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佛學優課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 昇降排序
本經是由中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共同譯於東漢雒陽城外的白馬寺,成為古代中國第一部譯出的佛典,內容是蒐集釋迦牟尼佛各時期所說的話,一共選錄四十二章,是認識佛法很好的一部書。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18課
第十六、十七章 佛法是見真相的方式得解脫

佛說四十二章經 (18)

第十六、十七章 佛法是見真相的方式得解脫

第十六章:「佛言 : 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捨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請翻到課本第七十八頁,對到講義的第八頁。第十六章就是用譬喻來說明,是什麽東西來障礙住我們,然後要怎麽去破除它。文分三科,第一個是「總標愛欲障道」「佛言 : 人懷愛欲不見道者」,我們就是因為有無明我執,所以沒有辦法看到諸法它的自體性都是沒有的,但是我們一直覺得每一法都有它的自體性,所以才會產生種種的煩惱。

「人懷愛欲」,愛欲是怎麽來的呢?愛欲就是我們因為執著法的自體性是有的,所以就會對我們所喜歡的東西產生貪愛。「愛欲」就是執我,人我、法我都是我,執我而生愛,讓我樂的我愛,不讓我樂的我恨,所以執我而生愛。

那「道」呢?道是了知無我,所以執我跟了知無我是不是正相違?正相反!所以懷愛欲就不見道,見道就不懷愛欲,那現在說這個人懷愛欲又想要見道,要怎麼精準的去說到它?人想學道,但是帶著自體性的來學道,永遠不會成功。「人懷愛欲不見道者」,剛開始方向就錯,這叫做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也就是沒有一次對過,所以般若的修學法是決戰點。

再來,第二段「別釋如何障」,這邊用一個例子來譬喻,「譬如澄水」就是古代人要照鏡子,他會用銅盆裝一盆水來照。如果說這一盆水,我們用手去攪拌它,在周圍的人來看這一盆水,沒有辨法看到自己的影子。

下一段就是用「法顯」,就是兩個要怎麼做對照,「人以愛欲交錯」,愛欲交錯就是前面顯示的例子,用我們的手把水攪拌以後,它會產生很多的波浪,水「心中濁興」產生的這些波紋,就像我們心中有愛欲交錯,在混亂我們的心。「故不見道」,沒辨法見道,這個見道就是我們的佛性,就是我們的空性智慧。

「愛欲交錯」,就是執有我而生愛,當然就見不到無我。無我就是世間真相,見不到無我,因為執我跟無我是正相違,所以執我怎麽會見到無我呢!愛欲交錯的人,就是執我的心極為強盛,怎麽會見到無我呢!「心中濁興」,這個濁很興,也就是生起很多的煩惱,這些煩惱都是我執的興盛相,我執如此的興盛,哪裡能夠見到無我呢!

再來,最後一段「結勸障盡見道」,佛說「汝等沙門」,我們這些修行人,就是應該要捨離這些愛欲,不要執著。當我們知道法的自體性沒有的時候,那我們就可以「道可見矣」,我們就可以見道,見到諸法的自體性是空的,就不會產生執著,對法不會有執著的心,我們就不會產生種種的煩惱,就不會起惑造業。

「當捨愛欲」的捨,修對治法是一個捨,修對治法就是觀修愛欲的過患,無貪愛的功德。愛欲的過患是入三途,無愛欲的功德是生人天,愛欲的過患是會讓自己生活過得不好,會讓對方也很有壓力,愛欲是讓我們在人情世故當中,因為執我的心太強盛,不能通逹對方,而跟對方造了很多的違緣、逆緣等等,造成了很多的傷害,都是因為愛欲;愛欲也會引發很多煩惱,像恨也是從愛來的,乃至於耍心機去傷害別人,都從愛欲來的。你看那個後面那個可怕的宮庭愛欲,那個後宮甄環傳,這些都是愛欲來的,愛欲的過患是這樣。但是那些都是修對治法,真的修空性法是說尋覓自體性,沒有自體性,請問愛什麽?恨什麽?所以叫做當捨愛欲,愛欲的捨有對治的捨、有修空性的捨,修空性的捨,捨到愛欲垢盡的時候,換句話說能所雙亡,道可見矣。

