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佛學優課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 昇降排序
本經是由中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共同譯於東漢雒陽城外的白馬寺,成為古代中國第一部譯出的佛典,內容是蒐集釋迦牟尼佛各時期所說的話,一共選錄四十二章,是認識佛法很好的一部書。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27課
第二十九章:被色慾所困?你可以有這幾種觀修

第二十八章是說不要去碰這個境界,二十九章裡面包括說身體不要碰,心裡不要碰,第二十八和第二十九章合起來有四料簡,哪四料簡?第一個身心都不觸碰這個境界,第二個是身碰心不碰,誰可以身碰心不碰?阿羅漢。第三個心碰身不碰,最麻煩的就是心碰身不碰,關在這裡學習正法,其實腦袋已經飛出去了,身沒碰到可是心裡面常常想出去。第四個是身心都碰到,身心都碰到的是最危險。

心碰身不碰你奈何不了他,你不要以為佛很厲害,佛一點都不厲害,對於那個心碰身不碰的人,佛是無可奈何!

第二十九章

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不為泥污。想其老者為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第二十九章叫做防患女色,就可以知道女色這個境界是很難去對治的,下分兩科,第一個叫做不取行相,意思是不要去接觸到這個境界,這就是身不碰;第二個叫做不取隨好,這叫做心不碰。請問哪個比較厲害?心不碰!可是心不碰要靠身不碰去幫忙,換句話說佛先管束那個身不碰,接著要求心不碰,如果身不碰都管不住,那心不碰更管不住,可是身管住不碰,心還是要去碰,那佛也沒辦法!例如佛的弟弟難陀,佛也沒辦法,最後只好用另外一種方法去度他。

本章的消文是佛說不要接觸到女色的境界,也不要與女性說話,但是境界來的時候,與女性說話要有正直的心來做觀想,我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的修道者,在這污濁的環境,要把自己想成像蓮花一樣,不被環境所污染。

接下來用什麼的觀想法呢?就是科文講的,把所對境的女色想成像是家人的這個形象,然後來息滅這個惡念,這邊講到的是對於年老的女性講話想成像我的媽媽一樣,年紀比我年長的女性想成是我的姐姐,年紀比我小的女性想成是我的妹妹,很小的女性想成是我的孩子,讓自己能夠在眷屬不貞良,短命多病的狀態下解脫,來息滅我的惡念,息滅我淫欲的惡念,這樣子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

這裡面用了六根裡面的哪幾個根?眼根叫非禮勿視,再來亦莫共言語,舊式加上耳根還有舌根,眼耳舌這三根接觸女色以後,女色會以什麼面相來呈現?這是唯識的問題,現在純粹論教法,同樣的女色、男色也是這樣,眼根對境會以色塵的方式生起,耳根對境會以什麼方式生起?耳聞聲塵。所以貪愛女色會有很多種感覺,什麼樣的感覺?顏色美好,鶯聲燕語,口齒留芳,還有呢?玉女潔白如玉,都是美女的感覺。美女的感覺要從六塵面相生起,離開六塵絕對沒有美女相可成,可見美女的自體性也沒有,她必須要藉著色塵的生起、聲塵的生起、香塵的生起、觸塵的生起,還有法塵,法塵就是印在你的心,法塵怎麼印?法塵是前五識謝落的種子,什麼叫前五識謝落的種子?意思是我現在看這個境界,它在我看完之後,就有一個種子,就有一個資料存在我的種子庫裡面,只要我去想到,就可以生起,雖然我不是親眼看到它,這個境界或許已經不在了,但是我還是可以想得出來,一個一個分析給你聽,人生就是這麼回事而已!我心裡想出來,怎麼想出來?如何呈現呢?前五識所對的境界已滅,成為法塵,成為意識所緣,意識緣法塵,法塵要怎麼生?宛然如前五識呈現的方式,如同法塵呈現顏色的那一分,宛然就好像色塵呈現;法塵裡面鶯聲燕語的呈現呢?宛然好像聲塵呈現;口齒留芳的那一分呢?宛然如什麼好像香塵呈現;摸起來柔軟的那一分宛然如觸塵呈現。所以這樣出現的時候,落謝的影子是這樣落謝。

宛然有不是五塵境界,比如說生起一個美好的面相,宛然有為什麼不是色塵?如果是色塵的呈現,應該其他人的眼識也可以看到,可是其他人沒看到,那是法塵如色塵般的顯現,法塵如香塵般的顯現,法塵如味塵般的顯現,法塵如聲塵般的顯現。請問法塵有沒有自體性?沒有!法塵的自體性在哪裡?一個一個去分析!這就是空性的道理,原來分析空性的修學法一大堆,如果沒有這些的顯現,法塵能生什麼?緣法塵的欲境所生起的欲心在哪裡?也沒有!在哪裡?對著虛空能夠生起愛欲嗎?不可能!一定要浮現出什麼東西才能生愛欲,那個浮現一定是抓前面去浮現,雖然前面已滅,被你抓出來了,而且宛然有,請問那個境界叫做什麼?叫做第六識緣法塵怎麽緣?那個境界會有什麼境?它可以成為是獨影境,什麼叫獨影境?不用前五識第六識就可以生,這個時候要不要再見女色?要不要再見男色?都不用!生起的那一分叫做獨影境,不被眼識所支配,耳識所支配,麻煩在這裡!

