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佛學優課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 昇降排序
本經是由中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共同譯於東漢雒陽城外的白馬寺,成為古代中國第一部譯出的佛典,內容是蒐集釋迦牟尼佛各時期所說的話,一共選錄四十二章,是認識佛法很好的一部書。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31課
第三十三章:煩惱如千軍萬馬,如何披甲精進,戰勝煩惱?

佛言: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挂鎧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鬥而死,或得勝而還。

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得道果。

四十二章經的第三十三章,它是在講「披甲精進」。

前面那一章在講「遠離憂怖」,它是遠離憂怖,憂愁恐怖是你遠離不了的,因為有愛欲掛在那裡,當然就有憂慮,憂慮會不會失去?會不會得不到?或者會不會得到又失去?有這種憂慮,有憂慮就有恐怖,恐怖就是戰戰兢兢,害怕得不到,也害怕失去。曾子也曾經說戰戰兢兢,可是曾子的戰戰兢兢是「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如果一旦不和道相應的話,就容易進入非道的階段,沒有跟道相應,就容易起惑造業,沒有覺照的時候就是去觀照,比如說像目連尊者,跟裸形外道衝突的時候,他失去了一念的觀照,他就被裸形外道被打成肉醬,你看這麼嚴重!所以有愛欲的人,對生活上很恐怖、害怕失去的。

修道的也必須要戰戰兢兢,害怕失去道,失去對道的觀察,讓愛欲成為能繫縛,這個補特伽羅成為所繫縛,就容易繫縛在輪迴裡面,繫縛在輪迴裡面的人天還算好運,如果繫縛在三塗那就麻煩了。

既然害怕被煩惱業所繫縛,而煩惱業又特別是在講愛,害怕被愛繫縛,當然要好好的觀察,所愛的東西有沒有,當他發覺到所愛的沒有自體性,這時候實有性沒有,能愛的心自然止息。所以不斷地用正因,來成立所愛的了不可得,那個愛才能夠慢慢的止息,他也是戰戰兢兢。

四十二章經的第三十二章,比較就世俗的戰戰兢兢講。曾子的戰戰兢兢,比較是修道的戰戰兢兢。第三十二章講到戰戰兢兢,所以要「披甲精進」。就是說他對自己的成就的那一分,他是非常勇悍,對於利益他人,他也是非常的悍。這個勇悍的形象,是不怕的,為什麽不怕呢?很簡單,比如說我被了甲以後,我當然不怕敵人砍過來,因為砍過來不能入盔甲。你看諸葛亮打南蠻的時候,南蠻那個藤甲兵,他那個藤是油,浸油,曬乾出來,那個刀槍不入,當然不怕。所以兩千個藤甲兵,就可以把諸葛亮的大軍,殺得大敗。那個披甲的那一分,是很重要的,那披什麼甲呢?披這個願力的甲,披菩薩四弘誓願的甲。像阿彌陀佛就披四十八願的甲,不斷的修福修慧,終於成就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

接著,第三十二章跟第三十三章,有這個連帶關係。我們來看「披甲精進」,經文說「佛言 : 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掛鎧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鬥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進,破滅眾魔,而得道果。」

佛,剛開始說,「佛言 : 夫為道者」我們要怎麼形容修道人呢?我們一般形容修道人,說他坐著三天三夜不動,了凡先生在寺廟坐著三天三夜不動的修道,雲谷大師說,「我待汝是豪傑,原來是凡夫」,我以為你是出世的豪傑,我以為是像聖賢的這種豪傑,原來是無所作為的凡夫。

那要有所作為,為道者要有所作為,不能無所作為,要怎麼作為呢?叫做「譬如一人與萬人戰」你一個人要跟萬人戰。比如說你去利益有情的時候,你想想看,小道心小魔障,中道心中魔障,大道心大魔障。行善會把過去的惡業逼出來,造成逆境,還有有些人他很討厭行善,所以惡人,他的體性是惡,他就會阻擋那個善人。所以一人與萬人戰,世俗人都去追逐世俗的利益,你呢,既然是表現的跟他們不一樣,當然他要障礙你。就好像說一屋子的賊窟,你想當君子,當然不能同意你。一屋子的貪官汙吏,你想當清官,當然不能原諒你,所以叫做一人與萬人戰。

