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留言
寫筆記
信息通知
佛學優課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 昇降排序
諸位學會的蓮友大德同修,以及有緣的善知識們。在這段疫情當中,我們沒有辦法聚會共修、研學,我們可以在線上互相交流,我們這個課程特別以華嚴經世主妙嚴品,來作為緣起。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97課
稱揚讚德之主河神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97集)   稱揚讚德 之主河神   20250314

諸位善知識,為了遍滿虛空的有情眾生,我們必須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為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興辦《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的講座。唯願三寶加被,傳承攝受,讓我們對《華嚴經》本品,有殊勝的了解,能自行化他,止息天災人禍。眼前特別增長自己的善根福德,在開始之前,先恭誦本師名號三聲,暨開經偈,作為研學殊勝緣起。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上來我們在《世主妙嚴品》裡面,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其實在二乘人,以及其他根器小的人,只是看到一個修行人在菩提樹下坐,但是你是大乘根器人,是聖者了,看到的是非常殊勝的法會在開演。這裡面有有情世間主、器世間主跟正覺間主,他們過去都是佛的眷屬,或者是朋友,或者是護法等等,以各種的面相一起共學,一起增上。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他們都來護持,有的已經有成佛的證量。眼前顯示為神明,或者顯示為天王,或者顯示為菩薩,都集聚在佛前來歌詠讚歎,讚揚佛德,無非是請釋迦牟尼佛,哀憐眾生,能夠出現於世,宣揚教法,利樂有情。

眼前是在器世間主的「主河神」,第四個主河神。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神眾,主河神,長文,經文:「十方徧吼主河神,得恒出饒益眾生音解脫門;

「恒出」就是常常出,「饒益眾生」的音,就像極樂世界的水鳥樹林皆演法音,風吹行樹各種的音,蘇東坡說,山色無非清淨身,溪聲盡是廣長舌。佛也可以藉著這些有情、無情來宣揚正法,來出音聲。其中以他成為善知識,來宣揚正法,那個音聲是佛菩薩最殊勝的示現。意思就是他是以師長來攝受弟子的方式,是所有十方諸佛最殊勝的示現。這種的音聲,講解教法的音聲,探討法義的音聲,並且將有情心中的疑難雜症,予以開通的這種音聲,是最殊勝饒益眾生的音聲。

就像孔子在講解人生的大道理,就像祖師大德在講解佛經,這種音聲是所有音聲裡面,最殊勝的音聲,他能夠把人培養成人才,培養成傳承者,來將教法延續。所以過去這些論師,他不但造論,不但解讀佛語,都要把傳承的師長當成佛來看。藏傳佛教有所謂上師即佛,就是說佛在滅度的時候,只有眼前這位師長,來為你宣說正法。他可以是佛的化身,他可以是佛請來的老師,他可以是佛請來的欽差大臣。他當然是可以代表佛,更何況佛在經典裡面說,他會恒常以師長的方式,來利益有情,眼前看不到佛,只有這位師長,這位師長就要把他觀成是佛,來作為教法的學習者,教法的傳承者,這是非常重要的修學法。以上是第四個,十方徧吼主河神。

我們來看這個「普發迅流主河神」,怎麼複習「十方徧吼主河神」呢?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神眾,主河神,偈頌,經文:「佛演妙音普使聞,眾生愛樂心歡喜,悉使滌除無量苦,此徧吼神之解脫。

「佛以妙音普使聞」剛才說到各種的妙音,是有情的妙音、無情的妙音、水流的聲音,風吹到樹,唰唰天籟的聲音!或者是在玉皇大帝天的天鼓,不用去敲,它自己可以敲鼓,可以擊出那種苦、空、無常、無我的聲音,讓有情能感悟,享天的福他不是究竟的,他依然會被苦所攝,天福依然是苦諦所攝,依然是無常敗壞之法,依然是死後還要去輪迴,要去墮落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什麼,佛他是以大師的行相,來攝受弟子,就像釋迦牟尼佛攝受阿難,攝受迦葉,攝受須菩提,攝受目犍連,攝受舍利弗這樣。