「愛欲垢盡」,愛欲慢慢的弱,慢慢的弱,從比量進入現量,以現量證空性,道可見矣。「道可見矣」,是以現量的方式證得,不是以比量的方式推理,是以現量的方式證得的,這時候能所雙亡,阿羅漢也是以能所雙亡的智慧,去破煩惱障,佛也是以能所雙亡的智慧去破所知障。好,以上就是第十六章,愛欲障道。

 

來看第十七章,「佛言 : 夫見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獨存。學道見諦,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

前面第十六章,講到愛欲會障住我們這個見道。那第十七章就是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什麽是見道,這個真的要佛來形容才有辦法,這真的是過來人的形容,真的你如果愈懂中觀宗,你愈知道這個只有佛才有辦法形容,那個味道只有他說得出來。舉例來說,到底日月潭有多好玩,我告訴你一定要去玩過的,那個味道他才說出來!看旅遊手冊然後跟你說,你都覺得味道不對,真的!讀佛經讀到最後,你愈懂它的道理,讀出來的文字愈感動人,愈會覺得它很美,它用的比喻實在太好了!非常貼切,只有他說得出來,外人是沒有辨法來了解他在說什麽。這時候他的比喻結合那個法,你才知道那個味道!真的,他就是講那個味道,見道長什麽樣子!然後怎麽見道,那個比喻是什麽!你才會說對!對!對!他講得太好了!就是這樣。

下面文分兩段,第一段是「總標見道」,「佛言 : 夫見道者」,見道是什麽呢?就舉了一個譬喻,「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就像我們人拿著一把火炬,來到一個黑暗的空間當中。這個火炬一進來,那個黑暗馬上就消失,房間就立刻變成是光亮的,接下來是他要顯示什麽呢?這個房間暗了一千年,這個燭火進來,要亮它要不要一千年?不需要!好,那這個比喻在說明什麽呢?就是我們無始以來,所有的造作,所有的善惡習氣,當我們見到法的自體性沒有的時候,那一瞬間就破除了對法的執著。他還告訴我們什麽呢?他告訴我們,煩惱其實是沒有自體性到這種程度,當你見到該法空性的時候,對該法的貪愛立刻沒有。可是當你生起該法的自體性的時候,該法的愛見又出來。所以煩惱到底在哪裡?煩惱到底躲在哪裡?那個不懂得修行的人,每天在對治煩惱,每天在對治對治。

懂的人說煩惱到底在哪裡?是你創造出來的,它根本不是躲在哪裡,它也不會因為暗了一千年,你證到空性的那一刹那的時候它還在,沒有!它已經不見了!當你又產生自體性相的時候,它又出來了,當你又見到空性的時候它又不見了。當你又覺得它有自體性的時候,它又出來;當你又見到空性,它又消失。見到自體性空的時候又消失,見到自體性以後它又出來,奇怪了,它到底在哪裡?它在哪裡?它在哪裡呢?沒有!它沒有在哪裡!那為什麽它常常出來?常常出來就是因為常常執著有自性,就會常常出來,那你是常常出來還是常常不出來?你看這個比喻多好!當火消失了黑暗就出來,黑暗到底躲在哪裡?黑暗是不是伺機要報復?是因為你明不在而已啊!你明出來的時候,黑暗又不見了,黑暗躲去哪裡?當你緣到該法好的面相,那個貪愛馬上出來,當你想到該法很多過患的時候,那貪愛馬上不見!奇怪,它到底在哪裡?

