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佛學優課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 昇降排序
本經是由中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共同譯於東漢雒陽城外的白馬寺,成為古代中國第一部譯出的佛典,內容是蒐集釋迦牟尼佛各時期所說的話,一共選錄四十二章,是認識佛法很好的一部書。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2課
經題告訴我們許多豐富的概念

題目是一篇文章的綱領,是一本書的精神、主旨之所在。佛經的經題也是如此,這當中有許多豐富的概念,是進入正文之前的修行指南。

 

佛說四十二章經(2)經題告訴我們許多豐富的概念

好!那我們來看看雪廬老人193頁,他的釋題。這個印出來的毛筆字,跟我現埸看那個真跡不一樣。現埸的真跡是很震撼,而且有那毛筆的墨香。雪廬老人他其實他的書法是學自於翁同龢,神韻很像,那個毛筆字,愈晚年寫的毛筆字,雪廬老人自己都很震撼,震撼說我寫的這麼好。那個字寫得這麼小,都還可以不要帶眼鏡,自己都很欣賞自己。那就是一種能耐,然後在做表講經,是他的能耐。就像徐醒民老師,拿一張紙就可以侃侃而談,前後次序井然。

釋題的部份先說佛,那佛譯為覺,也就是佛就是覺者。覺有三個意思,那我們翻到下一頁,這三個意思就是自覺,覺他,還有覺行圓滿。那自覺也就是佛他自己已經覺悟圓滿。他是破二障的。這一點他是不同於凡夫。)我們一般的解釋說自覺不同於凡夫是說二乘人自覺,所以不同與凡夫。自覺是破煩惱障,破所知障,早就不但是不同凡夫,也不同二乘,也不同菩薩,整個佛的自覺要這樣看。

第二個覺他,也就是自覺圓滿以後還要去覺他。那這個覺也最主要是覺他的心意圓滿,這也不同於二乘人,他只是一個自了漢。而且也不同於菩薩,為什麼呢?因為菩薩的引導不能引導你到破所知障。因為破所知障只有佛能,所以覺他也不同於二乘也不同於菩薩。覺滿呢?覺滿也就是自覺覺他這兩者都圓滿了。自覺圓滿的那一分成佛,覺他圓滿的那一分成佛。這才是真正佛的意思所在。那佛以覺來做為因,他的果呢?自覺圓滿就是一個一切種智的形象。覺他圓滿是講大悲心菩提心的圓滿,而且引導他的義理究竟圓滿。

下面就說到了,能此皆是佛,能夠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都是佛。那在這邊是專指世尊,對於世尊的歷史就略過不談。你看毛筆字你看很清楚,前面叫做通說。通說就是阿彌陀佛也長成這個樣子。藥師佛也長成這個樣子,別說呢!佛說四十二章經是釋迦牟尼佛說,不是藥師佛說,也不是阿彌陀佛說。這邊佛說的說,是議論的意思,那就是異於阿彌陀經。為什麼呢?佛說阿彌陀經,這個說有一個悅意的意思,也就是眾生根機成熟佛來說法。

還有就是說佛說阿彌陀經,佛說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的說都是一時期說。這裡的「說」不是一時期,這裏的說是不同埸合一直說,這裡說,那裡說,是被語錄的方式收集起來。論語就是孔子語錄。所以這個語是議論的意思,在議論什麼?議論出家要怎麼出家?議論愛欲要怎麼對治?議論佛看外道見解是錯誤的,是怎麼錯誤的。所以四十二章經比較佛的議論來說。三藏十二部裡面,有一部就是特別講議論。議論並不是有一本經叫議論。是說佛法的議論,佛在說法的時候有平鋪直述。還有用偈頌的方式,議論也是其中一個方式。議論就是你問我答。甚至修正你的觀念,甚至挑戰外道。這就是議論。議論在佛經裡面,三藏十二部叫優波提舍,優波提舍就是屬於議論。

下面就解釋到因非專經故,也就是說四十二章經,他這個佛說,不是某一個時期專為某一種義理來說的。標出佛說的意思,是以明非他,因為全部的內容,也是佛說,不是他說。雖然是佛說可是不是阿彌陀經的這種佛說。標出佛說,而且也非他,也不是他人說。雖然是語錄,可是也不是其他人說。像論語一樣是孔子語錄。也不是其他人說,對「說」要這樣的定義清楚。

再來四十二章。四十二章是從一代教中,也就是一代時教。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摘其切要,把佛說法的要點摘錄出來。那下面廣談四教也就是他是包括了藏通別圓,這四教。也就是聲聞二部或者是中觀,唯識,還有如來藏,這些義理全部都廣談。這裡面有藏教,藏教是什麼?你剛剛講藏教的內容是什麼?就是聲聞二部,分別說一切有部跟經部。通教就是中觀宗,我們先講天臺的判教。其實中觀不能算通教。不過姑且這麼一說!別教是唯識。圓教是如來藏。

這四家的意趣就是佛在東說西說不離開這四個意趣。好比說一個中醫師在開藥,再怎麼開,還是後面那些藥罐子。再怎麼變化也是後面的藥罐子而已,沒有變化其他。藏通別圓就是佛要說法的時候,後面的藥材就是這四種藥材變來變去就是這四種藥材,叫作藏通別圓。那叫做廣談四教。整個四十二章經裏面就是廣談四教。兼收三乘呢?兼收三乘也就是四十二章經它包含了大乘,中乘,小乘,裡頭的道理都在。科判寫出來你就知道。能攝就是四十二章所攝的是三乘。以上叫做佛說四十二章。佛說四十二章成為所詮,經成為能詮。能詮釋的是經,所詮釋就是佛說四十二章。

