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佛學優課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 昇降排序
本經是由中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共同譯於東漢雒陽城外的白馬寺,成為古代中國第一部譯出的佛典,內容是蒐集釋迦牟尼佛各時期所說的話,一共選錄四十二章,是認識佛法很好的一部書。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19課
第十八章 : 什麼是法寶?

 四十二章經 (19) 第18章 : 什麼是法寶?

第十八章「法寶」,空性的修學法叫做「法寶」。叫做法寶的理由,我們待會慢慢的問。我們來看第十八章,經文:「佛言 : 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釐,失之須臾。

科判分析,這一章是「法寶」,分為兩段,就是「能所雙亡」跟「泯言無物」。能所雙亡下面又分「分示」跟「結歎」。分示是念,「念」就是能所雙亡的念。那文的部份是「佛言 : 吾法念無念念」,就是世尊說我的法,念到最後是走入無能念所念的境界;「行無行行」,「行」就是無能行所行的境界;「言無言言」,「言」就是到最後走入無能言所言的境界;「修無修修」,「修」是走入無能修所修的境界。換句話說都是能所雙亡,能所雙亡為什麼叫做法寶?法寶的法之所以成為寶,僧之所以成為寶,就是因為這個法能夠幫助我們有情離開輪迴的痛苦,得到解脫的安樂,才能叫做法寶。

為什麽其他的不行?佛說其他的法都不能叫做法寶。比如佛說布施,不能叫做法寶,佛在說世間的這些痛苦要怎麽離開,這些都不能叫做法寶。因為除了般若正見以外,沒有其他的法是可以讓眾生離苦得樂的。佛再怎麽說,只要離開般若的說法,它都只能暫時的幫你離苦得樂,不是究竟的,暫時的離苦得樂當中,裡面還有一些必須要注意的,比如生天的安樂會讓人享受放逸墮落到三途,所以究竟的離苦得樂的那一分,必須要有般若的正見。所以佛宣說空性,這個勝義諦就是法寶,唯有勝義諦,眾生才能藉著勝義諦得到解脫,得到成佛。所以二諦是以勝義諦的那一分成為法寶。

佛說法四諦(苦集滅道),請問四諦中,為什麼以道滅二諦成為法寶?四諦雖然是佛說的四勝諦,但是卻以道滅二諦成為法寶,說苦、說集只不過是眾生的苦果,眾生的煩惱,它怎麽會是法寶呢?苦因苦果的滅才叫做法寶,否則世間人也知道痛苦,你問世間人,世間走完他也覺得蠻苦的,那這個成為法寶嗎?他也知道自己很多的痛苦是來自於煩惱,這個是法寶嗎?沒有用的!對治苦因,成就苦果苦因的滅的那一分才叫做法寶,所以滅道二諦是法寶。

所謂的法寶就是修學空性之道,空性之道就是佛在說勝義諦,修學勝義諦才能夠得到解脫跟成佛的安樂。佛教說的安樂並不是另外有快樂可得,是苦因苦果的滅,般若的那一分,宣說空性勝義諦,就是苦因苦果的滅。為什麼呢?因為宣說空性,就是破我執,破我執就是苦因的滅,苦因苦果的滅,它才是真正的法寶。

所以才會說「吾法念無念念」,佛的法就是讓你從念走到無能念所念,讓你的行走到無能行所行,讓你的言走到無能言所言,讓你的修走到無能修所修。換句話說,他講的話都是一根線從頭串到尾。

那我們來先說念無念念,念無念念就是無能念所念的念,這個念走入無能念所念,為什麼?指的是它是沒有自體性的念,因為能念跟所念是互相觀待的,沒有能念哪來的所念,沒有所念哪來的能念。在「念無念念」的念當中一定有能念所念,這叫做念,念要成立一定有所念才有能念,否則你念什麽呢?我來觀察我的能念有沒有自體性呢?我來觀察我的所念有沒有自體性呢?我來觀察我中間念的東西有沒有自體性呢?我去做三輪的觀察,一一的觀察當中,那個念的自體性在我觀察的時候,通通看不到,並不是沒有能念,也不是沒有所念,也不是沒有中間念的東西,而是尋覓它的自體性,我都沒有看到,這叫做念無念念。我尋覓我能念的自體性,為什麼沒有看到呢?因為能念如果有自體性,它不必觀待所念,它就有能念的自體性,意思就是一個有能念自體性的人,他不必佛法,就可以念到佛法,因為能念有自體性。佛法如果不傳來的話,誰能夠念到佛法?沒有一個人可以念到佛法,你不是說能念有自體性嘛!能念如果有自體性的話,那佛法都不用傳,因為它自己就能成為能念。