所以大乘《起信論》才說,就像天空的閃電一樣,忽而即起,一下子「明跟暗」,明跟暗是以作戰的方式,明終於把暗打敗了嗎?不是!還是以不接觸的方式明勝暗嗎?什麽叫不接觸?假如光明跟黑暗有接觸的話,那應該會有那種光明黑暗同時存在的情況發生,因為接觸的同時是兩者同時存在,但現見不可能!對啊!沒有看到明和暗短兵相接的時候,現見明的地方就沒有暗,所以並沒有以接觸方式存在。只是有明則無暗,有暗則無明,不是以接觸的方式。

所以對治煩惱是不是以接觸煩惱,然後終於把煩惱打敗?打敗煩惱的時候,死傷慘重!煩惱雖然被你打掉了,你人也虛脫了,是不是這樣呢?我們很多人對治煩惱是這樣的,躺在床上覺得人生好苦,是這樣對治煩惱嗎?一般人是這樣理解,但其實是,當生起空性正見的時候,煩惱自然消失。

就算不要說生空性正見,世間怎麽樣生?當前面很痛苦的時候,後面緣到可愛境界,這時候前面的痛苦去哪裡呢?痛苦是馬上消失!對不對?剎那!你是不是對治它了?沒有!不是以對治的方式,可是可以假名對治,因為那個痛苦已經不見了,你也可以假名對治。所以煩惱不是以對治的方式,是你緣不同的境界而已,該境界生起什麽,緣念外境界生起什麽,如此而已。當你緣這個境界生起貪愛的時候,你緣這個境界,知道這個境界很多過患的時候,貪愛立刻沒有了,沒有對治,沒有激烈的戰鬥,前面那個煩惱就不見了。

同樣的,緣自體性空的時候,自體性有的執著和煩惱通通不見了。所以光明出現黑暗不見,光明離開黑暗又出現,光明出來黑暗又不見了,光明離開黑暗又出現,奇怪!黑暗到底在哪裡?黑暗從來沒有在哪裡,黑暗就是在光明沒有的時候出現,如此而已,從來沒有在哪裡,諸法從本以來體性空寂。

好,再下一個,最後一段是要顯出什麽法呢?「學道見諦」我們修學般若空性的智慧的時候,就會見諦,就是見到諸法的自體性是沒有的。當我們見到諸法自體性是沒有的時候,「無明即滅」我們就對法不會產生執著。「而明常存矣」,當我們現證空性的時候,就不會再執著法是有自體性的,即使是你離開了空性定以後,我們也可以用比量的方式,去推度說這個法,其他的法其實也是沒有自體性的,我們就不會起惑造業,不會墮落三途去輪迴。

「無明跟明」,無明就是執我,明就是證得無我,這樣而已。證得無我的時候,無明即滅,無明不是以被滅的方式滅,無明是根本不生。那明的生起呢?明的生起也只不過是見到無我說明,無明只不過是見到有我說無明,那為什麼把見到有我說無明呢?無明是說你沒有見到真相,那一分說無明,該法沒有自體性你見有自體性,沒有見到真相的那一分說無明。

猶如在黑暗當中,你看不到東西一樣,那為什麼把證得無我當成明呢?無我就是真相,你以見真相的方式解脫,所以為什麼說佛法會存在呢?佛法一定贏外道,一定。因為佛法是以見真相的方式,你外道怎麽可能是佛法的對手?你今天如果說,你今天如果說比那個慈悲,外道也很慈悲,對不對?南丁格爾不慈悲嗎?德蕾莎修女不慈悲嗎?史懷哲不慈悲嗎?為什麼不叫史懷哲叫史菩薩?南丁格爾叫南菩薩?為什麼不要?不是!法相不是這樣的,我們很多學佛的人,這個就叫做菩薩。拜託你把定義弄懂,就是說如果不能夠真正去利益別人的,怎麽可以叫做菩薩呢?如果真的不能幫助他解脫輪迴的這一分,怎麽能叫菩薩呢?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