這種「眾生愛樂心歡喜」,愛樂就是愛樂佛的音聲,愛樂佛所說的法義,愛樂佛悲心的攝受。並且所說的法是他所需要的,那種感覺就像久旱逢甘霖的那種感覺,心歡喜。心歡喜是眼前這位大師,讓我的心安定下來,還有心歡喜是,我得到法義的歡喜。我能夠從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這種步步證悟的歡喜。乃至於有這麼多的師兄弟,一起來共學,大家成為成長裡面,不可或缺的伴侶的,那種心心相惜的歡喜。過去我在雪公老師的座下求學,我們師兄弟的相處很愉快,那種歡喜的感覺,一面聽法,複講,討論,寫科判,交作業。乃至於有啟蒙班去磨練,去對著小孩子上課等等,或者回到大學的佛學社上課,那種日子過得很快。孔子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總而言之,就是時間過得很快,逆境順境都會被學習的快樂,碾壓過去。

「悉使滌除無量苦」,那個無量的苦,比如說我們就算有很多的逆境,其實都會被你的法喜淹沒掉,法喜能夠衝破這些障礙,或者是脫困煩惱業。修行人就算身體痛苦,因為他心裡面對法的修學很有勁、很有味道、很有力量,所以身體的痛苦反而會減輕很多,因為身跟心是互相觀待的。舉例來說,一個母親她每天忙碌於家庭,她覺得這個家庭很溫暖、很可愛,小孩子很上進、很孝順,她這些心裡面的快樂,會很快地把她身體的疲勞予以對治。所以那個苦,反而不見得很苦了!就像作戰的士兵,保家衛國,而且他知道他這樣做的意義,這時候即使是在守衛國家,天寒地凍,他都能夠跨越這樣身體不適,環境不適等等種種的痛苦。所以修學佛道,總而言之,心裡面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當然有一種的修行法是,你還可以轉變心裡面的快樂,讓身體也很舒服。像修行得到輕安的時候,他能夠把四大做轉變,風大充身,讓自己的氣脈打通,氣脈打通以後,很多身體的病就會消失於無形,就好像水溝很多的髒東西,大水一沖,水溝的髒東西都沖掉了。

什麼叫修行的輕安?專注法義,帶來心中快樂的那一分,回過頭來就像風一樣,好像那個大風,颱風一樣,把那個空氣的塵垢都吹光了。所以你看颱風天過後,這在台灣是蠻有感覺的,颱風過後空氣變得特別的清新!意思是說,身體很多的或者血管或者氣脈的堵塞,藉著聆聽法語,修行法義,法喜遍滿,風大充身。將這些障礙沖破以後,反而身體的痛苦都可以消失於無形。所以修行的快樂,包括命運的轉變,包括個性的轉變,包括外緣的轉變,很多的過去定業的轉變。所以修行的人,他應該是命運是越來越好,了凡先生的這個立命論,就是能夠改變宿命,會越來越好,最後往生淨土,那更是好上加好。好,以上是第四個主河神。

那第五個主河神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神眾,主河神,長文,經文:「普救護眾生主河神,得於一切含識中恒起無惱害慈解脫門;

這一位「主河神」,他能夠在「一切的含識中」,含識就是含藏心識,什麼叫含藏心識呢?有情就是含藏心識者,但是植物、花草、石頭,不是含藏心識者。像花草它有生命,可是它不是一個含藏心識者。所以吃素者,吃高麗菜、吃小白菜,並不是把一個有情吃掉,不是!吃豬、吃牛等於是讓一個有情死了生命,而且會帶來牠很大的痛苦,牠會產生報復的心態,所以有說人死為羊,羊死為人,牠報復起來,我們會變成羊被牠吃了。

以前有故事叫做「六道輪迴苦,孫兒娶祖母,豬羊席上坐,六親鍋裡煮」,六親變成雞鴨在鍋裡面煮,豬羊席上坐。過去養的這些豬羊,竟然現在就是席上的人來吃六親,這些輪迴其實是很可笑的,這詳細的故事,可以去佛典裡面去翻閱。總而言之,輪迴當中,角色互換的時候,曾經是貴現在變賤,曾經是欺負對方的,結果輪迴變成賤的時候,被對方欺負。所以說起來,人生其實是鬧劇,是神經病,那如何看開這人世間悲歡離合。其實都是業的繫縛,都是煩惱的作怪,都是自我造作出來的果報,來自己領受的這一分。果然了解這些業,都不會怨天尤人,也斷惡修善,懺悔業障,發願利生。然後修學正法,利益有情,應該是往這條路上走的,而不會自艾自憐,怨天尤人,憤世嫉俗,都不會的。

