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9)-第六章修善卻遭到侮辱怎麼辦?
說一部經可以講淺也可以講深,所以有些問題故意問得深,意思是告訴大家一部經不能夠這麼簡單的看。培養人才裡面有初級班和高級班,要怎麼樣來培養?就是把經文弄懂了以後,還要懂它的架構和觀修法,並且懂得各種不同的講法。如果這樣培養出去的話,才是真正對於佛教通達的人,那怕一萬個人當中培養一個,他都能夠把佛教住持;十萬個人來學佛,十萬個都是皮毛,那佛法就走不到精緻,玄奘法師為什麼要到印度去?就是為了要真正了解佛教。真正了解佛教這一件事情,是真的很重要!聖教的住世,關鍵不在經典,關鍵在人!你對經典是不是真的了解得很透徹,那個法才能夠住世。
第六章,「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自禁息,當無瞋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我們看第六章「修忍」。我們把第六章念一念,叫做「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自禁息,當無瞋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好,這一章課本請看到四十二頁「修忍辱」。四十二章經一章一章看起來是獨立,但是它彼此之間,也有一些連貫性。從第四章開始到第六章,其實有一個關聯性,第四章教我們儲存修道的資糧,要先從斷惡修善來做起,斷惡修善必須有一個順聖道的初發心,在這樣的知見攝持下,來講斷惡修善,這才是學佛的人,所做斷惡修善跟一般世間人,或者外道在做的斷惡修善不同的地方。
斷惡修善到第五章的時候是懺悔罪過,因為這是斷惡修善的前行,也就是所謂的除過引德,除去過去的過失,招引未來一個新的我,要累積可觀的功德才有可能。但是我們在修善的時候,如果沒有修忍辱,會讓我們造善遇到困難、遇到逆境時,很容易走不下去。所以在第六章的時候,要來談修忍。懺悔整體來說是斷惡說,那修善部分要特別就忍辱的那一分來說,因為修善會有很多的障礙跟逆境。
這一章直接分成三部分,就是修善受辱。「辱由」,這個辱是有一個來由的,就是為什麼會有辱的發生呢?對應的文就是,佛說,惡人聽到你要做善法,就故意來擾亂,對於這樣的一個情況,佛教我們怎麼做?就是「不報」,不以瞋來回報這個擾亂我的惡人;方法就是你應當將心定下來,不要生起瞋心或責備,這樣的做法會有什麼結果?就是「自惡」,就是惡人自然會有他的惡報,那個來擾亂破壞你的人,自有惡報。
惡人到底有哪幾種的惡法?他的種類呢?可以從他身口意的表現來講,比如說他可能是惡口,或者他在行為上來搗蛋,然後還有一個就是他有擾亂你的心意,所以身口意都有可能。
又,為什麼做善會感應惡人?應該是做惡感應惡人,怎麼做善感應惡人?這是我們在造善的時候第一個要反省的,為什麼我發心要來造作這樣的善法,卻得到這樣的結果?是佛菩薩沒有保佑我嗎?還是我這個造善時候的初發心有問題?第一個可以先生懺悔的心,也許我過去生曾經破壞別人的造作善法,我沒有成人之美,也許我曾經得罪過這個人,今天我會得到這樣的一個果報。
好的,可以分幾類。第一類就是這個惡人是我過去惡業所感來的。第二個,是我得罪了他,不是惡業所感,有些惡人他不是惡業所感,眼前可能是禮數不周去得罪他,這第二種惡人。
第三種惡人,你行善他就來搗蛋,體性就是惡。就是你越做善他越來搗蛋,他也不是你過去惡業招感,不是你這一生得罪他,是你做善才有的,你不做善就沒有,理由是什麼?如果大家都去做善,跟我相近的人,習氣類似的人,就越來越少,所以我就見不得善人越來越多,我有破壞的習氣。善人越來越多,對惡人來講是一種挑戰,所以他的體性就是惡,聽到你做善,他就來障礙你,而且往往是你做善力量越大,他障礙的力量就越大,叫做道大魔就大,大道心感大魔,小道心感小魔,沒道心就沒有魔。
一樣一樣的觀修,第一類的惡人,要靠我們怎麼去止惡他?如果是過去惡業所感的話,那我就要對過去好好的發露懺悔,所以這反省的力量就很重要。第二類的惡人我們要怎麼去止息他?可能是因為我過去曾經破壞過他,得罪過他,我就要利用這個機會,當然更不能對他起瞋責,因為這是本來我就應當受的。常禮舉要裡面說開罪於人,須求解,開罪於人,去求和解,開罪於我,應加恕,就原諒他;可是第三類的惡人,若他體性本來是惡,我們應該要得避且避。
坦白講「汝自禁息,當無瞋責者」,因為這種人,你賠罪你反而沒有用,除非你不要做善,你用什麼方法都沒有用,你只有一種方法,你修忍辱。像孔子殺少正卯那另當別論,那是因為政治的實權,再加上他已經擾亂公家,那另當別論,你又不是孔子,你又沒有握有權力,你怎麼可以殺生?
