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佛學優課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 昇降排序
本經是由中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共同譯於東漢雒陽城外的白馬寺,成為古代中國第一部譯出的佛典,內容是蒐集釋迦牟尼佛各時期所說的話,一共選錄四十二章,是認識佛法很好的一部書。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15課
第十二章「人有二十種很難過的關卡」

佛說四十二章經 (15) 第十二章「人有二十種很難過的關卡」

好,那我們來看十二章「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這個難是後後勝於前前。「標」,「佛語二十難」的意思是,修道要跨越這些障礙是難的,要證到無念、無住、無修、無證,看起來表面簡單,但是要跨越這二十難,他所要克服的障礙就是這些二十難。我們一個一個來看,佛說第一句,就是說人有二十難。那是什麼東西二十難?就是要成就無念、無住、無修、無證者,他有這二十種困難,必須要跨越。

第一段的「標」,就先說明了這件事情,後面分別來解釋,說到底是哪二十難?依著科判講,前面三項是布施的這一分,約著布施說。「貧窮布施難」講的是捨財,就是說一個人,他已經沒有什麼錢了,沒有什麼錢財,沒有什麼資具,那他要如何去行布施呢?一般人如果自己沒有什麼錢,只剩一塊錢,你願不願意把這個財,拿去布施?對一般人來說都是很困難的,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是說「豪貴學道難」,豪貴人的享受比較多,他的世欲也比較深,像這樣的人,你要叫他去捨棄眼前這些享樂,比如說美好的衣服、房舍、車子,種種這些富貴,所帶來的好處,他要去捨棄這些享樂,起心去學道是非常困難的,所以說豪貴學道難。

前面第一條說貧窮布施難,那這麼說來,富貴布施是不是就容易了呢?富貴布施也不容易,反而越有錢的人是越愛財。可是經文的目的,這裡不是在說這個,這裡是如果上聯叫做富貴布施易,下聯叫做貧窮布施難,中國的文字,換一個地方講法都不一樣,講經不能死在一個格局下。

反烘托出的是什麼呢?如果上聯叫做富貴布施易,下聯叫做貧窮布施難,這個要成立。富貴為什麼布施易?因為他有資源,貧窮為什麼布施難?因為他沒有資源布施,他把僅有的拿出去就沒有了,富貴容易布施,因為他拿出去,他還剩下很多,所以就布施難易來講的話,貧窮是難。但是就心態來講,是不一定的!可是現在是就形象上來說,富貴布施是容易的,為什麼呢?因為他還有,當你還有的時候你就不怕,對不對?我們以人情世故來說,當我有十樣東西,我現在拿一樣東西出去,會不會害怕呢?不會;當你只剩下一樣,你拿出去的時候會不會害怕?會,所以難易在這裡較量。好,第一個叫「貧窮布施難」那貧窮布施難,這裡意思就是貧窮布施難,所以貧窮不要布施嗎?不是的,那要怎麼辦?因為總是一個一個要這樣觀修過去。

「貧窮布施難」,我們還要去思考說,為什麼這一世會貧窮呢?如果透過教理的學習,才明白到,富貴是由布施來的,正是因為過去生中,沒有好好的修布施,沒有能夠施財給別人,去利益別人,這樣子的心態導致我這一世的貧窮。這時候做這樣子的觀修,這時候才能夠把眼前的錢財捨出去,為了求來世能有更多的資源,如果他只是單純地求富貴,至少他也知道眼前必須能夠行布施,未來才能夠得到富貴。