那所念如果有自體性呢?所念如果有自體性,不必觀待佛教徒來念,外道也可以來念。所念如果有自體性,這個佛法成為所念,那外道看到佛法也會去念它,外道看佛法不但不會念它,外道看到佛法還把它亡掉,哪裡會念它!一定是你見到它是成為所念,你才有能念,因為你是一個能念,觀待能念的所念同時生,你才成為能念,所念是因為觀待能念,它才成為所念,這兩個是互相靠。你是一個念佛法的人,因為有佛法可念,你才叫做念佛法的人;佛法也因為你是念佛法的人,它才能成為所念,如果它有所念的話,那還需要你嗎?不需要!狗都會念它,因為它是所念,狗都會念它。所以佛法靠誰興?靠佛教徒興,佛法靠佛教徒裡面的能念的人興,所以佛教成為所念,一定是你的能念它才成為所念。

論語是成為所念,一定是你能念,它才能夠成為所念,否則論語怎麽可能成為所念?有一天真的論語亡掉了以後,真的給它亡了,亡光了以後,能念論語的人會不會出現?亡光了之後能念就應該不可能出現了,佛法在正像末滅的時候,有沒有一個人出現去學佛?不可能了!沒有了!只要滅一次以後,現見中東那個地方,佛教滅一次以後,現在已經沒有人救得起來了!沒有人救了,救不來了!當一個地方變成沙漠以後,你要怎麽救?難救了,不知道怎麽救起。

所以「吾法念無念念」,它要成為所念,要看你怎麽能念,它才能夠成立什麽所念。你成為能念,也要觀待它是怎麽成為所念,你把佛法都了解很清楚的時候,你就成為能念,你想東想西都是它,當然你就成為能念。因為通通都懂了,你不是說日用平常都來用佛法,你才能成為能念,否則你日用平常裡面,大概有很多都不是佛法!一天裡面,佛法不成為所念,你也不能成為能念佛法的人,坦白講,念的力量很薄弱!佛法是不是會成為你生活的受用呢?就受用不到了。所以關鍵是,所念觀待你是不是能念,你的能念也觀待它是不是所念,都是互相靠起來的,中間沒有任何的自體性,所以你想要成為一個能念佛法的人,你必須要看佛法是怎麽個所念,佛法是不是在念念當中,念到它的菩提心,念到它的出離心,念到它的空性正見,念到它的布施修學法,念到它對境裡面的觀修法。你才能夠成為能念,它才能夠成為所念,否則它也不能成為所念,你也不能成為能念。

反而一天裡面,所念的是什麽比較多呢?所念就是工作的事情最多,講得白一點,就是財色名食睡。上班的目的是為了財,講白了就是財色名食睡。所以佛法不能成為所念的時候,你怎麽可能成立能念!為什麽財色名食睡成為你的所念?因為世間人都把財色名食睡,講得頭頭是道。所以叫做文武之道未墮於地,在人。佛法的體性在傳承,觀待聲塵的那一分,它才會成為你的所念,為什麼呢?因為你能念要觀待所念,這個所念的東西如果不能引起你的興趣,這時候你會能成能念嗎?你沒有透過去傳承,讓它成為你的所念。

所以所念能念是互相觀待,如何讓眾生知道它是所念,而成立能念,這就靠傳承的努力。因為它是沒有自體性,它是怎麽個被所念的時候,它才怎麼個被成立能念,他是怎麽個能念的時候它才怎麽個成立所念,中間沒有任何的自體性。這兩個互相靠,水漲船高,水漲和船高相互觀待。所以佛法靠人在保護,不是靠電腦保護,不是靠書本保護,也不是靠光碟保護。光碟到處流通通通不能成為所念,通通是家裡面爸爸的東西,有一天你爸爸往生,太好了!我們家房間本來就不夠住,爸爸往生了,先清爸爸的房間,爸爸房間最多的是書,還有佛像,還有從無盡燈文化拿來一堆的光碟片,這些先丟掉。

第十八章就是說我的教法,就是引導人,念而進入無能念所念,能所雙亡。行也是這樣,言也是這樣,修也是這樣,邏輯的推理都是一樣的,分組討論的時候,去推那個行,去推那個言,去推那個修,所以那個能念所念的互相觀待,尋覓能念的自體性,所念的自體性沒有,尋覓能念的自體性沒有,都沒有的時候,不是叫做能所雙亡嗎?

