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五集 第二章 沙門得到般若正見的方法
第一章講到沙門因果,馬上就進入般若的果位,第二章馬上講到般若,怎麼修、怎麼悟、怎麼證,佛法的關鍵在般若,整部四十二章經體性就是般若,這是通往中觀正見很重要的一個門路,這是佛法最精彩的地方。是不共外道,外道不會說出這種見地,對佛法正式成立皈依的地方就在見地上的皈依,才是最殊勝的皈依。好!上來把序分跟第一章說了。
第二章:「佛言 : 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前面第一章,也就是僧寶很重要的傳承,成為僧寶的那一分必得要有般若正見。所以第二章整個沙門的修學法,沙門的授道法講的就是般若的正見,悟也是悟般若正見,修也是修般若正見,證也是證般若正見。
名之為道,整個道苦集滅道的道就是般若的正見,唯有般若正見的道他才能夠苦因苦果的滅,因為苦因苦果的滅重在滅苦因,滅苦因重在對治無明我執,無明我執的正對治就是般若的修學法,所以佛教離開般若就像一個沒有靈魂的東西了,孔子的學問如果離開性與天道的時候,孔子的學問就跟世間沒兩樣了。
第一個部分就是標,進道者就是往道上來前進的這個人,也就是來修學般若正見的這個人,有志向的這個人叫做佛言出家沙門者,也就是前面有講的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的這個行者,想要身心都出家沙門的這個人,這個人懂得修學沙門因證入沙門果的這個人,要怎麼辦呢?他要先悟修般若正見並且得到般若正見的成就叫做悟修證。
我這種分法跟雪廬老人是有點不一樣,我這個分法是比較幼稚園的比較好懂的,雪廬老人的這個是要另外講的,我先用我的講,我這個表淺,來看看。結就是這個就叫做道,以上所說的這些就是一位志在出家學道的沙門,那他要入道的時候,他還必須要好好的在見地上去開通,並且好好地去修行,最後得到般若正見的成就。
悟也是道,修也是道,證也是道,整個道就是般若的修學道,什麼叫做進道?這個進步要怎麼說進?他能夠在道上往前進一定是他的知見是正確的,他懂得悟,他懂得修,他懂得證,他能悟、能修、能證叫做進道者,不是每天在那裡忙,每天在那裡忙沒有用的,像磨牛一樣,要懂得能進步,要懂得進步是有步可進,知道什麼才叫做進步。
那這個人呢!為什麼我把悟跟修連在一塊?他的理由是什麼?而且我這樣切割,我的理由是什麼?悟跟修,修也是修你所悟,什麼叫做修行?就是串習你的體悟叫做修行,上課的人懂得把課堂的道理運用在穿衣吃飯睡覺等等,把所體悟的道理在日用平常裡面串習這叫做修行,不是離開悟而別有修,而這種講法也是天臺智者大師的理論,所以我把悟跟修排在一塊,我的道理就是在這裡。
修如果不是修你體悟的,那你的悟跟你的修就沒有什麼關係了,那你要修什麼東西?什麼叫悟?悟就是說你要去的地方你已經懂了,你這個馬要跑南方你已經懂了,結果修馬跑北方,那你要修幹嘛?你不修還好,越修越麻煩。所以悟就是你懂了!好比說我要到日月潭去玩,行路指南在日月潭,我都懂了這叫悟,修就是我進去玩按照我的行路指南去玩,結果悟是悟日月潭,修呢?修跑到北投去玩,那你這個悟是做什麼用?這個修能修出什麼東西?而悟呢?是來自於聞跟思,沒有聞跟思不會有體悟的,所以悟是聞思修,所以叫做聞思修才能證,沒有聞思的悟變成誤會的誤。
