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佛學優課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 昇降排序
本經是由中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共同譯於東漢雒陽城外的白馬寺,成為古代中國第一部譯出的佛典,內容是蒐集釋迦牟尼佛各時期所說的話,一共選錄四十二章,是認識佛法很好的一部書。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13課
第十章 看得懂內涵才能說隨喜       

佛說四十二章經 (13) 第十章 看得懂內涵才能說隨喜       

我們來看第十章,第十章就是「隨喜」。隨喜當中,最殊勝的隨喜是什麼?配合第九章,隨喜就是當人家在修學般若正見的時候,能夠隨喜他,隨喜必須要結合第九章說。隨喜雖然有很多面相,比如他人做善事我就隨喜,隨喜可以大略地說,有哪些隨喜?可以用種類說、分類說,隨喜有包括隨喜自,隨喜他。隨喜自己,自己要隨喜,隨喜自己有什麼好處?隨喜自己就是能夠讓自己,善法不斷地精進地做下去,起歡喜心,修學的四力才會延續,隨喜他你才會幫助他,跟他結善緣,或者是把他的長處變成你的長處。不透過隨喜,怎麼會有這種能耐?這叫做隨喜自、隨喜他;自跟他當中包括隨喜因、隨喜果,隨喜因就是這個人在因上的努力要隨喜,比如說這個人,現在現在雖然很困苦,可是他很好學,很好學的那一分要隨喜,隨喜果就是他果報呈現的時候,有殊勝的果報,我們要隨喜。這個人富貴,你不能說富貴有什麼了不起!不行!富貴是善業結來的,叫隨喜果。

可見隨喜這一法難修,還包括隨喜逆、隨喜順,什麼叫做隨喜順、隨喜逆?是善知識在用逆法修理眾生的時候,你要懂得隨喜,你不要說不慈悲,我上次講過,曾經在蓮雲寺看到懺公師父罵人,真的罵得很凶,我們就有些學生說師父不慈悲,師父不慈悲,一溜煙的捲舖蓋下山。你要知道隨喜要包括隨喜逆、隨喜順,比如說佛在呵斥那些人的時候,比如說呵斥那個,呵斥提婆達多的時候,你說哎喲,佛不是慈悲嗎?怎麼還在呵斥人家,這叫隨喜逆,逆就是你有沒有看得懂,人家教育的方式,或者是說,這個人博聞愛道,佛全盤給他否定,你要懂得隨喜。逆就是隨喜逆,這是他的教育方法。

好,這些隨喜通通講完了,你才知道隨喜這一法是很難修的,隨喜逆當中,還包括什麼?還包括很秘密的地方,比如說維摩詰居士到舞廳跳舞,你要不要隨喜?那是最隱秘的,為什麼到賭場去賭博,很多人看不懂,這就是很秘密的那一分,除非是高量,例如濟公的那一分,他師父知道他的行為是遊戲神通,所以隨喜他,其他人不可以有,也就是越高量的人,你才知道隨喜他,是隨喜什麼?什麼叫隨喜?就是你看懂他。

雪廬老人曾經在莒縣當典獄長,最後去土匪那裡談判,你知道雪公老師做什麼事嗎?譬如他要喝酒,喝到對方都醉倒了,對方稱他為英雄!好,這時候來談判,莒縣不要打進來,怎麼樣?可以吧?可以,當然可以!這就是菩薩的能耐,有時候你必須這樣。你除非你是高量,否則你會誹謗他,當然這樣的行為我們一般人是做不來的,一般人做不來,做不來的你不要做,雖然這個事情做不來,可是你要隨喜他;隨喜他,包括你做得來的,包括你做不來的,你要看得懂,那些大善知識,他的權巧方便,這種人,你怎麼知道要這樣隨喜,這樣的角度看問題。全部是來自於你對經教的瞭解,你才知道會這樣做,所以學佛到最後,他其實眼界是開的,面相是清楚的,分析問題是仔細的。

