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佛學優課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 昇降排序
本經是由中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共同譯於東漢雒陽城外的白馬寺,成為古代中國第一部譯出的佛典,內容是蒐集釋迦牟尼佛各時期所說的話,一共選錄四十二章,是認識佛法很好的一部書。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4課
第一章僧寶是佛法傳承的命脈

佛說四十二章經(4)-第一章僧寶是佛法傳承的命脈

我們來再看第一章,僧寶。序分是世尊成道,然後有世尊成道以後有三寶興世,三寶的定義也講的很清楚了,三寶出現所有美妙的事情都發生了,佛法可以弘揚了,佛法可以傳承了,這個一切眾生,一切好的事情都發生了,第一章序分講完了,序分就是所有的吉祥的事情。

第一章沙門僧寶,有什麼涵義?僧寶他才是住持三寶者,沒有僧寶住持不了三寶,意思就是說佛過世以後還有沒有佛呢?沒有了。如果沒有僧寶去傳承法,就沒有法寶,如果沒有僧人去修行就沒有僧寶,而在僧當中如果有人好好修行可以成佛,又是佛寶,所以後面要講僧寶,僧寶就是一個傳承,傳承有多重要?再好的東西,沒有往下傳,大概沒有任何的功能,發揮不了什麼樣大的功能,第一章,沙門就是講傳承,來看沙門當中。

沙門的下面分成三個,第一個是標,這個標來說明沙門的性相,這個性相也是沙門是怎麼樣來定義,第二個是示,沙門的因果,成為沙門,有他的因和果,先從沙門的果來說,再從沙門因來說,結讚就是沙門的成就,他的行相,沙門他的定義是什麼。

經文:「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

沙門的定義就是下面的文,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為沙門,那也就是說,他的名稱叫沙門,要怎麼樣才能夠堪稱為一位沙門呢?也就是佛所說的這一段話,首先他是辭親出家,也就是在表相上他的修行法是必須要出離眷屬,出離一般的世俗的家,然後還必須要剃除須髮,著袈裟,那是辭親出家的部份。

再者,他心上者要識心達本,解無為法,也就是出煩惱的家,那要來達本,達本的話也就是要來通達心上的空性,必須要來解無為法,無為法也就是要通達空性的無為法,也就是要明白這個實相的妙理,辭親出家是身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是心出家,沙門定義就是身出家,心出家,林老師,我們來四料簡,第一料簡,就是身心都出家,這是沙門,第二個呢?身出家,心不出家,那個是不是沙門?非沙門,可是,當然沙門是不能隨便批評的,在家人不要批評,但是如果沒有好好地學習般若正法的時候,大概都是身出家,心不出家,第三個,心出家,身不出家呢?就好像我們一般在家人學佛,在家人學佛的時候是心出家,身不出家,像維摩詰居士這種,第四種,身心都不出呢?那就是一般的凡夫,一般的凡夫,所以在家人如果身心都不出可不可以?就是繼續輪迴,繼續輪迴,你不要以為在家人,反正身也不出家,心也不要出家,那你的意思就是繼續輪迴哦!這是四料簡的,這以上是沙門的性相,就是沙門的定義就是這個,你注意看,正好就是四諦法,四諦法其實就是解般若,小乘的本質也是四諦,大乘的本質也是四諦,為什麼?

因為它是一個修學的基礎,因為你不幫助人家修學四諦法,你怎麼幫助他脫離三界,甚至去成佛,你不能幫助他脫離三界去成佛,你怎麼可以叫大乘法呢?大乘法絕對不是在那裡造橋鋪路,在那裡濟眾,在那裡做很多的善法叫大乘法,然後這個人叫作菩薩,這哪裡是這樣的定義的?大乘法的基礎是建立在小乘上,如果你不能幫助他出離三界之家,你也不能成為大乘,因為菩提心是建立在出離心的基礎上,你不能幫助他脫離輪迴,你的體性怎麼是大乘?那你不能幫助他脫離輪迴,你幫助他就叫做大乘的話,請問你跟世俗的大善人有什麼分別呢?你是不能分別的,以上是一個沙門的性相,再來沙門,要符合這個沙門的性相,就是沙門這個果相要有因才有果,但沙門果是什麼呢?先說果,沙門果也就是三學成就,也就是戒定慧,他三學都已經成就了,然後還有他有神變的能力,他能夠離繫,也就是能夠離開所有煩惱的繫縛。