悟修的部分下面就是反面來說,就是斷欲去愛,正面來說就是必須要能夠識自心源,能夠瞭解我的自心,其實整個的佛法的觀念都是在悟無為法,達佛深理,他能夠達到佛最想要說的理,就是悟無為法,然後能夠真正瞭解我的內心,並且能夠讓我斷欲去愛,這是悟修的部分。第一種講法是這樣,還可以有第二種講法,怎麼講法?體悟無為法就是達佛道理裡面最深奧的道理,體悟空性就是佛理裡面最深的被你通達,而佛理裡面最深的地方被你通達的人呢,就是了解你自己心的源頭,叫做心上的空性、五蘊上的空性,而這種人斷欲去愛,不斷就斷,不去就去,斷欲去愛並不是你每天作戰到最後,很辛苦終於把敵人打倒了,敵人死了一萬你自己也損兵八千,終於佛法講你的心路歷程,一把鼻涕一把淚,多麼辛苦的走完修行的艱辛路程,其實修行不是這樣修,修行是正知見懂了,煩惱在那裡?找不到了,斷煩惱是這樣斷的。
好!悟無為法就是五蘊上的空性,五蘊的體性有沒有?法上面有沒有法我的體性?人上有沒有人我的體性這樣子去論的,然後整個般若的修學法都是這樣的修學。我們今天四十二章經的講座有沒有體性?沒有,如果沒有大家來上課,沒有學會,沒有老師發起這個課程,沒有講義,或是沒有道場,一切都是因緣湊合而來的,如果沒有大家的參與,這個講座也辦不起來,因緣湊合所以沒有體性,這個講座能夠成為講座的那一分,就是能講所講中間的四十二章經,能講的如果沒有四十二章經跟所講的對象,它成立能講嗎?不行,如果能夠成立能講發生什麼事?
我們就從三輪來推,能講如果有自體性,那不用透過學生也不用透過四十二章經他就自己成為能講,能講的如果沒有所講跟中間的東西,請問它成立能講什麼?比如說我是一個能講四十二章經,我臉上貼金我是能講四十二章經的人,如果沒有四十二章經我怎麼可以成立我是一個能講四十二章經的人?還有呢諸位如果不是一個對四十二章經有善根者,是想來聽的時候我怎麼成立能講?如果我能夠成立能講的話,那應該一個根本不想聽四十二章經的人,甚至是厭惡四十二章經的人,甚至只要聽到四十二章經就譭謗的,我也可以成立能講,因為我能講自體性,可是佛都不能成立能講,佛對那個不能瞭解甚深空性的佛都不能成立能講,成立能講有什麼過失呢?佛都會造成傷害他的善根,能講不能有自體性,觀待所講的才成立能講。
那所講的有沒有自體性?對象如果沒有能講的人,他成立了什麼四十二章經的聽法眾,沒有四十二章經的法,沒有能講者,他成立什麼四十二章經的聽法眾?
那中間的四十二章經呢?四十二章經如果沒有觀待能講所講四十二章經不能成為四十二章經,因為法不能在那自己成立什麼,四十二章經搞不好就被賣到舊書攤三斤五十塊錢,四十二章經也不能成立它的價值。
所以這三輪都是互相靠出來,能講的自體性入定觀察沒有,講的自體性入定觀察沒有,中間講的四十二章經成立為經的價值的那一分入定觀察都沒有,在你的心識前請問看到什麼?沒有看到什麼?沒有看到什麼?那現在怎麼又通通看到了?那個是在尋求法會的自體性的時候當然是沒有,但是緣起的時候是有的,通通湊起來因緣和合的時候這個法會就形成了,通通湊起來的當下通通說沒有,通通說有,通通說沒有是因為找不到它的任何體性,通通都有,原來是這樣靠起來的,所以能講的功德在那裡?能講的功德在他對四十二章經的體悟對大家有沒有懂的那一分成立能講的功德,如果能講的功德可以自己成立的話,那今天不要辦四十二章經,我回家對著馬桶講四十二章經,我就有能講的功德,那我還需要出來這麼辛苦地去辦七天的講座,還要什麼獎學金,還要什麼人煮飯?還要什麼都不用!既然能講有自體性的話能講的功德可以自體性生起的話,那不用,真的,去度假對森林講四十二章經,功德就巍巍,所以那個很多人把光碟拿回家聽,放光碟然後自己在那邊睡覺,那是不對的。
能講如果有自己可以成立功德的話,那佛都不用度眾生,真的都不用,佛就找到一個安安靜靜的地方,就轉四十九年法輪,談經三百餘會,也不用碰提婆達多,也不用碰魔王,他就成佛了,他的自體性在那裡?沒有,你必須要碰所講,必須要碰講法的,你才能夠成立能講的功德,能講的人,那所講,所講有沒有自體性?所講的也沒有自體性,同時所講的人,如果能夠對法的體悟,那觀待能講他才能體悟,觀待中間講的東西他才能體悟,否則他聽什麼?