含識就是指含藏心識,「恒其無惱害慈」無惱害慈,就是對有情不會去惱害他。慈反面來說就是無惱害,正面來說就是予樂,無惱害裡面還包括對有情,不會因為他弱你強,你就以強欺弱的無惱害,不會!也不會是那種,他是造惡的有情,而你產生一個憤世嫉俗,要傷害他的那種惱害。當然造惡的有情,他本來就要受報應的,只是說菩薩不會有,那種憤世嫉俗,想要傷害他們的那種心,反而是在悲憫的情況下。比如說菩薩如果做一個判官,反而是在悲憫的狀態下,來判他死刑或無期徒刑或流放。所以論語裡面說,上失其道也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勿喜,就是為政者無道已經久了,所以風氣很差,老百姓作姦犯科,果然你是一個君子,你是一個菩薩,你成為判官的時候,如得其情,就是抓到這些刁民百姓的時候,哀矜勿喜,可憐他,不要歡喜說自己破案,準備升官,那是無道造成的,即使處罰他,都要帶著憐憫的心來處罰,這叫做無惱害慈,不會用惱害的心來處罰他,或者是對方是惡有情,即使我們要遠離他,或者是處罰他等等,或者是他傷害我等等,不管你用什麼方式回應。那個心態都是無惱害慈,不會去惱害他的慈,讓他能夠感受到你的誠意。

所以以前高柴,在衛國當司法官的時候,把人家的腳砍斷了。結果想不到高柴在危難的時候,那個腳被砍斷的人正好當守城門,他把高柴放出去。他就是因為高柴在判他,砍他腳的刑罰的時候,那個是滿臉的這種不捨,那種叫做無惱害慈。所以那個無惱害慈很重要,無惱害慈它是一種修養,它是一種反省,它是一種歷練,它是一種悲憫。

這些都是要刻意練習,把自己的心態練成這樣,叫做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就說,慈祥的眼睛看眾生。其實光這個眼睛,就可以累積無量無邊的福德,更何況是身體的造作,更何況是說法去利益他。所以在有情的身上,不但不會造作很多的過失惡業,反而在有情的身上,修很多的福,造很多的善業。所以有情真的是福田,有情真的是一塊美好的田,肥沃的田,讓我在有情身上,種下很多的善種,開出很多的這些花果,滿滿的收穫,種下什麼善種?對他的悲憫,對他的無惱害,對他的慈心,乃至於回向於他的回向心。或者是帶著他,一起造作善法的心,或者是跟著他一起,來懺悔過失的這種心等等,都在有情的身上,種下這些善種,成就自己的殊勝菩薩行。

這個說來「普發迅流主河神」要怎麼來以偈頌的方式,來複習「普救護眾生主河神」呢?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神眾,主河神,偈頌,經文:「佛昔修習菩提行,為利眾生無量劫,是故光明徧世間,護神憶念生歡喜。

就是說往昔的佛,修了菩提行,菩提行就是這些,種種利益有情的菩薩道,這個菩提就是幫助菩薩成佛。當然也是幫助有情成佛,為利眾生無量劫,你看那種耐得住煩。願力要持相續,走不下去還得發願,走不下去,走不下去不是境界太難,是你的心量不夠,你的志向不夠確立,願力不夠堅固。所以反而在有情當中,考驗自己的願力,考驗自己的耐心,考驗自己的毅力,考驗自己的忍辱,考驗自己的精進。所以你看,有情都處處幫助我,幫助我的願力,幫助我的精進,幫助我的忍耐。

所以叫做「為利眾生無量劫」,為利眾生的無量劫裡面,包括到最苦的道去度他,包括他是最兇猛的有情,你去感化他;包括他是最爛的有情,你是去提拔他;包括他是煩惱業非常重的人,你是幫他清淨;就像紫柏大師講的,那個油麵,油跟麵要分離,你看這有多麼的難!所以往往某一個有情去成佛的時候,他回觀他的過去,是多麼的剛強難化,多麼的難度,多麼的死性不改,多麼的恩將仇報的!那種惡毒的心被調成發菩提心,調成成佛以後,你看他對他的師長,他對他的傳承,他對三寶有多麼感念。這時候他一定以利益有情,護持三寶,興崇教法,延續傳承,來做回報。因為真的大恩大德,沒有辦法形容,只能這樣。所以往往說三寶的恩,傳承的恩,師長的恩,你只有用宣揚正法,傳承延續,擁護三寶,來做回報,其他的方式都沒有辦法了。

