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佛學優課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 昇降排序
本經是由中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共同譯於東漢雒陽城外的白馬寺,成為古代中國第一部譯出的佛典,內容是蒐集釋迦牟尼佛各時期所說的話,一共選錄四十二章,是認識佛法很好的一部書。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3課
經序一切美好的事情從這裡開始

因為有佛的成道、演說教法、令憍陳如等五比丘證道,才有三寶的興世,這是佛法一期因緣的開始,是一切美好事情的源頭。

 

四十二章經(3)經序:一切美好的事情從這裡開始

現在我們正式進入四十二章。四十二章經之前有一個經序。這個經序我們先對著科判,我們先看第一個序分。這本經還是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為什麼要三分?我的目的是什麼?其實是可以統攝起來,這不是一本經一時的三分,是就義理去分三分。所以我的上聯是不三分而三分,我的下聯是三分而不三分,橫批到底三分而不三分。經文是用義理的三分,那義理的三分裡面第一個經序就是序分,配合科判來去講這部經。我們先看科判的部份。序分,我們剛剛有說他不是五重玄義,也不是以六成就來說,但是內容還是暗合六法。所以這一章就是經的前序,是暗合六法的。這個六法也就是每一部經裡面他有信,聞,時,地,主,伴,這六個法來說一部經的緣起。

這個序文裡邊也可以看出這樣一個內容。所以叫暗合六法,那他分成兩段,一個是「世尊成道」,也就是世尊來到世間示現八相成道,世尊成道以後,得到根本位,他在後得位做的思惟,有後來的說法,有三寶的興世來說法度化五比丘。序分裏面就是一本經的開始,這本經的開始一定要交待清楚,好比說我調出會議記錄的時候,為什麼對這個會議記錄一定要相信,相不相信的決戰點在那裏?在調會議記錄裏面,最重要第一步在那裡?會議記錄的話,第一個是開會的時間,接下來主持人是誰,然後在埸人誰簽名,然後今天討論題目是什麼,作出來的決議是什麼,你前面如果都沒有,後面洋洋灑灑的一堆記錄,開會的主席是誰不知道,記錄者是誰不知道。參加者是誰不知道,後面洋洋灑灑一大堆資料給你,你覺得怎麼樣?可能是假的,對!所以六種成就就在這裡,確認佛經就要從六種成就去確認。

序分包括兩個。第一個是世尊成道。第二個是三寶興世。這兩個重要性在那裏?到底有多重要?他可以說是三寶出現在我們世間,就是從世尊成道開始,然後世尊來說法。然後度了五比丘就三寶的部份。所以這就是佛法的一個傳承。你光看這個,你就站起來頂禮三拜。這件事情,後面有多少吉祥的事情發生了。世尊成道,三寶興世。這件事情有多少後面吉祥事情發生。孔子出現,然後孔子的團隊的出現。後面多少的因緣要出現了。那世尊成道當中,又分為根本位跟後得位。

這科判要很清楚,什麼叫根本位,什麼叫後得位?根本位就是能夠證得形而上,證得空性,能所雙亡的那時候叫根本位。以能所雙亡的證量破煩惱障,破所知障的那一分叫根本位。所以在根本位的時候,應該是什麼形相?什麼都看不到。什麼都看不到叫空空如也,後得位呢!後得位也就是出定了以後,他回到世俗。後得位是什麼都看到。所以根本位是什麼都沒看不到。後得位是什麼都看到。這個時候世尊成道也就是根本位,成道要靠根本位來成,成道不能靠後得位成。成道都是在空性的智慧下破煩惱障,破所知障。破煩惱障破所知障,才能夠成道其他的不可以。所以叫世尊成道已為什麼叫根本位。作是思惟,想我怎麼成道的那一分是後得位。所以作是思惟的後面是後得位的生起。我到底是怎麼成的,我開始去聯想,這就是後得位。後得位去想他怎麼成就,他怎麼成就當中,離欲寂靜是最為勝。