貧窮布施要成為容易,必須要經過因果的思維,因果的思維才能夠把難捨的心捨掉,因果的思維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把貧窮賣掉,一般人以為貧窮行布施,是不是越來越貧窮呢?現在貧窮好不好?很好!賣掉貧窮!怎麼賣掉?把這個給他,就把貧窮賣掉了。除非有佛法的概念,一般人是不敢這樣做的,一般人給了會覺得我更貧窮;所以要把貧窮賣掉,就是要行布施,要把三途很痛苦的果報,痛苦很久的三途果報怎麼賣掉?透過布施把他賣掉,所以叫做貧窮布施。如果透過了這些觀察,就成為貧窮布施易,現在純粹都是在講布施法門,那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就是「豪貴學道難」,豪貴學道難啊!那我要說貧窮學道易,可不可以?在心態上,貧窮的人學道比較容易,為什麼?因為他沒有退路了,再怎麼樣也是如此。本來就沒什麼樂享,去那邊受苦,跟平常也是差不多,甚至比貧窮更快樂。你看落後地方出家的人,他覺得很快樂,因為回到家裡面都沒飯吃,這裡都有飯吃,你說一天兩餐,我在家裡一餐都吃不到,這裡還兩餐;但是富貴人說,這裡怎麼沒有冷氣機,我家還有宵夜,這個道場怎麼沒有提供宵夜,你看就差這麼多!所以貧窮學道易,豪貴學道難,要這樣論。

再來問豪貴怎麼學道易呢?剛剛說豪貴學道難,是就心態,因為平常享樂習慣了;但是說豪貴學道也易,為什麼易呢?因為他資財、資具比別人多,他有錢所以不用擔心吃飯的問題,他可以專心地去學道,但是又不會有生活上的種種障礙,所以從這個資糧豐富的角度來說,我們可以說豪貴學道易,比貧窮來學道還要容易。豪貴其實學道是很容易的,因為貧窮的人會擔心沒有飯吃,擔心沒有工作,擔心沒有退路,豪貴的人沒有這種問題。

那豪貴為什麼會學道難?難在他享受慣了,所以學道難,但是如果這個困難能夠克服的話,他學道是不愁吃不愁穿,不用花時間去上班賺取生活費用,那就學道易了。

跟大家講一個秘密,人生最後的決戰點,是聰明才智嗎?人生的決戰點是見地,還有比見地更有秘密的,四個耳朵才偷偷告訴你,六個耳朵就不說。你再厲害都沒有用,你沒有投入時間,你再厲害都沒有用,你擁有再厲害的利根,你易經學一年,那個鈍根學二十年的都比你強,你不要以為你那個利根有用,我告訴你,這麼多年來,有些人贏過我我甘拜下風,假如我贏過某些人的話,我贏的秘密就是我花的時間多,這樣而已。絕對不是我什麼聰明才智,就敢投資時間在讀書上面。好,這叫第二個叫豪貴學道難。

再來談第三個,叫「棄命必死難」。第三個是說要捨棄自己的生命,等於是用生命去布施,可能是捨命去救別人,這種布施是很不容易的,因為一般我們都會對自己的生命很珍惜,所以要達到這樣子的布施,是困難的,這裡講的是小乘部派,雖然講的全都是小乘部派,但是見解一定要是中觀見。

為法忘軀是難的,求法到最後一定要為法忘軀,為法忘軀就是不用害怕,不用害怕沒路走了,怕什麼?如果我說上聯是棄命必死易,該如何解釋?橫批是到底難還是易?心態上正確的話,才有正確的知見來觀修,這時候才有可能變成易。那個棄命必死難,指的是你的決心。

你看孔門弟子追隨孔子周遊列國,有沒有死掉?沒有嘛!大家都活得好好的。只是生活有時候好過,有時候不好過,有時候被人家尊崇的時候吃香喝辣,有時候在曠野逃難,像難民一樣,有時候如喪家之犬。一路周遊列國十四年回到魯國,那個箇中滋味,沒有跟著去周遊列國的人不知道的,可是走了一趟回來以後,那種經驗、閱歷、見地、學問、才情,各國風土人情的認識,跟躲在魯國每天享受的,哪裡能相比呢?這叫棄命必死難。這樣的決心,要通過對教法的信心生起,可是跟著孔子周遊列國是很危險的!司馬桓魋砍倒大樹,追殺孔子,還有匡人圍難,非常危險啊!但是大家放心,這些弟子沒有死一個,都安然回到魯國。

