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34) (第36章)千萬別浪費你擁有的睱满人生 20240117
第三十六章講到「克難成道」就是克服困難才能成道。那下面分兩科,一個是「修道所依」再來是「修道次第」。那「修道所依」就是在講,修道的人,他必須要依靠好的條件。那他修道才會具足順緣,否則就會障礙重重。那「修道次第」就是在講,修道的一個次第。好,你看這兩個很清楚,所以科判做出來,就會對文章很清楚。這個文章你看,短短的文卻能夠攝持,這麼多的意思。修道的所依,依靠什麼才能夠修道?依靠什麼樣的條件,修道最具順緣,有這個順緣,在修道的時候,還必須依著次第來修,才會成功。人生的秘密,不是在這裡嗎!
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
「修道所依」下面分為「離八難」跟「具圓滿」。也就是要離八難跟具圓滿,他的條件才會是好的,才是可以依靠的。離八難就是要遠離八難,離開八種的困難,得到八種的閒暇,這八種困難會讓你沒有時間,沒有因緣修道,離開這八種的難,就能得到八種的閒暇,離八難的八種閒暇,閒暇就是很空,修學佛法要很空,要有的是時間,要時間都是你的。而且條件要很好,這樣的人修道才是順緣。
八無暇就是指一個是人的四種無暇以及非人的四種無暇,先講人的四種無暇,第一個是邊地,邊地就是佛弟子走不到的地方,我們一般認為邊地就是邊疆,這不然!邊地也可能在中原,只要佛弟子走不到的地方,可見佛弟子走不到的地方,是第一個難。這告訴我們什麼?告訴我們只要是身處在有學佛的環境,就是遠離邊地,只要在學佛的環境就叫做遠離邊地,哪怕這個環境很惡劣,都不是邊地,哪怕這個環境很享受,佛弟子不來都叫做邊地,邊地是這樣的概念。人是最吉祥的,這個人如果是一個真正學道的人,他到那裡,那裡就不是邊地。既然不是邊地,這個地方就是吉祥的。所以文殊菩薩,走到那裡都吉祥,人稱妙吉祥。
第二個是根缺,根缺就包括盲聾瘖啞,盲聾就是看不到、聽不到,瘖跟啞都是指沒有辦法說話,像啞巴那樣,盲聾瘖啞會成為修道很大的障礙,這是根缺。根缺除了盲聾瘖啞之外,還包括殘廢、支節斷等,這些都會造成修學很大的障礙,所以是屬於根缺的部分。所以我們實在非常幸福,又在佛法的環境,六根又具足!
第三個是無佛出世,就是在佛前或者是佛後,都是無佛出世。也就是說,無佛出世的人就沒有機會聽佛講法。佛前佛後就是佛的正法、像法、末法都沒有了,剛才講邊地,你還可以去找善知識,像玄奘法師、法顯、義淨法師,連佛法都沒有了,你去那裡找?這叫第三難。
第四難就是邪見,就是這個人他認為沒有前後世,也沒有因果,也不做業果的觀察。他可能就是屬於外道家庭,就是你講任何話,他都聽不進去,他覺得你是錯的,就是持有邪見的人,不相信因果、三寶和三世輪迴,這樣的人對學佛是很嚴重的障礙。這叫做人裡面的四種無暇,這種人沒有閒功夫修學,沒有機會修學。
那非人的無瑕呢?非人的四種無暇,就是其中三個是地獄、餓鬼和畜生,第四個有兩種說法,如果是中國來講,就是講北俱廬洲,北俱廬州那邊的人,人壽千歲,但是他們貪著於享樂,所以不受教化,聖人也不出其中,所以他們沒有辦法聽聞佛法,中國的講法是北俱廬洲。如果以藏傳來講就是指長壽天,長壽天又可以分為無暇天、無色界和欲界天。不管什麼講法,最重要就是在北俱廬洲,或者是被欲望所散亂的天人,他沒有辦法修學佛法。以上就是離八難,離八難就是得到八種閒暇。
離八難,下面分為為人、為男、六根具跟生中國。科判文已經去除了非人的四種無暇。第一個是為人,「佛言 : 人離惡道,得為人難」。這個惡道就包括地獄、餓鬼、畜生,還有剛剛講的北俱廬洲,長壽天等這些散亂的諸天,都是屬於惡道。人離開惡道,得為人難,所以也就是說,得到人道是非常難的。得到人道有多難?書上寫到「一難,須彌垂線下穿針喻」。也就是有一個須彌山,須彌山上面有一根線放下來,須彌山底下,有一根繡花針,這個線要剛好穿過這個針,這樣的機率,是得人生的機率。得人生的機率是這樣難。