離欲寂靜有多麼殊勝?離欲寂靜也就是他證得空性的時候,能所雙亡的那一分,成道的那一分。離欲就破煩惱障,破所知障叫離欲。空空如也叫寂靜,為什麼那個破煩惱障,破所知障可以叫作離欲?因為破二障的時候,破煩惱障,所有的煩惱都泯除了。對呀!執我的心,我已經了不可得,執的心也沒有了,請問觀待我的我都沒有了,請問觀待我的欲望在那裡?那個欲是不離而離,沒有我,那裏有一個我要什麼?沒有我,那有我的欲望,所以那個欲不是你要離開,是你證得無我的時候,那個欲望已經不知道跑到那裏去了,所以煩惱不是以對治的方式而對治。煩惱是不對治而對治。對治而不對治,橫批到底對治還是不對治?都是在講這個問題,請問離欲有沒有一個欲望被他離開?並不是這樣的概念。不然是怎麼樣?是說當通達所執的我沒有的時候,觀待想讓這個我,得到快樂這種欲望自然就消失了。對呀!你有沒有對治欲望,其實沒有。從來都沒有,對不對?原來離欲是這樣的離,所以離欲寂靜,破煩惱障,破所知障就是一個離欲的狀態。寂靜就是什麼都沒有看到,這是最為勝。這叫作根本位,可是他是在後得位思量,我怎麼成就的。

他的離欲寂靜是怎麼達成的?就是下面的示,他能夠住大禪定,降諸魔道。你看是不是清清楚楚。佛經就這樣讀。離欲寂靜就是我的成道。離欲寂靜怎麼離欲寂靜呢,叫住大禪定,降諸魔道。你讀完佛經,第一個我覺得讀佛經,你看為什麼徐醒民八十九歲講課,頭腦清楚你讀書就要這樣頭腦清楚。那這個住大禪定,降諸魔道就是離欲寂靜。離欲寂靜的方法就是住大禪定,降住魔道。離欲寂靜就是成道。離欲寂靜最為殊勝。換句話說沒有比成道更殊勝的。為什麼?成道的時候,已經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他的這個智慧是最超勝的。唯有成道才能離苦得樂,沒有成道不行。然後你去幫助別人,你幫助別人,不能幫人家離苦得樂,你幫助人家幹什麼?你幫助人家的意義是什麼?你幫助人家目標是什麼?你幫助人家效果是什麼?你沒有成道,你怎麼去幫助人家?所以成道是最重要的關鍵,而成道是離欲寂靜,成道的方法是住大禪定,降諸魔道。佛經幾句話就講到一個重點。然後這些重點一根線全部串起來。所以佛經讀完了,好愛他,好喜歡他,叫我不學佛,不可能的。

序分就是一部經裡面的開頭。這個開頭多重要呢?就是像人的腦一樣,意思就是說這一本經後面講得都是這個主題。所以序分你懂了,你大概這本經的重要性你都懂了。這本經講兩個概念,第一個概念就是世尊成道。第二個概念是三寶興於世間。這部經從頭到尾都講怎麼成道。從頭到尾都是講三寶怎麼興旺,這本經講完了。

所以這個叫作序分。那世尊成道,是根本位成道,後得位不能成道。後得位,比如說去利益眾生,佈施,持戒。佈施,持戒,這些雖然好,可是都不能破煩惱障,不能破所知障。根本位是以智慧的力量去破煩惱障破所知障。所以叫作離欲寂靜。離欲寂靜是在尋覓法的自體性的時候沒有看到。尋覓人我跟法我的自體性都沒有看到,我的自體性都沒有了。請問觀待我生起的欲望在那裏?沒有了。這叫作離欲。離欲而這個法的自體性通通沒有看到了!這個時候在他內心前是空蕩蕩的這叫作寂靜。那這個是最為殊勝。而這是後得位的時候想,他的根本位最殊勝,這是後得位時候的想,根本位的時候能所雙亡。所以什麼都沒有,那後得位想我怎麼成就呢?我根本位的形相是離欲寂靜。我是怎麼達到離欲寂靜呢?是住大禪定降諸魔道,這樣成就的,你看清清楚楚。我們就從住大禪定,降諸魔道說。我們可以看到標、示。示的那個部份,也就是成道的方法。他是降內魔,還有降外魔。降內魔的部份就是住大禪定。這個大禪定也就是住在空性定當中,那他可以降內魔,所謂的內魔也就是五魔當中的五陰魔,死魔,煩惱魔。降諸魔道的部份是降外魔的部份,他所降的也就是天魔鬼神魔這個部份。