經文:「佛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

三學成就的部份是在戒上,他是常行二百五十戒,也就是比丘戒共有二百五十條,那他都常行,也就是不離的行持,而且進止清淨,也就是他該進則進,該止則止,非常清淨,而且是為四真道行,也就是修學四諦法,來觀修苦集滅道四諦法,這是定慧上的一個修學,因為三學的成就,所以成阿羅漢。

經文:「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

神變離繫的部份,也就是阿羅漢一旦成就的時候,他有神變的能力,他能夠飛行、能夠變化,乃至於曠劫壽命,他已經離開了業的繫縛,所以他能夠在一個非常長的一個時間下,曠劫是非常長劫的壽命,他都不會受生命的繫縛。住動天地就是阿羅漢的住處能夠感動天地,讓天地震動或者是感動天人來學,乃至於他可以驚動天地,天神地神來做護法。

整個沙門果就是從三學成就的沙門果,沙門果怎麼認識他呢?他的神變去認識他,他的離繫去認識他,離開輪迴的繫縛去認識他,什麼叫做離開輪迴的繫縛呢?就是這個人想住就住,想死就死,由他作主,不是閻羅王做主!他的空性定讓閻羅王都找不到他,以前金碧峰,顯明法師說金碧峰,閻羅王派兩個小鬼去抓他,結果金碧峰怎麼說,他說鐵函來鎖金碧峰,就是你用那腳鐐手銬,猶如鐵練鎖虛空,若將虛空鎖得住,再來拿我金碧峰,這就是阿羅漢,阿羅漢就是輪迴業的繫縛已經沒有了,輪迴現象的體性沒有,所以像夢一樣的出現,像夢一樣的不出現,體性就是這樣!

經文:「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

所以那些的分析法,如果能夠導入這個義趣的時候,其實是中觀宗的入門,那沙門的因呢?沙門的因也就是要成就阿羅漢果,他必須是有修行的過程,那就是從初果、二果、三果修過來的,那他現在從三果說回去,首先是阿那含,阿那含就是三果,阿羅漢的下面就是三果的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也就是他壽命終了的時候,他已經離開了欲界的繫縛,他可以上到十九天上,然後在裡面來斷上二界的七十二品思惑來證阿羅漢。這三果的阿那含,所謂的三果其實就是四果向,四果向就是朝向四果,證三果只有一剎那,第二剎那就朝向四果。

朝向四果靈神上十九天,靈神上十九天,那十九天的算法就是欲界有六天,初禪有三天,二禪有三天,三禪有三天,四禪有四天,欲界有六天,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有廣果天,福生天,福愛天,無想天,以上是十九。超越十九個天,進入哪一天呢?五不還天,就是善見天,善現天,無煩天,無熱天和色究竟天,這五個天裡面去斷色界、無色界的七十二品思惑。我跟你講佛教真美,什麼都跟你講清楚,上了五不還天能斷色界跟無色界總共有七十二品的思惑,色界四地,無色界四地,每一地九品的思惑,就是多少?七十二品的思惑,這時候就證了阿羅漢。