好!以上是這個悟跟修,悟跟修以後他會有個證,什麼叫做證?證就是說你內心達到那個意境那個意境就是這個意境,所以你的那個意境,人家說開悟的人老師一定會找來你告訴我你悟什麼?你證什麼?那個就是你所證的,所證的就是你所悟的所修的內心裡面達到這個境界。
證的形象是什麼呢?證的形象,第一個叫做內無所得,內無所得是說覓心了不可得,覓心了不可得,為什麼覓心了不可得?以前有一個大德他回到家鄉,那個故事我講過,他們就跟那個大德說,有個山洞的修行人他可以幾個月不吃不喝,他的修行功夫很高很多的神變,你只是一個講經的你應該去參訪人家,你不要老是固步自封,你要去參訪人家看看人家怎麼樣?他說被他家鄉人逼著去見他,好像那個修行功夫很厲害的就是那個坐上,他就坐下說聽說你老人家修行很成功,請問你修行的怎麼樣?他說不得了我證果聖人,那請問怎麼證果聖人?我在定中各種的境界的變化我都非常的了解,而且能夠有五顏六色七彩繽紛,那個講經的人回到家鄉,完了!這個人都在想他自己的。
內無所得,內無所得就是覓心了不可得,請問心有沒有自體性?心沒有自體性,為什麼?一個個去問一個個問,你才會一個一個懂叫做輪,輪就是你頭腦有沒有轉動,你頭腦要會轉,你才能夠講給別人聽,講給別人聽並不是你就轉法輪,誰告訴你的叫轉法輪?轉法輪是他的頭腦也轉了,然後他的頭腦轉以後他碾平他的煩惱,這才叫轉法輪,心如果沒有對境界,心也不能夠成立為心,舉例來說見紅色花的眼識,如果沒有見紅色,也不會有見紅色花的眼識,很簡單,我問你?你有沒有看到毛巾?沒有,見毛巾的眼識是不是必須觀待毛巾才有見毛巾的眼識?是!請問見毛巾的眼識的自體性在那裡?如果見毛巾的眼識有自體性的話,按理應該老師把毛巾拿掉,那我還是能夠看到一個毛巾,因為你有自體性,問題你沒用那個自體性!覓心!你一個一個推,你心識的體性在那裡?通通沒有,四十二章經的見地我要設立在中觀宗,然後我的講法要歸到小乘,這是我今天的主軸,至於大乘,乃至於做很多的推理,那是後面要說的,可是這一次七天的講座重點不在這裡,我必須要選擇我戰略,一定要對後面才會對。
那第二個外無所求呢?外無所求是外面沒有自體性請問你求什麼?鈔票如果有自體性的話,蚊子跑進來也應該很喜歡鈔票,可是蚊子就像包青天一樣的飛開,而且比包青天更廉明更無私地跑掉,你看你家那個蒼蠅跟蚊子進來見到鈔票的時候它馬上飛走,它比包青天還廉明鈔票的自體性在那裡?沒有,是你人定義出來的,這叫外無所求,
第三個心不繫道呢?心要繫道怎麼不繫道?心不繫道要修什麼行?這邊是不是說,能繫的心跟所繫的道自體皆空,對!心不繫道是能繫所繫的自體性沒有,這裡的道是什麼道?是現證空性之道,好!現證空性之道,現證空性之道要不要繫?要!所謂心不繫道要怎麼解釋?心繫道只是說你在修學空性之道,修學修學最後進入能所雙亡這樣而已,心它只是以空性之道的修學而進入空性能所雙亡。
繼續再往前說一下,心不繫道是說道的自體性沒有,道的自體性沒有,如果道有自體性會發生什麼事?道如果有自體性的成立的時候,大家都看到它的尊貴,大家都看到它的價值,大家都會去修學,問題道沒有這種功能,道一定是觀待你,它才會顯現這個道,道如果不是觀待你它不會顯現為道,我簡單講,佛法擺在那裡?如果它是很好的道,對不對?發生什麼事?如果佛法是很好的道有自體的話理,應該人人都會很想要去把它拿起來學,結果呢?結果可能十個過去五雙都不會,對,是不是?所以道的自體性在那裡?沒有。