你說這樣難體會,再說一個最簡單的比喻,中樂透一次得到三十二億,中一次之後,人生會不會再中一次三十二億?就不會了!得人身就像這樣。偶爾得一次,這一生過世了,不會再得第二次了。現在把這個三十二億的資金,握在手裡的時候,發生什麼事?就是如果用完就沒了。開始亂花?年輕就開始花天酒地,吃喝玩樂,玩手機睡覺,反正青春有大把的歲月,玩!然後到慢慢的玩到了中年,發生什麼事了?沒錢了!玩到中年以後,開始要用功讀書了,障礙多了,就好像那個錢花的差不多了,這樣的人生給他花完了,下次會不會再有?就不會再有!要抓這個覺受來說。所以年紀輕輕,如果不好好的好學,就像握有雄厚的資金,但是不曉得該怎麼辦?到處花,浪費生命!這個生命就像資金一樣的寶貴,人家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寸金失去還可賺,光陰失去難再回,就這樣用完了!也不會再有第二次的人生。
第二個是講「為男難」,也就是說已經得到人了,但是要是男身這是很難的,要得到男身很難。那為什麼說得到男身很難?因為我們會說男生他是修行的法器,因為男生比較理智,那體力也比較強,也會覺得男生比較有承擔力,以這些來說,得男身是很難的。
第三個是「六根具」,就是「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六根具」就對治到剛剛講的根缺,也就是盲聾瘖啞,這些都是修行的障礙。六根完具是很難的,也就是要耳聰目明來學道是很難的。
再來第四個是「生中國難」,就是「六根既具,生中國難」,也就是不會投生到邊地,不會到佛法不到的地方,這是很難的。好,佛法不到的地方很多,佛法道的地方很少。那所謂佛法到的地方,不是只有佛像到,是真的懂得佛法的人,走到的地方,可見人比佛像還要重要。在那裡安一個佛像,是沒有用的,是要懂佛法的人,走到那個地方。好,以上就是離八難。那再來呢?
再來是「具圓滿」,一般我們會說具足十圓滿。「具圓滿」就是具足圓滿,分兩個,一個是「值佛世」,一個是「遇道者」。「值佛世」是「即生中國,值佛世難」,要能夠生值佛世是很難的。最後一個是「遇道者」,遇道者是「既值佛世,遇道者難」,也就是你要有好的善知識,就是有好的老師、好的同儕,這些是很難的。在這十圓滿裡面,都是在講佛世的時候,佛世就是釋迦牟尼佛在世,而且與弟子們說正法,還有修行的同儕,並且在修行的時候有人護持,可是如果沒有在佛世的時候,怎麼辦呢?沒有佛世的話我們也還是算具足,因為現在傳承也還有,能說正法的人還在,而且是能宣說正法,如果願意於正法中修行,這樣也可以說是具足圓滿的條件。我們其實很慚愧,我們依著《四十二章經》的表注講義,不離開古注這樣的研討,或許可以皮毛的不離開經義。
以上是在具足圓滿當中,已經是最後沾上邊的了,這叫做修道所依,依著這些條件,假如我們的條件都具足,就算是女生也沒有關係,為什麼呢?因為男生是說他是修行的法器,是指他的確有某些條件是比女生厲害;但是如果女生願意學的話,她一樣也可以達到很好的程度。
我要特別說的是,現在的女生真的是幾千年來,走到最好的狀態,跟男生都平等了。在以前是不行的,因為這是眾生的共業,這是誰來都沒辦法的,連佛來都沒辦法。你不要以為佛很厲害,佛有些共業是不能轉的,古代的男女是有差別的。女生不能隨便拋頭露面,不能隨便參方行腳,不能夠雲水遊方,現在的女生都可以了。而且現在的女生,有時候還比男生比較好,為什麼?你現見很多的道場,都是先生忙著賺錢,太太在道場裡面學佛。所以你注意看,現在的佛教團體是女生多男生少,先生努力的賺錢,太太就拿來布施,先生死了以後呢?沒有善業,所以墮落,太太因為學佛,又布施超生。所以孔子的話,或佛的話,有些話是就某個時機說,這些話未必合乎現在的社會狀態。所以這些叫做糟粕,可不可以?不行!為什麼?這些雖然現在不合時宜,但是他是在講那個時代,總原則是要把握,做法是可以改變的。有些話是時代怎麼變都不會改變,有些話是隨著時代要改變的,不能因為有些話必須隨著時代改變,就罵他有糟粕,他不是聖人,這是不對的。