再來,是講「遇法」,是說在學道的時候要資糧,一開始是要行布施,後面才有資糧,資糧的障礙都被你克服了,你也具備了資糧,可是你要遇到正確的法,也是不容易的,所以接下來講遇法。

第一個叫做「得睹佛經難」,也就是說要看到佛經,要能夠手上要有法本,是非常不容易的。可是我們現在好像會覺得手上很容易就有書本,在坊間要看到佛經是很方便的,可是要知道在過去紙沒有發明以前,要看到這些佛經是很不容易的,要印刷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佛教是從印度開始,佛教從印度東傳,我們要去思考,第一、佛教的義理很深,用文字表達是很不容易,它本來是梵文,還要有通達佛理的人,然後他同時又是一位很厲害的譯者,才能夠翻譯得又精確又美妙,才能夠讓我們去了解,懂了以後還要有人會說,還要有人印行流通,這中間其實是經過非常多的辛苦。

我們也知道玄奘法師經過長途跋涉,過去的人求佛經要走很遠很遠的路,才好不容易去把佛經請回來,所以我們眼前看到,好像到處都在印行佛經,但其實這都是很難得的因緣,好不容易才流傳到中國。所以才有我們能夠機會看到佛經,所以得有法本得睹佛經,是非常困難的。

得睹佛經難或者是得睹佛經易,得睹佛經的難是難在要有很多的因緣才得睹佛經;得睹佛經也很容易,如果有那個決心要去求法的時候,這個因緣自然也會成熟你,就能夠有機會看到佛經。看似很難,但是只要想要求,也很容易,就是看有沒有那個因緣,天底下的事情都是這樣,沒有例外。得睹佛經啊!當你很想學佛,動機又純正,又能夠在對的環境,佛經就在條件具足的時候出現了。

再來「生值佛世難」,值佛世的意思就是生在有佛在的時候,等於是你出生的時候是有佛在說法,這是比較狹義的定義,就是在兩千五百年前,跟釋迦牟尼佛同時代的那些人,都是屬於生值佛世,就是說跟佛世同;那我們算不算值佛世呢?在廣義的定義上,也可以說是值佛世,也就是佛在當時所宣說的教法,有人能夠傳承,並把他保留起來,有佛經而且有能夠傳承的人,能把佛的義理給說清楚,我們也能夠聽聞到佛的義理,就著這一點,我們也算是生值佛世。所以廣義的說,在有傳承的時代,然後能夠聽聞佛法,聽到有傳承的佛法,都是屬於值佛世。

到了末法時期的眾生,那時候佛法沒有了,就等於沒有值佛世,能夠遇到佛已經很難了,有傳承,並且能夠這樣一直傳下來,要遇到也是非常困難的,也很難,也很容易,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得值佛世,在十圓滿裡面,值佛世的那一分,可以說很難,因為整個世界來論的話,七十億的人口,佛教徒有多少?百分之十幾的佛教徒做分母,真正對佛法瞭解的在分子上占多少呢?其實生值佛世,也很容易!舉例來說,所謂的善知識,就是說當他到某種因緣的時候,他會有個名氣,比如說雪公老師在我們在臺灣的佛教界裡面,很多人都聽過他的名字,大家都公認這個人,包括果清律師要去出家的時候,他們說你從哪裡來?從台中來!哦,從台中的,那這一位可以收,沒有問題!就是他有他的名氣,可是難在哪裡呢?難在很多人聽到他的名氣,也不想親近他。

再來「習定」,遇到了法以後,要修這些法的話,要先生慧,必須要先能夠專注,能夠專注的觀察,才能生起慧,所以要習定。習定也有習定的困難,那困難呢!我們就一條一條說,第一個是「忍色忍欲難」,在科判上可以看到的是不貪,也就是說不貪求外界,我們所對到的、所接觸到的情境和事物,或者說事物或者說情境都可以,比如說像是財、色、名、食、睡等等,財就是財物,色就是美色,名是名聲,食是好吃的食物,或者是睡眠,我們要能夠不貪,要生起這樣子的心態是不容易的。為什麼習定要講到不貪、不瞋、不慢和不疑呢?就是說習定的時候,要能夠把心靜下來,不能被煩惱所擾亂。這些煩惱的對治是不容易的,這是第一個是忍色忍欲難。

