惡,但是現在講整體的輪迴都是痛苦,那請問痛苦是從哪裡來?痛苦都是從惡來,所以有漏的善它是惡。請問有漏的善為什麼是惡?有漏的善其實都是三世佛冤,你沒有順聖道的善業,其實都很可怕,善人的下埸有時候跟惡人一樣,道理很簡單,第一生造善,第二生生天,第三生下地獄,只是下地獄比惡人慢一點。
好!既然善會導向地獄,請問這個善你要不要?輪迴的體性是痛苦的,這個快樂如果導向痛苦的時候,這個快樂你怎麽可以承認它是快樂呢?你馬上要被槍斃了,現在給你吃滿漢全席,你怎麽可以吃得津津有味?以前智諭老和尚曾經罵我們,怎麽可以這麼糊塗,這一頓飯還吃得這麼津津有味,怎麽可以這樣呢?
那我再問大家一個問題,既然有漏善是三世佛冤,有漏的惡連冤都不用,就直接下去地獄了,那請問它的體性是什麼?體性就是惡。對啊!所以才會說,善法如果不是順聖道的善法,這個善法叫做三世佛冤。所以以前茅靜遠居士,他造橋、鋪路、齋僧、濟眾,省庵大師說美則美矣,其如生死大事何?就是說你這個善業如果不跟聖道來結合,你那個善業未來的下場是很可怕,這叫做只可為知者言,難以與俗人道。
好!我們來看一百九十八頁,聖道有所謂的世間聖道跟出世間聖道,那是怎麼回事?聖道有分世間的聖道和出世間的聖道。為什麼要講聖道?這一章在講善業是要順聖道的善業,才是真正的善業,所以必須要講聖道。它的理由就是在這裡,你看一百九十七頁,我們在論善惡的時候,我們有沒有這樣論善惡。接著,我們在論善業順聖道的時候,我們有沒有這樣看聖道?而且,我們論說止惡就是行善,那我們有沒有論過什麼叫止惡?當然這個表都是為老參寫的,初機沒有辨法這樣講。
再來,出世間的聖道跟世間聖道,我們下面看到有一個凡心,就是說這個凡心,在這圈圈裡頭它有黑有白,就是它有善惡夾雜的種子。然後另外,它下面又分成兩個,一個是已經去除了黑種子,只剩下白種子的,這些惡種子已經去除了,代表他在世間的聖道裡頭,已經能夠不隨境轉,不要被煩惱所繫縛。他的意思就是,所謂的世聖並不是說聖人還有世間,世聖並不是世間的聖人,世聖是說聖人在這世間,能夠做的就是無漏的善業。換句話說,以性與天道的智慧,來攝持世間的善業,使世間的善業它的體性不會是輪迴的業。那出世的聖心呢?出世的聖心就能夠跟無為法相應。出世聖心就是能所雙亡,世聖心就是起定,出世的聖心就是根本位,世聖心就是後得位,這叫做聖道。所以沒有所謂的世間道是聖人。
所以四十二章經有初級班的四十二章經,高級班的四十二章經,博士班的四十二章經。你看我們雪廬老人他這個概念,你如果通通懂的話,你就是博士班的四十二章經,可是這個埸合只有七天,我絶對不能這樣講,但是我跟你講學佛絕對不是那麼簡單,必須要花很多時間去學懂,所以才會說一個人,一定要把時間投入下來,他才能夠在這個領域上通達,絕對沒有辨法速成班。
好!那我們看三十七頁,那個課本三十七頁,課本三十七頁「惑因業緣」。這個可能是在某一個角度來說,我們一般來說是業因惑緣,我們一般說是講到先有業因的原因,因為我們過去世有造業,我們是因為惑去引發過去的業,然後讓過去的業去成熟未來的業。業成為因就是感果,直接感果的那一分叫做因,間接感果的那一分,叫做緣。
請問西瓜就以西瓜來說的話,比如種一顆西瓜的話,那可能它需要有土地,有陽光,有空氣和水,這些都是間接結果,只有西瓜種子是直接感果。你怎麼知道種子是屬於直接?沒有種子什麽都沒有用,大家也都名言上也通通都通達,種子跟水果的關聯性。所以因果的關聯性,業就是直接感果的那一分,間接感果的那一分叫做惑,所以惑是緣,業是因,這個業的那一分,其實就是跟計畫、籌謀,然後去執行這一分都叫做業。
由這個去感果,請問我們如果不是計畫、籌謀,然後去執行,怎麼會去感果?惑是什麼?惑純粹就是一個執我、愛我,執我、愛我當中就會去造業,什麼叫做造業?就是會開始去計劃、籌謀、去執行什麼東西?因為執我、愛我,然後因為越執我越愛我,所以我會越加強那個計畫,籌謀執行的決定。心終於去感果了,有些是業的部份就是屬於那個計畫。籌謀執行的那一分叫做業,而惑的貪瞋癡,純粹只是就執我、愛我來說,沒有其他的功能,而這個執我愛我對我不利的,他開始會去計畫,籌謀執行。而這個執行當中,透過身口去執行,包括說我一個人力量不夠的時候,去結合一群人。一個人的私還不容易私,大家綁在一塊的私,那很私!扳不動。
如果我們在計畫,籌謀上去感果,這個感果由愛我,由執我、愛我去潤,這個感果的功能立刻轉強。如果執我愛我的力量很弱的時候,他的感果功能很弱,為什麼?因為對世間的計畫籌謀心就弱了。
所以你看那個阿羅漢,阿羅漢過去的業,為什麼不讓他感果?因為都沒有了,想要對世間有什麽計畫,籌謀什麼,造作那個心都沒有了,他怎麽去感果?所以才會說業因惑緣,那當然有的講法是惑因業緣,那是說惑因業緣要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講。我們一般傳統的講法就是業去感果,業去感果叫做業因,惑是緣,惑是引發業的緣,滋潤業的緣。
