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 (17)
第十四章、第十五章 四個面相說明人生的最高成就
第十四章,經文:「沙門問佛,何者為善,何者最大?佛言 : 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這一章是沙門問佛說,何者是最殊勝的善法,什麽樣可以算是最大的成就?佛就回答他說,行道守真。就是能夠行解脫道,然後守著三輪體空的智慧,這是最殊勝的善法,志能夠與道合,就是出世間的道合,就是最大的成就。
「行道守真者善」,所有的善當中,最殊勝的善是什麽?最殊勝的善就是要行道,然後守住三輪體空的智慧。守真就是守三輪體空的智慧,守人無我的智慧、法無我的智慧。行道守真有兩種的行道守真,第一種的行道守真,如果就小乘道來說,他所行是解脫道;第二種是大乘所行的是菩薩道,菩薩道裡面,不管你財布施做很多的供養,他的目的在哪裡呢?希望能夠破煩惱障跟所知障,引導有情去走上破煩惱障、所知障,他自己累積資糧去破煩惱障、破所知障,這才是所有核心所在。所以行道守真,行道要守真,行道去利他也是守真,並且幫助他去守真。
那「志與道合者大」,志就是他的志向,能夠跟解脫道或者是菩薩道相合,這時候是他最大的成就,立志幫助有情,也是朝向於解脫道、朝向於破煩惱障,志向最大的是破所知障的道,志向如果是在解脫道來講也是大,但是都是守真。好,以上「善大之問」。
接著我們看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經文:「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 : 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這一章是接著沙門來提問,所問的是哪一個是最有力量的?哪一個可以說他是最明白的,道力最強,智慧最明!修行人最喜歡的就是道力最大、智慧最明,這兩個就是修道人所愛。
再來,佛就接著回答他,忍辱是有非常大的力量,為什麼呢?因為「不懷惡故,兼加安健」,他內心沒有邪惡的事,或者是說不懷惡故,他內心不會憎惡,沒有憎惡又兼加他是安定又健康堅強的,所以當忍者無惡,或無惡的時候,必為人所尊敬。第一個就是忍力,忍力意思是說道力最強的是修忍,道力最強的是修忍。所以修忍的人福報是最大,修忍力量最強,他的理由就是不懷惡故。
「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或無惡「必為人尊」,這跟忍辱多力有什麽關係?要心中真的無惡,或說無惡他必須要有忍辱的力量。我們先說不懷惡故,先從這個過,這個一定要一段一段的觀修,這好像打禪七一樣,你坐下來眼睛閉起來,我一樣一樣的告訴你,你一樣一樣的點頭,真的是這樣,真的是這樣,這叫做打禪七,打禪七不是坐在那裡腦袋空空的,然後七天就過完了,然後領一張結業證書。那如果念惡的時候呢?可以有幾種解釋,一種就是說內心沒有不善,或內心他沒有罪惡,另外書上有提到惡是無明,這又是另外一種解釋。
「不懷惡故」,不懷惡故的惡,什麽叫惡?罪惡,什麽叫不懷罪惡?就是內心沒有這些不善的想法,動機很純正,心態很善良,動機很純正,心態很善良,為什麼是忍辱多力?意思是說,不管任何的情況,他的動機都很純正,心態都很善良,都是替別人著想的這一件事情,為什麼要修忍才達成?遇到很多的逆境的時候,你的心態還維持不住,維持不了以前的初發心呢?這個都是修忍辱,很多人大概都退轉了,都已經退轉到哪裡去了。
「不懷惡故」,這樣的人心態很善良,而且是動機很純正,當然這個人修善的力量都沒有退轉過,當然是力量最強。因為他從來沒退轉所以力量最強,這時候告訴我們一件什麽事情,要一個一個的去解決問題,絕對不能很簡單的消文,就給他過去,這時候可以知道說,堅持動機純正心態善良是要有很大的忍辱能力,這個忍下來的時候,他其實是很有力量的,他不是一種損失。這個人有耐力,能持續的忍,這個是最厲害的。台灣話說,戲台下站久了就是你的,就是耐力最強,堅忍不拔,到最後一定是他成功,所以叫做忍辱多力。
學佛到最後會成會敗,大概都是看最後堅持,很多人大概前面就開始不堅持了,中間也不堅持了,後面也不堅持了,你注意看,很少人一路堅持到最後,很少!尤其你那個忍力是忍在學習大乘道、學習般若,這個忍力裡面包括什麽?包括耐怨害忍、安受苦忍和諦察法忍,你受盡了折磨以後,你那個學法的動機還在不在?學法的耐力還在不在?大概一般都不在了!所以才會說多力。那不懷惡故,是內心沒有憎惡,就是他與人不會跟人交惡,也就是瞋惡別人,一個是就他內心,能夠繼續安住在善法上的那一分,叫不懷惡故。另外一個是不懷惡故,就是內心不會對那個人有所討厭。