那下面叫做「會者近爾,迷者遠乎」,是什麽意思?「會者近爾,迷者遠乎」就是能夠領會能所雙亡境界的人,離得道就近了。相反的,迷於能所雙亡道理的人,離得道就遠了,會要從哪裡會?會要從聞思修開始去會,如果沒有聞思修,你哪裡會這個道理呢?「迷者遠乎」,迷者遠乎,指的是這些都是自己想的,不然就是沒有傳承的,不然就是在那裡胡亂看課外書的。

再來「泯言無物」,「泯言無物」的泯就是消失滅掉的意思,泯言無物就是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沒辨法用言語講清楚的。泯言無物就是說,你的言是要對一個物來言,比如說我現在講花,我是對著花我才有言語說,結果我的對象都沒有了,我的言語怎麽用呢?言語一定是對著對象你才有言語,你已經沒有可以言語的對象,怎麽會有言語?所以到最後能所雙亡,是說語言用不到了,心識用不到了,你心識要有對象才會用心識。比如說現在是想到花的心識,想到花的心識,是因為有什麽才有想到花的心識?因為有花,對不對?有花才有想到花的心識,對不對?現在在你的面前,尋覓自體性通通沒有看到的時候,你的心識在哪裡?世間的心識在哪裡,沒有!沒有安住處!你的心一定要對境才有心生起,對不到境界,你怎麽會生起那個心呢!所以世間的心態通通不見了,世間所有的現象都不見了,在你心識前都空空蕩蕩的,請問世間的心識用得到嗎?用不到,世間的言語用得到嗎?用不到,這叫做無物。無物的時候就是泯言,科判上,無物的時候就是泯言。泯失就是沒有了,泯除了。

好,接著說「言語道斷」,這種能所雙亡的境界,是沒有辨法用言語說清楚的。「非物所拘」,就是當證得這樣境界的人,也不是有情能夠拘束他的。「非物所拘,言語道斷」。「言語道斷」就是言語之道沒有了,斷掉了。斷掉了言語之道了,任何的物都拘不了他,「非物所拘」任何的物都拘不了他,為什麼?非物所拘是說在他的心識前,尋覓物的自體性通通沒有了,請問有什麽物生起?物所拘的意思是你現在有一個境界生起了,你只有三條路,一條是對這個境界貪愛,一條路是對這個境界瞋恨,一條路是對這個境界說不到貪愛,說不到瞋恨。這個境界是不是就拘住你了?你的心思被它控制,我們很多人的心思是被境界控制的,如果沒有被境界控制的話,應該面臨死亡是不會害怕的。坦白講,因為你這個肉體,你對它心裡面是有繫縛的,所以要離開的心是恐懼的,是複雜的,包括家人、財産、事業、還有保愛的身體,這些都是拘住你的。所以你一定會有這些想法,這個想法之所在,就是業的所在,就是命運的所在,閻羅王就抓走了,叫做物所拘。非物所拘就是,你不能成為所繋縛,它不能成為能繫縛,惑業不能成為能系縛,你不能成為所繫縛。

好,那最後說「結歎」。結歎是「差之毫釐,失之須臾」,就是在修行下功夫的時候,要非常的慎重,因為功夫下得不對,哪怕只有一點點的誤差,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完全走樣了。只要牽涉到一點點執有自性,那結果就不一樣了,在很短時間內就不一樣了。「差之毫釐,失之須臾」,就是說差失之間都是毫釐跟須臾,意思就是說,一個只不過是執有我,一個只不過是在尋覓我的自體性有無;一個是拿我來去離苦得樂,一個只不過是尋覓我到底有沒有?這樣簡單。後面的差別之巨大,後面的改變太大了!所以為什麼說學佛前面你路頭對了,你後面的差別是很可觀的。學佛的人你前面的路頭對,跟路頭不對的人,剛開始差之毫釐,第二天就差別一點點,一年呢,差別就蠻大了!十年呢?那差別就不可說了!所以才會說,修行是慢慢修時快快到,低處修時高處到。先把方向調對,把觀念調正確,把你的思想先建立正確,比什麽都重要!比你一開始就猛力修行,精進用功,然後閉生死關,沒有那個般若的正見,要閉那個生死關,就是一個執我的心要去了生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那個執我的心,猛力的增勝。你到底閉生死關是怎麽個閉法?我不是說你功夫不好,你那個四禪八定都修上去,我都很佩服,可是我問你剛開始的源頭是怎麽修的,你維持三天都不動念,你告訴我是怎麽個不動的,你怎麽不動念的,你源頭是什麽?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