科判裡面,比如說降內魔,是住大禪定。其實我也可以這樣分,我這種分法是可以各分各的。我可不可以說住大禪定是一個離欲寂靜的方法。那住大禪定能夠降內魔,降外魔。所以內魔跟外魔降了以後就離欲寂靜。這樣也可以!是的。我們來說說,全部都是一個推理,我今天這個課程,這七天的課程,如果你能夠把推理法學會,你大概讀書的能力轉強。這時候的住大禪定是通往離欲寂靜的方法。為什麼他可以離欲寂靜呢?就是降內魔,降外魔。

這個諸就是內魔跟外魔。那我們來問,住大禪定怎麼降服內魔?因為他是在空性定當中,空性定當中什麼都沒有。空性定,五蘊的自體性,尋覓五蘊的自體性,看不到,叫作照見五蘊皆空。這個五蘊都尚且都不能成為障礙,五蘊的自體性,五蘊不能顯現。不是五蘊不能顯現,是五蘊的自體性不能顯現。你看我現在還沒在推理五蘊為什麼沒有自體性?所有的話,我先講在前面,慢慢後面的經文就會一一的推理,我現在開始推理這是不對的。我把所有的話講在前面。五蘊的自體性沒有的時候,請問五蘊的顯現是什麼?五蘊的顯現他不會成為障礙。當他有自體性的時候,他會是障礙,當他沒有自體性的時候,他不會是障礙。所以五蘊的障礙不見了。死亡的自體性也不見了。請問死亡會不會障礙?不會。五蘊魔,煩惱魔,死魔,這些的自體性都沒有的時候,他們都不會成為障礙。這個煩惱魔也沒有自體性。煩惱如果沒有執著怎麼會有煩惱?煩惱在那裏,煩惱不是有一個實體的東西。這個叫作降服內魔。住大禪定,降服外魔呢?

那也就是屬於天魔,鬼神魔,他也不能夠來擾亂。因為天魔跟鬼神魔,所謂的擾亂的這一分。天魔跟鬼神魔擾亂的這一分。他到底是擾亂嗎?當他在幫助你的願力,當他在幫助你的忍辱,當他在幫助你的各方面,在考驗你的精進度的時候,請問他是不是魔?就不是。他反而是助緣。所以魔到底有沒有自體性?也沒有。尋覓魔的自體性,也了不可得,佛還要靠魔來成就。忍辱如果沒有障礙,忍辱能不能夠修?沒辦法。願力如果沒有靠障礙來,願力能不能夠堅故?沒辦法!那請問他是魔嗎?不是。所以魔的自體性在那裏?尋覓他的自體性是找不到。通通沒有。諸法尋覓自體性的時候,諸法通通都沒有看到。他沒有自體性的時候,他能不能成為他的障礙?不行。該法如果有自體性,該法就可以成為障礙為什麼?因為魔他就變成誰來都是魔。佛也轉不了他。障礙如果他有自體性,那你轉不了他!障礙是沒有自體性的。當他從幫助你的立埸來講,障礙有時候比順緣更棒。當一個人,富的好,還是貧窮的好?不一定。對!有些人富貴如果讓他墮落呢。那還是不要富比較好。對!所以天底下是沒有自體性的。尋覓富貴的自體性是沒有的。尋覓貧賤的自體性也是沒有的!通通沒有。在你的心識前空蕩蕩一片。所以這個叫作住大禪定。住大禪定就是進入空靈靈的,內魔,外魔的自體性通通都沒有了。這個時候是不是最安靜,是不是?通通沒有的時候是不是最安靜?是的。欲望是對有的東西說欲望,什麼都沒有看到的時候,請問欲望在那裏?是不是離欲寂靜,這就是根本位。這種根本位是佛真正成道的形相。在後得位要幫助眾生的時候,也是要進入這種根本位。那以上是後得位他在想。佛出定了以後後得位想,我這個離欲寂靜是怎麼樣達到的?原來是我這個成道是離欲寂靜的行相,是怎麼達到呢?是住大禪定,降伏內魔,外魔的成道的,這就是後得位的思惟。以上叫作世尊成道。

