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25):(第27章)修行就像驚淊駭浪中行船,如何能到彼岸?
我們看第二十七章「得道之法」。上來第二十六章就是佛現身說法,第二十七章佛就告訴我們得道之法。
這一章很有趣,這一章是一個蠻不錯的比喻,
第二十七章:「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前面一章就是講身體是恩將仇報的,所以我們要用這個身體去修行。身體是革囊眾穢,無始劫來都對它生起愛欲,使我們墮落,使我們輪迴,我們愛欲的越重,下場就越慘。換句話說,我們對它恩越重,它反而對我們越產生傷害,午夜夢回讓我的心冷透了,這個身體讓人太寒心了。所以回過頭來,既然身體是只有修行才能幫助我,這時候我只有讓這個身體修行,才是真正的幫助我。所以這個身體是拿來修行的,拿來拜佛的,拿來禮佛的,拿來誦經的,拿來聽課的,拿來做義工的,拿來維持善法的,拿來尋師訪道像玄奘法師。這個身體的體性才轉成功德,那有一天當你解脫成佛的時候,回過來會怎麼樣?會謝謝身體!對!原來身體的體性也可以是恩人。
第二十七章就是「得道之法」,就是你要怎麼,得成聖道的方法。那他這邊分「喻如木放流入海」還有「法名如法由俗入道」。就是這邊先用比喻,然後再說法。如木放流入海,就好像後面的「如法由俗入道」,由俗人成就聖道。「木放流入海」像一個俗人成為聖人。這個事情可能以前的人都懂得這個比喻,比如說木頭放流,以前運輸木頭的時候是用放流,佛就用這個比喻來說,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比喻。你看龍樹菩薩的中論,最會用的就是種子生苗芽,為什麼?因為那個時代是農業時代,所以光一個種子生苗芽的事情,在龍樹菩薩很多品都用種子生苗芽的事情去舉例。你看光一個種子生苗芽,可以說空性的各種修學法。你看那個腦袋,一個種子生苗芽的這個事情,可以讓他想這麼多!
現在是「如木放流入海」,他就是用漂流木來做比喻。「入海」表示入聖道,就是成佛的意思,「木頭」就是修道的人。入海有兩種,大乘的話就是成佛,小乘的話就是就阿羅漢來說。
那修行的人在河中漂流就是俗人,就是一般的凡人,在輪迴的過程。本章第一句話「佛言:夫為道者」,凡夫就是在以道修行的人,為道辦道的人,就是夫為道者。夫為道者準備要怎樣?叫做「猶木在水」。夫為道者就是準備得道解脫道成聖,或者是大乘道成佛,叫做夫為道者。辦道就是要這樣,這裡面一定包括動機純正,過程要對,還要懂得回向。
好,現在佛不直接講要怎麼修,他先用比喻來說,我覺得佛是一個非常善於比喻的人,非常善於觀察這個世間人,而且所有的世間觀察,體性竟然都轉成佛法。然後也是一個很詩情畫意的人,當我們抬頭看看天空的明月,這時候你會想起什麼?你看到天空的明月,這時候你會想起什麼?想起家人,想起夫子的證德如日月,不可踰也,你這時候才真正懂得看月亮,否則看月亮有什麼功德?中秋節跟著家人來看天上的月亮,還想起什麼?還想起證果的時候,是無明分分破,果位滿滿證,最後法身功德如天上的皓月當空。又可以想像,月亮在天空的時候,就像空性的智慧,緣空性的證悟,就像這個皓月當空,這種看月亮才叫做會看月亮的人。
科判上的「示」就是「猶木在水,尋流而行」,就是這個漂流木在水,循著中流而行。「不觸兩岸」就像我們之前去武夷山,九曲十八彎的那個竹筏,竹筏上的船夫就會抵住兩岸,不要讓船碰到兩岸。船夫拿著竹篙抵兩岸的時候,你想起了什麼?就是不要讓船撞到兩岸,就佛法來說,就是經文上的不觸兩岸,不要觸到空、有二見。不觸空有二邊,常斷兩邊(常見和斷見),然後才能中流而行。為什麼這兩岸特別是講常見跟斷見?不觸常見跟斷見,特別要講一個空性的正見(中觀正見),所以不觸兩岸講的就是中觀正見,唯有中觀正見才能讓你的竹筏前行。你看講的多好!墮入自性見的人絕對不會離開常見跟斷見,只要墮入自性有的見解,絕對離不開常見跟斷見。更精準的說,沒有中觀正見,一定墮入常見跟斷見,這是最精準的定義。這樣說來實在非常可怕!所以沒有中觀正見的人,第一步就觸兩岸,無法往前走。理由就是,自性有,當它(自性)在的時候,你就認為不會滅,自性有,有則不滅。自性!自性就不滅!當它(自性)沒有的時候,你會認為不會再有,就是根本無。所以會產生什麼錯解?你看到每一個人的時候,都是站在自體有,所以你看到他的時候,你會不會看到他的死亡?不會!因為自體有就代表不會滅,所以在家人裡面,會不會有分離的感覺?不會!沒有分離的感覺,在上班的時候,會不會有退休的感覺?也不會!然後退休以後,有沒有上班的感覺?也不會!自性有的時候,它存在的時候會常,那它不存在的時候呢?那就再也不會有了,再也不會有,叫斷見。所以人死了之後,會給你什麼想法?眼前親人死了,你的頭腦裡面就是說沒有了,沒有了,大家歌功頌德,他去天堂,你心裡面想,不會。念佛完以後說,阿伯,你們家真好運,他也不會相信這個人真的往生,家屬只是一個心安。因為這是斷見,沒有中觀正見,心裡面都是常見跟斷見。