再來懺悔,懺悔你既然知道是業去感果,惑去潤業,懺悔就要從這兩分去懺。懺悔的這一件事情它很重要,它能夠斷惡修善,斷惡的那一分要靠懺悔,當然它也可以助成善法的造作。
雪廬老人的一百九十八頁這裡,不是講到惡止嗎?惡止的那一分,你看那三條,那三條很簡單的意思,就是說輪迴的體性是苦的,那你所做的善,就算是來輪迴都是算惡,用這一分來講的。但是你跟初機的人講,他沒有辨法懂,你只能告訴他作善得樂,作惡得苦,所以我們要多多的斷惡修善。可是你對一個想要修學聖道門的人,那你的止惡修善你就得要好好的去講清楚,可是我們學佛,大概很多人不是在講聖道門,都是在講保平安,在講要快樂要很多的順緣,那如果真的是講聖道門的時候,它很多的講法會更精緻的去講它。
那我們剛才講到懺悔也是一樣,懺悔有講到四種的力量。第一種叫做「拔除力」,像我們在做那個大悲懺、淨土懺,它就是一種拔除力。拔除力它的特點是什麽?拔除力的特點就是你要先能夠發露懺悔,特點是針對過去的惡業發露懺悔,例如毀壞塔廟,破和合僧,你這一生有沒有做過這種事?我這一生沒有,但是我不知道我往昔有沒有做過這種事,所以懺的目的在過去,就是對於往昔所造諸惡業,這叫做拔除力。所以你要知道那個四力懺悔,各有它對應的方式,佛法越通達,就容易搞清楚你在幹嘛。
試問拔除過去的業,感果的功能對你有什麽好?能夠拔除過去的業的話,那我們就不容易感果。因為很多的果,如果是由那個業去感果的話,它會對我們的修學聖道門,產生很嚴重的障礙。我剛才不是說過嗎,我說那個苦,生苦那個還可以接受,如果它是蔽聖道的話,那是很可怕的。
好!那第二個叫做「對治力」你對治力,比如說我們念佛,修學空性等等,那個對治力是在對治什麽?特別是指這一生,這一生有很多的煩惱要靠念佛靠修學空性去對治,才不會去造業、去潤業,造新業、潤舊業。我們一般對於過去的惡業,感果的功能不能摧壞,它會生起來,這一生又不能夠對治,結果起了煩惱,造了新業又潤了舊業。所以對治力,是對治是念佛、修學空性等等,是這一生來說。所以這一生特別就對治煩惱的這一分說,不是對治業的那一分說,對治煩惱的那一分說的時候,就自然就不會造新業,不會潤舊業,這是第二種力叫做對治力。
第三種叫做「防護力」,防護力就是防止再造。防止再造就是透過發願,希望能夠有善知識、有教法、有因緣。防護就是說希望未來走好的緣,走好的緣的目的是什麽?幫助你在那個環境裡面繼續修學,你雖然拔除過去的惡業,而且讓這一生裡面不要讓惡業生起,不要造新業,可是你來生會不會這樣好呢?你必須靠防護力,發願並且回向往生,發願往生是屬於懺悔的防護力,防護力就是希望你有個好的環境,不是只有這一生,你希望你的未來都有更好的環境,讓你不要在那裡造很多的惡業,像回向往生就是這種力量。
第四個叫做「依止力」,依止力就是要能夠依止三寶或依止善知識。依止力讓你能夠有大悲心,依止菩提心,依止三寶,依止善知識讓你生起很厲害的拔除力、對治力和遮止力等。你的拔除力、對治力、防護力的力量轉強,就是靠你的依止力,靠你的善知識,靠你對三寶的皈依,靠你的菩提心,讓你拔除過去的惡業感果的功能轉強。而且讓你念佛跟修學空性的力量轉強,讓你發願未來得到好的環境,不造惡業的環境的力量都很強,這要靠依止力。
請問那這四個力它有一定的順序嗎?假設我們先依止三寶,再來修這個對治力,其實沒有順序的。比如說修各種懺法,你大概知道它是什麽功能,在這裡面好好的發心,那就是依止力了!懺法裡面會告訴你要觀空,比如藥師懺裡面有觀空,就是在叫你修對治力,然後叫你發願去極樂世界,那就是防護力。所以每一個懺的本質,你注意看!祖師大德他一定會把這四個本質拿來做一個懺。但它的功能是什麽?它的功能是要你隨文入觀,知道它到底有什麽功能,是把過去惡業感果的功能摧壞,是把這一生努力的修學空性或者念佛,好好的來不潤舊業,不造新業,發願讓你投生到極樂世界,不要再去造業,那個環境是不造業的環境。好!這是以上懺悔的四種力量。
懺悔的四種力量,這樣去觀修,懺悔的力量就轉強。所以我們才會說懺悔,我們真的知道什麽叫懺悔嗎?光一個懺悔就可以講這麼多,所以釋迦牟尼佛在第五章裡面講,懺悔是把過去的罪業感果的功能沒有了,「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是罪業感果的功能沒有了,這裡面如果你認真說,罪自消滅還包括什麽?還包括新罪不造,舊罪不潤,還包括未來的罪不生,來看這一章是不是更有意義了,所以你的四力淨懺做這一章最好的補充。好!以上是第五章「懺罪悔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