麻煩是什麼?麻煩的是還有很多的想像力在裡面,開始去做很多的美好想法,越想越美好,因為你可以加很多料,定中加很多的料,我跟你講入那個定的時候,絕對比那個修行人入定還要厲害,專注去想那些的時候,你絕對比他還厲害,修行人都沒有你厲害,所以難怪那個世間,修行人不是世間人的對手,可以加很多的料,加很多的料會變什麼?會變成忘不了,沒有她不行,加料加成這樣,這第六識是最可怕的。

所以你這些修行法如果沒有宗派見,你絕對走不到那個細膩處,如果沒有加唯識的概念進去講的話,只是講到表面而已,所以到最後,很多的好是被我們想出來的,不是實際如此。同樣的,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要從哪裡去解決?因為它是被想出來的,解決之道到底在哪裡?既然我們的獨頭的意識這麼的強,會讓我們自己去想像,那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們是從心上去想像,那我們也要從心上去對治,如果按照本章是女色的部分,我們在心裡要去想女色種種的美好;那又要如何去對治呢?首先就先從美女的過患,觀美女的過患這個部分來對治對於美女的貪愛,美女她也是一個色法的組成,這個色法也是從五種不淨中,從三十六種不淨死後的九種不淨,這樣子來觀察一個美女。這樣子美女的色法顯現中,就看到美女的過患,從色法上去觀察這些五種的不淨,是指她的一生,三十六種不淨是指她的當下,九種不淨是她死後的不淨,你怎麼可以觀的出來呢?要從現量去觀比量,什麼叫現量去觀比量?比量的基礎一定在現量,所以為什麼佛可以打敗外道,因為外道也用比量,可是外道的比量,他後面的基礎不是現量,他就倒了!

例如看到別人老,別人死,這是現量看到,比量推知我也是人我也會老,我也會死,推知我眼前的美女,她的未來也會老態龍鍾,也會死亡。所以有一種的供養法,就是死了以後把身體供養給修行人,屍體胖啊!脹啊!爛啊!然後再來流血啊!流膿啊!淤青啊!最後血肉模糊到剩下白骨,剩下灰燼風一吹不見,這些都是他現量觀察。回過頭來對眼前的美女,就比量推知必定也是如此,就是說她一剎那之間無常的時候,就是這樣的現象!

坦白講這樣的現象可以對治眼前的貪愛,怎麼對治?比如說三十六種不淨很好對治,簡直就是一個皮裡面包的全部都是垃圾堆,要怎麼去觀察?家裡面那個垃圾堆,只有塑膠袋是好的,其他的都是不好,這就是善於觀察。

同樣的,你既然知道比量是這樣來的,五種不淨、九種不淨要怎麼觀?這些不淨都現量見過,接著就比量去推眼前這位美女,她的身體各部位也都跟其他這些人沒有不同,她也會老也會死,也會屍體腫脹。這些的變化都是快速的,九種不淨是死後的事情,可是眼前是好的,它跟現前的對治貪愛有什麼關係?你看這觀修就是一步一步問到更細的層面。所以坦白講,死後的九種不淨的那一分,是想到說眼前的人,她含藏了這麼多的危機。

好比那個觀世音菩薩,曾經顯現一個美女的公案,就是在一個漁村裡面,有一些男生看到這位觀世音菩薩幻化的美女,他們都想要娶美女,可是這個美女說我一個人我怎麼可以嫁那麼多人,你們回去背了普門品以後我就嫁給你,結果那些男生明天竟然全部都會背普門品;觀世音菩薩變化的美女又說可是你們都會背我怎麼嫁呢?三天以後再去背法華經,最後只有一個人會背法華經,他娶了這個觀音菩薩的美女以後,回去洞房花燭夜就死了,沒有第二天就死了。

然後就馬上脹馬上爛,身體馬上就變化了,死後九種相就給他看,害他嚇了一跳,原來所愛的美女,死後是這樣的流程,所謂的這樣的流程,流程的意思並不是當下,所以我們破愛的方式,有很多種破法。舉例來說憨山大師那個時候他媽叫他考功名,他就問他媽考功名然後呢?考功名然後就做官,然後呢?做官然後要當宰相,然後呢?然後就退休,然後呢?就回家養老,然後呢?然後就等死,然後呢?就進墳墓,他跟他媽媽講說,原來做官最後也是這樣死,如果做官最後不是這樣的話那我做官,如果做官最後還是這樣的話,那請問做官有什麼意思?所以九種不淨的目的就是,我們所愛的這個色身,最後變成這樣子,變成這樣子的話,愛有什麼意思?所以三十六種的不淨對治當下,那一生中,所謂種子不淨、環境不淨、自相不淨、自體不淨、究竟不淨等,是對治什麼?是整生的觀察,九種不淨是死後的觀察,三十六種不淨是當下的觀察,五種不淨是整體的觀察。從人生裡面產生真正的出離心。

