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第38集) (40章) 修道不能只有表面功夫 20240426
目前是在四十章,「佛言 : 沙門行道,無如磨牛,身雖行道,心不在道,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先講一下三十九章跟四十章的關聯。三十九章是說,所有的信心都是來自於對佛語的信心,對佛語產生信心之後,要依著佛語來修;第四十章就說,修的重點是在於用心來修,那道在用心而修,這邊有分兩個部分,第一個是「勸勿表面做作」,就是說勸行者,不要只是做表面功夫。第二個「重在心地功夫」,也就是說修行的重點,是在於心地上來下功夫。
「勸勿表面做作」所對的經文是,「佛言: 沙門行道,無如磨牛,身雖行道,心不在道。」佛說沙門的行道呢?不能夠像磨牛,身雖然在行道,但心沒有在道上。這個磨牛就是轉磨牛,他的兩隻眼睛被蒙住,整天依著磨來繞行。如果計算他走的行程,雖然有千里之遠。但其實並沒有離開過他當下所處的地方。
這個比喻所要顯示的法相是,沙門的身體造作一大堆的善法,但心態如果不是為了修學般若來求解脫的話,在解脫的這條路上,還是沒有離開過當下所處的地方,而且磨牛的雙眼是被蒙住的,那也用來比喻沙門的心眼被蒙住,那因為並沒有看到求解脫的重點,是在於般若的修學。
第二個「重在心地功夫」,這邊所對的經文是「心道若行 何用行道」。如果表面意思是,如果心行了,哪裡用得到身行呢?但這裡並不是說不要身行。而是身行如果不是為了幫助內心生起對般若的體悟,那這個身行是沒有用的。舉例說明,所謂的念佛不改心,等於說空話。念佛的目的,是要往生淨土,來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一起好好的修學般若教法;相反的,假如念佛,只是為了求升官發財,求事業求平安,即使每天念十萬聲,也還是沒有用,這是這第二個部分。
念佛十萬聲,還是會升官發財,怎麼會沒有用呢?就是對於往生淨土,以及未來的解脫的這一分,是沒有用的!一定要這樣解釋,牛的眼睛蒙起來,就是一個心眼未開,沒有學習般若,他的心眼是不會開的,這種人學佛其實是不會得到解脫道的。為什麼他不會得到解脫道?他不是也做很多的修學嗎?怎麼不會得到解脫道呢?修行功夫很多人都是在他的一些表象,沒有論到內心的用功,都是以執我的心要離苦得樂,所以縱然他的功夫好得不得了!那功夫很好,都是執我的心在修,腿盤起來,如如不動,他也是執我的心在修的,發起了神通呢?也是在執我心的基礎上,執我的心和所執的我,穩固的在心中坐著,所以他跟解脫道是完全沒關,這樣說來跟不修行人,在解脫道上差多少!
像磨牛一樣,一樣在原地,可是這個人,在一般來看他已經差很多了,對不對?是,一般來看以為他修行,高得不得了!那一般在修行人會不會比較佩服這種人呢?一般修行人都會比較佩服這種人,對!對!對!佩服他真的用功,他真的出現瑞相了,他真的有很多的長進了,他真的在各方面都具足了,因為修行也改變命運了。但這些呢?在世間的增上生來講都具足,但是重點是如果今天是就解脫的那一分,他根本跟解脫一點關係都沒有。這個就是眼力,可是這樣的眼力很難修出來,很難!好,以上叫「道在用心而修」。
講義的二百一十六頁,第一個「釋義」是「磨牛與魚千里同」,所謂的魚千里就好像是魚在一個池塘裡面在游游游,他雖然累積他的里程,可能游了千里。但是還是沒有離開他當下所處的地方,像家裡面的金魚缸,看那個魚從來沒有休息的,不停止很精進的用功,可是從來沒離開那個魚缸。
我們如果累積那個無量劫來,到現在的修行,出三界足足有餘!結果都從頭來!你看研究一個斷見惑八十八品,斷思惑八十一使,就已經頭腦不堪了。要好好的再去學那些宗派見,頭腦不堪了!為什麼呢?因為過去所學的都是一個磨牛,都只是在表像轉轉,都知道規過勸善很好。但是真的有人,對你規過勸善的時候,你會蠻討厭的。都知道要精進用功很好,可是你旁邊如果有人,精進用功的時候,你也不太喜歡他。都知道要護持正法很好,可是正法團體出來的時候,你又不太護持。所以都磨牛了,坦白講,如果不是磨牛,今天不可能還在這裡,不可能!好,這以上四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