所以叫做「是故光明徧世間」,經過了這樣的努力,才能夠使大地回春,黑暗變成光明,末法變成正法。雖然是幻化的,可是變化當中,也得講究條件的變化。幻化並不是你想要變東就變東,變西就變西,幻化不是這樣!是說你條件要具足才能轉變,不是說你想要幹嘛就幹嘛。比如這個家裡面,水龍頭一打開就有水,那個在古人來講是幻化不可思議的,就是它要條件的具足,可以將不可能成為可能。要接水管,要懂得水壓的道理,要有一個龐大的維護機構,要有政治的安定,他才能夠讓普通的家庭,冬天的時候有暖氣可吹,夏天有冷氣可吹,缺水的時候,水龍頭打開有水,這個都不是簡單的。看起來都是如幻如化,都是在條件具足下產生的,可是那些條件有多麼的難得。當我們讀到光明徧世間的時候,那是要排除多少的障礙,尤其有情的心思,從黑暗到光明。從沒出路到出路,從覺得自己已經不能脫困,而看到光明,那是要多少的努力。所以感念佛德,感念三寶,感念傳承,這種感念之心,都要在這種細膩的觀修下,才能生起。

好,我們再看說,「主河神」裡面的第六個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神眾,主河神,長行,經文:「無熱淨光主河神,得普示一切清涼善根解脫門;

「普示善根清涼」,善根就是對法的悟性,以前有兩個人同時講經。一個是博多瓦,一個是某一個學者在講學,結果大家都喜歡,到博多瓦座下聽經,博多瓦就是教典派的大師,大家都喜歡,到博多瓦那裡去聽經,他們就很奇怪說,另外一個也很會講,為什麼博多瓦這裡人越來越多呢?博多瓦說,我是指向於心的講學,後來他就說,對方是知識性的講學,我是指向於心的講學。另外這位學者,他就把他自己的慢心降伏,來博多瓦座下來聽課,他越聽越有味道。他們就跟那位大師說,博多瓦跟你講的有沒有不一樣,他說講的都一樣,講的都一樣跑來幹嘛!他說博多瓦講的都是我講過的,那你幹嘛來聽?他是重新的理解,也就是說,博多瓦有傳承,他懂得經學要這樣的解讀,不像我們一般學術派的博士碩士,只是就字面的解讀,博多瓦是可以把這些經學的解讀,指向於心,這個時候他才是能夠讓真正的善根生起,才真的能夠清涼。

所說的都可以拿來修,不會讓座下的弟子們認為只是在聽沒聽過的,連他說一個故事都能發人深省,而不是對方只是在講一個故事,大家增長一些知識。比如說在講無著論師在修法,以彌勒菩薩為他的傳承師長,修十二年的彌勒法,終於見到彌勒的這個故事,都能指向於心的修學,告訴我們原來這個承事師長,是要這樣承事的。這個如法得到傳承的條件是這樣的,像這樣的故事,往往我們一般在講學的人,講這故事的時候,如果不是指向於心,不是真正能夠在經學上來當作自己修學的心要,往往在講學的時候,給人家感覺到只是豐富知識。只是一些發生過的事情,當成一個笑談,當成一個知識的累積。

所以論語也是一樣,我的老師(雪廬老人,李炳南老師),他就有辦法講論語讓我們指向於心,就是人格的建立,在理上的運用,乃至於人情世故的通達,而不是考試用的應試教育,乃至於這些背一背的文言文,它其實是有生命的,立體的,聖人教育的,孔子的風采的。能夠讓我們仰望這些聖者的,能夠讓我們運用儀式的,趨吉避凶的,這樣的論語才能感人的。所以不要以為說,既然聽課是很重要的修學法,那我就選什麼樣的老師,我都去聽,不是這個意思。所以就說能夠生起,清涼善根的那一分那才是,所以有那個傳承,這個教法才是能夠讓有情,生起清涼的善根。所以換句話說,要讓有情生起,清涼的善根的那一分,實在不簡單。除了你的人格特質,你攝受它的方便,更重要的是,能夠透過解讀佛語,讓它在教法當中得到受用,生起對法的領悟,對世間的體悟的那一分。而超越於煩惱業的繫縛的,那一分的清涼善根,那才是真正殊勝的善根。好 以上是無熱淨光主河神,他的體悟。