又例如寂天論師,寂天論師最後在寺院裡面,每天就是睡大覺,睡大覺結果後來畢業考的時候,大家就看怎麼修理他,因為每天都睡覺。結果那個大寺廟,最後畢業考的時候,沒有一個是他對手,他在睡覺時候,大家有沒有去修隨喜?沒有,原來他在睡覺是默默用功,原來人家是有能耐的,這叫做隨喜。好,隨喜就是隨喜自,隨喜他,隨喜因,隨喜果,隨喜凡,隨喜聖,隨喜教,隨喜證,隨喜逆,隨喜順。

換句話說「隨喜」這一法極不簡單,隨喜要像母親一樣的心量,孩子越殊勝,母親越高興,隨喜能夠去除的就是嫉妒的障礙,那除掉嫉妒的障礙,這叫作非遮。非遮就是幸汝昨天講的,叫作部份否定,要引向什麼呢?他除了說去除嫉妒以外,他還要引向是歡喜心,不是只有除掉嫉妒,他還要引向很大的歡喜心。所以眾生成佛,是佛最高興的,眾生想要成佛的那一分,會得到佛菩薩最殊勝的加被。我們很多人的加被,都是做做法會,做其他的消災,就以為得到佛很大的加被。其實佛最大的加被,就是有情想要成佛的那一分,這叫作隨喜。

「隨喜」這一章裡面,科文怎麼分?科文分為兩大部份,第一部分是「約隨喜他人」就是隨喜的人,他得到福是非常的大,叫「得福甚大」。在第二個部分,是「約他人隨喜自己」,就是被隨喜的那個人,福報也是不會失去,為什麼要分這兩段來說明?其實作科判很重要的,我為什麼要把年輕人,先集合起來先作科判,科判其實就是學經文的陀羅尼。在過去雪廬老人座下,雪廬老人是很講究這些的,包括講經的時候做表解,那我過去在華嚴經複講的時候,也都必須要先去讀古德的科判,然後知道大概怎麼講,再來上課聽雪廬老人怎麼說,心裡面去衡量衡量,他怎麼去表現這段經文的意思,下課再來複講。然後再來接受這些,老學長的批評指正,這樣磨練出來的,絕對不是私下偷偷用功,沒有這麼簡單的,都是經過一翻磨練出來的。

好,再來,我們隨喜他人的時候,我可以得到很多的福報,可是萬一別人隨喜我,我不是完蛋了嗎?我分成兩段意思就是這樣,我隨喜他人,會在他們身上撈很多,但是換別人來隨喜我的話,是不是我完蛋了?佛看怎麼去回答這樣的問題?佛就設一個比喻,來顯示被隨喜的人,他的福報是不會失的,就是這兩段的科判。分科的理由就在這裡,否則這段經文讀完,你一定不會知道這個意思,雖然你會消文,你也會思議,可是你一定不會知道這個意思。

再來就是經文的消文,佛說看到人家行佈施之道,那你在旁邊看到的這個人,就是隨喜的人。他就是幫助佈施的人,然後並且心裡,得到很大的歡喜,那這樣子所得的福報是非常大的。

「助之歡喜」怎麼助呢?助之的之是誰?助之的之就是前面這個施道者。好,施道要施什麼道?佈施之道有三種,第一個就是「財施」第二個「法施」第三個「無畏施」這三個我們先待會慢慢談,五十三頁的時候慢慢談。覩人來施道人,來施道裡面,佈施雖然有「財施,法施,無畏施」,那你看施道這兩個字,還有一個特別解釋,就是只有法施這一部分。

因為「覩人施道」,覩人施道就是把道施出去。這就是在做佛法的弘掦佛和傳承,這一分是所有施裏面的主體,我們學佛的人,如果不把這個當主體,佛教遲早有一天,會被我們滅亡。這個就是覩人施道,施這個道,才能讓大家明瞭佛教的概念。

