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 (16) 第十三章 神通為何不能解決問題 20220319
那我們來看第十三章,「念道之法」。我們既然知道修道次第必須要克服困難,那我們要怎麽來好好的念道呢?念無念念是沒有能念所念,是能念的自體性沒有,所念的法沒有自體性,一切就觀待我們怎麽念,好好的來學習聖道門,尤其是般若的這一門,是我們人生的主體所在,我們把這一章的經文念一念。
第十三章:「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言 : 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第十二章是「學習道有二十難」,想要修學佛道,是有許多困難的。這一章與前一章關聯就是,有一位修行人他想知道,既然這麽難,如果我能夠得到宿命通的時候,就可以讓我比較容易得成佛道(或說解脫道)。這位沙門他就問佛說,以什麽樣的因緣可以得知宿命,就是用什麽樣的因緣方法,我可以知道過去累劫的生死的狀況。也就是得到宿命通,得知宿命然後進而會其至道,就是能夠會悟,能夠開悟了解佛道(或者解脫道)。
宿命通跟般若至道,至道就是道當中最殊勝的道(般若),能夠得到解脫,所有的道當中,般若的道才是真正的至道,理由在哪裡?只有般若能夠出輪迴,只有般若才能夠究竟離苦得樂,其他的道都是暫時的離苦得樂,只有般若才是究竟的離苦得樂,所以道它能夠帶領我們通往離苦得樂的境界,這叫做道。道就是能夠幫助我們,離苦得樂的就是道。不能幫助我們離苦得樂的就是非道,能夠幫助我們究竟的離苦得樂的,那就是至道(般若)。
可是得宿命跟般若有什麽關係?他想要了解宿命通,他的動機是純正的,為什麼?因為他希望知道過去的教訓,他不要重蹈覆轍,比如這個人,他知道從過去因為執著五欲下地獄,這一生就不敢執著五欲,會認真的學道,就容易引發精進。再來,他也從宿命通裡面知道過去他很有善根,所以策動自己住前走。按照理講,你假如是佛,這樣的弟子你覺得怎麽樣呢?蠻好的啊!我們就是不知道歷史的教訓,斷了胳膊忘了痛,忽視了過去的這些經驗閱歷。沒有辨法承接過去的經驗閱歷,好好的從這裡面去走,一次一次的受苦這樣子。不要再走過去錯誤的路,我們好好的走正確的路,然後從解脫道上得解脫。
可是,這個徒弟不錯,佛為什麼不教他宿命?因為畢竟宿命通跟會至道,他未必可以就因為宿命通就逹到至道。那我乾脆就先教他宿命通滿足他,後教般若總可以吧!
這邊有幾個狀況,第一、否定宿命通;第二,先教宿命通後教般若,還是要看這個弟子他的根機適不適合;第三、學宿命通是沒有用的,因為學宿命通不能解脫,學宿命通知道過去的教訓因果,跟知道自體性沒有,要來去解脫生死沒有關係,宿命通學到宿命通,只是了解過去那些走過的路程,很多學歷史的是不是也看過歷史的教訓。我們很多人都學過歷史,但是其實我們可以看見歷史一再重演,往往沒有從過去的前人的經驗中,學到教訓好好警惕自己,這也是顯而易見的。
我們這些歷史的人,應該了解這些因果的變化和歷史的教訓,康熙皇帝這些人當皇帝的時候,哪一個不知道以前皇帝犯的過錯?他難道不知道齊恒公犯什麽過錯嗎?他難道不知道唐太宗犯什麼過錯嗎?換他呢?換他上台更厲害,他後面結的黨更多。很難想像上朝的時候大臣們,各個意見要他解決,後宮和各黨意見要他擺平,我們一般人是回到家,可以躺一下休息,上班累了家還可以休息,他連回家他都沒辨法休息,你看多可憐的皇帝!他難道不知道歷史的教訓嗎?這些人都是讀很多書的,宮廷的老師都在教的,他怎麽不知道!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但是坦白講,每一個皇帝都看到堯舜的禪讓政治,被孔子讚歎成這樣,但是哪一個皇帝用過禪讓政治?