世尊一成道,後面就有三寶興世。三寶興世的部份,首先是鹿野苑,度五比丘。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也就是佛成道已。他思惟他如何成道的,那就前往了鹿野苑。轉四諦法輪,也就是要來說法。所說的法說是四諦法。那就是說法的時候,就讓法輪轉動了。這個輪他有一個可以碾平我們眾生煩惱的意思。這個四諦法就來度了憍陳如等五比丘。那這個五比丘是最早度化的這五個人。他們就出家證道果,就有一期的三寶出現。

三寶從這裡開始了。再來後面呢?另外還有隨緣化導的部份,隨緣化導也就是五比丘之外。還有非常多的比丘,但是他們也有一些疑惑,佛陀助令開悟,也就是幫助他們讓他們開悟。叫做「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有許多的比丘他們也有許多的疑惑。就來求佛應該要怎麼樣來修學,什麼是該進的,什麼是該止的。

「世尊教勅,一一開悟」:就依著釋迦牟尼佛他的教勅,等於教法謹勅,他們依教奉行了以後,都得到開悟。得到開悟這件事情從那裡來?從依教奉行。從教勅來對不對?是。那我們很多人的開悟從那裡來?很多人認為的開悟從哪裡來?從誤會來。從誤會來,從在山洞裏面靜坐來。從被人家水灑一灑來。然後把你的業障接過來你就開悟了。這裡開悟是世尊教勅,一一開悟。世尊沒有辦法在定中摸你的頭,你就開悟。水灑一灑你就開悟,或者是在這裏念一個回向你就開悟,通通不是。所以叫作世尊教勅,一一開悟。一一開悟,請問開悟是悟什麼?悟這個離欲寂靜是為最勝的大法。通通是在般若上講,在勝義諦上說,在離欲寂靜上講。整個四諦法輪都是這樣說。待會兒,我們進入經文,雪廬老人講表第五頁的四諦法輪,就是這樣的!佛助比丘開悟,佛怎麼助比丘開悟呢?說法。對!教勅。教勅就是說法來教導他,引導他,命令他,教戒他。這個特別在勝義諦上說。佛在說世俗諦的目的都是為了勝義諦。唯有勝義諦才能成道,世俗諦是方便。開悟了以後發生什麼事情?就是「合掌敬諾,而順尊勅」:也就是所有的比丘都得法,然後依教奉行,一一開悟,所以他們就非常感恩。合掌來恭敬承諾,而且都能夠依著佛所說的教法來修學,也就是依教奉行。

性與天道真正的教法才是傳承。所以這些叫作傳承。奉行流通這些叫作傳承。孔子為什麼最後要傳顏回,傳曾子,甚至想要把子貢對孔門這麼有貢獻的人,都想引入勝義諦,引入性與天道,所以才會說你認為我是博學而識嗎?子貢說是呀,不是嗎?孔子說:非也,予一以貫之,都是講性與天道,想把他引進來。而這些比丘一個一個在性與天道的開悟,一個一個得法以後,順尊勅出去弘揚,出去傳承。可見佛寶是成道,法寶呢?法寶是佛成道的法。引眾生入成道的法叫作法寶。所以佛說佈施能不能演算法寶?不可以。佛說持戒可不可以說法寶?不可以。對!那都是助成勝義諦而已。如果沒有助成勝義諦,他都不能幫助你破煩惱障,破所知障。所以法之所以成為寶,就是能夠幫助你成道,僧之所以稱為僧寶呢?因為他是學法者,然後他來弘法,來傳承法。

而且是成為聖者的那一分。如果沒有成為正法的學習者和傳承者,不可能證悟。證悟是要靠正知見。傳承正知見的那一分。所以僧寶叫四果向四果,朝向於四果的四果向跟四果。初果向到初果,二果向到二果,三果向到三果。四果向到四果,都是講空性來說的,都是以空性的智慧破煩惱障那一分說的。這叫作僧寶,所以整個成為寶的那一分。佛成為寶的那一分是以空性的智慧破煩惱障,破所知障。法成為寶的那一分了就是能夠般若的修學法能使有情證悟成聖者的那一分說法寶。僧寶修學正法而能夠證得聖位的那一分,透過性與天道證得聖位的那一分叫僧寶。三寶的定義就在這裏,性相就是定義。一期的三寶就是靠佛說法度了憍陳如五位人成為聖者,叫作一期三寶。所以一群出家人聚會,可不可以叫僧寶?不行。只能夠叫僧伽,和合眾,不可以叫僧寶。以上是經文的序分。請看課本的第四頁。