這裡面還有第四類的惡人。第四類的惡人,他也許是示現,可能是善知識或佛菩薩的考驗。就是在你修行的時候跟你過不去,就像是禪宗裡面的師父常常跟徒弟過不去。有一個公案,就是有一個老師帶著一群學生,去跟另外一位老師學,可是那個老師對這個老師很不客氣,所以那一群人私下開會說,好像這個師公對我們的老師有成見,你知道他老師怎麼回答嗎?他說你還在想有成見,我在想這是對我最好的教育,我們常常想對我不好,是對我有成見。
那我們現在單純的講第三類,第三類就是惡人聞善,惡人聞善他會障礙你,而且障礙你,有些的力量是很強的,比如說政治的勢力,政治勢力可以直接擾亂你,叫你散會、解散。第二種就是你小善小障礙,中善中障礙,大善大障礙,沒善沒障礙。
「汝自禁息」,要怎麼說?等於是靜止,而且熄滅對他的瞋恨,所以叫做當無瞋責,如何不會有瞋責?你的觀修法是什麼?明明他是讓我生氣的,我是好人,我要做善,我要去利益大家,你怎麼可以這樣呢?明明就是可瞋,對方本來就是可瞋的對象,可瞋的對象我為什麼要無瞋?這必須要有一個觀修法,否則辦不到!如果不用觀修法來疏通,有時候忍不住,就小不忍則亂大謀,而且會內傷,雖然不敢不忍,但是最後內傷,內傷以後最後退道心。所以無瞋責,無瞋責必須要有觀修,我們有的無瞋責是因為我打不過你,所以只好忍辱,可是這個是壓住,這壓到最後就內傷。
那我們應該怎麼辦?第一個是生懺悔心,我過去沒有跟他結善緣。第二個就是生感恩的心,謝謝他,沒有他我沒有辦法修忍辱度,沒有對象可以給我這樣的境界,去修學忍辱度。第三個,就是要生起這個慈悲心,因為他今天所做、所為、所想,他也會招感他的果報,我對這樣的人要生起慈悲的心。忍辱度是靠他修,才能夠成功,願力是靠他才能堅固,然後他不惜以下地獄的方式來成就我的忍辱度,成就我的菩薩道,所以我悲憫他都來不及!怎麼會去瞋責他!還有這個人到底可不可惡?可惡的不是這個人,而是他的煩惱習氣,因為那個才是驅動他身口意造作的根本來源,因為這個人要掉到三途去了,怎麼會可惡呢?很可憐!可惡的是他的煩惱,所以你今天要報復他,是要報復誰?人家說冤有頭,債有主,要報復誰?要報復他的煩惱,不是報復那個人,好像說打仗要槍斃那個戰犯,主謀的戰犯,不是槍斃那個士兵。冤有頭債有主,那個惡人是他的煩惱,那個人很可憐,那個人要下三途,是很可憐的!很可憐是你慈悲的對象,很可惡的是他的煩惱,要報復的是他的煩惱。
報復他的煩惱以後,發生什麼事?也許我成就以後,他成為我第一個要度的對象。這就是所以佛會先度惡人的道理,以前憍陳如對佛,他跟佛前世的因緣,佛是忍辱仙人,憍陳如比丘是歌利王,他很殘忍的割佛的身體,佛對他沒有起瞋心,而且發願第一個就要度他。如果沒有這種觀修力,恨他都來不及。被斷手、被斷腳、被挖眼、被割鼻,這種仇你會度他嗎?如果沒有相當的觀修,你不可能生起這種度他的心量,不可能!