那「掛鎧出門」,掛鎧出門就是你這個時候要披弘誓鎧。披弘誓鎧就是你要堅持你的願力,在堅持願力當中,就包括你對法的勝解,你知道這樣做有多好;還包括說你的歡喜,你知道這樣做是你真正的出路;而且你這樣利益有情,會帶給有情的出路。還包括恆常,就是你堅持到底,三寶一定擁護,而且自古來,魔本來就不會勝過佛,邪本來就不會勝過正,自古來都是這樣。光明的所在,本來就不會有黑暗,這是當然的。當你要謀求他們的快樂,要幫他們去除痛苦的時候,當然是符合人性的。就好像清官本來就得到人民的擁戴,明君本來就得到天下的擁戴。雖然有些小人的為敵,可是沈默的大眾是歡迎你的,有良知的人是擁護你的,有血性的人是支持你的。這個有善心的人,是跟你相應的。所以看起來是「一人與萬人戰」,其實那只是一個形容詞,應該叫做「德不孤必有鄰」,一定有鄰的。當然這個時候,你要去想說,剛開始的時候當然是道之不行,孔子說道之不行,孔子很感嘆說,「乘桴浮於海」,幹脆到海上去吧!你看這道之不行,就是一人與一萬人敵,這也是孔子的感慨,當然孔子是沒有退轉的。

「意或怯弱」,就是剛開始根本都不想,打都不敢打就怯弱。怯弱就是修道有那個怯弱的心,認為我不是承擔者,我沒辦法解脫。我沒辦法出離輪迴,我不是聖者,我不會成佛,第一個就是退轉。「意或怯弱」就是還沒上陣就怯弱,以前那個當兵也是一樣,還沒上場殺敵的時候,腿先軟了。

第二個叫做「半路而退」,就是行到一半,看到敵軍太強大了,他乾脆跑走,這是第二種。第一種是連修道都不修,他覺得自己不是那塊料,像我們有時候,勸人家學佛的時候,對方根本不是說他不想學,而是他怯弱,他覺得他不行,他上課聽不懂,他修不來,這種生活他過不了。第二個是半路而退,修上去退轉,發覺到境界太強盛。自己錯估了修道,原來是要面對這樣的形勢,所以半路而退。就像打仗看到十萬大軍,覺得完了!完了!就半路而退。

第三種是「格鬥而死」,這一萬個人面對十萬個人,統統慘死!為什麼呢?因為沒有善巧方便,修道沒有善巧方便,硬去修。所以為什麼教理通達很重要,沒有教理通達就是硬來,結果就是戰死在沙場上,你看那個八國聯軍打大清帝國,大清帝國的軍隊幾十萬,洋人八國聯軍只有四千人,一路打上來如入無人之境,不但如入無人之境,最後還逼大清帝國簽下喪權辱國的條約,自己卻沒有什麼損傷。

所以「或得勝而還」,就是有善巧方便,你知道無明我執帶來的煩惱非常強大。但是只要在教法當中通逹空性的修學法,有通達空性的正因,就像拿著洋槍大炮,對著拿竹子拿棍子的人。佛真的是非常善巧的比喻,我們中國的哲學家莊子,也是善用比喻來講道理,佛也是哦。

三藏十二部裡面的十二部,其中有一個就是,用比喻讓一般人容易聽得懂,原來你講的就是這樣!比如講修道,就用彈琴來做比喻,不能太緊,不能太鬆,太緊根本出不出聲音,太鬆聲音出不來,根本沒有辦法變成一個美妙的聲音。人太懈怠也不行,但是沒有方法的過度精進也不行。

沙門這個時候回過來說,「沙們學道」就要像戰士打敵人,應當堅持其行。堅持其行就是你不用害怕,你這些對治煩惱的,去利益有情的,種種善巧方便,佛經都有。而且你也知道這是你真正的出路,真正你修福修慧的所在。

所以「精進勇銳」,精進勇銳是你對佛法有勝解,你也對佛法很歡喜,對利益有情也很歡喜。而且你也知道要堅持到底,也懂得調適自己。所以精進勇銳是有知識背景的。「不畏前境」,你不用害怕,因為十方三寶做你的後盾,而且你這些正法,就像光明一樣,光明之所在沒有黑暗。

你「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得道果。」你看智者大師,在大蘇山降魔的時候,七天七夜降魔。那個魔軍,飛沙走石狂風暴雨,日夜不明,昏天暗地,七天之後,還不是雲開月現。這個朗然的日照大地,關老爺出現了,跟智者大師說,太了不起了!沒有看過這種人!智者大師降魔,就是以定中修觀來降魔。