那「助之歡喜」就是在旁邊幫助他,並且內心起了非常大的歡喜心,「助之歡喜」還包括說讓他歡喜,除了我很歡喜,還要讓他歡喜,比如一個道能夠施展出去的時候,他要很多人幫忙,絕對不是一個人可以做的。比如說講者、聽者,分組討論的師資,有沒有互相配合,還有後面的義工能不能夠幫忙,才能夠撐一個活動,這些人的功德都非常的大,因為他把施道這個事業撐起來。所以這個時候才會大眾歡喜,大眾歡喜當中得福才甚大,如果大眾助之煩惱,助之煩惱,我也煩惱,他也煩惱,大家也不開心,你說有得什麼福?這個助之歡喜裡面,包括事前的籌備,義工團的整合,大家的默契,而不是像斷了線的風箏,各辦各的,各說各話,各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

雪廬老人以前在辦講座,什麼叫做助之歡喜?你從上課到分組討論,一條鞭的講法一致,而不是大家各吹各的號,各敲各的鑼,這個才叫助之歡喜。助之歡喜就是大家來了覺得很有受用,而不是聽完了以後,慘了!這裡聽一套,那裡聽一套,下課又一套,後面又一套,結論的時候說奇怪,我到底得了什麼?這叫助之歡喜,助之歡喜有這麼多含意在裡面,這才叫作「得福甚大」,我們必須要小心佛法的經營。

再來「約他人隨喜自己」,下面有分兩大部份,第一個是「徵問」「福受分」就是在問說,這個所受的福,會不會被分走,經文就是說,這個沙門就問佛,就說「此福盡乎」意思是說,那行佈施道的人,他的福會被分走嗎?那佛就來解釋,就是用比喻來解釋說,這個施道的人,他的福是沒有失的。比喻就是說,就好像有一個火把的火,數千百人就是拿著火把,來分取他這個火。然後拿去可以把食物蒸熟,還有可以把黑暗除掉,叫除冥,原來的這個火還是一樣。

他還是具有「熟食除冥」的功德,顯示的道理,就是代表被隨喜的人,他的福是不會失的,他所要講的道理就是這個,他為什麼用火炬來說?而且最後叫作熟食除冥,你知道佛在講比喻的時候,他一定要結合法相說,而且在講這個經的人。乃至於在翻譯的人,他在安立的字眼,他在說指陳的事情,我昨天講說如空谷響,如水中月的那些,你一定要回到宗派見,去解這個問題。而不是光一個比喻,那個比喻是沒有用的,六百卷大般若經,最後就是如水中月,你一句就通六百卷。那佛說法等於無用,你一句比喻,就同人家講法二十二年,那有這麼簡單的事。

「一炬之火」他所要顯示的法義,就是前面的施道者,對,沒錯,火炬就是施道者。這個施道者,才是所有施裡面最殊勝的,因為給人家的慧命,是所有裡面最殊勝的,給人慧命才能真正改變他的命運,給人食物只能解決他一餐飯的饑餓,給人慧命是可以改變他的命運。

請問,了凡先生最重要的貴人是誰?雲谷大師,可是只有見一面,他是給他慧命。對,了凡先生改變命運,是他媽媽給他改變命運?不是,表哥嬸嬸?不是,郁海谷?不是,所以改變命運要靠慧命,要靠施道,沒有施道改變不了命運。子路如果沒有見到孔子的話,子路一生就是太保流氓。子貢如果沒有見到孔子的話,子貢一生就是商人。

那接下來「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就是在旁邊助之歡喜的,這些人就是隨喜者。「助之歡喜」包括當機眾,常隨眾,影響眾,義工團,這種福報都是能夠幫助你開啟智慧的福報。我們很多人修福報,是跟智慧是沒有關係的,所以叫做「熟食除冥」熟食意思是什麼?熟食就是本上面講的成聖果。