唐玄宗在宮廷政變中上台,那個血淋淋的政變多可怕!後面天寶那十五年,你看那搞成什麽樣子!他不是看到武后當政,那種可怕的樣子嗎?他後面怎麽讓楊貴妃搞成這樣?前面的狀況是他親眼看到的,不是像後代那樣只能在書上讀歷史,這是他親眼看到的,唐朝是怎麽回事,五十年給武則天搞成這樣!換他呢?他更變本加厲,你看楊貴妃最後那個楊國忠家裡面的兄弟通通上來,人家說傾城傾國,光她就可以把唐朝亡掉!你說歷史是以前的事所以沒看見,這個莫論,這樣類似的情況是發生在他的身上!不要說宿命,這一生發生過的事都不會有教訓,苦難成長以後,還不是繼續一樣,繼續斷了胳膊忘了痛。你就可想而知,這樣說來那個宿命通有多麽不堪,你光你這一代都已經沒辨法了,你還宿命通。好,以上是「以末求本」以末求本就是要先學宿命通,然後從這裡去體會至道,佛開始答他是要由本得末。
下面兩段,佛就回答說要「淨心守志」,也就是不要為欲塵所染,這樣清淨其心,然後守持著這種出離心的志向,那就可會至道。也就是提到般若究竟離苦得樂,這是佛的回答。
後面又舉了一個比喻,「譬如磨鏡」,用磨鏡來做比喻,磨鏡把鏡面上的垢「垢去明存」把它磨掉,這個時候光亮就出現,接著最後說「斷欲無求,當得宿命」,只要把欲塵斷掉,將愛欲斷掉,那就自然就會得到宿命通。
這一段看起來很簡單,其實比如說「淨心守志」的守志就是他以出離心,以出離為志向,以成佛為志向。那個守志的守,要怎麽個守法才能夠真正出離、真正解脫、真正成佛,那個守要怎麼守?是否是要守住正確的知見,這個守長得什麽樣子?就是無論如何,我一定是要以內心的目標,都是要以這一件事情做為我,最重要的一件事。古人形容叫做如貓捕鼠,如雞孵卵,你看雞在孵卵的時候,牠最重要的是那個卵,天上的老鷹來干擾牠的時候,牠死命的阻擋老鷹去破壞那個蛋,牠任何的動作都是保護那個蛋。守志就是這樣,任何的造作都是要達到那個目標,叫做守志。
而淨心要怎麽淨?淨心特別講般若的修學,能淨化身心,讓他可以達到至道。般若的修學才能達到至道,其他的修學法不行,其他的修對治法都不能,其他修學對治法,無明我執連一根寒毛都沒動到。為什麼?因為任何的修學法,都無法破我,任何的修學法都是在「我」上怎麽去對治煩惱,在「我」的基礎上去修學,所以我都好好的,從來沒有動到一根寒毛,不管這個人已經修到四禪八定,都是一個我去得四禪八定,從來沒有以我為所緣,去尋覓我的自體性,所以不管得到四禪八定,得到多少的神通,他的我穩固的坐在他心中,從來沒有被傷害到一根汗毛,所以有一個大德說,除非你學到般若的正見,你才有辨法對到他,否則都對不到,你到處都找,原來他就坐鎮在中央,你無始劫的修學,都沒有動到他。
所以才會說,佛法的核心就是在這一部份,性與天道就是儒學的核心,都沒有動到它,怎麽解脫生死?都沒有動到它,怎麽能究竟離苦得樂?都沒有動到它,怎麽能夠成為聖人?功夫再好的都沒有用!所以這個時候,一個人可貴的是什麽?可貴的是般若的正見,他的見地。
佛回答兩分,第一分就是說佛告訴他會其至道,佛告訴他怎麽會至道,佛說淨心守志可會至道,回答第一個問題,你看佛很善巧,你不是問我兩個問題嗎?第一個你要得宿命通,第二個要從宿命通去會至道,佛先回答會至道,第二個回答是回過來宿命通就不得而得。
宿命通是怎麽得到呢?宿命通當他在真的斷欲無求的時候,就可以得到宿命通。斷欲無求用磨鏡來說垢去明存,比喻一定要結合法,那什麽叫做垢去明存?就是磨鏡,鏡假如是一個體性上說,先來磨鏡;如果以佛性來說,其實佛性是什麽?其實佛性是空性,如果佛性用鏡來說呢?那就透過努力的修學將佛性彰顯心上的空性,你的心念以五蘊為所緣,結果五蘊上的空性顯現,這時候叫做垢去明存。