這裏面說經序暗合六法,六法就是說一部經一定要有這六個現象,才能有一部經的成就。法就是一個現象,就是要這六個現象出現。哪六個?我們可以看到表注的部份。暗合六法,也就是一經六種成就裡面,在經序裡面的經文也可以找到這六法。首先信就是要相信佛法,那也是轉法輪的部份。還有佛教勅的部份,這是信。聞的部份是聽聞,所聽聞者呢,是憍陳如等五比丘。那就是聞者是憍陳如等。信如果是能信所信,所信建立在法輪跟教勅上。聞呢?聞是憍陳如等聞。再來呢!時!那也就是,時間是佛成道已這個時候。那說法的地點,是鹿野苑。那說法者了是世尊。然後聽法者是除了五比丘之外,還有其他的比丘叫複有比丘。雪廬老人剛才的表,我們早上又說沒有六種成就,現在又出六種成就。形象沒有六種成就。因為他不是一時的因緣。但是義理有六種成就。形象不是一期的形象。所以不是那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一期。但是整部經合起來一以貫之,也可以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觀察,像十四講表一樣。

彌陀經配合這六法怎麼配合?一時佛在舍衞國。一時就是指那個時。然後呢!祇樹給孤獨園。就是什麼呢?就是地。好!如是呢?如是就是信。這是阿難,他聽到的。阿難就是如是如是,這個法輪,這個教勅,是我所信。聞呢?就是我聞,阿難尊者聞。主呢?是佛在舍衞國的佛。伴呢?與大比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每一部經都有六種成就,這六種成就很重要就像開會一樣,會議記錄前面有一個交待,主持人,參與者,地點,時間,然後要講什麼主題?對不對?

整個佛法裡面最重要是勝義諦。四諦法輪都在講勝義諦。因為只有勝義諦,才能夠破迷啟悟。只有勝義諦,佛才能夠成為佛寶。只有勝義諦,僧才會成為僧寶。四諦法輪跟勝義諦有什麼關係?四諦法輪他其實講的就是離苦得樂的方法。那離苦得樂的方法就必須是空性的一個修學法。你怎麼知呢?因為唯有空性的修學,般若的修學才能夠真正的離苦得樂。第一個苦果,苦果是三界輪回都是苦的,輪回是苦的。雖然是樂,可是他的導向都是無常敗壞,所以說是苦。苦就是苦,樂導向無常敗壞不是苦嗎?所以苦也是苦,樂也歸到苦,那不是苦嗎?佛教從來沒有反對快樂。你現在肚子餓了,吃飽飯,佛沒有反對你說這快樂。可是佛不是在講把吃飽很舒服都叫痛苦。不是,是快樂導向痛苦。

考一個問題,吃飽明明是樂,怎麼會導向痛苦?因為吃飽飯之後,還是會餓。最後飽的感覺導向於餓,快樂導向苦。快樂無常敗壞,這第一個。第二個呢!飽的本身如果是快樂的話,應該是越吃越快樂。因為他的本質如果是樂的話,那這麼說本質是樂哦。那我們今天晚上的晚餐我請義工團隊給大家每個人吃二十碗,讓你終於快樂。終於懷念無盡燈文化學會。你終於要嚇死了。你一次撐飽以後,看到食物都想吐。所以快樂都導向於痛苦。請問本質是不是痛苦?是。所以這個時候,苦果是有為法。因為苦果有時候會變化,有時候變化成饑餓的苦,變化成生苦,變化成老苦,變化成病苦,所以這個苦果是有為法,有為法的是可以改變的。如果是無為法就不能改變的。那苦果必然是有苦因,苦因是惑業。惑業以何為主?惑業以惑為主。為什麼以惑業為主?(因為沒有惑就不會去造業。沒有惑不會造業,沒有惑不會潤業。所以以惑為主。惑以什麼為主呢?惑以無明為主。無明我執,執著才有煩惱,沒有執著哪有煩惱。沒有執我那有愛我。沒有愛我那有去追逐種種的這些物欲的享受,所以執著是煩惱的因,那滅諦呢?