而且「兼加安健」,什麽叫兼加安健?就是說在加上他有這種很安定,然後很堅強的這樣子的一個個性。安健的安,人家說輕安,輕安的那個健,健就是勇猛,勇猛的勢力,勇猛的勢力來自於輕安。你注意看真正有輕安的人,這個人他才能夠持續,
這個人很不耐煩,情緒很浮躁。乃至於心思很濁亂,這個人持續不了多久,一定是輕安的人他健,他力量很強這叫做健。所以叫做修學忍力,修學忍力的人,是不懷惡故,不懷惡故。
堅持到底並且兼加安健,就等於是輕安,勢力強、得成忍果叫做「忍者無惡」,因為忍的成立就是不會惡,所以,忍辱仙人對歌利王從來沒有惡,沒有惡就是沒有討厭他,沒有想要報復的心,沒有惡就是內心裡面不會生起退轉的念頭,甚至對佛法產生不了信心,學佛久了有時候就算不討厭對方,可是我學佛學到最後,會開始崩潰,以為原來學佛都沒有用。不懷惡故,這樣的人必為人尊。
為什麼是得成忍的果?這樣的人「必為人尊」,因為他的忍不是一般人能夠逹到的,這個叫做得道多助。這個人得道了所以多助,必為人尊就是擁護,龍天推出,必為人尊就是說你辦事情,沒有人來護持你不可能的。必為人尊就是得道多助,龍天推出,大家擁護你,你才辦得了事,這就是忍力成功。
雪廬老人說他一輩子,他跟學生們講,有一個字大家贏不了他,大家說來說去,最後都沒有說到那個字,那個字就是忍。忍就是不管大家怎麽罵他,他繼續幹,不管大家怎麼很多的這些問題,很多的障礙,他繼續做,那個忍叫做三賢十聖忍中行,這就是忍辱多力,而且不懷惡故。不懷惡故,兼加安健,這就是成功的秘密。我覺得佛法,很多成功的秘密都寫在這裡,很多人他對佛法那些都沒有興趣。他喜歡去買那個書看,很多那個成功的秘密,他買回來,這個才是真正的成功秘密。這才是真正成功的秘密,必為人尊。好,以上是「忍具力」。
換句話說,想要在世間修福的人,一定要有這種能耐,才修得到福。惟元學長,可是世間很多修福的人,都不用這種能耐就修到福啊。你現見很多人修福,需要這種能耐嗎?我義工來做一做,但是火了,我就不來了,這個修福很好修啊,對不對?世昌學有什麽難修的,忍需要這樣修嗎?我不舒服我就請病假啊,忍力所修成的福,是其他人修的福難以想像的,你跟他講他也不相信,真的。
雪廬老人,有一個學生就跟老人說,老師我看你蠻有福報的!雪廬老人說,算你長眼睛。忍的福報是不忍的人難以想像的,不忍的人,福報就修一修,不行就跑掉了,有什麽好那個?他以為他修的福很多,其實他在忍力來看,那個叫小意思啦!那個有忍力的人就像不小心在計程車掉一點錢,那個福報就是那個不忍的人一輩子難以想像的,不小心掉了一兆,花了十輩子都花不完,那是他不小心掉出來的,你難以想像!《金剛經》說得成於忍,是說那個無生法忍,是所有忍力裡面最難修的,因為它裡面有很多的考驗。
像常啼菩薩去見曇無竭三藏,那個過程是充滿了考驗,然後一本大經大論從頭讀到尾什麽都不會,怎麽學呢?在學當中又跟世間的完全無關,高普不考,然後學那個東西家人也認為無用,每天冷嘲熱諷,學什麼!大般若經能當飯吃?好,就這樣羞辱,好不容易熬出來以後,發現還是沒工作,因為大家不需要,所以得成於忍,就是你度眾生的時候,這個忍力也是一樣,你是要花很多的耐力去度眾生,因為眾生這裡是最不堪,所以當你要把眾生拉進來,而且要讓他走上這個路的時候,菩薩要修多少忍辱?你耐不住,你就崩了!這個人學一學他不來了,又跑出來了,又學一學又不來了,又跑出來,又學一學又不來了,你看你怎麽辦?你等於在浪費時間,到最後你看面對那些要學的一下子來,一下子不來,一下子學一半,一下子退轉,一下子又上來,一下子又退轉,海水倒流,你看你有多少耐心。所以濟公傳裡面說,氣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這個叫做忍者多力,而且這裡面還包括魔的擾亂,包括環境上的苦難,包括這些有情眾生的傷害,可是這些講起來一大堆,可是後面是什麽你知道?是福報很大。
之前討論到「必為人尊」,「心垢滅盡」是接著的進度,好的,所以「忍者無惡」的忍也是在空性智慧的忍,這個人才不會懷惡,你看那個做為聖者的人,他不會懷惡,懷惡,舉例來說,歌利王把忍辱仙人節節的割截身體,砍手,砍腳,挖眼睛,挖舌頭,他都不會懷惡,也不會懷惡,那是聖者的現相。換句話說,忍必須跟空性的智慧結合,這個忍才能夠跨越煩惱的障礙,因為能夠跨越煩惱的障礙,所以善法就能增長廣大,他的善法能夠,增長廣大到什麽程度呢?