那我們來看「普發迅流主河神」,他以偈頌的方式,來複習「無熱淨光主河神」。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神眾,主河神,長行,經文:「佛昔修行實方便,成就無邊功德海,能令見者靡不欣,此勝幢神心悟悅。

佛過去修行是為了有情,你知道為了眾生,這個陀羅尼是很重要的,為了有情,是大悲心的修學法。比如說我們拜佛的時候,懺雲法師當初教我們拜佛,左邊是父親,右邊是母親,周圍一切大地眾生,你在拜佛的時候,你就像維那一樣,帶著法界一切有情去禮拜佛。這就是為眾生來修行,盤坐的時候,也是帶著有情,盤坐來思維修學法義,來念佛求生西方,吃飯的時候,也是為了眾生來吃飯,為什麼為了眾生呢?比如說,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不是為眾生嗎?還有呢?吃飽了這頓飯,其實就是為了服務眾生,眼前把色身養好,把色身養好的目的,是為了來修學正法,都是為了眾生。為了眾生,眼前這些陀羅尼是要有的,所以往往菩薩,在最艱苦的過程中,他願意往前走,為了眾生的這一分,一定要有大悲心,為了眾生的大悲心去激勵自己,然後說我想要成佛的那一分,這個時候才叫做菩提心,否則不是!所以阿底峽尊者到西藏的時候,他說不發菩提心的菩薩,西藏人比比皆是,那問題是,不發菩提心的菩薩,什麼叫不發菩提心?就是他雖然想要成佛,可是他不知道從大悲心去策勵的,這種菩提心是不會有的,光一個想要成佛的心,他都不是菩提心。

「種種方便令成熟」,這個時候在成佛的時候,他的大悲運轉,被大悲心所繫縛的佛菩薩。這個時候有情的痛苦,他是沒有辦法忍受的,就像唯一的愛子,掉在水裡面載沉載浮,岸上的父母親,沒有辦法安心的,沒有辦法舒服的,一定要跳下去救他。所以叫做種種方便令成熟,一定用各種方便,讓有情成熟清涼的善根。

「普淨福海除眾苦」,這個除眾苦普淨福海,什麼叫普淨福海?就是說帶著有情去修學廣大的福,來脫離這些煩惱業的繫縛,廣大的福還包括說,像海一樣廣大的福,像比如說大善知識,帶著他的弟子們來廣做佛事,來推廣正法,就是普淨福海。那個福像大海一樣,而且是沒有副作用的,像有情累積的福都很有副作用,變成來世的吃喝玩樂的因、墮落的因,所以普淨福海,就是一起來共學佛法,共造善業。普淨福海除眾苦,除眾苦就是能夠脫離煩惱業的繫縛,能夠脫離三途的,這種的業能夠對治,能夠脫離輪迴,輪迴的業能對治。所以這個就是第六個,無熱淨光主河神,他所學到的法門。

稱揚讚德,別明得法讚佛,異生眾讚佛,諸神眾,主河神,偈頌,經文:「十方徧吼主河神,得恒出饒益眾生音解脫門;

好,上來是「十方遍吼主河神,普救護眾生主河神,無熱淨光主河神」他們的體悟。他們的體悟當中,就是說能夠饒益有情,饒益有情的音聲,以及饒益有情的慈心。還有饒益有情的正法,所引發的對有情的饒益,不只是在心態上加被他們,更在做法上,更在說法上,讓有情生起清涼的善根。這才是真正的饒益,讓有情能解讀佛語,成為佛語的聽聞者、思維者、修學者,真正得到身心的清涼,那才是真正對他的利益。

我們今天華嚴的課程,就在這裡供養大家,把這功德回向往生,回向佛果的圓成,回向天災人禍的止息,除了這些病毒肆虐的止息,戰禍的止息。乃至於種種的這些世間的恩怨都能止息,大家在有情的人世間,都能以創造修學正法的環境。為畢生之志,都能生入聖賢之域,沒歸極樂之邦,稽首西方安養國,接引眾生大導師,弟子眾等發願願往生,惟願慈悲哀攝受。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謝謝大家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