第二個「不為人取」,不為人取就是不會被人所攝住或抓住。引申說你不會墮入愛網,情關或是名聞利養。不為人取就是這個木頭不會東撞西撞,也不會木頭還沒往前漂,就被人家撈起來。你看很多修行人是不是這樣!見地東撞西撞,是不是這樣?他形容的實在非常貼切,第二個就是被撈起來了,或是男人被女人撈起來了,或是女人被男人撈起來了,這個人從此去美滿的家庭。你看佛的比喻實在太好了!我覺得他實在太厲害了,他是一個很厲害的文學家。你知道那個馬鳴菩薩,馬鳴菩薩很喜歡彈那個琵琶,這種都可以編歌,而且可以去發揮,唱給人家聽,當馬嗚菩薩把那個琵琶拿起來唱,開始編歌詞唱歌,很多人一直流眼淚,因為他講的是真相!我們很多世間的假像都假久了,忽然有人講真話的時候,開始眼睛睜大,仔細的去聽,眼淚一直流,為什麼?因為這些都是我們沒想過的,而且說的是真的,這是第二個不為人取。
第三個是「不為鬼神所遮」,什麼叫不為鬼神所遮?遮就有一種雲將太陽遮住的感覺,被鬼神遮掉就是說你修行時著魔的樣子。或者說你修持的不是正法,那你修的是外道見,會與鬼神相應這樣子。還有你的修行,道越大魔就越大,然後內心裡面,如果沒有純正的動機。乃至於善知識的保䕶,團隊的共學,大概到最後都修行著魔,或者跟鬼神相應。很多修行到最後,他對佛法的正見,他不太相信,對那個搞附體的,他比較相信,就是鬼神所遮。那個扶乩告訴你的佛法你比較相信,研討出來的佛法你比較不太相信,這叫為鬼神所遮。「不為鬼神所遮」,你知道傳承是在人,不是在鬼神,感應是在正知見的感應。
「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這是第四個。洄流就是不會被水中的漩渦纏住,而不得前行。引申出來就是人會懈怠,會退轉。為什麼會懈怠會退轉?剛才不是已經說正見也有了,也不會被人取了,就是不會墮入愛網,墮入名利。第三個修行也不會著魔,那第四個為什麼說他還會懈怠?洄流就像洗衣機一樣滾,這個木頭就在這邊繞,沒有往前走,為什麼?修行其實還有很多的障礙要克服,不是說只是名聞利養,或者是鬼神所遮,這裡面還包括環境,還包括善友難求,環境有時候很惡劣。你要知道很多學正法的地方,環境都很惡劣!洄流就是包括環境的惡劣,乃至於善知識的難尋。你如果看《大智度論》九十八品,九十九品,常啼菩薩去找曇無竭三藏的那種艱難過程。當他找到他的老師,這時候他的老師正好在修定功,最後進入能所雙亡,常啼菩薩在門口等多少年,你知道嗎?七年!你要不要這樣等一個善知識?七年,十方諸佛把你加被,加被完了,你還是這個障礙,請問十方諸佛,有沒有加被你?一般人認為沒有,所以那個洄流,就代表這樣的洄流。
再來第五個「亦不腐敗」,什麼叫亦不腐敗?腐敗的意思就是你的煩惱生起,然後把人的功德破除,這句話就是修行人要耐久,不然就會變質。對!亦不腐敗就是最後一定要耐久,否則人漸漸的在腐敗。漸漸的,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要耐久,要保住初發心。第一個不觸兩岸,上來修行一定要先有正見。第二個要突破名聞利養,愛網。第三個要突破這些鬼神的障礙。第四個要突破這些環境,種種修法的艱難。第五個要維持初發心,不要變質。往前走,很多都慢慢變質了,慢慢變質以後,大概到最後都剩下一個殼,裡面不見了。
最後結論,「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如果上述的條件都可以避免掉,避免這些干擾,那你就一定可以得成聖道。好,用這個比喻去套這個法,怎麼套?「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情欲所惑,就是指說不為人取,不被愛網、情關、名聞利養那些事情所惑。「不為眾邪所嬈」就是不為鬼神所遮。「精進無為」,精進就是不為洄流所住,無為就是亦不腐敗。亦不腐敗意思就是,必須要證得空性的智慧才不會腐敗。學道之人,本來就是要具足正見,接著才能夠再進一步的接受挑戰。「不受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來精進」,最後證得中觀正見的無為,才保證不會腐敗,為什麼?唯有中觀正見的證得,才能夠真正破煩惱障,沒有破煩惱障,煩惱就會把人腐爛,腐蝕。所以證得中觀的正見,入聖道的大海,入佛的功德大海。好,所以說「吾保此人必得道矣」你看一個修解脫道,可以用這個比喻,說得那麼清楚,用比喻去套那個法,套的如此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