好,那我們來看雪廬老人,怎麼對這一章來做解釋?四十二章經真的好棒,它告訴我們修學,要怎麼修?方法是什麼?目標是什麼?它過程是什麼?雪廬老人說,這一章就是一個比喻。「一人,譬如一人」一人就是學道的心。你唯一能掌握的,就是你的心。

「與萬人戰」就是無始來無明我執串習的那些煩惱,一大堆一大堆,你就是一人跟萬人戰,煩惱的數目無量無邊。這些所造的惡業,所造的業的那個習氣,無始劫串到現在無量無邊。你現在一人跟萬人戰,你的道心要跟他們戰。

這時候「掛鎧」,雪廬老人說鎧是「持戒」,意思就是正知見,正知見成為戒體,你有很多的認知背景,就好像說你拿著武器,拿著這個盔甲,當你這個正知見來護體的時候,對方根本殺不死你的。

再來「半路退」,半路為什麼退呢?因為定不固,就是道心不夠堅固,那個定就是專注法義的。專注力如果太薄弱,對佛法的勝解沒有繼續串習,那個定就是要串習你的法義,沒有繼續串習,就不能產生強大的道力。那「格鬥而死」是「慧不足」,就是你沒有用空性的智慧對治無明我執。「慧不足」所以無明我執,反而藉著你的修道,串習得越來越堅固。我們為什麼修道會串習無明我執呢?很簡單,我們修道往往是要降伏世間的這些貪婪,降伏這些愛欲。

好,我所愛的境界有十個,我透過修道壓了八個,我剩下兩個。這兩個會變得非常粗猛!我絕對放不下!你看那個無明我執的力量。所以修道人最後,他有些簡單的財富,簡單的生活資具,他剩下這兩個,愛得不得了,你絕對不能動他,那個無明我執集中在這兩個戰線,兵力十分強盛。像雲谷大師,就是憨山大師跟了凡先生的老師,他在那個棲霞山修行的時候,那個時候他是修頭陀行,這麼窮的人他還遇到小偷進來偷他的鍋碗瓢盆,有沒有覺得很好笑?他已經窮毛了,結果偷他的鍋碗瓢盆,他在一個棲霞山裡面的,一個荒蕪的大殿修行。那個荒蕪的大殿,在憨山大師寫回憶老師的文章裡面,叫做殿堂為虎狼集,就是殿堂要麼老虎,要麼狐貍,雲谷大師是不怕的,就是這樣子。然後小偷偷鍋碗瓢盆,偷了一整晚,結果從大雄寶殿出不去。好像那個八陣圖一樣出不去,你看是不是一個龍天護法?

第二天,天亮的時候,雲谷大師看到那個賊在那邊,反而讓他把鍋碗瓢盆給他帶走,你看那種灑脫,所以格鬥死就是慧不足,沒有中觀正見。那得勝還,就是中觀正見通達,容易成為煩惱的正對治。所以無明我執造成的煩惱習氣,像千年的暗,可是眼前一燈就亮,一燈亮就足以當下滅千年的暗,這叫得勝而還。

所以這一章裡面告訴我們戒定慧,但是戒是正知正見的戒,定是專注法義,串習法義的定,慧是生起觀慧,能破煩惱的慧,不是我們狹隘認知的勇猛精進。「勇猛精進」,有時候越精進,退轉的勢力越強,就像沙門夜讀迦葉佛的《遺教經》越讀那個聲音越悲涼,退道心的心越堅固,修道反而變成退道的增上緣,何苦前面那麼精進修道呢?好,以上是三十三章,雪廬老人簡單的解釋。

這裡面非常重要的就是,我們如果知道是一人與萬人敵,當你不懂的敵情,那真的人會嚇破膽!可是當你懂得敵情,當你懂得你擁有這麽多資源的時候,反而不畏的心!並不是夜晚吹哨子假裝不害怕,而是真的不害怕,這多麽重要。

很多人為什麼修道修不下去?因為他不知道前面的境界,他沒有透過觀察,沒有透過佛法的正知見來觀察,所以他會覺得很恐怖。比如,他要在道埸裡面承擔一個事業,他覺得很恐怖,他沒有那個能力,或是認真學教法進去,他花很多時間,花很多功夫去弄懂;有時候沒有辦法捨去世俗的快樂,這過程中往往會產生很多心理的障礙,固然這些是無始劫串習來的,但是如果我們不去尋求正法的勝解,那個障礙是你根本沒辦法對治的,甚至你會認為這個本來就是障礙,之後這個障礙會被我們越串習越大,造成我們一生修學的遺憾,這非常可惜的。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