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 (10) -第七章 無端被人辱罵最棒的觀修法
好,我們來看第七章,第七章說「佛言 : 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 : 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 : 歸矣。佛言 : 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先分析科判消文。第六章講到說修善會受辱,第七章就更進一步,不只修善會受辱,守道到一個程度也會受辱,佛是以現身說法來告訴我們,意思就是連佛都不免受辱。佛不是那種高不可及,遙不可望,不!連他都倒楣。
科裡面分兩個,一個是「守道受辱」,第二個是以「行慈來化逆」。在守道受辱這邊,佛說有惡人聽說佛修行,受持菩薩道,行大仁慈,教化一切眾生,使眾生離苦得樂,就來罵佛,佛沉默不回應,對方罵一罵也就停了。你看,勢力總有停的時候,給他罵,他罵疲了,他已經沒體力了。
再來,就是看佛從中怎麼去做教化?分四個部份,就是「說事」、「解理」、「設喻」跟「敦勸」。「說事」部分,佛用問答的方式,問對方說,你用禮物來送人,那對方不接受,禮物也沒送出去,是不是就歸你?那個人就回答,是歸我。所謂的不納,就是說以不接受的方式;不報,就是沒有去回應對方,不回報的意思。
「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不納的話這個人就不會受到報復,不納不報,就是說這個報應我不會接受。惡人來罵我們,我們只要不起瞋恨心,我們就不會受報,我們不納就不會受報,惡人在傷害我們的時候,只有一種狀況下才會被傷害,其他方式都傷害不到,就是我們起了瞋恨心,惡人才傷害得到我,其他方式都不行,可是我們都認為,通通被傷害了,其實通通沒有被傷害。這麼說來,我起瞋恨心才會被傷害,表示什麼呢?就是我要不要受傷,這件事情我可以自己決定,而且傷害原來是自傷,不是他傷。
為什麼會這樣呢?所以第二個就講「解理」,也就是來解釋這個道理。佛說現在你罵我,我不接受你的罵,那你這個罵人的罪過,就歸還到你自己身上了。所以如果今天他罵我,我起瞋恨心呢?那麼等於我就收下了他這一份罵我的禮物。
佛又再進一步設了「比喻」來說明,就好像這裡叫一聲,那裡就響一聲,就以響的方式來回應這裡的聲音;又好像影子隨著你的身體,就是說你有一個身形,一定有一個影子,這兩個東西是伴隨的關係。
終究不能夠免離,那就是響聲影形的比喻。中觀宗用響聲影形怎麼比喻?中觀宗也用響聲比喻「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佛的守什麼道呢?佛守的道就是破煩惱障破、所知障的空性之道,能所雙亡就是他的守道。唯有守這種道,才能成道,其他的道不能成,佛都是以現證空性,破煩惱障、破所知障才能夠成佛。不是以布施成佛,也不是以持戒成佛。
而這個「行大仁慈」是因為,有情眾生做過他的媽媽,做過他的爸爸。乃至於有情眾生能夠成佛,都是有情眾生的恩德,而來回過頭來行大仁慈。所以連這個惡人,也是他行大仁慈的對象,可是這個人竟然用辱罵他的方式來對佛,第一是佛過去的惡業招感,佛已經業盡情空了,怎麼可以惡業招感?所以維摩詰居士就問阿難,你是不是認為佛有惡業,結果受苦,所以要去擠牛奶給佛喝?阿難說不是,那不是的話,你為什要去擠什麼牛奶給佛呢?