現在你說正心思念,就是獨頭意識生起了這個行相的時候,就做這樣的觀察,本來生起這個行相,是什麼行相?很美好的美好的樣子,做這樣的觀察以後,這個相就垮了!為什麼那個魔宮會震動?就是做空性觀察的時候,開始相不見了,那個魔宮就開始震動,開始垮了!很多事情不堪你去看真相,你不去觀察的時候它宛然美好,實際去觀察的時候紙包不住火,這就是觀察觀修。

所以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泥汙,不為泥汙是說不去對女色生貪愛的那一分叫不為泥汙,結合前面的五種不淨、三十六種不淨、九種不淨,對死後、對一生、對當下做這麼細膩的分析,分析到最後是不是所有的真相都出來了?那個時候在內心裡面的貪愛會變成怎麼樣?內心的貪愛就斷除了!垮了!宛然實在的貪愛就垮了。

可是二十九章不是用這樣的概念,二十九章是美女的相現起來,就想到是像我的家人,那我們通常對家人都是生起愛護的心,愛子的心,不會生起淫欲的心。所以叫老者如母、長者如姐、少者如妹、幼者如子,生起的心是一個什麼心?生起的心是要度脫的心,前面說蓮花跟度脫的心,什麼叫蓮花?蓮花它是生長在汙泥的池裡面,但是蓮花長出來呢,完全不受汙泥的汙染,跟這章有什麼關係?這些都是可欲境叫做爛泥巴,可是我如果作這樣的觀修的時候,我內心不會有任何的染著的那一分說蓮花,蓮花為什麼長得好看?因為一定要生長在爛泥巴裡面才會長得好看!所以修行人反而在世俗裡面不起世俗的心,才成就修行的功德,所以一定要在娑婆世界好好修,然後去極樂世界再繼續增上,否則的話辜負了娑婆世界這樣的環境,極樂世界有沒有這樣的環境,極樂世界不是爛泥巴。這當中有好有壞,好處是容易增上,壞處是少了磨練的機會,所以要善用娑婆,要善用極樂。善用娑婆,就是這樣的世界,其實反而是很好磨練的地方,這磨練特別在心裡面,做這樣的觀修。

要怎麼生度脫心呢?如果按照本章來說,我們知道淫欲的過患,後來會碰到眷屬不貞良,會常生病,會短壽等等,如果我們正心思念,就在眷屬不貞良、在短壽、在多病當中,我們就在這個地方得解脫,反而是要幫助他們得解脫。因為你已經如蓮花不為泥汙,不但你不為泥汙,同時你還要生起一個要度化他們的度脫之心,可是這個度脫的心生並不代表你現在去度脫他,那什麼情況下可以度脫他呢?經文告訴我們,老者如母、長者如姐、少者如妹、幼者稚者如子,除此之外,在這個觀修裡面還要補很多的觀修,剛才我講那個三十六種、五種、九種的不淨,還要補什麼概念?比如說一個禪修就是這樣的主題,這個主題一樣一樣的說,你一樣一樣的體會,一樣一樣的說,一樣一樣的體會。

比如說今天的禪修課還要補什麼?如果按照課本這邊來講說,一切眾生都曾經做過我的父母,現在講過去,除了剛剛講的現在,還可以去講過去,過去是什麼?過去都做過我的父母,所以眼前也要生報恩的心、度脫的心來自於報恩的心,雖然眼前可以觀老者如母、長者如姐,但是就過去的因緣來講,他曾經為父母,那就未來呢?這些有情都會成佛。所以從過去的恩德的那一分我必須去度他,從現前觀想他是眷屬的那一分,我也必須去度他,從未來他是成佛的那一分,我也必須幫助他,所以不但沒有淫欲的心,反而是有度脫的心。

如此身心息惡即是禪,為什麼?禪為什麼長這個樣子?這禪主要是講息滅惡念,讓心清淨的這一分說禪。禪就是一個止觀門,眼前止觀門是修這種止,止住這個境界,修這種觀察,止住美女做這種觀察,上聯叫做防患女色,下聯叫做防患男色,佛如果面對比丘尼,這時候佛會怎麼說?佛會說慎勿視男色,亦莫共言語,講的是不要去接觸或碰到,出家的比丘或者是在家的男眾,也不要跟他說話,那如果境界來的時候,要說話了,這時候就要以正心的來思維,那我比丘尼一樣也是要息滅貪瞋痴,我為比丘尼處於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泥汙,想其老者如父,長者如兄,少者如弟,稚者如子,然後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第二十九章裡面,佛為什麼特別講男女呢?因為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因為出家是出家,從家裡面出來,所以當然是害怕你回家,所以回觀女色回觀男色,用這個主題去講。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