「習定」的部分,以上講的這五項都難,剛才講忍色忍欲難,這些男女之色要忍住很難,這些追求世間的欲望很難,所以學佛起來沒勁!學到最後像啃那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要忍這些欲也很容易,為什麼?關鍵在哪裡?關鍵在是不是有那樣的心態去瞭解、去分析、去觀察,財富所帶來的的過患有哪些?沉迷於美色中,會對你有什麼過患?是不是會引你入三途呢?將來要受很苦的果報,這些名利在消耗了自己以後,又得到了什麼呢?經常睡眠,貪著於睡眠,這個人頭腦就容易昏沉不清醒,不清醒的話就沒辦法對事物做有力的觀察。根據對這些慾望種種的過患生起畏懼的心,自然能夠慢慢地戒除對這些事情的貪愛,慢慢地去抑制無法克制的心,不讓心任意地攀緣這些境界。

布施就叫你放下,欲法就是叫你提起,習定的定不是去入定的定,「習定」有兩種講法,一種講法就是你坐在那裡盤坐,然後腦袋好好地去念佛,這叫做習定;但是有一種習定,是安定地去聽教法,並且生起法喜,後面再配合思修。習定的那幾個都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但是「忍色忍欲易,見好不求易,被辱不瞋易,有勢不臨易,觸事無心易」的關鍵在哪裡?關鍵在法喜!當一個人有法喜的時候,什麼叫法喜?就是聽聞佛法或者是學佛法,能夠產生喜悅,有體悟的那一分,所產生的喜悅叫做法喜!在與世間的較量當中,佛法帶給你的快樂,比世間還要快樂的時候,你自然會接近他(佛法),這個時候我們會花很多時間在觀修它的過患,是沒有錯的;可是有一種方式叫做取代功能,就是說佛法也很好玩、很有趣,佛法也很美,佛法也很快樂,而且這種快樂,是你世間難以想像的時候,你就取代過去了,這個是厲害的修法,尤其你在修學佛法當中有法喜,然後這個法喜,又帶給您內心裡面很多的安樂,又可以處理掉你很多的煩惱,世間的安樂你自然不想要。所以你與其在那裡遏制這個、那個不准做,不如給他一個正知見。

下一個是「見好不求難」,科判表上是「不貪」,括弧是一個疑字,也就是說是不疑。對教法生起這種歡喜,不疑的這一分是不對佛法產生疑惑。那見好不求是說,即使今天修道很辛苦,那見到外道的種種快樂,你也不會看了以後覺得說外道比較好。見好不求難,包括世間的名聞利養,包括世俗的安樂,不會卻追求,為什麼不求呢?就是因為佛法的快樂勝過他們的快樂,所以不會去貪,也不會疑惑學佛沒有出路,內心裡面知道學佛的出路更廣,而且回觀世間的過患,都在吃有糖的毒藥,只是那個毒藥還沒發作而已。

下一個是「被辱不瞋難」,受了侮辱然後不生瞋心,這是很不容易的。前面有講到如果有人來羞辱你的時候,如果你生瞋心的話,反而是你自己受害,所以透過這樣子的方法去想,才能夠克服他來罵你等等,都是可以助我修忍辱,然後說被辱不瞋難。這個不瞋、不慢、不癡,後面這幾個都是跟人生的修養有關。坦白講,學佛的人要把佛法聽下去的人,大抵就是內心安定,還有修養很好的那種人,如果他內心很浮躁,又修養不好,坦白講,要把教理學進去也困難,習定是在這裡說的。