經文:「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

斯陀含是二果,然後第二剎那就是三果向,也就是要朝向三果,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也就是他已經過了六生六死的一個修學,剩下人間天上再一次的生死,就可以來修學斷欲界的三品思惑,所以他叫做一上一還,就是他只剩下要上天,再到人間一次,修學斷欲界三品思惑,就能夠證到阿那含。欲界有九品思惑,在二果進入三果向的時候,還剩下三品思惑,三品思惑要人間一次,天上一次,這樣子斷掉,所以叫作一上一還,一次上欲界天,一次還人間,這個時候就可以到五不還天去證阿羅漢,叫做即得阿羅漢,即得阿羅漢後面怎麼說呢?要說上五不還天,靈神上十九天去證,要把前面的話再帶進來叫作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要這樣說。

經文:「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

須陀洹!就是斷見惑以後開始來斷思惑,他要經過七死七生,才能夠證阿羅漢。在須陀洹要去證斯含果的時候,已經經過六生六死,斷欲界的六品思惑,所以他七死七生,已經把欲界的九品思惑都斷完了,便證阿羅漢。後面壽終靈神上十九天去證阿羅漢!以上就是沙門的因,沙門的果。

經文:「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最後沙門的成就呢?沙門的成就也就是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也就是見思惑都斷了,所以就好像這個煩惱全部都斷,就好比是人體四肢都斷,不能再用了。愛欲斷,因為所執的我沒有,能執的心不生,這種的訓練從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一直訓練,訓練到什麼成度呢?根本位所執的我沒有,能執的心也不生,後得位的時候,還是會生因為能力不足,可是在後得位遇境逢緣的時候,還是觀察所執的我有沒有,結果觀察沒有,能執的心就不會生,不斷地練,不斷地練,從初果練到二果,再練到三果,再練到四果,終於愛欲斷了,愛欲斷並不是有一個愛欲每天跟他作戰,終於把他打敗,不是!是你從來沒有斷愛欲!煩惱不是以斷的方式斷,我們很多人認為煩惱是以斷的方式斷,你修行力量很強的時候,你感覺到煩惱就像雞蛋,道力就像石頭把他打破,可是你道力弱的時候,你感覺煩惱像石頭,道力像雞蛋,敗了,好像煩惱有一個東西。

看到花很美的那一分,會生出貪愛,對不對?是,看到花很美的那一分會生出貪愛,花的美的那一分有沒有自體性?沒有,為什麼?例如杜甫就說,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他看到花好像在哭,心情不好的時候,看到花其實是很痛苦的,花的露水明明很漂亮,他卻覺得花很可憐,花對人類的悲歡離合,它覺得很痛苦的,它也在流眼淚,同樣的事情看起來都不一樣。

還有呢!你對花產生貪愛的時候,是因為花的好,可是鬼道來看花呢?論上說,鬼道看花的時候其實是看枯木,水呢?魚來看水是什麼?像空氣,鬼來看水呢?像猛火,人來看水呢?是水,天人來看水呢?像瑠璃,請問水是什麼?所以水的自體性在哪里?水有什麼自體性!所以這個時候,沒有自體性,你怎麼生出貪愛?對不對?你怎麼會生出貪愛?花顯現好的那一分,沒有自體性,意思就是說花是在你心裡面安立的,不是在他那裡成就的,有自體性不是你心安立的他就好,沒有自體性就告訴你,是你心上去安立的,不是花自體成立的,如果它自體成立,比如說富貴好,可是富貴如果好的話,富貴當中不會有人痛苦因為它好,有一個大德到美國去,到一個很有錢的家庭裡面,在他廁所裡面,赫然發現到鎮定劑跟安眠藥,他其實哪有好過,所以他的好,如果有自體性它應該是好的,應該是樂的,其實沒有,諸法都是這樣,愛欲斷了並不是有一個愛欲被你斷,而是尋覓萬法的自體性通通沒看到,對萬法的愛欲都沒有了叫愛欲斷。