好!心如果有自體性的能繫道呢?那就表示同樣剛剛那個例子,當佛經放在桌上那十個人過去十個人都會想要去讀,對,問題沒有這種自體性,叫做心不繫道,沒有這種自體性,心沒有能繫的自體性,道沒有所繫的自體性,道如果有自體性的話,這個道出去都會吸引每一個人,問題道沒有,你看論語有吸引過多少人?你以前在澳洲讀書論語有吸引過多少的澳洲留學生?就一個。你不是說道很尊貴嗎?道沒有自體性,對!沒有自體性,道不能自體性成為所繫,心也不能自體性成為能繫,如果道有自體性的成為所繫的話,它早就大家都要學,心如果有自體性的能繫,心每個人都會趨向於它,沒有,沒有這種功能,叫做心不繫道。所以心要繫道要靠什麼?要靠知見,都要靠道的尊貴的顯現,要靠人去顯現,心的好樂要靠人去激蕩正知見去激蕩,否則你放心,你放心,這個心不繫道,會被我們解釋成都不要學叫做心不繫道,所以現在學般若的人回去是怎麼樣你知道嗎?腦袋放空都不要學,完了,真的,所以心不繫道就是心自體性的能繫沒有,道自體性的所繫沒有,都沒有,請問你看到什麼?沒有看到什麼?可是後得位呢?後得位又是心繫道。
再來,亦不結業,因為現證我無沒有看到我,現證我無自體性,我既都無,煩惱就無由而生,所以叫亦不結業,結業就是被煩惱所繫縛的樣子,好!業也不生了,請問業所結的果在那裡?
好!再來,接下來是無念無作非修非證這些,念跟作都無自體性,沒有能念所念沒有能作所作為什麼沒有能念所念?在這個沙門證悟無為法的時候內心是無一法可得的,那種空靈靈的感覺沒有跟世間相應的念頭,所以叫無能念所念無能作所作,好!能念所念的自體性都沒有,能念不是觀待所念那裡可稱為能念,能念如果有自體性的話,那應該什麼事情都可以他能念,比如說能念如果有自體性的話,那應該看到金銀珠寶都成為能念,可是聖者金銀珠寶不能成為所念,金銀珠寶不能成為所念他怎會成立能念的心,對不對?是,所以能念的自體性在那裡?能念如果有自體性的話,那不必觀待所念他就可以成立能念,所念如果有自體性的話不必能念它就成為所念,所以它只要出現就變成大家所念的目標,帝王的形象一出現一定成為大家所念的目標,問題阿羅漢一點興趣都沒有,對不對?美鈔出現一定是成為大家所念的目標,問題沒有,蚊子進來馬上飛走。
無作呢?無作就是沒有種種的造作,無能作所作,能作的是陶師,所作的是陶土,中間作的就是那個轉盤,那些動力能作所作呢?能作有沒有自體性?能作沒有自體性,為什麼?因為能作的這個陶師,他也必須要靠這個陶土,他才有辦法作,他叫做陶師他也是觀待陶土的製作那一分他才成為陶師,否則它怎麼成立陶師,對不對?那陶土的所作,也是觀待陶師它才成為所作,如果陶土不是陶師,可不可以成為所作?不能,為什麼?不能成為所作,它就是一坏土而已,一坏土而已,狗來了也應該可以成為所作,沒有,狗看到那一坏土也不能成為所作。人世間一樣不堪你的觀察,全部不見了。
非修非證呢?能修所修,能證所證,也是一樣沒有自體性,對,所修如果有自體性,淨土法門如果所修有自體性的話,每個人都要來修淨土法門,問題沒有,十個佛教徒裡面頂多也不過幾個,外道也不會修淨土宗。
好!非證也是一樣,非證阿羅漢成為所證,羅漢成為所證,你成為能證,這樣可不可以?必須觀待對法的認識,然後真的下去破障的時候他才能成為阿羅漢,金剛經說我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果否,不也世尊,我不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果否?是不是?阿羅漢果不是有個東西叫做阿羅漢果,阿羅漢果只是破煩惱障以後安立的東西叫做阿羅漢果,並不是有一個阿羅漢果,那個樹木上長一個果,晚上被你摘下來,不是,是觀待煩惱障不生的那一分去安立的,不是有個東西叫做阿羅漢果。