那下一個是「有勢不臨難」,就是不會仗勢淩人,這個人不會驕慢,是個謙虛的人,所以說「謙則受教有地」,他必須是一個受教的人,如果他覺得自己總是比別人厲害,他自然不會求教於人,這樣的人就沒辦法去安住地聽聞佛法,必須要導向於後面跟思修結合,這就是小乘部派的想法。

再來是「觸事無心難」,對應的是不癡。觸事無心是心到處去攀緣境界,東想西想,像這樣的人可能就沒有辦法專心聽課,因為他一下子可能看到旁邊那個什麼好,他的心就跑掉了,一下子就又東想西想,這樣的人可能就沒有辦法專心地坐下來聽課。有專注力聽課,又有受教的心,又有很好的修養,又對世間不會太貪戀,你看這種人是不是很好教呢!反之對世間很貪戀,然後修養很差,又不肯受教,內心又散亂,這該怎麼教呢!所以難就難在這裡,難在你要找到好的質地教,你自己是一個好的質地得學,這個都很難,尤其在社會滾了一圈來學以後,那更難。

上面的習定是屬於聞法,遇到了法能夠有好的心態安住下來聽聞法,聽聞了以後,要能夠思、能夠修,所以後面說到「廣學博究難」,就是學習種種的教理以後,腦筋要能夠轉,能夠去思維,對於聽到的這些教理做不同面向的觀察,能夠不停地思維,然後去反覆的辯證,除了廣博地學習以外,必須要有中心思想,能夠一以貫之,對聽聞的教理做這樣子的觀察,要這樣子做到是很困難的。

科判的部分,也可以說前面那五個是習定,後面再加上一個聞,叫做聞思修,意思就是前面聞思修的基礎,就是你對世間不太貪戀,你的修養也很好,你又肯受教,你的內心又不是散亂,這個時候說廣學博究,含藏的就是聞思修,廣學含藏著聞,博究就含藏著思修。

說廣學博究很難,但是說廣學博究也很容易,為什麼?一樣是在心上論,有沒有下定決心要來去修,你聽聞的時候,是用什麼樣的心態來聽,是要把它弄懂,還是聽一聽就算了!有沒有課前的預習,或者在上課中是否專心的聽聞,課後是否有複習,來達成你的廣學博究。如果能夠有這樣的心態來學習,那他的難度相對地就說是易了。所以廣學博究好難!花這麼多的心血都聽不懂,聽不懂然後把它弄懂,花的時間比人家多一倍,還要做很多的雜事,尤其到道場裡面還要做好多跟教法無關的雜事。所以廣學博究要克服種種困難,你要怎麼克服呢?廣學博究易其實也很簡單,為什麼叫做容易呢?為了畢業所以認真作實驗寫論文,為什麼會克服種種困難呢?因為看到那個畢業拿到學位的目標,碩士學位一定比學士學歷還值錢,就是看到這個學歷的出路和美好的未來,所以你敢克服困難!所以廣學博究你說很困難,其實也很容易,當你好好地去做這些教觀學習的時候,當你發覺到這是出路,這是人生的明燈,這是佛法的住持,更是自己的價值,你說它是難還是容易呢?

再來,後面聞思修以後斷惑,怎麼斷?斷惑的部分就從「除滅我慢難」,講去除慢心,還有「不輕未學難」,這也是屬於驕慢,就是不要覺得自己比別人了不起,也不要去輕視這些還沒有學的人,要去除這樣的慢心,這是不容易的。坦白講他怎麼樣去不輕未學呢?不輕這些沒有學的人是很難的,但是要怎麼樣去除?要知道這些還沒有學的後輩,是後生可畏,他們年輕力盛,雖然他還沒有學,好像你懂得比他多,可是他如果真的要發心學的時候,他學得速度比你快,他比你年輕,頭腦轉得比你快,記憶力比你好,他一下子可能就超過你了。像這樣子的例證,其實可以在孔門的後期弟子裡面,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氣象,所以不要輕易地去輕視這些未學的人。

