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佛學優課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 昇降排序
本經是由中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共同譯於東漢雒陽城外的白馬寺,成為古代中國第一部譯出的佛典,內容是蒐集釋迦牟尼佛各時期所說的話,一共選錄四十二章,是認識佛法很好的一部書。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35課
第三十七章:時時憶念學處才是依教奉行

  《佛説四十二章經》 (35集)  (第三十七章)  「時時憶念學處才是依教奉行」  20240308

第三十七章,「佛言 : 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好,請。第三十七章講的是「憶念學處」憶念學處就是戒律,就是所學之處。那這裡特別是,對出家人的所學處來說,下面就文分兩科,一個是「身離心不離之功」,一個是「心離身不離之過」。

「身離心不離」,身離就是身離開了釋迦牟尼佛旁邊。但是心依然還是憶念著佛所說的戒,這樣子就是有功德的。反之,如果心離開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戒,縱使身在佛陀的旁邊,就是有過患的。

我們有四料簡,第一個,「身心都不離」,身心都不離就是最好的,可以常在旁邊接受佛的調教,而且心裡面也依佛所說來修行,例如千二百五十位的常隨眾,特別是舍利弗,目犍連,阿難這種,身心都不離的大阿羅漢,在旁邊聽多了,不但是慧解脫,乃至於俱解脫,乃至於多聞解脫,不但能夠慧解脫,就是出離三界,俱解脫就是能夠有四禪八定的功德,生多諸神通;還有多聞解脫,能夠降伏外道,這種就是身心都不離的功德。

那第二種呢,是「心不離身離」,就是身離開佛,心還是憶念,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戒,廣泛的說叫做學處,一般戒都是指他所講的戒律,但這裡面特別講學處,所以才會得道果,光學戒是不行的。戒有兩種講法,一種就是學處(所學之處),告誡你必須要這樣做,這裡面包括怎麼修、怎麼持戒、怎麼入定、怎麼開慧,都是屬於廣泛的戒,就是廣泛的要學,那按照佛的所指示來學,叫身離心不離的功。

再來第三類就是「心離身不離」,這是有過的。「心離身不離」為什麼有過呢?就是他只剩下一個出家相,但是心都不在。第四種就是「身心具離」,那這就是一般的外道跟凡夫。好的,那我們最少就是心不離。

「佛言 : 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佛子這邊是指出家人,那出家人離我有數千里,但是還是憶念著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學處,就能夠必得道果。「佛子」,釋迦牟尼佛把誰當孩子?釋迦牟尼佛不是把所有的眾生,都當孩子嗎?大悲心的形象,不是把所有的眾生,都當成唯一的愛子嗎?大悲心要生起要怎麼生呢?把眾生看成什麼?母親的形象,那是因為恩德的面相,還有呢?孩子,唯一的愛子,那是可愛的面相,這個大悲心才能生。大悲心不能自己生,不能獨立生,必待對境而生。所以生出了大悲心,那生出大悲心,他有一分的痛苦,佛就有十分的不忍。像對自己的愛子,而且恩德又這麼重,這個悲心才能生。

那應該所有的眾生都叫佛子!坦白講,佛縱然把法界有情都當成唯一的愛子來攝受,這裡特別是講能攝受跟所攝受,所以這裡不能解釋成所有的眾生都叫佛子,大乘經典把菩薩叫成佛子,其實「佛子」真正的講法是,佛成為能攝受,你成為所攝受,這叫佛子。

所以我們中國的祖師,在佛的兒子當中還有分為嫡子跟庶子,嫡子就是正宮娘娘生的,庶子就是姨太太生的,嫡子就是大乘人,庶子就是二乘人。那我們這些人呢?既非大乘又非二乘,然後又學佛,然後只想生人天的,只想求保平安的呢?就不是佛子。所以佛子就是有志求解脫的人,至少是志求解脫的,志求解脫的才能成為嫡子跟庶子。什麼叫嫡子跟庶子?在我們中國的含義,意思就是佛死了以後能分財產的,你成為那兩種孩子都可以分財產,只是嫡子分的財產比較多,庶子分的財產比較少。意思是佛的功德法財,只有這兩類人拿得到,其他人拿不到。意思說志求解脫,志求成佛的人。佛的功德法財,只有這兩類人拿得到,那個保平安的,只想生人天的,其實沒有拿到。

可是這裡的佛子指的是出家人,所以我們說中國字,換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講法,為什麼這裡的佛子,必須要解釋成出家人。它的理由在哪裡?出家人佛才敢要求,佛不太敢要求在家人,就是那個敢罵的叫佛子,佛子就是講出家人,那個出家人成為佛的能攝受,這些出家人成為所攝受,類比我們現在的老師跟學生,老師才敢罵學生,其他人他不敢罵,這個時候叫做佛子。「佛子」就是所謂他(佛)成為能攝受,你成為所攝受。孔子叫自己的學生是二三子,一樣的意思。

佛子就有這四種,第一個叫做「身離心不離」。第二個是「心離身不離之過」,就是「在吾左右」,也就是身不離,「雖常見吾」就是常常見到釋迦牟尼佛,但是心是離的,就是「不順吾戒,終不得道」。因為他一直都沒有在學處上,所以最後什麼都沒有。可見心才是重點所在,但第一等還是要身心都不離。

我們看課本的「身心都不離」不離的是什麼?不離三無漏學。三無漏學裡面戒定慧,三無漏學就是戒定慧,就是以戒定成為資糧,然後最後是依著慧,成就無漏。那無漏就是指空性的智慧,能夠破煩惱,所以他的功德是不會漏出去。所以下面就分為戒定慧,戒是屬於律部的,因為是在講戒律,以及各種規範等等,主要目的是防非止惡,所以屬於律部。它的體性就是諸惡莫作。

再來是定,定屬於經部,因為能夠在讀經的時候安住,就可以取代世間的作意,也就是世間各種的思慮妄想,攀緣分別都可以止住,這就是定。止住了這些妄想分別,就可以在佛經引發,對佛經功德的好樂跟善根,所以是眾善奉行。

然後最後慧是屬於論部,論部就是在議論經律的要義,那他是最能夠開慧的。所以是自淨其意。

下面屬於經律論的就是解,就是要研究他的教理,屬於「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的就是要行持,所以解行必須相應,二門並修。就是要這樣精準的解釋,把這一章表講完,好,那就是這一章。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