滅諦就是苦因苦果的滅。苦因苦果能不能夠滅?當然可以。因為他們都是有為法,有為法只要苦因滅,苦果滅,有為法的體性就是這樣呀!如果是無為法,你不能改變的。如果是有為法,你只要沒有那個因,就沒有那個果。因為果是觀待因呀!苦因苦果的滅是可以的。那請問苦因苦果的滅,是要滅苦果還是滅苦因?滅苦因。好!就是道諦。道諦既然苦因的關鍵在執著。道諦呢?就是去觀察所執的我有沒有。對!去觀察所執的我有沒有。是不是整個般若的修學,空性的修學就是道地的修學。所以四諦法其實就是般若,體性就是般若。那這些苦果苦因其實就是諸魔外道。諸魔其實包括內魔跟外魔。內魔會讓你煩惱魔,五陰魔,死魔會帶來很多的痛苦。外魔就像天魔,也會帶來很多的痛苦,那這些其實是苦因苦果是可以滅的叫作寂靜最勝。

他的道諦就是住大禪定。所以住大禪定本質是什麼?就是修學空性。空性的大定。這才是佛的成道是靠四諦成道。佛在轉法輪的時候也是轉四諦法輪。轉四諦法輪的這個輪字很有趣,這個輪除了碾平我的煩惱,碾平眾生的煩惱。這裏面還包括運載眾生到離苦得樂的境界。這個輪就告訴你,頭腦要怎麼樣?頭腦要轉。對!輪就是一個會轉動的,頭腦是會轉的。這個頭腦轉出去的東西,可以幫助人家怎麼樣?轉出去的東西可以幫助別人碾平他的煩惱。碾平他的煩惱,可是眾生要碾平他的煩惱要怎麼碾平?也是要靠他的頭腦去轉,你告訴他很多觀念,他頭腦去轉,我們很多人,你跟他講很多他回去全部忘光。你轉得很多給他,他有沒有轉到。他如果沒有想就沒有了。他沒有想就沒有了。所以雪公老師上課,我曾經懷念雪公老師他說,老弟我轉法輪不是我四十二章經講一千次叫作我轉法輪一千次,是我講了你有沒有懂過,你懂了才叫轉一次法輪。

上第二次課的時候,另外一批人懂了,轉第二次法輪。通通沒有懂,這個大德一輩子都沒有培養過一個人才。這個大德一次法輪都沒有轉過。所以這個轉法輪,你真的,你的頭腦是轉的,你通了。第二個你轉出去的人,你那些學生有沒有把你的東西拿在頭腦去轉。還是書本合了,全忘光了。來了以後坐在那裏聽課,回去以後書全部束之高閣。下次來的時候,又回到原來的。這個一百年都沒有用,叫作磨牛。後面講的磨牛就是這種人。以上這就是佛的當機眾就是比丘。比丘他的結果他就是阿羅漢。

比丘有三個涵義叫做破惡,乞士,跟怖魔,林老師它要怎麼說呢?或者漢義叫作除饉是什麼?漢義除饉也是他能夠除這種饑饉飢餓。那因為他的修學,他可以變成為人世的福田。大家在他身上種福田的話,眾生也可以除掉他因上,果上的饑饉。看到沒有,成為福田的那一分的比丘就是勝義諦的修學。可見福田你要怎麼樣的福田呢?就是頭腦能轉的人,能思惟法義,能破迷啟悟的人,那一分才是福田。意思就是說錢拿來培養人才,他才是真的把錢用在刀口上。可是我們很多人捐錢,蓋大廟,做硬體,做什麼一大堆。好!這個除饉的目的,就是說他成為福田的那一分。因為唯有破迷啟悟的人,他的和合是最棒的和合。這叫做什麼你知道嗎?這叫人才團隊,人才團隊才做的了事。獨立是難成什麼事的。你看孔子的人才團隊,佛的人才團隊,他可以開演多少的教法,做出多少的事情,集結多少的經典,影響後面三千年還在影響我們,對不對?這叫做除饉。除饉的意思就是什麼?你把正法去流通以後,很多的福報都出現了。真的,很多的因緣都很好。所以你有沒有聽說過修行人餓死的?沒有,對不對?