那個炬就是般若,除冥。所以整個孔子的最後核心思想,就是性與天道,儒家跟佛家的看法是一樣的。所以等於是最後這個教派,能不能夠延續的決戰點,在性與天道,儒家也在性與天道,佛家也在般若。那是不共外道的地方,一定要保住他,佛教才會保住,否則佛教跟世間的宗教,是沒有差別的。眾生也沒有離苦得樂的路可以走了,這才叫作,他比喻所要指向的意思,那至於很多的意思。比如說你看很多注解的時候,你一定要知道最其本的講法,基本功,你一定要知道最核心的講法。然後看人家怎麼去引申,就是講學的人,他一定要知道核心處在那裡,然後做科判,把那個精華處,變成這一章裡面,你的見地,這叫做開經學的見地。否則讀經學跟修行有什麼關係?這就是修行的見地。

熟食是什麼呢?熟食就是前面講的「得福甚大」的部份,熟食就是講福報的這一分,除冥就像智慧的那一分。

換句話說「覩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的那一分,那個福是可以幫助你生起福報,那個福也可以幫助你生起智慧。所以我在十四講表裡面,我特別講那獨覺的修學法,就是他懂得施道,助之歡喜的那一分,為什麼說三乘法裡面,我們必須要把小乘的這一部份要先弄懂他?因為他是三乘法的基礎,在你談大乘的時候,你要先知道小乘是怎麼來的?大乘法跟小乘法是共的,其中只有一分不共,惠宇老師,那一分不共?不共的是發菩提心的這一分。對,只有那一分不共,可是並不是說,小乘法我都不要修。小乘法你都不要修的時候,你怎麼走入大乘?你怎麼走入?好像十層樓你沒有樓梯,你進去十層樓給我看看。

所以叫「熟食除冥,此炬如故」此炬如故,就是說大家都得到福報,而且這個福報都能助開智慧。這個施道他,就有這種功能,三寶也在這裡加被最大,龍天也在這裡護持最多,也在這個時候最能培養人才。請問玄奘法師到印度幹什麼?大唐不是聖教嗎?就是為了求取究竟成佛之道,就是那爛陀寺有施道,就是培養人才,只有這樣才能培養人才。

我們說「施道」、「覩人施道,助之歡喜」。助之歡喜裡面,當然歡喜有分為物資,金錢,義工團,湊成一個活動,湊成活動的目的是什麼?因為那才是培養人才,人才如果沒有培養起來,佛教就不能往下傳,跟孔門一樣。法會就結束了,很多事情活動就辨完了,那個其實是就結束了。但是唯有施道這件事情,才能夠繼續的往下延續,把人才培養起來,我們很多人在做功德,他不會用這種心態做的。大家以為別有一個什麼東西,叫做助之歡喜,所以法會三萬人,那課的沒有二十個,這裡面還可以引生很多的問題,什麼問題?你第一步,你人生決戰點的第一步,就是你要生起智慧的那一分,為什麼?因為唯有智慧的話,才能夠真正的離苦得樂,不是靠福報,福報只是,為什麼叫作三世佛冤?如果福報就能解決的話,佛為什麼說三世佛冤?可見你這個福報,是要助智慧的福報不,是離開智慧別有一個修福。福資助慧,那個慧才能幫助你,你自己要先自助,才能幫助別人,自己都不自助,你怎麼去幫助別人?所以這裡面小乘的概念,有很多都是我們大乘人要學的。

好,以上是第十章「隨喜」。雪廬老人說隨喜,比如說,路上有人撿垃圾,你很高興,隨喜他,像這樣的善行,將來他一定會成佛,這樣隨喜沒錯,然後看路邊有人發生車禍,趕快打電話報警,你也隨喜他,不錯!這樣的善行將來會成佛,這些都是隨喜。

但是我說大乘人,要發展大乘的時候,你有時候要知道,小乘的想法是什麼,那才是整個教法的核心所在,才從這個基礎上去發展大乘,連那個基礎都沒有的時候,你怎麼去發展大的?你連一個地基都沒有,你就準備蓋大乘,你就準備蓋百樓,你蓋到第二層樓的時候,好像還可以,那個爛技術蓋到第五樓,你看看會是怎樣的大樓!好,以上是第十章隨喜。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