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佛學優課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 昇降排序
本經是由中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共同譯於東漢雒陽城外的白馬寺,成為古代中國第一部譯出的佛典,內容是蒐集釋迦牟尼佛各時期所說的話,一共選錄四十二章,是認識佛法很好的一部書。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26課
第二十八章「千萬不要相信自己有面對色境的能耐」

《佛說四十二章經》(26) 第二十八章「千萬不要相信自己有面對色境的能耐」

第二十八章「勿信無欲」。「佛言 :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前章講到在修學的時候會碰到許多障礙還有困難,尤其在第二十八章,主要講到的是我們在情欲方面會碰到的困難。所以我們要如何克服情欲的困難?在二十八章講到的是「勿信無欲」。簡單的意思是說,不要相信自己是無欲的人,下分兩科。第一科講到的是「勿信自無欲」,第二科講到的是「證果方信」。第一科主要講的是不要相信自己是對境界不會起欲望的人。第二科講到的是,當證阿羅漢果,破除煩惱障之後,才可以相信自己的心意。

世尊說不要認為自己,面對境界是有能力,而且能夠順從你的心意。你的心意是不可以相信的,特別是在境界上,不可以與女性多有接觸。接觸後,災害就會產生,當你得到阿羅漢果的時候,才可以相信自己的心意。

我們如果皮毛的解釋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就是你的心意不可以相信。解釋為你不可以相信你的見地,這樣可不可以呢?不可以。為什麼這句話一定要解釋成,你不要相信你對境的能耐,為何一定要這樣解釋?我先來問三個問題,第一、人要不要有自信心?人要有自信心,可是這裡告訴你,不要有自信心,不要相信你自己可以解脫,可以成佛。相信學習的法是正確的,也相信這個法能夠帶給你解脫跟成佛的安樂,這一方面一定要有信心。你的信心一定要來自於對三寶的信心、對傳承的信心,否則你不會認真祈求三寶對你的加被,你也不會認真學這個傳承。這時候兩邊落空,不但不會被加被,也不會得到正見,所以自信心重不重要?很重要。上聯叫做自信心很重要,下聯卻是請千萬不要相信你的自信心,橫批是到底要不要相信?這到底怎麼回事呢?

第二十二章開始講到愛欲在我們的境界上,我們凡夫是很難去對治的。所以在這邊特別講到的是,我們對於自己所愛欲的境界,我們不要相信自己能夠對治它。上聯是要生起自信心,因為你必須對傳承和三寶生起信心,否則無從得到加被以及生起正見。人生唯一的出路,就是在正見上得到加被,學習正見而得到加被,這些才能夠改變命運,逢凶化吉,趨吉避凶,怎麼可以沒有信心呢?下聯是請千萬不要相信你對欲境的能耐,要小心自己會隨境而轉。此處是指下聯,不是在指上聯,有的偏重下聯說,有的偏重上聯說,現在是偏重下聯說,叫做「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你絕對不要相信自己對欲境的能力,絕對不要相信。尤其是「與色會」,色會即禍生,有什麼禍生呢?有什麼禍?看了有很多的歷史故事,不論是在感應統紀的故事,或者是很多歷史的公案,都有講到,很多有錢的人,有錢有勢,乃至於沒有錢,沒有勢,碰到女色之後,小則傾家,大則亡國,所以是很可怕的。

此處特別是講比丘的那一分,比丘如果退失道心,比世間亡國還可怕,為什麼?亡國已經很可怕了,唐明皇亡國了很可怕,傾城傾國傾天下,一個好好的江山就給它亡掉,而且這麼多年的兵災,都跟他的愛欲有關,他一定要負責任!最後把大唐的江山,弄得滿目全非,全部是愛欲來的,這他要負責任。他不能拍拍屁股說我不負責,這怎麼可以呢?可是比丘色會,比唐明皇亡國更嚴重,為什麼?因為比丘還有受戒,那這樣等於是破戒,破壞了他的戒體,而且比丘本來是要出離三界,結果障道。障道的那一分的過患非常嚴重,因為修行人退轉,比世間人還可怕,修行人的退轉是很可怕的,為什麼很可怕?後面有一章會分析這種災難,比如說他破戒還俗,經營美滿的家庭,從此以後過著幸福美滿的人生,但是他的災禍到底到哪裡?可能以後入道的因緣都沒有了。

後面說「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因為我們知道入聖位從初果開始,就已經在空性當中,看到所執的我已經沒有。在出定之後,不斷地反覆地去串習,這個執我的心已經非常薄弱了,但是要到阿羅漢,證到四果的時候,煩惱障才全部的消除。所以才說到四果才講,得阿羅漢已,才可以相信自己的心意。愛欲的相不但被破,愛欲的種在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時候,愛欲種也被對治了,所以對境連愛欲都不會生了,為什麼?因為連愛欲的種子都沒有了,哪裡會生愛欲的心,破煩惱障的形相,佛假名安立什麼?假名安立煩惱種去除,生起煩惱的種也沒有了。這個時候當然是不會生起愛欲。

佛法有兩種修行法,淺是什麼?深是什麼?淺的是對治法,深的是般若法。淺是破煩惱的現行,深者是破煩惱的種子,破煩惱的現行不會成功,為什麼?淺的話種子都在,所以都會開花結果,對治法只是破壞一時的現行,但是後面遇境逢緣的時候,種子還是會開花結果,種子感果的功能都在,所以叫做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破壞煩惱種呢?要修什麼才能對治到煩惱種?一定要修般若,因為所執的我沒有,能執的心才能不生。能執的心不生,煩惱才能不生,直接正對煩惱種的就是般若(空性)的修學法。所以初果、二果、三果和四果,都是空性的修學法。在這個過程當中,不能成為修道的障礙。所以對著可欲的境界,是不能跟它(可欲境)相會的。下一章說到,在不能會當中,有身體的不能會和心理的不能會,第二十八章是說,不要去碰這個境界,二十九章裡面說,身體不要碰,心也不要碰。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