斷惑並不是指見道位的斷惑、修道位的斷惑,因為見道位、修道位的斷惑都在後面,這裡的斷惑是什麼呢?是小乘人在修觀聞、思、修,修觀的時候是集中火力去破所執的我,所執的我才是所有煩惱的根本,這個時候慢心、執著的心、毀謗的心,乃至於離開善知識的心,就全部可以破除。這樣的人,執我的心弱的時候,執我生的慢心也不會有,乃至於不輕未學,為什麼?因為執我的心,尚且都不會有。所以坦白講,通達中觀正見,小乘部派跟大乘部派的中觀正見,在利根的話是相同的,這樣的聖者會有什麼能耐呢?就是什麼可能都會發生!未學的人可能今天進來,明天證果,在體性空的情況下,什麼可能都會發生,因為執著有自體性的人,他才認為什麼都不會發生?執著沒有自體性,認為沒有自體性的人,他會有這種覺受,什麼事情都可能會發生。

再來是「心行平等難」,對應科判上就是「去執之心」,就是平等的意思,意思是說諸法的自體性都沒有,就著上面這一點來說都是平等的。要能夠有這樣子的體會,去除執著是很難的,破執是可以破他的,心行平等就是自體性不可得的那一分,是平等的。當然你會說我們對貧富貴賤,都平等地恭敬,那個是一種平等,但是真正的平等是什麼呢?在體性不可得上說平等,體性上不可得,說平等,在相上當然可以說,平等地待人,可是有時候,平等這兩個字,要特別就體性上說,在相上反而要論這個不平等,相上要講究,在禮上對師長、對長輩跟對平輩,以及晚輩,都有不同相應的禮。你說比丘平等恭敬,真的嗎?你看講經的法師來,他後面是拿傘蓋!哪有平等過?過堂的時候,那些大法師們,為什麼要另外在房間吃呢?你不是講平等嗎?平等是在講體性,相上很難。那你說對他們的恭敬心都一樣,可是在做法上必須要有差別,做法上如果沒有差別,會發生什麼事呢?做法上如果沒有差別的話,那尊貴的人跟不尊貴的人那不就都一樣,沒有辦法顯示他們的差異,而且你沒辦法顯示何者為重,比如說,比如說傳法的戒師,此時要以戒律為重,你卻讓他跟大眾平等,你就不能表彰戒法的莊嚴,所以我們有時候,都會被平等這兩個字害死,比如說孝經裡面,卿大夫那一章,就是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都有各自的服裝禮制,是否就代表有階級意識呢?孔子是不是有階級意識呢?卿大夫叫做「以侍一人」,經文表面看起來,以為孔子是為統治階級服務!所以坦白講,如果我們今天都沒有搞懂裡面的內涵,就在相上說那些外行話,真的!所有的聖道門都給我們搞光了。

好的,好那我們十二章就先到這裏,其中有一個第四條「得睹佛經難,值佛世難」當中,雪廬老人說是「古難今易」,對古人而言真的很難,可是現在人很容易,為什麼?現代人睹佛經的困難,都被古人克服了,雪廬老人怎麼說呢?是雪廬老人在讀了晉唐古德西行求法記以後,他有寫了兩則心得,其中一則的心得就是「葱嶺黯黯雪山寒,墜澗埋沙骨已殘,午夜茅齋香一炷,求經熟與讀經難」,雪廬老人正在描述當這些古大德從中國出發,向西域要來求法的時候,所經歷的是荒山漫野,那是寒冷的雪山,路途是非常險惡的,墜落到山谷裡面,可能就是萬劫不復了。「午夜茅齋香一炷」 是說晚上的時候,在茅齋裡面讀書,點香,看著這個書的時候正在讀經。那到底是求經比較難呢?還是讀經比較難呢?就是感懷手中讀的這個經,是過去的古德,克服了萬難以後,把它帶回到中土,我們今天才有機會來讀這個經。好,很好,所以應該要生起一個感恩的心,弘揚的心,傳承的心來報古德求經的千辛萬難。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