你看講義第五頁,來給大家算一個數學好了,飯一個辟支佛,一個很貧窮的老婦人,最後把一碗洗米的水,供養給迦葉尊者,為什麼他可以生天?我算給大家看,迦葉佛是辟支佛,供養一位辟支佛是不是等於十億阿羅漢?這個是釋迦牟尼佛用最少的數字算,他如果用最大數字算你不會相信!好,十億的阿羅漢,再乘以一億的阿那含,供養一位阿那含等於供養千萬斯陀含,千萬斯陀含就等於,一個斯陀含就等於百萬個須陀洹。再乘以百萬,百萬斯陀含,再乘以乘以一個五戒對一萬,供養一位五戒再乘以一千。電算機按不出來,按不出來你就知道這個人為什麼可以生天!電算機已經爆了,你就可想而知,把正法的傳承保住有多好。
我們來看看,第八頁,接著講到「心垢滅盡,淨無瑕穢」的部份是為最明,也就是這個修行人他能夠煩惱去除,然後心中對愛欲沒有任何的染著,就是淨無瑕穢,那這是最明,也就是智慧最明。「心垢滅盡」,心垢要怎麽滅盡?心垢滅盡必須在境界上能夠不起貪愛,不起貪愛包括在心以五蘊為所緣,見到空性,見到人我空、法我空,觀待人我的煩惱、法我的煩惱,通通掉了,那個磨鏡的磨那個比喻還不太好,還不能真正形容那個,你根本不用去對治它,它一個一個剝落,好像大地震一樣,那個震震震,很多東西都一個一個掉下來,那個自然的掉下來。
「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為最明」,是為最明意思是沒有什麽叫做最明,是破煩惱障、破所知障的那一分,安立為最明。佛教的安樂,也不是有一個東西叫做安樂,破煩惱障、破所知障的那一分,遠離了苦因、苦果,它名為安樂的體性。還有法身,也不是有一個東西叫做法身,破煩惱障、破所知障那個狀態安立為法身,所證的那一分,安立為法身。
接著是講到「未有天地」,就是從沒有天地,到現在「逮於今日」以至於到現在以來。「十方所有」他是「無有不見的,無有不知,無有不聞」所以說「得一切智」他可以算是最明。「得一切智」也可以說是聲聞的智,但是在《現觀莊嚴論》把一切智也可以叫做佛的智慧。所以一切智,就要看你是,有時候講的是小乘的智慧,有時候講的是大乘的智慧。這裡應該是說得到佛的智慧,破煩惱障,破所知障以後,淨無瑕穢,不要說煩惱的執著,所生起的煩惱沒有了,這個執著的習氣也沒有了。
所以什麽叫做「未有天地」?未有天地是指現在這個世界的天地還沒有成,它的成住壞空都還沒有成之前,或者指無始!「未有天地,逮於今日」,什麽叫逮於今日?以至於到現在,然後就是「十方所有」是「無有不見,不知,不聞」的,從「未有天地」到今天,從未有天地到今天,並不是說有一個東西叫未有天地,你要看多遠,就多遠!但未有天地之前是有什麽?未有天地之前是還有天地,還有天地之前是未有天地,未有天地之前,還有天地,你要尋覓一個開始是不可能的,為什麼不可能?我告訴你這是邏輯推理,如果有一個開始,那就有無因生的問題,根本的教理你就垮了。「未有天地」,未有天地到於今日,他只是告訴我們一個什麽事?告訴我們該法之未生到生,從生而到住,從住而到異,從異而到滅,該法的未生還是從某法的已生說,可是那講不完,該法的未生是從某法的已生說起。
某法之滅,才有該法之生,所以你在解釋這一段的時候,不可以說天地之前,佛在沒有天地之前,一直到今天都懂,如果解釋成沒有天地之前,那就跟外道一樣,我也是從沒有天地開始說起,然後忽然有一個盤古開天,忽然有一個上帝造天,忽然!這麼說來就有第一因,就有無因生,如果無因生可以成立的話,那會發生什麽問題呢?無因生可以成立的話,那因果就被破了,因為因果的因,也是上面一個因的果,上面的因也是一個果,是上面因的果,它才能稱為下面果的因,否則你說,這個因是第一因,那我反問你,這個是怎麽來的?你只要告訴我這怎麽來的,你說無中生有,不用因就可以成立!無因生果,那世間有很多都可以用無因生果來說,花也不要花種就生花,農夫也不用耕耘就收穫,因為無因可以生果,你的宗派是這樣成立的。那不必努力也可以得到收穫,因為無因可以生果。所以「未有天地」之前是已有天地,已有天地之前是未有天地,未有天地之前是已有天地。可是你最好看一段先說,否則你講不完,你光第十五章你已經講不完了。