好,那再來說「彼來惡者,而自惡之」,因為聞我做善而來破壞的人,他的這些造作,終究得到一個惡報,就是自己招引來的一個惡報。因為對我這裡並沒有任何的一個損傷,因為我沒有給他任何的回應,也沒有對他起瞋心,所以惡報終歸回到他自己的身上。所以所有的定義,叫做說善是來自於利益人,惡是來自於損惱人,他現在對我傷害,其實是在糟蹋自己的惡業。因為惡業來自於損惱眾生,所以叫做彼自惡之。彼自惡之就是他正在造他的惡業,他在造他的惡業當中,用心思造惡業,用言語造惡業,用行動造惡業,乃至於組成一個團隊,來阻擋你的造惡業,乃至於用政治的勢力來阻擋你的造惡業,只要他的力量越強,他所造的惡業就越重。
惡業越重,但這一生有時候都不感果,搞不好他壽終正寢,怎麼辦?沒有而自惡之。可是這個因果是要看三世的,惡業不報跟善業不報一樣恐怖,有一種最可怕的就是錢去放在一個很賺錢的公司,放進去然後什麼都不要管,幾十年後增長廣大!當這個人在造惡業都沒有報應的時候,很恐怖的!當這個人在造善業,都沒有好報的時候,坦白講也很恐怖,這個因果的觀察得這樣看。以上是第六章。
我們再來看一百九十九頁,雪廬老人的毛筆字這裡分成四個,一個是「惡在彼方,惡不在我」,就是當這個惡的事情發生時,要能夠觀察到惡不在我的身上,因為就我這邊沒有任何的回應,但是如果起了瞋責的話,其實我也起了惡造作。
第二個是「勿為彼引,自現惡途」,就是告誡我們,這個彼就是惡人,如果他來破壞的這件事情,我被這樣的一個境界引發。那麼我就自己,把我自己也陷入了那樣的一個途徑當中。這裡面告訴我們什麼事情呢?告訴我們他們在傷害我們,真正在傷害我們的那一分,是哪一分才真正被傷害到?你有沒有從這裡面看出什麼端倪?如果我也起了瞋心,那麼我才被傷害到,是的!這時候他才害到你,所以不能讓他如意。你起了瞋恨心,那才害到你,你沒有起瞋恨心,他其實沒害到你。他其實在幫助你,在幫助你修學忍辱度,你很多的惡業要靠他消,你很多很粗猛的惡業,要靠惡人來幫你消,善人消不了你的。比如說你那個惡業,不是靠吹冷氣消掉,不是靠喝咖啡消掉,是靠很多人,不小心有人辱罵你去消掉。所以對辱罵你的人,你要從消惡業的立場來講,你怎麼會恨他,對不對?所以他會傷害你的那一分,是你引發瞋恨心的那一分,他才傷害到你,這個觀修很厲害、很棒。
第三條,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我有多精進的造善,那麼別人就有多用力的來害我。好,請問道高還是魔高?這樣看這句話,就是魔永遠比道高。對,一丈等於十尺,結果發生什麼事?
