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看第三十二章,「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三十一章是淫心末斷,三十二章就告訴我們,如果說我們淫心未斷,那就會生憂怖,這是從三十一章過到三十二章。
第三十二章分作憂怖的生起處,跟如何來滅憂怖,佛說,人因為從愛欲來生憂患,因為憂患而生恐怖。那愛欲從哪裡來呢?愛從無明來,無明從執我而來,我所執的身,執四大所成的身,因為愛我的身,而害怕生老病死,所以要去保養它,吃了一堆的保養品,爬山啊!跑步啊!一生病了就去看醫生,這些生種種的憂愁。
這些憂愁,最主要是因為害怕死亡,那對死亡生恐懼、那愛我所執的心,那我的心去緣六塵,生貪瞋癡,對財色名食睡患得患失,還沒得到的就生憂,得到了害怕失去。生恐懼恐怖就像我們想要得到錢財,想要得到富有,為了要得到錢財富有,就是很努力的去工作,而且都是小心翼翼的去經營。那得到錢財之後呢?也害怕失去,這個憂呢?都是從愛我的身,跟愛我的心生的。如果說離開能執愛我的身,愛我的心,我所執愛我的身,跟愛我的心上面,所生的憂跟怖如果可以離開的話,那怎麼會有在我的身跟我的心,所生的憂患跟恐怖呢?
所以憂患恐怖是從愛來,没有愛哪裡會憂患恐怖?憂患恐怖其實是患得患失,所愛的害怕失去,叫做患失,所愛的害怕得不到呢?叫患得,所以憂怖,其實都是患得患失的形象。
因為憂愁而生恐怖,因為害怕失去所以會恐怖,恐怖它失去。因為害怕獲不得,所以會恐怖它得不到,比如升官發財也是一樣,因為憂愁得不到,得到的很憂愁,怕它失去,所以失去的時候,會產生恐怖。
這個怖是從憂來,憂是從愛來,這個憂怖其實都是患得患失。我們說愛的東西,害怕得不到叫做患得,害怕失去就是患失。再來,不愛的東西呢?也患得患失,為什麼?不愛的東西也患得,害怕得到會痛苦,害怕這個不會失去,都是患得患失。患得患失都從愛來,愛是從執我來。所以如果離開執我,就沒有愛,離開愛就沒有憂怖,所以那個生老病死的憂怖,輪迴的憂愁恐怖,都是從愛我而來,而愛我又從執我而來,如果離開執我,所執的我了不可得,能執的心不生。那麼對著執生的愛,就不會生,對著愛生的憂怖也不會生,這章就結束了。
表上是愛憂怖跟離憂怖,我們慢慢的講,你慢慢的去推理,你懂了!這樣子一關一關的懂,因為裡面有很多的推理法,你一關一關的懂,這就會變成你的背景知識,然後你再看那些大般若經典的時候,你才知道佛他東講西講,他是怎麼個義趣在講?憂愁跟恐怖,都是在患得患失上說。因為有憂愁,所以有恐怖,都是患得患失,害怕得到,害怕失去。或者說害怕得不到,害怕不失去,都是這樣。
我們人生裡面,很多害怕得到的,害怕得到的,就是那些災難。那些苦難,那些痛苦都害怕得到,害怕失去的都是所愛的;或者害怕得不到的是那些快樂,害怕失去的也是那些快樂。害怕得到的是痛苦,害怕不失去的也是痛苦,都是想要離苦得樂,卻都是從愛欲來,從愛欲來的離苦得樂,想不到不能離苦得樂,反而離樂得苦,因為越愛欲越憂怖,所以所有的憂怖,都從愛欲來,要解決憂怖,一定要解決愛欲,要解決愛欲,一定要去破執著。
所以破執著是一個什麼關係?利害關係!不是談玄說妙,它是利害關係,要解決憂怖的苦惱,一定要解決愛欲,解決愛欲,一定要解決執著。解決執著絶對不能說,某人不要執著,這樣可不可以破掉執著?不行!為什麼呢?因為不要執著,一定要是所執的我沒有,能執的心才不會生。
愛欲,其實最後最重要的就是沒有辦法破我的這個色身,這個生命,對生命的愛欲是最後的關頭,要破這個是最難的。生命裡面,生命緣起的相續是有的,在緣起的相續裡面,要破緣起相續的愛著,因為愛著才會生憂怖,這個愛著當中所要通達的就是,所愛執的對象的自體性沒有,愛著才能破除。比如說,花,花見到它的美好,但是要破除對花的貪愛,那是辦不到的,對不對?唯有說花美好的,那一分的自體性是沒有的,花的美好的那一分的顯現,是在那裡顯現?是在你這裡顯現,不是在它那裡成立。如果在它那裡成立的話,你要遠離對他的貪愛是辦不到的。佛叫你遠離對它貪愛,其實是違背人性,因為美好的東西,在那裡成立。美好的東西,如果在你這裡成立的話,原來是你去安立的,不是他那裡有什麼東西的。這個時候貪愛在哪裡?沒有,貪愛的沒有的時候行,對花的,得跟私有沒有恐懼?沒有,就遠離,遠離這個憂愁恐懼。