比丘有三個意思。第一個叫什麼?破惡!破惡也就是破除一切的惡事。乞士也就是說他是不為自身的安樂,所以他以乞食為食。怖魔也就是當他去修行的時候,他是能夠讓魔恐怖。讓魔恐怖的那一分就是因為他已經慢慢具足出三界的能力的那一分跟空性的修學有關。破悪能夠破惡,悪業來自於煩惱來自於執著,又是般若智慧的那一分。那乞士的這一分呢?乞士跟般若有什麼關係?林老師。他如果有這個般若的正見,他不會在乎世間的名聞利養。對!還有呢?這個人乞士的結果就是應供。應供的那一分,阿羅漢應供的那一分,也是般若的智慧破煩惱障而成為應供。以上就是比丘的三義,全說般若,阿羅漢三果的意思也全說般若。所以這本經的體性就是般若。這本經我剛才說過,我們這次的主軸就是要引出善法欲,而且要看出小乘的根本精神,然後回過頭來去用這個來成為大乘的修學法。是我們這一次,而且引發對這本經的好樂,是此次十七堂課的主軸。所以六種成就,他是內道的經典。

那外道呢?外道就是所謂的心外求法,他的經典,這邊講或降之於天或來自乩鸞。也就是說,他或許說這部經是從天降的,或者是請神降以後胡言亂語而集成的經典。所以一言以蔽之就是非傳承的經典。外道的經典長的都是這個樣子。所以凡是,不是人講的都不是經典。所以如果外面流通一本書,怎麼流通的呢?就是他夢中有阿彌陀佛告訴他的,他終於流通了這本經,那個都是邪說。佛經重在傳承。不管他從昨天入定見觀音菩薩說什麼?都不能成為經典的流通。經典的流通一定要有六種成就。六種成就就是有人講,有人聽,而且旁邊要有人證明。信,聞,時,處,主,伴!不是說我一個人聽在那裏聽的?在夢中聽。阿彌陀佛只有對我說,你們都沒有聽到。所以這本經只有我懂,這叫做外道形象。外道經典的形象就是這樣。內道的經典就是我們今天如是我聞。如是就是我所相信的對方。我聞就是聽的,時間是什麼時間,是1980年,地點是臺中,主呢,雪廬老人,伴呢,論語班同學。我這個論語就可以聽,我這個論語如果是我在定中聽孔子講,我夢中被顏回灌頂。可是我們現在了是喜歡聽後面的,夢中孔子講,定中顏回灌頂。這個論師好,這個是超凡入聖。這是佛菩薩的加被。這鬼神著魔了!

請看195頁。首序分的部份,他有一個科表就是世尊成道已。這邊就講到了佛道是慈悲為首,慈悲是以度眾生為歸。所以下面就分成兩大段,從世尊成道到五人而證道果。後面是複有比丘一直到而順尊勅,又是另外一段。佛雖然他是以空性的智慧破煩惱障,破所知障,可是林老師他的體性為什麼變成慈悲?他怎麼一下子說智慧,一下子說慈悲。他是以智慧來成道,但是他智慧的本質是以慈悲為首。為什麼以慈悲為首?為了眾生去成佛,所以雖然智慧成為本質,可是他又必須被慈悲所攝持。如果被慈悲所攝持的智慧,林老師這個智慧成就以後怎麼樣?成就以後他會發揮很大的力量。這個智慧如果不被慈悲所攝持呢?他自了漢,對不對?慈悲如果不能夠攝持智慧,這個智慧會發生什麼事?這個智慧頂多破煩惱障,慈悲如果攝持智慧,這個智慧可以破所知障。所以慈悲功能有沒有?有的!慈悲所攝持的廣大行,功能有沒有?有的!光智慧雖然智慧去成道,可是沒有慈悲做眷屬。智慧的成道只能破煩惱障。慈悲做眷屬,慈悲所攝持的廣大行來作智慧的眷屬,智慧就可以破所知障。所以智慧,慈悲以及慈悲所攝持的廣大菩薩行的作用是有的。好!以上是序分。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