好!非修非證,不是沒有能證所證,是沒有能證的自體性跟所證的自體性,一個一個都要講得很清楚,講得很到位,講得很精准都要講自體性,不可以講沒有能證所證。
不歷諸位呢?也沒有一個諸位的自體性可以去歷,諸位就是指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並不是有一個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去被你證,而是在空性定當中破煩惱障破幾分說的,不是你證初果,你證二果,你證三果,你證四果,你到臺北叫做證初果,到北京叫做證二果,到西藏叫做證三果,到紐約叫做證四果,不是這樣,是你的空性定當中破煩惱障的那一分去安立的。
而自崇最呢?能夠修行開悟,然後能夠證悟法的無自體性,破煩惱障這邊應該只有講破煩惱,這樣的人是最尊重自己的,太棒了,好!原來悟修證到最後能夠破煩惱障能夠破執著的那一分,那個人是自己把自己推向最高的地位,可見推向最高的地位有沒有自體性?沒有,沒有自體性,是觀待了不可得那一分說推向最高,叫名之為道,好!以上是沙門受道法。
好!那我們課本的二十一頁的那一分,雪廬老人他用修悟證他的理由是什麼呢?前面的修是累積開悟的資糧,通往明心見性的前方便,悟呢?悟是一個開悟的形象,他悟最徹底的就是體會無為法,所以是一個體會無為法的形象,然後接下來證,也就是在那個在現證空性的果位上面的時候,他的狀態就是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所以這個是另外一種的講法,另外一種講法就自己看。
好!那我們來看看課本後面,這邊講到欲愛,因為斷欲去愛,斷欲去愛那這些欲愛都是身所染跟心所繫的,身所染,身所染特別是講前五識,心所繫是第六識,眼睛很喜歡看好的,耳朵很喜歡聽好的叫做身所染,心所繫呢?就是我的念頭一直被那個欲愛所綁著,心所繫就是我忘不了。
好!那這個時候就應該要斷去,世間五欲六塵跟是世間禪定有為,這些是要斷的,但是這個出世涅槃道等,它其實不是欲愛的範疇,這是隨順我們一般天臺的講法。按照中觀部派的講法,是說世間的五欲六塵,五欲六塵不是五種欲六種塵,是六種境界裡面有五種特別厲害的叫做五欲六塵,不是你內心的欲望分五種,不是這樣,六塵是你面對的境界歸納有六種,色聲香味觸法,你的所有的境界一大堆,你可以歸納成色聲香味觸法,這叫做六塵,五欲是指這六種境界當中有五種最厲害,叫做財色名食睡,都是講境界上說。我們有很多人五欲六塵,就是說內心有五種欲望,六塵就是外面有六個境界,五欲六塵都在講境界上說,對這個境界忘不了,對這個境界前五識很染著,第六識忘不了,這叫做愛欲,
世間的禪定有為法,它沒有辦法幫助我出離,世間的禪定法就幫助你升天,所以升天也是五欲,升天也是六塵也是五欲,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也是六塵也是五欲升天的財很多,升天的色女人很漂亮,名,升天的名聲很高,食,升天的天廚妙供,睡天宮巍峨,所以禪定的取還是五欲,只是那個五欲比較精妙,人間比較粗俗,講白了都是這些,人都是為了這個活,都一樣俗,只是天俗的比較精緻,人俗的比較粗糙,這樣而已,那這些的愛欲都要斷除的怎麼斷?都要透過悟無為法達佛深理去斷。
出世涅槃不可以,出世涅槃那是依天臺家的講法,但是依中觀宗說不可以如是安立,因為這個出世間的涅槃就是看到世間的五欲六塵,世間的禪定有為都是在執著有自體性上講的。