「未有天地,逮於今日」,這是什麽呢?這是在講時間上,「十方所有,無有不見」是在講空間上,「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如果是就佛來說的話,他不管時間的長短,或空間的大小都不是能夠限制的,他都能夠知道,甚至事情的微細,他也都能夠了解,就一切法成為所知,成為所知的狀態,是可以以見的方式,可以以聞的方式,可以以知的方式。
阿羅漢有非染汙無明,什麽叫做非染汙無明?非染汙無明就是對所知有障礙,可是這個不叫做無明,如果對所知有障礙就成為無明的話,那很簡單!阿羅漢不會微積分,所以阿羅漢應該要輪迴,因為對所知有障礙,可是沒有啊!佛法並沒有成立不會微積分就輪迴,所以對所知有障礙的那一分阿羅漢一樣有。無明有染汙無明跟非染汙無明,染汙無明就是體性就是輪迴,造成輪迴的因就是染汙無明;非染汙無明只是造成所知的障礙,造成所知的障礙,會有幾種現象,他在度眾生的時候會有困難,因為所知障未破,這就是廣大行的功德,否則廣大行應沒有用,廣大行資助空性的智慧,使空性的智慧破所知障,而成就的是一切智,一切智的後得位,同時見十方,同時見三世。十方三世,某一個境界都成為他的所知,他的心識成為能知,這就是佛的後得位。這個後得位當中,能夠破阿羅漢的非染汙無明,非染汙無明是什麽?時間太遠久了不會知道,空間太遠了不會知道,業太微細了不會知道。例如,例如說,我臉上的這個眉毛為什麼會這樣子長?這是很微細的事情,那這個就未必聖者也都能知道,必須像佛這樣的智慧,他破了所知障,他才能夠了解。羅漢他也只是太微細的事他不能知,太遠的八萬大劫以前的事,他也無法知,往前八萬大劫以前,往後八萬大劫以後,都不會知,超過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也不會知,空間太遠了不會知,時間太久了不會知,業太微細了不會知。
以上就是多力最明,多力就是忍辱多力,所以道力得成於忍,一切法得成於忍。一切法得成於忍當中,那個忍有分為耐怨害忍、安受苦忍和諦察法忍。耐怨害忍,它指的是能夠忍受眾生他的怨害,所以是對眾生而言,眾生來對我害,來對我怨我能夠忍;安受苦忍指的是對環境,環境的逼迫,天災,然後例如這些地震,火災,水災等等,對這一些或者是環境的不舒適,能夠安忍叫安受苦忍;諦察法忍,它則是對於說佛法不是一聽就能夠了解,要學習佛法他需要艱苦去聽聞、去思惟、去修,所以在這當中,他要也能夠忍,才能夠最後對這個無生法忍安忍不動,所以叫做諦察法忍。這三個忍也是互相觀待,當諦察法忍的修成以後,耐怨害忍的忍力轉強,安受苦的苦忍轉強,為什麼呢?這個人可以耐怨害,這個人可以到地獄中去度眾生,是不是互相觀待?然後耐怨害,安受苦就是說這個人才,修養很好,能夠忍受環境的惡劣,這樣的人來修學,來承事善知識來修學空性,這個人也比較有能耐。這互相觀待,那這個忍辱的目的,就是為了開智慧,開智慧忍功也轉強,這個是魚幫水,水幫魚,而諦察法忍得到的呢!旁邊就是斷惑開智,都有連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