所以最後的結論叫「善能勝惡,惡難破善」,魔不是高一丈嗎?最後怎麼還會勝惡?第三到第四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善為什麼能勝惡?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丈等於十尺,數學如果會算的話,是魔高不是道高。因為有堅固的道心,終究魔,他要來破壞的這一分是無法成立的,你不去回應他,他的這個造惡是在你身上是無法成立,就是也無法把你引入惡途。
我們剛才說除非你起瞋恨心,他才傷害到你,你不起瞋恨心,他是傷害不到你的。善能勝惡,善是來自於你的心,想要去利益別人,這叫做善,請問這個天底下裡面,這件事情你能不能控制?他有一件事情控制不了你,就是我要利益眾生的這個菩提心,天底下有一個秘密,比如說我們認為小孩子都在我掌控中,不,你錯了!他的心是你不能掌控的,那麼佛應該也可以掌控我的心,我應該成佛!可見佛沒有控制到你的心,如果今天佛控制到你的心的話,早就所有的人都成佛。
所以我們都以為控制到別人,比如說父母親,我什麼都給你掌控?你手機什麼都是我掌控,不,你錯了!他的心是你不能掌控的。同樣的,今天行善是來自於我的心,魔什麼都可以掌控我,但是掌控不了我的心。所以當這個小孩子在這邊讀書,心想要飛出去玩的時候,你爸爸媽媽用十道城牆去堵都堵不住。同樣的,惡是勝不了善的,所以最後得利的是誰?會用心的人。
周文王不是被紂王關七年嗎?關了七年,結果發生什麼事?文王在羑里七年就是在寫卦辭,原來中國偉大的易經是在關監牢裡面寫出來的。偉大的巨作竟然是關監牢的作品,他如果沒有被關監牢,應該是寫不出來的,因為他統治西岐也蠻忙的,所以被關起來的好處就是寫出易經,請問紂王有沒有關住他的心?沒有。周文王那個時候跟紂王比起來,紂王是魔高一丈,,周文王每天是活在恐懼的日子,因為兩派勢力,紂王朝中有兩派勢力,一派主張殺文王,一派主張留校察看。所以他每天的情報都是要殺要留,要殺要留,如果有一個人這樣過七年,他就在監獄裡面過恐怖的日子,出來以後變成廢物。可是你要知道說,天底下只有心是關不住的,天底下最厲害的就是看如何用心,好奇妙!有為法體性就是無常,而且修善的勢力轉強的時候,慢慢的魔不成為對手,你的善是在惡中考驗的善,那麼這個善才能夠走得長遠,善的力量會更強,當他到某種程度的時候他開始可以改變環境,很多事情熬久了以後,好像境界就慢慢變,因為境界的體性就是無常。
智者大師在玉泉山,那個時候也是颳颱風下大雨,智者大師就坐在那裡坐七天,魔的勢力剛開始很大,慢慢地就漸漸弱到雲開月現。這不會持久的,因為你的心熬久了,他也無可奈何了,勢力就慢慢退卻。雖然魔高一丈,道高一尺,最後叫做善能勝惡,惡難破善,這叫做心法。你這個人雖然還沒開始修行,修行的心法懂得越多,對你後面的修行實在幫助太大了,這些善知識們,如果不能在心上給你這些覺受,都不能叫做轉法輪。轉法輪是他腦袋轉,講給你聽的時候,你腦袋能轉,這叫做轉法輪。
有的人他被受辱以後,變成他一輩子的難忘,表示這個人自己也過不了自己那一關。原來他從來沒有通過他自己那一關,所以我們以前去養老院當義工,老人家們一直講他過去的往事,他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每次講每次哭,原來他也沒過那一關,如果過了那一關,那一關不會變成你的傷害,如果真的過了那一關,那一關不會是你的傷害。可見很多事情是表面過,內心沒過,我們很多人的修行,其實都是表面過,內心沒過過,一定要靠佛法的勝解,他真的內心才過那一關,否則過不了。好,那我們,以上第六章修善受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