第二個是佛在禮貌上得罪他?不是。為什麼?因為佛是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個人已經遠離了這些過失,這個過失在我們身上有,在他的身上是沒有的。
第三個,就是這個人就是硬要破壞。所以千萬不要碰到惡人就說,我業障重,不要每件事情都歸到自己業障重。
觀修就是削去法,削到第三類,就是這個人體性就是惡。這個人的體性是惡的,他最後就說「猶響應聲,影隨形」,中觀宗用這個比喻,如果他是中觀宗,這個響或者這個聲,它本身也沒有自體性。過去生所造的善業和這一生所生的快樂,就像響應聲,影隨形,這個概念講的是因果關係。
因已滅,果方生,巳滅的因有沒有自體性,已滅了當然沒有自體性,已滅的東西怎麼會有自體性?金剛經說,到了涅槃岸,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如捨筏,他到底在講什麼?比如說你到岸了,那個筏就捨掉,他的意思是說,法的自體性都尚且沒有,更何況是非法。桌子的自體性尚且都沒有,龜毛的自體性怎麼會有?可是如果有些人把它解釋成,我把這個法捨掉了以後,那你現證的空性之道就被捨掉了,後面怎麼去引人家上來呢?所以主體應該按照中觀宗對金剛經的解釋,法尚應捨是指法的自體性沒有,所以不必去執著它,法的自體性都尚且沒有,更何是非法?用到岸不需舟去做比喻,但是真正是就自體性上說,一根線這樣串到底的去說。
否則的話,我們說「心不繫道」,就是心不要再繫道了,成就了就不用繫道了。但是,我反問他,我說「道也者,不可而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這要怎麼解釋?金剛經不是叫我們心不繫道,不是要捨道嗎?那我反問「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該怎麼解釋呢?道的自體性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中觀宗在講那個空,是否定法的自體性,不是否定法。人家說,如果承如你說空,那就是因果空,不!從來沒有否定因果,是否定因果的自體性。所以剛才講說如響之應聲,怎麼響呢?
比如說聲音,長喊一聲:喂!對岸的聲音回來了,我這個聲音是因,那個回音是果,我這個聲音要先滅,那個聲音才出得來,所以叫做因已滅,請問因已滅,有沒有自體性?沒有。已滅的東西怎麼會有自體性,好!生出來的果也沒有自體性,為什麼沒有自體性?因為那個果它不能自己成立為果。因都沒有自體性,生出來的果,怎麼會有自體性呢?
還有你怎麼知道已滅的東西是你的因,你怎麼知道呢?因已經滅了,怎麼還能成為因呢?就是用關聯性的方式,沒有前面的喊叫哪有後面的回音?說雖然它已滅,可是沒有這個已滅的東西,怎麼會有後面那個果,雖然彼此都沒有自體性,可是彼此關聯。
雖然表面看起來都沒事,罵完了感覺很爽,佛也不回報,回家照樣吃三餐,明天去打球,你要小心這個聲已過,後面的響會出來。有這個身必有那個影,你要小心後面的,正好碰到那個空谷,那個回音是很大的。面對空谷的響聲是很厲害的,你發出的聲音是小小的,可是回音是很大的,在那個山谷當中亮如宏鐘,其實你本來的聲音沒有這麼大,那就是遇到空谷回應出來的。佛在講「響之應聲,影之隨形」,後面的果報是很可怕的。
供養布施以後,這一生看似也沒什麼改變,上班一樣辛苦,但是響應聲影隨形,後面的迴響是很可怕的,所以佛說「慎勿為惡」,是要站在迴響很大的地方說慎勿為惡,否則為惡的你看不到報應,命如果活得不夠長,大部份的回應你都看不到,好像都沒有報應,如果沒有做因果的關聯性的觀察,很容易在聽因果報應故事的時候,聽一聽就想睡覺,因為跟你看到的現實狀況都不合。
再來,我覺得本來不學佛可以自由自在,學佛以後就被因果框住,早知道我就不要學佛,可是叫我不學我又辨不到,因為那個框住我的是我心中的陰影,別人沒有因果觀念,他一樣活得好好的!就是沒有通達中觀的正見。那個影之隨形應該要怎麼解釋比較好呢?有一個比喻,一個網子放到海灘上,然後拿起來沙灘上的網子去捕魚,魚網拿走以後,網痕在沙灘上,網痕不是網,網已滅走了,但是網痕在。「影之隨形」就是要講這種概念,換句話說,因已滅果隨生,果已經不是因,可是沒有前面的因,沒有後面那個果,而且這個果是跟因有關聯的生起,有網才有網痕,換句話說有這個布施,才有這個福報的關聯性。
所以「慎勿為惡」是這一種見地上的慎勿為惡。假如你的慎勿為惡,是這種觀念的時候,你會真正的相信,就是因為因果報應不爽,所以這句話對我來講就不僅僅是一個口號,當很多人都在造惡的時候,你也不會感覺到好像損失什麼,當他們造惡都得利的時候,你也不覺得你損失什麼,你反而會有這種正見出來。而不是那種午夜夢回很無奈、很落寞、很孤獨,自我可憐,照照鏡子覺得自己蠻可憐的。所以四十二章經的這個正見,如果不好好運用,用那個部派見地(解經的見地)來解這個經,會看不懂經文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