好!那我們看一百九十六頁,心源下面這個源跟體跟相,請問源跟體有不一樣嗎?因為源它講如水不波時,那應該就是那個太極那個狀態,那個心源就是體,就是它不起相的時候,那非有,本非有非無,非有是在講什麼?它不是有一個什麼東西在那,非有是講體性沒有,非無呢?也不是斷滅見,也不是根本無,只是沒有體性而已,有人就說中觀宗誠如你中觀說那就是什麼沒有?中觀宗說我從來沒否定,我是說花沒有自體性,我不是說沒有花,我們很多人學佛學到最後就說那誠如你說,那就是什麼都沒有了?我哪有說什麼都沒有?我說有花,我只是說花的自體性沒有,怎麼可以說我說沒花呢?我只是說花的自體性成為花的那一分是就人道的看法,它沒有那個固定的看法,鬼來不是花,魚來看也不是花,它沒有那個固定的體性,這樣來說,世間都是這樣,那再來相呢?相就是寂照雙融,什麼叫寂照雙融?寂照的照是講心,寂就是講本體,換句話說心見空性叫做寂照雙融,雙融就是能所雙亡,能所雙亡好像水倒在水裡面,形容那個能所雙亡心跟空性打成一片的時候,如水就水那個叫做雙融,寂照雙融,老師,不過我們照一般來說不是在講緣起法嗎?寂照雙融他就講能所雙亡,能所雙亡才是真正進入到本體。
然後我再問一個問題?能所雙亡的時候這是定中根本定的形象,能所雙亡就是有情跟無情的這個境界的差別相都不見了,好!那請問能所雙亡的時候,有情會不會變成無情?不是雙亡嗎?無情會不會變成有情?不會,能所雙亡只是我心去尋覓法的自體性那一分,我找不到,說是能所雙亡,能所雙亡講白了叫做同圓種智,叫做能所雙亡,可是同圓種智你千萬不要解釋說無情也成佛,你千萬不要這樣講,千萬不要,沒有無情成佛的道理,所以那一杯水,那一杯水絕對不會成佛,你不要以為那一杯水會成佛,所以我們一些佛教徒說,喝了水是不是殺生,誰告訴你喝水殺生!你有沒有聽過水成佛的?
這叫做沙門受道法,怎麼受道法呢?接受道法以後,聞思而悟,聞思而修而證叫做受道法,受道法有悟的受,有修的受,有證的受,整個都是般若的體性,最後瞭解萬法沒有自體性,而不是沒有萬法,在他入定的時候他看到的真相是沒有自體性,不是沒有看到萬法,我們有很多人說通通沒有看到,通通沒有看到,比如說濟公傳叫做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天也空,地也空是講體性,不是在講現象,金剛經裡面,他怎麼說?比如說這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絕不說諸法的斷滅相,從來沒有否定緣起相?是否定緣起的自體性,所以那個中觀宗,其實很多人都誤會它那誠如你說都斷滅,從來沒講斷滅,我只是在講緣起當中沒有自體性而已,因為緣起當中沒有自體性,緣起當中沒有自體性,任何無限的可能都會發生,是,真的。
好?這場四十二章經講座也可能一敗塗地,也可能功德巍巍,因為它沒有自體性,那如何功德巍巍?如何功德巍巍就是講能講所講中間所講的這些法,大家都能夠起很歡喜的心態,然後努力去學習,對,能講的有沒有發心能講的有沒有懂,能講的有沒有重視回向,能講的有沒有觀待所講的表情在談能講,我到底是怎麼個能講法?然後你是個被我所講的對象,你們是怎麼這個體悟,我有沒有去重視課堂,有沒有去重視分組,有沒有重視解答,有沒有重視考試去談所講,中間的四十二章經我有沒有去選擇重要的注解或者是做表做科判,去來把四十二章經呈現,有沒有功德再來談這件事情,那個諸法像夢一樣可以什麼都沒有,也可以什麼都有,任何無限的可能都會發生,所以學佛真的好棒,真的,好!以上是那個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