經,來看經怎麼解釋?經呢!梵語叫修多羅,也就是契經的意思,也就是上合諸佛之意。下契眾生之機,下面他就用幾個字來說經的道理。第一個叫做貫,貫就是貫串的意思。就好像散落的義理我們用線把他一脈的貫起來。這要靠講經的人,佛經沒辨法。所以佛經縱然有這個意趣,沒有講經的人去講,佛經沒有辦法成為貫。所以剛才林老師講的佛經是契理,但是佛經怎麼契機呢?要看傳承,要靠講的人,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雖慧莫能了,第一個叫作貫。就是講經的人怎麼把佛經貫穿裏面的義理。佛東說西說你怎麼貫穿這樣的義理。

孔子上完課的時候也是你問他答,你問他答,講完的時候,下課的時候,看顏回在後面這樣子發揮這個義理的時候。孔子在後面聽了,回也不愚,一定要有人去貫通那個意思。不是在那裏照本宣科。所以我們以前在華嚴經複講的時候,不是把雪廬老人講的東西重講一次,不是這樣的。是雪廬老人上課那些意思你在科判當中是不是可以把雪廬老人的意思貫穿。

第二個是攝持,攝這個字也就是攝持。用總綱來攝持其他義理。所以老人要我們多寫科判,為什麼這次上課的老師學長要提交科判給我。就是你看你對這一部經你怎麼了解,我就看你的科判,你這科判你對這一本經有多了解。就看科判就知,就是科判的修學法,就是經文裡面陀羅尼的修學法。

第三個是徑,徑就是路徑的徑,它就是通往解脫之路。這部經有沒有被你解釋成通往人天安樂之路,通往解脫的路,通往成佛的路。你解經的人可不可以這樣解,可不可以把佛的意思解出來這樣,還是解的大家都睡覺。解的大家都很討厭,解的大家下次都不來。佛法的關鍵絕對不是在佛經。佛法會滅亡,還是會興起,關鍵在解經人怎麼解?真的,坦白講,佛法如果我們不好好學,佛法一定會被我搞掉。

第四個是鏡子的鏡,就好像鏡能夠照物。所以佛法,它這個法義,是可以拿來檢驗我們自己身心的過失。太好了,就像一個鏡子一樣,在鏡子的面前,你眼睛的眼垢,臉上塵垢,都清清楚楚的顯示。特別像現在的電腦,綱路教學那個,一照的時候什麼表情都清楚,臉上有什麼疲勞的樣子都可以照出來。這個鏡就是這樣,佛經能夠把你的身心狀況做檢驗。你的過失都可以在佛經找到,以上是貫,攝,徑,鏡。這是比喻佛經什麼?

比喻佛經的實質語,也就說他的實體,他的實質就是教理,還有方法。所謂教理也就是透過文字來詮釋這個義理。那我們呢!也是透過聽聞來得到這樣的一個教理。透過聽聞來得到這個教,然後透過思辨來得到這個理。所以方法,方法就是聞思修。教理的教就是說,你的方法就是用聞教,然後那個教所詮譯的理是什麼?要靠你的因明方法。你看在解論語的時候,論語整個也要推理。宰問子貢說夫子聖者何於其多能也!他以多能成立聖人。能不能成立?是不定因。那多能可以成立什麼?多能也可以成為大惡人。王莽就是多能。所以太宰多能說夫子是聖人。那你也可以多能成立為小人。所以太宰那句話變成外行?所以子貢面對外行的太宰。子貢只好怎麼說?子貢說,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

聖人和多能分開清清楚楚。這就是會說話,會答辯的人。好,請坐。所以依教得理,要怎麼得理呢?就是邏輯的推理,叫作思維。所以方法就是聞跟思,還有透過止觀去串習,教跟理的正見。使自己現量的方式通達正見,成為初果或且初地。乃至於四果的修學,十地的修學,全部都是止觀串習正見而得成就,這就是實質。林老師意思就是貫,攝,徑,鏡。佛經要如何成為貫?佛經要如何成為?佛經要如何成為徑?佛經要如何成為鏡的理由是什麼?也就是透過數數串習,要透過學的人在教理上用方法,這個人才會貫佛經。這個人才會把佛經的道理,成為能攝這些道理成為所攝。這個佛經能夠成為徑。這個佛經才能成為鏡。而不是這本經發給你了,這本經就是貫,攝,徑,鏡。

這本經發給你如果不透過聞思修,透過這種教理的學習,聞教思理。最後止觀去現證,這本經沒有價值。所以如果今天不是在教理運用方法去作教理的學習的時候。這本經不會成為貫,也不會成為攝,也不會成為徑,也不會成為鏡!所以佛經的價值是誰決定?是你決定,不是他決定,所以印書佛經流通,請問印佛經流通要如何成立他的價值?大家都很喜歡掏錢印佛經,培養人才的事情都掏不出錢,可是印佛經,經的價值是人決定,不是經決定。

它到底是不是貫攝徑鏡,是靠教理,靠方法,靠解教理的方法來決定這部經的價值。君不聞,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嗎!所以一切最吉祥的是人。那中國文化沒有靠人來傳的時候,中國文化一定斷掉,所以待人而傳。為什麼顏回死的時候孔子哭的很傷心?顏回死了沒關係啊,還有論語課本怕什麼?還有春秋,還有易經怕什麼,死了一個怕什麼?不,只有他才能夠決定這些經學的價值,沒有他,你經學的價值都不能夠生起。所以你說今天你培養人才是不是你人真的要來。你真的要從聽課,真的要小組研討,真的要懂義理開始來決定經學的價值。

以上是佛說四十二章經。這是經題,經題就告訴我們這麼多的概念。所以你說解經的人要不要把前面的經題講清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