為什麼叫垢去明存呢?煩惱的塵垢,在執我的心上才有,沒有執我的心,這時候煩惱的塵垢就沒有了。比如磨鏡一樣,磨鏡之後垢去明存,這個鏡體光溜溜顯現的時候,就像心上的空性,心上的空性顯現,心上的空性顯現是透過磨來說,只不過是透過你不斷的觀修空性,煩惱的塵垢不斷的去除,假名安立叫做磨鏡。
後面說「斷欲無求」,並沒有一個欲可斷,為什麼?所執的我沒有,能執的心不生,觀待愛我的心也不生,愛我的心不生的時候,種種的追求也沒有了,所以並不是找到一個欲,然後把它斷掉,而是欲望根本沒有,因為欲望也沒有自體性,欲望是靠著我才能生,我都沒有了,欲望在哪裡生?也不見了,所以這個欲望都沒有了,渴求的心也不見了,渴求的心也不見了,什麽都不見了。那怎麽會得宿命?羅漢即便是證得空性的羅漢,他也未必能夠有世間的神通。
所以這邊「當得宿命」,可以解釋成空性定,它是最困難的,當他空性定都能夠修成的時候,他要修這種宿命通是很容易的,宿命通在一個自體性不可得,相互觀待上來觀察的時候,發現觀待現在的過去,觀待過去的過去,觀待過去的過去,觀待過去的過去。在定中做觀察,就往前看,叫宿命通,因為空性定是最難修的,所以這空性定這都修成了,其他的定功都好修。現在必須是觀待過去才有現在,所以依著現在看過去,依著過去再看過過去,依著過過去,再看過過去,宿命通就出來。
雪廬老人說這個叫什麽通你知道嗎?這個叫做道通,道通就是這個人今天會這樣,他一定是昨天怎樣,才會今天這樣;這個人昨天怎樣,一定是昨天的昨天怎樣,他才有昨天怎樣;他這個人昨天怎樣的時候,這個才會演變成今天怎樣,所以台灣話有一個叫做「小時會偷瓜,長大會偷牛」長大的偷牛一定是小時候偷瓜,這個就是類推,這個叫做宿命通。
類推是比量類推,但是也可以在定中現量呈現,請問,定中怎麽現量呈現?偵探到去現場的時候,其實現場已經被破壞了,他的腦袋開始還原現場,經過他不斷的還原,不斷的還原,這時候那個案情就慢慢出現,到最後他的腦袋,從比量到現量通逹的時候,立刻就能知道誰是犯罪的人,這跟佛教從比量到現量,通逹道理是一樣的。
或有人問,有一些人不如偵探,比如說面對這個人,可能只知道他的名字,或見他的面,那這樣子要如何去,去類推去比量?所以才會說,佛教的宿命通跟外道的宿命通,在形象上類似,在本質上不同,比如他忽然有一個感受說你前生怎樣,但是那個因果的關聯性他不知道,可是內道的宿命通,是因果的關聯性上講,所以佛才會說,你會至道以後,你那個宿命通才真的是宿命通,外道的宿命通是沒有關聯性的。所以你去找人算命的時候,他可以算你前面已經發生的,這樣算不算有宿命通呢?不算宿命通,因為那不是一個因果相續的宿命,因為他沒有辨法解釋,他只是片段的知道。比如說,我跟某位學長了解了很多年,我片段的知道他而已,我只是說你小時候長的樣子很可愛,你長大以後越來越不錯,可是那並沒有因果的關聯,真正那個因果的關聯就是,你真的把人家的命理算出來,開始從因果的關聯去推,這時候才有辦法去解決他命理上的問題,否則就算會卜卦也沒有用,你就算會算命都沒有用。
或問,了凡四訓裡面說改過成功的人,會夢到一些好像飛步太虛,往聖先賢提攜接引,那我們到底如何看待感應跟著魔的差別?感應的人,他一定是在正知見上說感應,著魔的一定是在邪見上說著魔,曾經看一個故事,覺得滿感動的,有一個人他修文殊法,竟然在定中見到文殊菩薩,文殊菩薩跟他講很多的佛法,你知道他出定以後做什麽事呢?他竟然找大師去求證,文殊菩薩講的對不對,光憑這一點就讓人佩服,很多人說自己在定中遇到文殊菩薩講法,出定就以為我最厲害了,誰能夠像我一樣見文殊菩薩說法!不,他去找他的大師去求證,然後他的師父仔細推敲說可以,他才放心。所以傳承在人,所以如是我聞一時如何如何,這就是代表佛經整個都是在講人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