如四肢斷,不復用之,意思是說,所執的我本來就沒有,能執的心也不生了,所以愛欲永遠不會生像四肢斷,不是說有一個四肢給你砍斷,那我寧可不要被砍斷,我寧可要愛欲,這是說愛欲不會再生用這種比喻來說,如果不善於通達比喻的人,愛欲斷就好像四肢斷,那我寧可不要斷,因為愛欲斷就是要等於手腳要被砍斷,那請問誰要手腳被砍斷,誰都不要所以愛欲不要斷,那就誤會了這個比喻的意思。

上來已經把雪廬老人課本第十二頁到十九頁的重點,通通說完了,他講的那麼多,重點都不外乎我們上課所說的。可是我們要一個補充,什麼叫補充?第十二頁,右邊那個表,沙門是梵語翻譯成中國話叫勤息,他保留梵語,勤息是什麼?勤息也就是表上說的,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勤修戒定慧,怎麼息滅貪瞋癡?戒是抓煩惱貪瞋癲,定是綁煩惱貪瞋癡,慧是殺煩惱貪瞋癡,所以叫息滅貪瞋癡,這個息滅貪瞋癡,戒定是破貪瞋癡的現行,慧是破貪瞋癡的種子跟貪瞋癡的習氣,叫作息滅貪瞋癡,但是怎麼息滅呢?都不是破貪瞋癡而破貪瞋癡,比如說貪要怎麼對治?戒律很簡單,戒律並不是去破貪只要不對境就好了!只要不要對境有什麼好貪?對不對?這都不是以破的方式,而是說該法的好,比如說對錢財所產生貪愛的那一分,並不是去破一個貪,你要觀想錢財也有很多過患的那一分。

你看那個貴,你從貴很不好的立埸,你就破了對貴的貪愛,看那個唐太宗,康熙皇帝晚年的時候他說,朕以為可以脫離那些皇帝的噩夢,唐太宗最後要拔劍自殺,為什麼?因為宮庭全部在鬧皇位之爭,他擋不住那個家庭的鬧,再厲害的人,擋不住家庭鬧來鬧去,所以想要拔劍自殺,康熙皇帝說朕以為這個噩夢不會在我身上,想不到我比他更厲害,皇子裡面個個結黨,八爺黨,四爺黨,太子黨,大阿哥黨,你看皇帝怎麼活?所以很多皇帝說,願我生生世世莫生帝王家,你看貴好嗎?所以貴不是在破貪,而是說貴的另一個面相,原來這麼麻煩,這麼痛苦,這麼過患的時候,貴的貪愛就不見了,不是破貪,是緣念境界不同面相的時候,那個煩惱就不見了,所以煩惱不是以對治的方式來破,而是緣境界的角度不同,煩惱就沒有了,整個沙門叫身出家叫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叫做心出家,識心就是達本,達本就是識心,為什麼?你達到諸法本源體性空就是真正明瞭心,心通達空性的那一分的心是最殊勝的心,而達本就是要解無為法才能夠達本,無為法裡面的空性,就是諸法的本源,就是心的明份,明的那一分叫作識心,無明到明,明的那一分,以上是第一章就到這裡。

雪廬老人毛筆字,出家談到三個應,是應知,應行還有應證,首先必須要知道的條件,你要出家的話必須要得到父母的允許,這叫通,權呢?權特別是指說雖然是父母不允許,但是他是發大心要做人天師的,這有權巧方便,例如印光大師,他媽媽也沒同意他,印光大師他媽也沒同意他,他爸爸沒同意他,這叫同意也不同意,不同意也同意,橫批是到底同意還是不同意,你說呢?這就是說有通有權,那有通,有權,權是不可以原諒的,什麼情況下可以原諒?就是發大心做人天師,那個可以原諒。

所以可見人的心是最重要的!那應行呢?應行也就是他要來修學四諦法門,四真道行,應證就是他要以阿羅漢為他的一個所願境,這整個就是出家,我們在家人是心出家身不出家,所謂的心出家的那一分,在家人也是要志趣離開輪迴,志趣成佛的那一分,而不並是在家人都不要,只不過以經營家庭的方式來做修行的環境,以上就是這一章。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