好,以上叫做修道所依,我們如果能夠離八難,具十圓滿,應該對這個形象,要生起什麼樣的心態呢?就是我們現在得到人身,其實已經是很難很難的事情,得人生就只有一次。如果再論及下面的條件,每一個條件都很艱鉅,我們要具足很多條件才能達成。所以如果不修道的話,真的是很浪費。應該要對這個狀態,產生非常滿意的感覺,每天做功課的時候,除了你是修淨土法門,念佛以外。其實應該要有些輔助的課程,比如說離開八種難,具足十圓滿,要把這個條件,帶來做簡單的觀修,然後產生一個很歡喜的感覺,我就是這樣的,我就是目前符合這個形象,符合什麼形象呢?離開了非人的四種難,離開了人中的四種難,而且在十個圓滿當中,都能夠具足,具足了這個十個圓滿。我又是人,我又是在四眾弟子所出入的地方,我又是根具足,我又是沒有自作教他作這些五逆的業,我也相信正法,而且在傳承的教法裡面,我又能夠做學習,做這樣的觀修,這時候產生一個非常幸福的感覺。而且這種機會大概是,連佛教徒裡面的萬分之一,這樣的機會,假如握有這樣的機會,最能夠魚躍龍門。
你看有些人他很不起眼,但是他經過一個環境的栽培。你看古代的人,剛開始入一個道場的時候很不起眼,可是進入這個狀態,離開八種這個無暇,得到十種圓滿,進入這個狀態,三年後脫胎換骨,再也不是癟三。所以以前馬祖大師回江西,啊,馬大師,誰?就是那個江邊那個流鼻涕,穿開襠褲跑來跑去,啊,怎麼變成大師?脫胎換骨了。六祖最後脫胎換骨,武則天是所有的讀書人都害怕的人物,武則天叫誰來誰都來,而且來了很緊張,腿都發抖,他叫六祖惠能來,六祖不來,不來怎麼辦呢?封他一個國師,你不來沒關系,封你一個國師。一個誰呢?一個砍柴的樵夫,砍柴的樵夫,最後的命運不必經過五職等、六職等的考試,也不必努力得到九職等。一個砍柴的樵夫,最後脫胎換骨成這樣!你看那個八閒暇,十圓滿進去以後,唰上去,對這個狀態要產生歡喜心,因為那個狀態是百千萬劫難遭遇。
修道的次第,下面分「生信」跟「勝解」,生信就是生起信心,生信上面說「既得遇道,興信心難」,也就是已經得道了,但是你對佛法是唯一的離苦得樂之道,這個要生起很大的信心,這件事情是難的。這樣的信心裡面特別,離苦得樂要建立在,哪裡的離苦得樂呢?建立在對般若的了解,還有菩提心跟般若這兩分。菩提心才是一個出路,菩提心跟空性的智慧是出路,這兩個。這兩個就是大乘的法脈,一個是,菩提心是生出佛果的因,空性的智慧是生出佛果的緣,沒有因沒有緣,哪有佛果。
「興信心難」就是興起對成佛的信心難。成佛的信心難就是相信佛才是唯一的離苦得樂。就是佛果才是唯一離苦得樂的形象,佛法才是唯一的離苦得樂之道。
而相信佛法裡面,佛法的哪兩分是最難相信的?就是菩提心跟般若。「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發菩提心難,是難在那裡呢?「即興信心,發菩提心難」,因為發菩提心,就是從小乘到大乘,發菩提心是以佛果為目標,所以他要經過很大的困難,要經過很長劫的修行,而且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所以對一般人來講發菩提心,是非常的難。
如果是真的要發菩提心,以佛果為目標的話,就會覺得自己很累,能力不夠,然後長劫修行這麼久,就會有很多障礙,光把這一生把它撐完,都不簡單,你都覺得很難了,更何況是生生世世,發菩提心要修學正法,修學正法的難度也很高。包括這些經教的障礙要突破,要跟善友的相處要和諧。包括遇到,很多的障難要過關,包括遇到這些,環境的惡劣的時候,心態要能夠持平,這些都是非常難的。這些難是難在,你對教法有信心,你才會克服。
「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以上就是修道的次第,發菩提心無修無證。發菩提心還包括發的殊勝,不發的過患,以及菩提心的形象,還有如何發,然後發的次第,還有發心的障礙,還有這些如何去修學空性的智慧,來助成菩提心的圓滿。這些都是要在發菩提心的時候講究。那無修無證呢?還要講究的是,這個破煩惱障,他修學的方法,破所知障,還有諸多空性修學的正理。以上三十六章,克難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